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多丽》: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作语言清丽,崇尚儒雅。在她的词中,“花”是出现最多次的。我们熟悉的有《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如梦令》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鹧鸪天》:“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等。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李清照的《多丽》,歌咏的是白菊花。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tu)醾(mi)。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酒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小楼的夜晚非常寒冷,就算放下了帘幕,依然是寒气逼人。外面的狂风暴雨,无情地摧残着如玉般的白菊花。白菊花不像杨贵妃喝醉酒时的脸庞那样娇艳,也不像孙寿愁眉时那样的娇柔,韩令偷取贡香、徐娘傅粉的行径,都不能拿来和白菊相提并论。只有屈原和陶渊明,他们高洁的品行,才与白菊花相宜。微风拂过,飘来了阵阵白菊花的香味,是那么的味浓而美丽,丝毫不比茶蘼的清香差。

秋天就快要完结,白菊颜色雪白,瘦劲如玉,好像在向人们流露它的依依不舍。它就好像是忧愁凝聚的汉皋女神,也好像是洒泪在团扇题诗的班婕妤。这天有时清风明月,有时又秋雨绵绵,乌云浓雾,老天要让白菊在憔悴中度尽芳姿。就算我加倍珍惜它,也不知这美好的岁月还能停留多久。如果人人都懂得欣赏、爱护,又何须再思念屈原行于泽畔、陶渊明采菊东篱呢。

词的上片先点明了环境,那是在萧瑟寒冷的秋季。无情的风雨摧残着菊花。“琼肌”是如琼玉一样雪白的肌肤,这里是形容白菊花的花瓣。接下来连用了六个典故,从不同角度来赞美菊花的高洁。“贵妃醉脸”,贵妃自然就是指杨贵妃,她醉酒时的脸庞非常娇艳;“孙寿愁眉”出自《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非常美丽,常作愁眉来魅惑他人;“韩令偷香”,韩令去晋武帝权臣贾充家参加聚会时,贾充的女儿见到韩令姿容姣好,爱上了他,不仅与他私会,还偷了御赐外国贡香赠给韩令,韩令用了后,香气经久不衰;“徐娘傅粉”中的徐娘时梁元帝的妃子,“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但徐娘没有傅粉的典故,傅粉何郎的典故就有,指脸色面白,好像搽了粉一样。

“屈平陶令”这里是用了屈原和陶渊明两个人的典故,屈原和陶渊明都非常喜欢菊花。白菊花外貌不像杨贵妃那样富贵,也不像孙寿那样妖娆;它的香气也不像韩令的香气那样奇异迷人,颜色也不如徐娘那样洁白。但它的傲霜能与屈原和陶渊明相宜,它是花中君子。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可见文人对菊花的喜爱。最后“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这里写的是欣赏菊花的芬芳,菊花沁人心脾的香气,跟酴醾的香味一样浓而美丽。“酴醾”即茶蘼花,夏初开黄白花,,香味浓而美丽。

下片继续推移时间,“渐秋阑”,秋天就要过去了,白菊花变得“雪清玉瘦”,诗人对菊花充满着无限的依恋,但她偏偏不说,反过来说菊花对人依依不舍。接下来又用了两个典故,“汉皋解佩”,据《太平御览》引《引仙传》记载:“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纨扇题诗”用的是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汉成帝宠幸赵飞燕,班婕妤失宠,于是作团扇诗,抒发悲伤。这两个典故一个是得而复失,一个是爱而遭弃,但不管遭遇如何,都改变不了汉皋仙女和班婕妤的高洁。菊花不管是在朗月清风亦或是浓烟暗雨中,也是高洁傲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李清照是爱花之人,看到菊花憔悴,心也是不忍。只是纵然爱惜,依然留不住。最后劝慰不必惋惜昔人,“泽畔东篱”分别出自屈原的《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于泽畔,颜色憔悴”和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情好”,人只要自适其适,应时赏菊,也就不用回忆屈原和陶渊明了。

这首词很长,是李清照所有词中篇幅最长的一首了。词中用的典故很多,在李清照的词中是比较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