X漂:回不去的故乡,甩不掉的乡愁

前几天被一则被地铁广告扎心了。

“致X漂的你—一杯敬南方,一杯敬北方,南方有梦想,北方有故乡。”

简单的词句,引发的却是沉重的心绪。

25个平实的文字诠释了百味的羁旅人生,它戳中了心扉,搅翻了心房,让人左心忧,右心愁。

举头凝视广告,远目思虑事业,低首想念故乡。

古人将24岁称为“花信年华”,而本书生却在迈出校门的花信之年,远离父母与故土,为了一份喜欢的工作,为了一份喜欢的事业。

“人生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也许只有迈出校门的人,才能深深品味袁枚《随园诗话》里的这句话,如今早已过而立之年,还在为能让人“吃饭”的事业奔波劳碌。

快节奏的劳碌始终让人缺乏归属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每次睡醒后总要迷糊一阵才想起自己身在何处,而梦中却时常现身于儿时的学校、屋后的小河。

身在异乡为异客,有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吃的习惯不?生活习惯不?喜欢这里不?”

我总是微笑而又礼貌的回答:“很好吃呀,没有不习惯的,挺喜欢这里的。”

美食很是诱人,城市确实宜居。

但我却是一个孤冷的人。

钢筋水泥建成的城市里,路上行人匆匆,我是这座城市的一介冷面书生。

我不会主动和邻居打招呼,我不会下班约同事聚餐,我不会收看地方台的社会新闻。

我不会接收手机推送的路边报道,我不会围观撞车吵架的市井小民,我不会随众人去抢购10月3斤的地摊水果。

我虽冷面,但不是冷心,没有修养。

在地铁、公交车上遇见老弱病残孕,我会让座,驾车穿过斑马线时我会礼让行人,即便他是在闯红灯。

只要没有要紧事,周末我会去当义工,我是一名注册志愿者。

甚至为了帮助别人,我还曾经到贫瘠闭塞的大山里专职工作两年。

但是,和只对知心之人真心一样,我只对需要之人有爱心,我不是对人人吐真心,我不是对人人有爱心。

其实,在心中,除了故乡,我对任何地方不喜欢,不讨厌。

北京上海广州纽约伦敦香港,这些地方只是一个平台,城市是没有意识的,它属于地理概念。

本书生没有那么多的小资惆怅,多愁善感,不会动辄就“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不会有无聊之言,冗赘之语,不会有牢骚吐槽,嗟叹蹉跎。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奔波劳碌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是为了喜欢的事业。

我为我心中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我不会舍本逐末,纠结于旁枝侧叶,更不会像柳永那样,人生稍不如意,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然,我承认,我在这个城市是孤独的,虽然孤独,但不是寂寞,不是没了灵魂,不是百无聊赖,

西方哲学大咖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没成家前,支配我的三种感情是—运动、读书、志愿者。

每周一晚上公园慢跑,周二、周四晚上打网球,周三晚上踢足球,周五晚上休息,周六上午10点开始练习网球,打完球后晚上和球友聚餐,下班后的生活是动感的。

人生再忙碌,读书的时间总是能挤出,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枕上、厕上、马上,本书生喜欢懒洋洋的躺在床上读书。

官场类小说、盗墓类小说、后宫类小说、科幻类小说、历史类小说、传记类作品、莫言作品、金庸作品、贾平凹作品、茅盾文学奖作品,这是书生这几年躺在床头涉猎的书籍门类。

周日则去当志愿者,助学、义卖、植树、环保宣传、关爱鳏寡孤独,这些事我都做过

羁旅人生百味,也会多彩,关键看你自己如何经营。

我想,能让人留在异乡,做X漂的,至少有三个理由:

有一个爱意浓浓的小家庭。

有一份喜欢且为之奋斗的事业。

有几个能一起喝点小酒的朋友。

L哥要走了,他从令人羡慕的央企辞职,到另外一个大城市创业,他说那里平台更大、资源更多,最重要的是,离家近些,离父母近些,子女将来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Z哥调走了,他参加公务员遴选,去北京的国家某部委上班了,他说,北京离家近些,离父母近些。

他们从X漂,变成了Y漂 。

回不去的故乡,甩不掉的乡愁。

我和他们聊过,换了个城市继续漂,他们对未来的境况是充满期待的,是满意的。

其实,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牢骚,惆怅,多愁善感,为物喜,以己悲,不会带来幸福。

我裹紧衣领,汇入行色匆匆的路人流中,继续行走在钢筋水泥建成的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