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现象盛行,谁之过错?

9月2日,央视的一档节目,把”娘炮”社会畸形现象推到了风头浪尖。各种议论和评判塞满了媒体平面。

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张口”嗲声嗲气”让人膩味。

这种现象的发展不是一年二年形成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他们生存的土壤。客观上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独生子——传宗接代的宝贝疙瘩,上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长辈,无一不把唯一的”家庭香火”,爱护的”至高无上”,奶奶姥姥疼,妈妈阿姨亲,一堆女人群里长大,骄惯的男孩不“娘炮”都很难。

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连续剧中男人女人味十足,娘娘腔盛行。看什么学什么,把个天生男子汉活生生弄成了奶油小生!

父母亲人把男孩当成“特别”看护对象。不让碰着,不能伤着,更不能让他们去“打架斗殴”,在男孩堆里“瞎闹”。当成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呵护!

男性女儿化是一种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家长也要醒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成婚后,养“一群”生龙活虎的子孙呢?说实话没有哪个大人,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奶声嗲气”的“假闺女”!

父母是孩童的首任老师,父亲是男娃娃的第一偶像。做爸爸的首先要阳刚十足,感情分明;爸爸要多带孩子在男人堆里“混”,要让孩子感受浓浓的男子气息,加强体育锻炼,多灌输阳刚之气。虽然孩子要全面发展,但也要有重点取向,不要让没有先天条件的男孩学“舞蹈,钢琴,绘画等之类的女性的东西。”

还有一点,男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只要不发生报复性的打架斗殴,比如练习拳术,足球有集体性活动标记,争强好胜的体育项目,也是减少“娘娘腔”的办法。

男人就是男人,蛮其体能,视野开阔,阳气冲天,敢爱敢恨,勇于做为;再者,父母亲哪个不希望孩子有一健康的体魄,完美的心智,阳光而帅气男子气概。这些都是女孩子追求的目标,一个“女子味”浓厚的男生,没有美女相随,只有“同志”相伴,父母亲人敢大白于天下,广而告之呀!

欢迎指正!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