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拥有战场“五虎”的刘备为何最后会被灭?

一生之中所认识的人


第一,从国家领土面积来看,蜀国较小,那么相应的人就少,兵马也少,粮草也少。在冷兵器时代,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役之中,兵力是一个非重要的因素,蜀国兵马少,想战胜兵力比他多的魏国和吴国是很难的。

第二,蜀国的单兵作战能力相对较差,从南北地理差异上来说,北方人平均身高要高于南方人,身材也魁梧壮士,蜀国大都是川兵,身高要比吴国兵矮一些,跟魏国兵就更没法比了,魏国统一北方,中原之兵,西凉一带兵马都甚是雄壮,冷兵器世代拼的就是身体素质,有句话叫:身大力不亏。所以蜀国兵和中原兵对抗是一定要吃亏的。

第三,在当时,谋臣名将多出自中原地区,东南次之,西南就更少了。魏国,名臣能将比比皆是,反观蜀国,有几个?就那几个能人,还都是刘备从别的地方带去的。关羽是山西人,张飞、赵云是河北人,黄忠、魏延河南人,马超陕西人,诸葛亮山东人,庞统是湖北人。你看,有一个西南地区的人吗?包括刘备自己,他是河北人。因此,蜀国从人力资源上比就不占优势。

第四,领导人不行。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刘备的智慧虽然比不过曹操,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比孙权还要强一些。但到了后代,曹丕多贼啊!曹睿差一些,但智商也还算是正常。孙权比刘备、曹操年轻不少,且又长寿,因此东吴在他统治时期还算平稳。说到刘备后代,阿斗这个废物,我实在是不想多说什么。就凭他也做一国之君,怎么跟别人斗?要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先后保着,十个阿斗也早被擒了。

蜀国人才凋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丛生。东汉是门阀士族开始的时期,人才多从士族中挑选。在这一方面,曹魏不仅人口众多,世家大族也相当多,人才济济,而吴国也有四大家族,偏偏蜀国士族力量弱小,人才也就匮乏。蜀汉前期的人才,大多来自外地,比如五虎上将等等,等到老一辈人才先后逝世,蜀汉的人才就后继无力了。三国演义里张松说蜀地人才济济,但历史上并非如此。特别是益州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矛盾,蜀汉自始至终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一旦敌人来犯,本地士族容易倒戈。

诸葛亮治蜀的影响。诸葛亮虽然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确实聪明非常,但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扭转强弱。如果没有诸葛亮,蜀汉可能灭亡的更快。诸葛亮加强法制,鼓励农桑等措施,在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当面成效显著。三国里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政治是最好的。诸葛亮平定南中也巩固了内部安定,因此诸葛亮有力北伐中原。有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白白耗损国力,是蜀国灭亡的原因。此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国之所以存在,除去地势和人才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南方因为少有战事,人口迁移,经济得到发展和累积,北方常年战乱,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所以二弱对一强的局面可以暂时存在,一旦魏国恢复了元气,北方必将拥有碾压性的实力。诸葛亮作为谋略家,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只知道坚守,敌人发展的更快,一旦入侵,难以抵挡,而且处处处于被动中。但诸葛亮屡屡北伐,让魏国经常受到骚扰,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经济难以正常的快速恢复。蜀国这么弱小,诸葛亮不但一直占了上风,多次挫败魏军,为国内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几乎占据中原,魏国闻之丧胆。所以说,诸葛亮的战略虽然耗损着国力,但因此牵制住了魏国人力物力,延缓了自己的灭亡。姜维北伐那就真的是费力不讨好了,而且魏国顺利完成了国内的权力更迭,可以专心对外,蜀国必然灭亡。

蜀汉立国第一年,就面临着是否要与东吴开打的问题。结果是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给东吴陆逊,直到223年刘备身死,蜀汉才与东吴帝国慢慢恢复关系。

也就是2年之后,诸葛亮便带兵南征,对手是叛乱的南蛮孟获。

再过2年,诸葛亮便开始筹备北伐。从228年一直打到234年,一共打了5次,不能说完全失败,但基本上没啥大的收获。

诸葛亮死后,蒋琬也曾计划从水路袭击魏国的上庸,结果一方面是遭反对,一方面是他病体欠佳,不久病亡。

之后又是董允与陈祗执政时代,姜维获得了一定自主权,但蜀汉内政也一日不如一日。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但也没有改变诸葛亮时代的状况,总体而言收获不大。

实际上认真讲,以小击大不是没有过,在整部中国历史上,以局部战胜中央大邦的,真的不少,之前如周人灭殷商,之后如明灭元、清灭明,几乎都是如此。为什么号称有聪明盖世的诸葛亮存在的蜀汉偏偏就不行呢?

实际上,原因恰恰就在诸葛亮身上,诸葛讲究的是步步为营、稳妥前进,这就违背了以小灭大所必需的突然原则,也就是闪电战。周人灭殷商,就是采用的突然袭击,清兵入关,也是看准了李自成麻痹大意的大好时机,突然出兵,这才取得大胜。如诸葛亮这般稳妥的打法,打一百年也打不下曹魏,实际上魏延是正确的,子午谷突袭未必一定就能成功,但至少有成功的希望。而不突袭,是一点希望也没有的。


道中道道而道


我是小林。


我们简单看看刘备和曹操的将领对比,领土和人口对比。


一、刘备没有亲自封过什么“五虎将”。

准确来说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五个名将被陈寿写在一个传记里,即《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刘备给这五个将军的真实官位:

1、关羽为前将军。

2、张飞为右将军。

3、马超为左将军。

4、黄忠为后将军。


正好是“前后左右”。而赵云,只是被封为“翊军将军”。


加上魏延、吴懿、后来的姜维,蜀汉阵营一直是“兵微将寡”。


二、刘备为何最后会被灭?看看曹魏的阵营。

刘备死的时候,蜀汉政权还在,但是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刘备死后40年,蜀汉政权才被司马家族架空的曹魏所灭。

为什么刘备干不过曹操?不是有“五虎将”吗?曹操方面呢。


(1)刘备手下有“五虎将”,但是曹操手下也有“五子良将”:

1、前将军张辽。

2、右将军乐进。

3、左将军于禁。

4、征西车骑将军张郃。

5、后将军徐晃。


这五个人身经百战,怎么也和刘备手下的那五个人算“旗鼓相当”。


(2)不仅如此,曹操手下还有一批战将,见《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

他们是: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纯、曹真、夏侯尚。


这些人也是战斗力杠杠的。个个都可以独当一面。

曹魏一直人才济济(后期有郭淮、陈泰、邓艾、诸葛绪等),相反蜀汉经过关羽北伐和夷陵之战后,有经验的将领几乎凋谢光了。


(3)曹魏的控制区域和人口远远强过蜀汉

蜀汉到了后期,只剩下益州一个地方,人口100万左右。


同期的魏国占据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的全部,还有荆州一部分和扬州一部分,人口达到440万左右。


不仅如此,魏国占领的地域物产丰富,并且有产马区。

(曹魏占据北方的核心地带,国力十分强盛。)


因此,魏国的实力是蜀汉望尘莫及的。刘备掌握荆州还可以勉强与之抗衡,丢了荆州蜀汉就彻底没希望了。


小林品历史


一、刘黄叔之所以前期那么厉害,全靠“五虎”给他撑场子。后期丞相未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硬是活活累死在北伐途中,(后面的大将纯属就是打酱油)

二、魏国一直在北方坚守,从某种程度(风水)上说,北方才是真正的正统,即使孙,刘两家联合也不一定是曹家的对手。

三、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秦朝开始就深入统治者内心。就算晋不灭了他们三家,也有其他人会取代三国实现王朝的统一。


杂食类小哥哥


个人观点:

蜀国被魏国所灭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三国时代我们都说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其实这是从表面上得出的结论,咱们分析一下各国的综合实力对比

当时的经济中心还没有南移,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我查了一下历史资料,当时三个国家的人口对比是魏国第一、吴国第二、蜀国第三。在古代人口是军队和综合国力的体现,由此可得三国军队数量和综合国力对比魏国第一、吴国第二、蜀国第三。

2:将领对比

魏国蜀国后期对战时,蜀国的五虎上将只剩下了赵云,其他的都死了,赵云也没坚持多长时间,等魏国灭蜀国时,蜀国大将有勇有谋的只有姜维一个,孤掌难鸣啊。魏国这边有司马师、司马昭、邓艾等一大批可独掌一面的将领,在将领方面魏国后期超过蜀国。

3:君主才能对比

魏国君主曹丕知人善任、英明睿智、政治才能杰出,正是在他的统治下魏国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蜀国君主刘禅任人唯亲、亲近小人、远离贤臣。三国后期魏国君主在政治才能方面完胜蜀国君主。

在三国后期魏国在各方面都要胜过蜀国,蜀国又因为关羽与吴国闹翻,蜀国能不被魏国所灭吗?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鉴史君


战争打的是综合实力,蜀国没有一次在充足国力的情况下实施北伐,就算当时报张飞之仇,号称70万大军,在后勤供给、军队磨合、核心战略决策等等方面,也凸显出蜀国根基不稳,实力不够;失败后蜀国元气大伤 ,后虽短暂修养生息,实力还是远远不够,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又进行几次北伐,输了国本,不投降也是很快灭国!


Luoki39


就你就刘备有五虎将?曹操还有五子良将,孙权还有江东五猛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