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梦林
有明一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实际上源于西周时期,虽然明朝对于皇位的继承制度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实际上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一直严格执行着嫡长继承制。而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之后也曾因为日后选立谁为储君的问题纠结矛盾,此时太子朱高炽的储君地位虽然已经册立多年,但是朱棣对于这个儿子实在是不满意。朱棣自始至终想都有易储的打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成行,关于朱棣为何没有易储,历史上存在很多说法,既有“恪守祖训说”,还有“好圣孙说”,更有“贤媳说”,最终明成祖也确实没能冲破祖制,改立皇储。
朱棣的三个儿子之中,其实他最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朱高煦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与成祖十分相像,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朱高燧,但是朱高煦曾因为屡立战功,且多次出兵救成祖于危难之中,而且最重要的是,成祖曾经许诺过日后夺得皇位后立他为太子,并且,由于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所以他的身边也围绕着好多文臣武将,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这些人实际很想让他做太子,并且一再在成祖前讲朱高煦的好话。不过,对于朱高煦做太子的事情,明廷之中绝大多数文臣士大夫是不能接受的,这些文臣是明朝嫡长制度忠实的捍卫者,者,“立嫡以长”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永乐元年九月,群臣不断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成祖几个兄弟也不断上疏,但成祖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来搪塞,不想马上表态。不过各方大臣并不就此为止,还是不断上奏,成祖迫于舆论压力只能以朱高炽为太子,同时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至此明朝成祖时期的皇储执政表面上尘埃落定,但是即便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但是他这个太子之位是并不稳固的,一方面,朱棣对他依旧不待见,而汉王朱高煦也始终威胁着他的太子之位。不过不管怎么说,朱高炽的储君之位还是保住了。
历史课课代表
“明成祖不喜欢仁宗”,这是没有根据的。
朱高炽出生于1378年(洪武十年),在洪武二十八年,十八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册封为燕世子,朱棣由燕王蜕变为明成祖后,朱高炽自然就成了太子了。
朱棣生有三子:朱高炽、朱高熙和朱高燧,兄弟三人当中,朱高熙的形象高大威猛,而且善骑射。朱高炽形象最差,身体肥胖,而且还残疾(瘸了一条腿)。所以,有人就说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我认为,作为父亲,残疾的孩子也是宝贝,绝不会因为残疾而就不喜欢,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明成祖朱棣是个极其睿智的人,在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中,他的文韬武略是紧次于朱元璋的,朱元璋在册封朱高炽世子的时候,朱高炽已经是成年人了(18岁),所以,朱高炽的人品和能力肯定是不错的(从他当上皇帝以后所做所为,也能证明老朱父子没有看错)。再加上“靖难之役”时,朱高炽率一万兵力力敌朱允炆五十万军队,确保北平不失,功不可没。
立太子又不是选美 ,于是朱棣在登基的第二年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熙对朱高炽不服气和下面朱棣对他开的空头支票有关系:
建文四年,靖难之役时,当时朱棣被盛庸击败,多亏朱高熙救驾,当时朱棣摸着朱高熙的头说:“加油啊!世子的身体不好。”这就给了朱高熙一个念想:“我爹喜欢我,我可能会取哥以代之。”所以,朱高熙一直以为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尤其是朱棣登基以后,他这种想法更加迫切。
朱高熙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棣继位后,五次亲征北漠,期间太子摄政,朱高熙随军同行。父子同行,朱高熙就不断地说朱高炽的坏话,本身朱棣就是一个多疑的人,从北漠回京,总觉得朱高炽工作不得力,找茬挑错,多加斥责,并且还把亲太子的一众官员抓进了监狱。此时,朱棣确实也动了易储的心思。
有一次,朱棣试探着问当时的内阁夏缙对朱高炽的看法,夏缙回答道:“太子仁孝,天下归心。”看着朱棣沉默不语,夏缙补充道:“好圣孙。”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朱棣立马不再考虑易储的事了(朱棣虽贵为皇帝,也难免“隔代亲”)。
自此,朱高熙的易储梦彻底破碎,老老实实地区青州做他的藩王去了。
华之道也
明成祖朱棣,应该是性情中人,有点江湖上的快意恩仇。对自己有过帮助的,有恩必报,在所不惜;对自己有仇恨的,牙呲必报,极其残忍。这在他靖难之役中、后尤为明显。
就象朱元璋在立太子(皇太孙)问题上也无法专断一样,明成祖也没法拗过古制——立长不立幼。凭心而论,在朱棣的心中,确实比较喜欢朱高煦,因为这老二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几次还救过他的命,扭转了战局。而世子朱高炽太肥胖行动不便,半残疾,走路还要俩人搀扶才行。朱棣登基后,在至少两年时间里,未确立太子,心中摇摆不定,矛前盾后,很是难受。汉王(朱高煦)一直未到山东就藩就有猫腻。
但喜欢是一码事,定太子传大位又是另一码事。在大臣解晋、夏元吉等人的再三坚持下,朱棣最终选择了长子朱高炽。说到底,朱棣最终输给了祖制,输给了礼法——封建王朝千年墨守成现的嫡长子制传位法。
书生脚短
大儿子朱高炽先天残疾,而且为人过于仁慈老实,在性格上很像建文帝朱允炆,而二儿子朱高煦一表人才,还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而且打起仗来也不含糊,看到老二就让朱棣想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所以他一直想立朱高煦为继承人。
易储这个问题朱棣也愁眉苦脸的想过多次,文臣多数支持立长子朱高炽的观点,武官一致认同立老二朱高煦的观点,让朱棣左右为难,后来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老大朱高炽继承皇位呢?
在两位皇子争大位争的不可开交之时,关键就靠朝中各自党派的大臣在皇帝耳朵边吹风了。这就不得不提到朱高炽背后的太子党很给力了。首先就是四朝老臣政治老油条杨士奇了,尤其是朱棣很倚重他这位老臣,所以国事家事都要和他商量商量,杨士奇高明就高明在帮了太子说话还让朱棣猜不出他是位太子党,后来在朱高炽多次面临被废的时候,也是他来帮助辅助仁宗化险为夷。
第二位叫杨荣,是位很低调也很注重细节的大臣。朱棣病逝之时,他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制订出了周密的夺位计划。
第三位叫杨溥,史书上称他是替朱高炽蹲了十年监狱蹲出来的一位功臣。
除了“三杨”和谢缙等文官集团太子党的力挺外,后期的朱高煦也膨胀了起来。朱高煦把自己比做成唐太宗李世民,是要杀兄弑父的节奏吗?可别忘了朱棣不是李渊啊,还要求朱棣给他增加护卫,扩大排场最终惹恼了朱棣被贬,真是有一句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朱高煦就是明显自己作的才丢失了皇位。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谁告诉你明成祖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
1.朱棣是什么人?如果撇开篡位这个污点,朱棣这个皇帝是稳妥妥的千古一帝。心智成熟、做事有章法,对待兄弟仁至义尽,比如对待弟弟齐王,一忍再忍。这种人识人的功夫十分了得,所以他手下多是干才,张玉、朱能等等,都是独当一面的人才。朱棣看手下看得怎么准,看儿子能不准?朱高炽唯一的缺点就是肥胖。说朱高炽无能,那是因为没有认真看书、认真分析。
2.朱高炽才能怎么样?朱高炽同样是个出色的人物,靖难之役期间,坚守北京城,为朱棣当后勤部长,井井有条,从未出什么差错。我把《明仁宗实录》全看完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仁宗的确是仁义之君,包括他对死刑罪犯的判决,都十分慎重,对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也十分友善。这样的人不当太子谁来当?
3.朱高煦才能怎么样?朱高煦打战的确是有一手的,也多次为朱棣解围,为靖难之役成功立下了悍马功劳。可是,这个人政治水平不高,常常牢骚满腹,自比唐太宗,要权要待遇。朱棣实在生气,打算将他分封到云南,让他滚远点,耳根清净,但是朱高煦不肯去,后来才去了山东。这种人在朱棣眼里,是当不了皇帝的。
坐看东南了
对于皇帝来说,立嗣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了国家日后的命运,所以皇帝一旦立了太子,基本不会改,毕竟这关系到国体。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满意自己所选的接班人,像朱棣就不满意自己的世子朱高炽,因为他这个儿子不像他一样骁勇善战,朱高炽还是个大胖子,身体非常不好,可为什么朱棣没有易储呢?
朱棣是喜欢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跟着朱棣南征北伐,颇有朱棣的风韵,所以朱棣疼爱朱高熙,觉得他是最像自己的,朱棣有过改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但是,现实把他的想法打灭了。因为朱高炽有着朱高煦没有的地位,朱高炽是嫡长子,在封建社会中,皇家是非常重视嫡长子的,而且朱高炽还是朱元璋钦点的。再者,朱高炽因为从事文职,结交了很多翰林学士,文官大多推崇朱高炽当太子,虽说朱棣善武,可他也不能忽视文官的请求。况且朱高炽监国时,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实力,当时,李景隆率军攻打北京城,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可见朱高炽能力也不弱。而且还有一招大机,使得朱棣放弃了易储的想法,就是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高炽虽说身体不好,可他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他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一看解缙这样说,又想到朱高炽也没有那么差,就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了。
由于在靖难之战役中,朱棣曾多次许诺要立朱高熙为储,所以当结果出乎他所料时,朱高煦的祸心也逐渐显露出来,甚至到最后还起兵造反了。
历史百家争鸣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朱高炽极有军事才能其功相当于汉初萧何、唐初李建成。
朱棣造反后,老二朱高煦随父从征,高炽留守北平燕王府。朱允炆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南军来端朱棣的老窝,北平一失,不仅朱棣就会失去最后的根据地,还会动摇整个前方整个部队的军心,如同关羽荆州被吕蒙偷袭后,指挥襄樊战役原本顺风顺水的关羽所部立马溃散。
朱棣离开北平北伐时,把北平的守卫任务交给朱高炽,说:“我把城池交给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军归来之日即是全胜之时。"李景隆再蠢,手头也有五十万之众。李景隆差点攻破顺城门,注意是差点儿!正在守军溃散之时,燕王大将梁明赶到,整顿部队加入防守,城中部分女人也上了城楼,顺城门暂时脱险。正当李景隆认为攻破北平只是时间问题时,城内守军连夜越城而出,杀得李景隆大军后退十里!
朱高炽又利用十一月天寒特点,让手下往城池上不断浇水,第二天北平就成冰城,李景隆只能望冰城兴叹!朱高炽的军事才能不亚于唐朝安史之乱时独守孤城的张巡,明朝守南昌的朱文正!
朱高炽虽是身有残疾的瘸子,冲锋陷阵他不如弟弟朱高煦,但谋略远胜弟弟。
二、朱高炽是嫡长子,除了身体有点残疾(这不是他的错,朱棣应心怀内疚。),没任何过错。
中国到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已深入民心,不好轻言废立。秦朝、隋朝废长(秦废扶苏,隋废杨勇)立幼(秦立胡亥、隋立杨广)亡国之痛,也让朱棣仿佛有切肤之痛。
三、朱高炽极有政治天赋。
他执政仅一年,他下令赦免靖难时允炆朝忠臣的家属们,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他还在朝堂里公开说: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是忠臣,无愧于仁宗的仁字。他恢复生产、勤于政务,慧眼识英才,重用三杨。
四、黑衣宰相姚广孝、《四库全书》主编、大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缙、三杨等文官集团的死挺。
姚广孝是朱棣造反的首倡者、最得力的狗头军师,和武将张玉并称朱棣的左膀右臂,朱棣对他极为敬重。他临死前向朱棣提出要求:释放策划朱允炆出逃的溥洽。朱棣也居然应允了。他力挺太子朱高炽,也进一步巩固了太子的地位。
五、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给他巩固地位加了分。
朱瞻基因极有政治、军事天赋,深受朱棣喜爱。朱棣在亲征蒙古时,也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亲自指导,如康熙爱孙子乾隆。朱棣对朱高炽的忠诚、能力本就认可,只不过朱高炽长得有点儿对不起观众而已,而圣孙朱瞻基让他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没一个不舒服。
六、朱高煦的自我作死,又给朱高炽加分。
客观地说:朱高煦跟着父亲造反,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也深受武将们的喜爱。
朱棣和他父子战友情深,也心怀歉意,如危难时,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吧!到后来成了空头支票。高煦功劳大,又是武将出身,没文化真可怕,不会韬光养晦,飞扬跋扈,有时也难免口出怨言,自然与太子位越来越远。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的最大诡异在于,明仁宗在位十个月而亡,如果明成祖多在位1年。就要面对当当年和他父亲 一样的局面。是立太孙。还是立朱高煦。这是题外话,不在讨论之列,我们来说说明成祖为何不易储。
明成祖不喜欢朱高炽是肯定的,因为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行动不变。明成祖马上皇帝,而朱高炽的行为实在和自己差的太远。所谓不类己。不得自己的喜欢。但明成祖也知道。朱高炽深受文官的拥护和支持,而国家却要依靠文官和士大夫来治理。让朱高炽继位就是必然的选择。知子莫若父,明成祖虽然很喜欢朱高煦,也知道朱高煦得到了功勋集团和武将的支持,但朱高煦脾气暴躁,智商能力都不如朱高炽。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朱高煦就是一个政治低能儿。如此愚笨的人的确不是当皇帝的材料。
再就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皇位必须是嫡长子继承,明朝皇位继承基本上很平稳。没有汉唐皇位继承那么血腥残酷!就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个遗训。而明成祖靖难之役举的旗号就是建文帝违反祖制,如果自己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易储,那就是打自己的脸了,而靖难之役所举的旗号就可笑了。而高炽作为太子处理国事公允,勤政爱民颇得内阁的赞赏和支持,所作所为没有过错和僭越,无理由废立太子动摇国本,实在是不应该。而且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也就是后来 明宣宗朱瞻基,明成祖对这个大孙子钟爱异常,朱高炽之所以没有被废,一半的原因是依靠了朱瞻基。
但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月就驾崩了,但他开启了‘’仁宣‘’之治。这一段时间是明朝的辉煌时代。
清水空流
朱高炽,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仁宗登基之前,并不被朱棣所喜,可以说登基充满坎坷,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被废除太子之位呢?
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棣其实明白自己连年征战对朝廷国家造成的负担,经过自己与上一代平定天下的战争,国家接下来最需要的休养生息,所以选择的接班人不一定需要有多大的军事才能,但是一定要仁厚。而且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最主要的原因是朱高炽太胖了,外表问题最终还是不如内在重要。
第二,朱高炽有一帮在当时极其出色的幕僚,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正是这批太子党的力挺,多次在朱高炽危难的时候,为朱高炽说话!
第三,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虽然朱棣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但是对于这个孙子是宠爱至极,不仅请当时的大儒教导文学,还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就算远征大漠也带在身边。
第四,对手太蠢,朱高煦,可以说相当膨胀,不肯去往封地,并且最后还自比李世民,那你当李世民,你是想让朱棣当那个被逼退位的李渊,要知道相让强势一辈子的朱棣当李渊,你也得先问问朱棣同意不同意吧!
所以来说,虽然登基的过程坎坷,朱高炽还是最终保住了自己的储位!
枫叶0829
分主客观来说吧
首先是主观,朱高炽除了外貌不咋样之外并没有什么大缺点,不论是作为儿子还是哥哥,他做的都没毛病,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外圆内方的人,在他父亲朱棣“尸骨未寒”之际,他便为齐泰,黄子诚等人平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事情,要知道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最重要的性格之一就是外圆内方,即表面对臣下和蔼,感知民间疾苦,而内心是明事理的,我认为对的事情我一定要做,没人能阻挡我。典型的就是汉文帝,因此,朱高炽是个好皇帝,不论是朱棣还是诸臣都看的出来。
然后是主观
1.自古嫡不立长,国家必乱。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教训带来的结果。有许许多多的政权由于立幼废长走到覆灭边缘,因此,无大错的朱高炽很难被废。
2.朱高炽立有战功。靖难初始,朱棣去宁王处借兵,临走时将守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了朱高炽,当然他也没辜负他老爹的期望,北平在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洪流冲击下岿然不动,为朱棣的靖难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朱高炽功在社稷,难废。
3.大臣助力。不论是号称靖难第一功臣的姚广孝,还是后来号称明代第一内阁的三人组“三杨”都是朱高炽的忠实拥护者,当然其中少不了“天下第一才子”解缙,虽然这老兄下场不大好,但他在这场立储之争中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4.朱高煦自己作死。这二货仗着父亲的宠爱,到处惹是生非,不仅不爱护兄弟,还觊觎地位,在被曝光之后就被剥夺了决战资格,最大对手倒台,朱高炽即位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综上所述,朱高炽自己比较牛,队友比较猛,命好,加上对手太菜,成功地登上了地位,开创了“仁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