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夏目历史君


秦末汉初,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这个时代诞生了无数英雄人物,也诞生了很多大智慧之人,其中四个最为智慧,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陈平。

刘邦的智慧是用人,他自己亲口承认,“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但这三个人都是人中龙凤,“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这种说法有点变相夸自己,但他对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评价却是中肯的。

张良和刘邦的另一个谋士陈平,都属于智慧之人,二者的区别是张良是阳谋,大局观强,战略层次谋划水平高;陈平是阴谋,应变能力强,战术层次策划水平高。而二者共同胜过韩信的,是两人高明的政治智慧,最后得到善终。

张良的功劳就不多说了,他一生献“六大奇谋”,功高盖世,刘邦的评价十分中肯。而功成名就之后,张良展示出的政治智慧不仅让他本人善终,更泽被子孙。

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后,大封功臣,很多功臣得到赏赐,开始飘飘然,浑然不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而张良早就看破一切,他本来就体弱多病,从刘邦初定天下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屡屡展现国人的政治智慧。

一是大封功臣时,刘邦让张良自己从齐国挑选三万户为食邑,却只给了萧何一万户,可以说给足了张良面子,而张良十分了解刘邦的性格,这很可能是刘邦在试探自己,如果自己像韩信一样居功自傲,自请为王,下场一定会很惨,所以他坚决辞让,只请刘邦封自己首次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为侯,显示了自己的谦让和感恩。

二是刘邦翦灭异姓王的过程中,以张良的智慧完全可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但他知晓急流勇退的道理,也不愿搞权术诡诈那一套“阴谋”,所以在汉初你死我活、见不得光的政治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以免有损阴德,遗祸子孙,这一点是张良区别于后世很多谋臣的重大区别,也是张良受到后世一致好评的关键因素。

三是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知道人家斗的再激烈,始终是一家人,自己这个外姓掺和进去没有好结果,胜了还好,败了一定会死的很惨,所以张良从不参与高层斗争,从不公开站队,使得他周旋于各派力量,都不得罪。

在对外吕后上,张良也很聪明。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改立太子。吕后眼见自己的儿子刘盈太子之位不保,便听从他人建议,秘密向张良求助。

张良没有拒绝吕后,但也没有直接向刘邦建议,而是给吕后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主意,让太子邀请德高望重,就连刘邦都没请动的“商山四皓”出山,与太子往来,刘邦看到太子声望这么高,都能请来“商山四皓”,这才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这样一来,张良既没有给刘邦留下干涉立太子的把柄,又不露痕迹地帮助了吕后和太子,三方谁也不得罪,还直接讨好了两方,真可谓一举三得。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吕后专权,张良认识到吕后比刘邦更可怕,决定远离人世,隐居深山,行辟谷之术,修道成仙,吕后对张良当初的帮助很感激,一看张良这么低调谨慎,明知进退,毫不居功自傲,邀功请赏,对张良佩服地五体投地,苦劝张良不要这么受苦修行,张良这才答应,仍服人间烟火,但坚持不问政事,基本相当隐居。

张良的智慧荫庇了其子女,他的长子袭封留侯,次子张辟疆曾任侍中,他的后世子孙中,有官至司空者,有官至太守者,有至刺史者,道教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据说就是张良的八世孙,他就是在张良隐修之地,修炼成仙的,被道教尊为“老祖天师”。

再往后推,医圣张仲景、唐朝宰相张九龄都是张良后人,可以说张良用自己的智慧和低调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楷模,使得张良一族绵延不绝,辉煌不断。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张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意思是张良长相不威猛,但是却能为帝王谋划,平定天下。史载:张良状如妇人好女,放到现在就是小鲜肉的长相,但是人不可貌相,张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简直比大将还威猛。那么张良有多聪明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张良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们家五代相韩,是典型的官宦之家。到张良这一辈,韩被秦所灭,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发誓要恢复韩之旧境。那么张良的聪明才智是如何学来的呢?

张良花钱雇佣了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结果击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大怒,于是全国缉赏张良。张良逃匿于下邳,而下邳和沛县离得很近。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游荡,在桥边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故意将自己的臭鞋丢到桥下,招呼张良去捡。张良本来想揍他,但看他年纪大,于是忍了。谁知道刚把鞋捡上来,那老头又故意把鞋丢下去,还让张良捡。

张良忍了,又把鞋捡回来。老头笑眯眯的对他说:孺子可教,过两天你还来这里,我有东西交给你。后来,张良两次来晚,被这个老头一顿臭骂。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起来,终于赶在了这老头的前面到达。这老头给张良一本书,张良一看就震惊了,原来这本书是失传很久的《太公兵法》,张良从此以后认真研读这本兵书,再出门时,已经不是那个普通的张良了,而送张良书的人是半人半仙的黄石公。后来黄石公还收了一个徒弟,他的名字叫诸葛亮。

张良对刘邦有多重要呢?非常重要,张良帮过刘邦,帮过吕雉,更帮过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可以说,张良在刘邦称帝前后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张良善阳谋,陈平善阴谋,两人一阴一阳,项羽就是再厉害,也抵挡不住。那么张良这么厉害,当初是怎么看上刘邦的呢?

张良曾经多次向别人兜售《太公兵法》的精髓,只有刘邦听了之后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且随之实施,于是张良感叹:这就是天意呀,从此以后,我就辅佐你了。

张良体弱多病,因此不能够领兵打仗。那么他是如何帮助刘邦的呢?靠计谋。具体来说就是举荐人才,增强刘邦的势力。那么张良都举荐过哪些人才呢?

当时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率军六十万直扑彭城,一举攻克了彭城。结果被项羽率领三万骑兵所击溃,差点被俘。刘邦想捐出关东之地用来招揽人才共击项羽,于是向张良献计,张良给刘邦举荐了三个人。

一个是英布,英布在刘邦攻击彭城后,并没有响应项羽的号召前来助战,这说明英布对项羽并不完全忠心。于是张良建议刘邦策反英布。

一个是彭越,彭越在灭秦后没有被项羽封侯,心生怨恨,于是投靠了齐国田横。在田横的帮助下,率军在项羽身后不断袭击项羽的运粮队伍,惹得项羽心烦不已。

一个是韩信,张良建议韩信袭取魏国,然后东进取代、赵等国,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力。最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随何策反英布,又派人联络彭越,封韩信为左丞相,曹参和灌婴为将,北上开辟第二战场。

最后,正如张良预料的那样,在北方韩信相继攻破了魏、代、赵、齐四国,彭越攻取了梁地,偷袭了项羽后方,而英布则在南方夺回了九江等地,在战局上彻底包围了项羽,项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撤退。

因此,论破项羽之功,张良功居第一。后来刘邦让张良在齐国任选两万户作为封地,张良拒绝了,张良说:我和您相遇在留县,就把我封在留县吧。于是张良被封为留候,一个封地最小,却官位甚大的职位。那么张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张良看出刘邦为人好猜忌,怕招惹麻烦,因此以退为进,在功成时就选择隐退,正好自己身体不好,于是就告假刘邦,不参与政事。但是有时不是他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后来,吕雉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又去请教张良。那么张良如何应对呢?

刘邦喜欢貌美如花的戚夫人,爱屋及乌的也偏爱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去请教张良。

张良一开始一口决绝,不打算帮忙。后来吕雉派吕泽在半路截住张良,强行问计,吕泽告诉张良:换了太子,先生能高枕无忧吗?张良无奈,给吕泽出了一计,说普天之下刘邦不能征召来的人才只有四个人,你把这四个人找来辅佐太子,则太子之位无忧。

后来,吕雉派人去请这四人,他们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分别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刘邦后来病重,又想废太子。张良亲自去求情都不管用,最后商山四皓共同出面跟随太子去服侍刘邦,刘邦问太子身后这四人是谁,在得知是商山四皓后大惊,于是喃喃的说道:太子羽翼已丰,大势已定。随之,再也没有废立太子的打算了。

因此,张良既有辅佐刘邦成立帝业之功,又有安定社稷,稳固太子地位之功。人聪明到这种程度,简直无人可及。刘邦死后,张良请退,跟随赤松子云游,日习辟谷之术,修仙练道去了。而张良学道这一举动,惠及了他的子孙。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也学习道教,并且开宗立派,创立了正一道,成为一代宗师。其后代张鲁继而开创五斗米教,在汉中传教安民,威震一方。可以说,张良的思想,通过他的子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流芳至今。试问,从古到今,能做到这种境界的能有几人呢?


每日趣评


张良的聪明在于懂得自保,他深懂帝王之术,有帝师之称。张良看人极其的准,刘邦正是在他的谋划下,一步一步地成就了一番帝王霸业的。

你看在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经过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了一个大败,一夜之间,刘邦似乎回到了解放前。可以说此刻的刘邦,真的走到了人生的低谷时期。

这时候是张良给刘邦分析了一下,当时天下的形势。也算是鼓舞刘邦的雄心,为刘邦打打气吧。

他告诉刘邦,你卷土重来,再和项羽痛痛快快的争个高低。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你还是有机会的,但是,我说的你有机会,是必须要争取三个人的帮助,这三个人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韩信和彭越好争取,他们两个本来就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关键是英布,他可是项羽帐下第一猛将呀。

张良告诉刘邦,英布其实和项羽已经有隔阂了,你看项羽去齐地打仗,英布没有去,项羽对他很不满。

现在的英布也是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和项羽决裂?

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去离间英布和项羽的关系,争取英布这件事,十有八九是可以成功的。

刘邦手下的说客,随何表示愿意去说服项羽,结果这件事还真的是被随何给干成了。英布表示和项羽决裂,加入刘邦集团。

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就是因为韩信发动的垓下之战,联合了英布和彭越的军队。

张良是在鸿门宴不久后,韩信带领刘邦杀出汉中之后,开始加入到刘邦集团,成了刘邦集团的一个核心成员的。

在和刘邦相处的过程中,张良对刘邦这个人是了如指掌的。

张良知道刘邦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就主动选择了退隐江湖。对于他来说,作为有功之臣,只有不问政事,只有不张扬,才会不被刘邦所猜忌。

只有不被刘邦猜忌,才有可能免遭横来之祸,才能安享晚年。这就是几千年来,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被人称颂的原因。

张良退隐之后,就开始炼丹修道了。

据说他到了后来还羽化成仙,到了太上老君的身边。

张良的后代更是不得了,他们也是学习张良,深受张良的影响。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因为张良的后代,也都沉迷于道家,到了张良的第八式孙张道陵时期,他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正一道”,大家所熟知的天师道,就是经过张道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而创立的。他们这个道家,在中国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在中国能和他们张家道家相比的也只有孔子的儒家之道了。


汉史趣闻


汉朝留侯张良是初汉三杰之一,被刘邦称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了汉朝班底里第一谋士。

在刘邦封赏功臣的时候,张良被封赏食邑三万户,爵位为留侯,可谓是功成名就。

而在后世,张良也是历代帝王将相尊崇的人物,被称为谋士的祖师爷。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非常高。

低调中彰显超乎常人的智慧

张良的谋划能力自然是十分高明的,但他更高明的地方,就是做人。

张良是一个很会做人,也很会做事的人物。他的做事水平,在汉朝建立之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做人的水平,在汉朝建立之后,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做人,就两个字“低调”。

在汉朝建立后,功臣们开始想着加官进爵,吵得不可开交,张良却看出了刘邦的疑惑,随意而又很有目的性的解决了这次争爵的分歧。

而他的手段极为简单,封一个刘邦最不喜欢的人。于是,所有功臣的争论和疑惑迎刃而解。


可见,他和众多功臣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低调却始终为刘邦考虑,冷眼旁观一些事情,然后找到最快最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他帮助刘邦解决问题,而不是给刘邦制造问题,所以刘邦也就越来越信任他。

可见,“低调”不是一种不争名夺利,而是一种冷眼旁观,确定自己的立场,低调是为了做事。这才是张良的低调智慧。

张良的低调智慧,还体现在立太子的争论上。

在吕后和戚夫人斗争到了白热化之时,所有人都开始明哲保身,或者考虑站队,而张良依旧冷眼旁观。

而这样的低调和明哲保身有着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是不担事、不做事,这样的人只为了自己考虑,却不知道为领导分忧。

但张良的低调,明显不一样,他想要担事,想要做事,只是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

当吕后找到了张良,他知道时机到了。

于是,他把自己已经想好的奇谋献了出来。这条谋略,也是非常低调,低调的几乎看不出这是一条谋略。

这条奇谋就是:“拉拢商山四皓”,这个看似没来由的奇谋,恰恰戳中了刘邦软肋。其实,刘邦并不在意谁接班,因为这些都是他的儿子,他在意的是,哪个孩子更合适接班,刘邦一直没做出决定,恰恰因为如此。


可见,张良又一次赌对了。他巧妙打消了刘邦的疑虑,让他知道,太子刘盈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基础,所以刘邦这次终于放心了。

两次判断,都是张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低调,并不是单纯的明哲保身,也不是单纯的淡泊名利。

张良的低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低调,因为看到本质,所以他的出手很稳、很准,很有效果。

而张良,在干事的时候,也很会做人,他有功但不争功,善于为领导解决问题,却不会给领导制造问题。

再加上张良还不愿意和领导争权,这样的人,谁能不喜欢呢?

张良的后人们

张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这和他的理想有关,他祖上连续几代人,都在韩国为相,国家灭亡了,他把全部热血投入到灭秦大业上来,并且策划刺杀秦始皇的行动。


在刘邦身边打工,让他看到了理想和希望的曙光,当汉朝建立后,他的理想已经达到,而对于其他高官厚禄,张良并不在乎。但他依然在乎一样东西,那就是政局的稳定。

他比所有人都明白政局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他需要在一些特殊时期做出自己的事情,让汉王朝不要再出现动荡。

他没有太多欲望,所以不争,他心系的是天下,所以睿智。

张良的智慧,让后世人无不崇拜,但他的智慧,并没有传给他的后人,所以说,这种智慧让一个家族兴盛了两千年,这是无稽之谈。

张良的儿子,在正史中记载的叫做张不疑,他继承了张良的留侯爵位,却在汉文帝时期,因为无辜杀害了楚国的一个宗室,而被削了爵位,家道从此一蹶不振。

而张不疑的儿子,只不过当了一个地方太守而已。

他的玄孙,在汉宣帝时期,也不过是一个平阳公的爵位。

在一些史料中,张良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叫做张辟强,这个人只学了父亲的一些智慧的皮毛,再加上这个人非常高调,却没有张良那种看透本质的眼光。

在汉惠帝死后,他无意中站到了吕后的队列里,后来,历史上就没有了他的记载。

可以看出,张良的智慧,并没有流传给他的后代,在西汉时期,张家在张良死后,很快的没落,甚至没有再持续一代,在西汉正史中,张良的儿孙,大都碌碌无为,并没有成为像是弘农杨氏一类的世家大族。


在后世的史料中,还有很多人,被称为留侯张良的后裔,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大家族,最为著名的张九龄,也是从科举中一步一步走上了丞相的位置上。他虽然也是张良的后裔,但没有太多显赫的背景。

可见,张良的智慧是非常了得的,但他的智慧,并没有让自己的家族在死后继续显赫。


小小嬴政


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可谓是妇孺皆知,但却不知其博学多识的背后,是受与半人半仙鬼谷子齐名的下邳神人所赐。


张良能有多聪明?——师从黄石公!

秦末汉初,群雄又起,纷纷揭竿欲灭秦而救天下,而张良却独得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传授“天书”,辅佐刘邦而夺天下。

既然黄石公如此厉害,为何不亲自出马辅佐有才之人一统天下而使自己名功成名就呢?

黄石公处于秦末汉初之人,约前292年-前195年。据说其父是秦始皇父亲时期朝廷重臣。

庄襄王死后秦始皇鞭笞天下,统一四海,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人称大秦帝国。

始皇结束了战国纷争,让百姓远离战火硝烟,却也让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专制独行,横赋暴敛,阿房宫一建,各种苛捐杂税随之而来,又要修长城,百姓苦不堪言。

黄石公虽学富五车,但他希望自己满腹经纶能用在造福百姓之上,而并非让秦始皇利用来压榨百姓。于是驾车离去,永久归隐。


在秦朝统治时期,民间再无此人,清心寡欲,隐没江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黄石公亦如此。

学富五车却苦于无明君,空有才华而无施展之地。于是将自己所有的见识全部注于书中,寻觅有才之人传授自己一生的智慧。

到了陈胜吴广起义,众人士崛起讨伐秦时,黄石公已经非常老了,耄耋之年时才见后辈雄起,自己已经无力再陪这些年轻的后辈南征北战。

灭秦救天下,只能将书传授后人,所以在秦末群雄割据之时并未重出江湖,而是依旧一直隐居东海下邳,寻觅奇才之人,将“天书”传授。

黄石公寻觅奇才是必然,但张良遇石黄公却是偶然。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果路逃亡到下邳,过着躲藏的生活。大仇未报,张良每日寝食难安,日夜叹息。

一日,于下邳桥上偶遇黄石公,为其拾履,后通过考验而被黄石公传授《素书》。

此书集儒学,法学,用兵,与人交往等众多思想集于一体,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贯穿全书。

治国安邦,为人处事,借事物之力辅助自己的各种智慧都在此书有所体现,民间素有天书之说。

张良受教,苦研此书,终得其法,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 知己知彼,有洞隐烛微之能,得此书之精髓而辅佐高祖一统天下。

但每一位帝王的通病就是疑心过重,刘邦自然也逃脱不过此性格的束缚。

汉朝建立后,功臣陆陆续续被杀掉,燕王臧荼、卢绾、赵王张耳、彭越、韩信等人无一幸免。

刘邦战时委予他们重任,安时则封杀,这就是所谓的可患难,却不可共福,张良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明哲保身,便退隐江湖。

那么退出了政治舞台的张良无权无势,是如何使其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的呢?

张良并非有带兵打仗之军事才能,但知人善用,这是他的强项。离开了朝廷,张良不从事农桑,不从商却从道。

张良深受他的老师黄石公的影响,清心寡欲,退隐江湖,一心追求黄老之术,欲求得正果,得道成仙。



张良前半生在政治上风生云起,因为刘邦出谋划策而名扬天下,更得“天书”精髓,在政治上有深远影响。

刘邦评价张良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明此人足智多谋,必定有远见。

张良在政治上也曾赫赫有名,其家族必定有许多成员参政。但因高祖有疑心,必定打压。

那么自己的家族必定不能在政治上再次名声赫赫,就必须另寻谋路。但张良并非适合经商之人,却得黄石公书精髓,受道家思想影响,便走了这条路。

张良在世之时,其家族坚持研究道家思想的人虽少,但到了其后人张道陵之时,悟出张良的用心良苦,开始着手创立规范的道教。

虽说老子是道家始祖,但只是主张并未真正创建道教。

道教的正式创建于汉末,而张道陵就是道教创始人之一。与葛玄、萨守坚、许旌阳并称为“四大天师”。

道家思想在汉时就有所发展,汉高祖实行无为而治,而得以在政治上有所应用。


汉之后,道家思想也有陆陆续续发展,我国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但道家思想对我国思想界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张道陵创建的道教一直延续发展,张道陵本人名声在外,究其根源就到了张良身上。

道教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道教创始人也一直名扬。张家也就一直沾光,世世代代相传,张家名声将会一直流传。

历史上使自己名留史册的人并不少,但要使自己家族发扬光大的人却寥寥无几,史上有张良如此远见的人更是不多。

人最大的智慧在于有远见,可见张良乃大智大谋之人也。


史之策


说起张良的聪明,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他的这两件事情:一是在鸿门宴上与范增的明争暗斗,用计让刘邦顺利逃脱;二是当韩信派人找刘邦索要假齐王时,阻止了刘邦的怒火。

从这两点来看,张良确实聪明,但也仅仅只是小聪明,张良真正的智慧,或者说他对刘邦带来的真正价值,显然不仅于此。

事实上,张良之所以能够在刘邦集团中获得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地位,是因为他给刘邦规划了这样一件事情,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邦才得以能够快速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也才有了后来大汉四百年的天下。

张良所做的这件事情,就是帮助刘邦拟定出打败项羽的战略规划。当时,在彭城之战后,刘邦被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以至于各路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为了能够逃命,直接丢下老父亲、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几乎是万念俱灰,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打败项羽这样的神级对手。这时候,张良果断给刘邦做出新的战略规划,总而言之,既然现在咱们根本无力和项羽争夺六国之地,那还不如让其他的人来和项羽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崛起于六国故地,项羽的地盘,自然会被压缩,到时候大家再一起群殴项羽,他自然是必败无疑。

于是,张良便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让刘邦全力支持他们三人去开辟第二战场。而事实也证明,张良的的这条战略规划非常正确。

因为,很快韩信就在第二战场上势如破竹,先后平定魏、代、赵、燕等地;而英布也在刘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在淮南搅得天翻地覆;彭越则在项羽的后方夺得二十多个城邑,并缴获谷物十多万斛,让项羽的后勤频繁出现状况。

当然,也正因为韩信、彭越、英布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尤其是韩信崛起的速度,实在快到惊人,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几乎就成为仅次于项羽和刘邦的军事集团。如果再这样下去,韩信随时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本就是自己拉起的队伍,一旦有机会,他们也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对张良的战略规划,开始产生怀疑。因为按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虽然最后能够把项羽这只猛虎打败,但带来的结果却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群豺狼崛起,最后他们搞不好会成为第二个项羽,甚至是比项羽更可怕的对手。

这时候,郦食其就建议刘邦改变战略。总而言之,与其培养英布、彭越、韩信这种如狼似虎、野心勃勃的人物,那还不如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人,让他们占据六国故地,这样他们崛起后,同样可以压缩项羽的地盘,最后大家也可以一起群殴项羽。

并且,因为六国后人,大都是一些平庸无能之辈,没有过硬的本事和足够的威望,他们想发展起来,只能完全依靠刘邦的扶持,所以他们自然缺乏与刘邦相抗衡的资本。这样等到击败项羽后,刘邦再来收拾他们,显然要容易太多。

郦食其的这条建议,正好解决了刘邦心中一直以来的担忧,所以他自然觉得郦食其的战略规划要更胜张良一筹,所以刘邦决定采纳郦食其的建议。而当这个消息传到张良耳朵里后,张良马上就飞奔过来面见刘邦,要求刘邦马上中止实施郦食其的计策,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亡国之计。



张良当时向刘邦陈述了七条理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虽然说,如果扶持韩信、彭越、英布发展壮大,等他们崛起后,必然会对刘邦造成很大的威胁。但问题是,如果不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种如狼似虎,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又有谁敢和项羽这种大佬正面对抗呢?

当时的天下,并不是谁都有胆子敢去和项羽争夺地盘,如果随便拉出个六国后人,就敢和项羽叫嚣,敢去抢夺项羽的地盘,那赵王歇、陈余、魏王豹等人,好歹也算是一时豪杰,他们完全可以把项羽打得在关东无立足之地,又何必劳烦彭越、韩信和英布呢?

事实上,如果刘邦真把六国故地分封给那些能力资质平庸的六国后人,他们中真有人敢去和项羽口中虎口夺食吗?恐怕最后的结果是,面对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他们转头就集体投靠项羽,到时刘邦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要命的是,如果说凭韩信为刘邦所立下的这份天大功劳,最后所获得的权力和地位,还不如那些什么事也没干的六国后人,那以后谁还敢替刘邦卖命。

因为,韩信这么大功劳,彭越、英布也都是战功赫赫,最后却什么都没捞到,那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岂不是连汤都没得喝?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还会有积极性吗?

刘邦听完张良的分析后,立马明白这其中的核心关键。虽然说,张良所拟定的战略规里划存在很大的缺陷,但至少可以补救。但郦食基的战略规划,会直接将刘邦带向灭亡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果断再次选择按照张良的战略规划来执行,而一年后,刘邦带着韩信、彭越和英布,以十面埋伏包围项羽,最终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在登基后,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确实乃发自肺腑的佩服之言!


我是赵帅锅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能够做到开国君王,是离不开三个人的,这三个人就是张良、韩信、萧何。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萧何治理国家,后勤保障。而这三人中,只有张良做到了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因国家被秦国所灭,所以一直想要报国恨家灭之仇,于是找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东巡的路上,但因秦始皇提前预备,未能杀死,张良也在混乱中逃走了,后秦始皇追查凶手,也是了无行踪。从这里也可看出张良的冷静睿智。



之后张良“圯上敬履”,得黄石公赠送《太公兵法》,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后跟随刘邦为其出谋划策。而张良一生为刘邦成就帝业,主要有十大贡献,因已有人总结,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张良深知这个道理,在帮助刘邦成就帝业后选择急流勇退,从此称病不上朝,得已保全自身,从这里也可看出张良的聪明之处,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后人也尊称其为“谋圣”。之后据说跟随赤松子闲云野鹤,周游世间,从此神龙见首不见尾。

而据《汉天师世家》记载,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便是张良的八世孙。

而张天师家族是仅次于孔子家族的第二大家族,至今已传承2000多年,现已传至第65代。和孔子世家有“南张北孔”之说。


一倾风月半盏流年


中国现在能公开查到的记载最长久的家族是孔家,虽然后世都只是在替人家打工。姓张的家族,张道陵的天师道也是传承到了如今。张良的家族也是铁定传到了如今,但是也没有这个问题说的辉煌2000多载。自秦始皇结束贵族之后,到后来魏晋门阀也被打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中国还真的没有哪个家族可以经久不衰。

聪明≠智慧

这里不说聪明,而说智慧,是因为智慧是可以传习的,聪明与否不能广泛传习,因为聪明是有个人差异的。聪明不一定就代表有智慧,相反那些看着很愚蠢的,说不定更有智慧,所以有“大智若愚”的诞生。而我们要谈的是张良的智慧,不是他的聪明与否。


先人一步的智慧

张良的智慧学关键之一就是先人一步,那么该如何做到先人一步呢?那么就得眼观全局,不观全局,怎么能够把对手的可能发展的情况都计算完毕,做到人家都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说起来容易,像刘邦说的那样,决胜千里之外。但是真正去做决胜千里之外的过程,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全面,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聪明能做的了,这就是智慧。

收发自如的智慧

刘邦为什么能够经历这么多次失败也没有事,就是因为该收的时候就收,该发的时候就发。刘邦和张良都有这个心,实力不强大的时候该忍就忍,实力够了该扬就扬。这个则是刘邦和张良协商的结果,是两人的智慧的综合。


张良本着道家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可以让其一生无咎的。但是其后人是非会遵循其祖训否,就不一定了,正因为这样才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然古代的牛X人物随便一个决定就能让后世辉煌不衰,那么这个社会还有啥前进可言?还有这么多风流人物吗?所以没有谁的家族可以经久不衰,都只是美好的愿景罢了。


淡看天上月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本姓姬,出身韩国贵胄,其祖五代相韩。秦扫灭六国后,张良辅佐刘邦灭秦、建汉、克楚,立下显赫功勋,被封万户侯(留侯)。

张良虽是一介文弱书生,也从未曾独自统军征战 ,但熟读《太公兵法》的他却擅长谋略,在刘邦阵营里占有重要地位,他和萧何、韩信三位西汉开国功臣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加上陈平为“四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彼时的张良年纪尚小,国仇家恨使他发誓要刺杀秦始皇,灭掉秦国。博浪沙一击未中,张良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藏匿起来。在此期间,他因缘际会得黄石公赠予谋略奇书《太公兵法》。张良得此书后悉心钻研,为日后干大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张良以足智多谋著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张良亦聚集百余年轻人投奔沛公刘邦,史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在灭秦以及之后群雄争霸的战争中 ,张良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张良自幼身体羸弱,他以多病之身竭力为刘邦效命,献计献策,为汉统一中国起到了巨大作用。刘邦建汉称帝后,点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封其为留侯。

据说张良性格恬淡,不好名利,喜欢黄老之术,常从赤松子游,因此得以善终。

刘邦扫平群雄、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保刘汉江山千秋万代,开始杀戮功臣,臧荼、韩信、陈豨、英布、彭越等先后被诛杀,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未遭屠戮,算是很幸运的了。

张良之所以功高而不遭汉高祖猜忌,居官善终,其原因据说与高祖刘邦废立太子一事有关。《史记》记载,刘邦不喜欢性格仁弱的太子刘盈,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要废黜太子刘盈,最着急的当然是刘盈生母吕后。见刘邦态度坚决,吕后无计可施,只得找张良问计。深谙自保术的张良本欲推脱不管,但吕后再三强求,他才献出一计:“这事不是光靠口舌就能改变陛下主意的,不过有四位老者很受陛下敬重,现在隐居深山拒绝出仕,如果能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则会对巩固太子之位大有帮助”。

吕后大喜,派弟弟吕泽奉太子亲笔信,携带厚礼,恭请四老下山。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就是“商山四皓”。吕泽用卑辞厚礼终于将四位老者请出了山。

此时,恰逢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班师回朝,在庆功宴上,四老随太子刘盈亲来朝贺。刘邦见这四位苍髯皓首,仙风道骨的老人,十分惊讶。一询问,才知道这四位相貌不凡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而不出的“商山四皓”。刘邦说:“原来是你们,我曾屡次请求你们出山相助,你等却避而不见,今天你们却为何被我儿子请出来了呢”?四老答:“陛下轻慢别人,臣等害怕受辱,因而藏匿不出,太子仁孝,礼贤下士,天下人都愿为太子效劳,即便献出生命亦在所不辞,所以我们慕名下山而来”。

刘邦暗自思忖:“这‘商山四皓’名满天下,牛逼哄哄,以前连自己的面子都不给,如今却甘愿和太子交往,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啊”。刘邦见太子已经形成一股势力,羽翼丰满,背后又有精于权谋的吕后撑腰,恐怕难以废黜他了,便放弃了废嫡立庶的主张。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吕后见张良妙计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心存感激,还觉得自己欠了张一个大大的人情,日后眷顾、提携、保护他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张良淡泊名利,经常闭门学道不出,亦或是云游名山大川,和世外高人交朋友。其实,聪慧过人的张良深谙功成身退的道理,他又何尝不是在以此法逃离政治漩涡、韬晦自保?

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报答张良,强劝张良结束学道,还劝他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自苦如此”。再三请他出山做官,此时的张良已是风烛残年,身体又虚弱,已经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他再三婉拒吕后邀请,一心一意寻仙访道,打坐炼丹。

汉惠帝六年,张良老病而死,谥号文成侯,意思是以文才治国安民,善始善终。

和功高震主、被诛三族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比,张良无疑是幸运的。他靠自己的智慧得以善终,而且福及子孙后代,据说张氏一脉绵延两千余年且人才辈出,张良若泉下有知,也应该倍感欣慰吧。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说张良是中国明哲保身第一人,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关于他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肯定都听说过一些。当然关于他的事情,大家最熟知的是,他帮助刘邦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到了刘邦称帝后,轮到他们这一帮功臣,坐享其成,封官加爵的时候,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正是因为张良在人生的最顶峰的时期,他宣布退隐朝野,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所以他才没有遭到刘邦的报复。

张良为何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退隐山林呢?难道他真的不想当官吗?

事实上肯定不是这样的,张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不就是想封侯拜相,指点江山嘛。

最后他之所以选择不问政事,是因为他在跟随刘邦打江山的时候,已经把刘邦这个人给看透了,刘邦绝对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

那么张良是通过刘邦做得哪些事情,来看透刘邦发呢?

我们说几个人,大家应该就知道了。

萧何和张良一样,都是刘邦最为倚重的人。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的时候,让萧何给他管理大后方,虽然萧何做的很好,刘邦缺人,他就给刘邦补充人员,刘邦缺粮,他就给刘邦筹集粮饷,可以说萧何兢兢业业,从来没有耽误过刘邦的事,还把刘邦的大后方给治理的有井有条,要说这样的萧何,刘邦应该奖赏人家才对,毕竟人家是有功之臣。

可是,刘邦不这样想,他猜疑萧何,觉得萧何这个人有异心,对他不忠。

因为萧何在关中的名声太好了,关中的人对他很尊重。刘邦担心萧何在背后摆自己一刀,然后自己称王称霸了。那他刘邦岂不是成了冤大头。

想到这里,刘邦就隔三差五地派人去问萧何最近怎么样了?

萧何刚开始以为刘邦关系自己很高兴,可是,时日已久,他觉得不对了。

萧何在想若是问候的话,也该是萧何问候刘邦呀,毕竟刘邦在前线打仗,那里才是最为危险的地方。

也就是在这时候,萧何的门客告诉他,你就要大难临头了。

萧何知道刘邦这么频繁地问自己没有按好心,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门客就告诉萧何,刘邦在前线打仗,是怕你在后院发展自己的势力,毕竟你这么多年,治理的关中非常的富庶,百姓对你都是赞赏有嘉。刘邦是怕你撇开他自立门户。所以,他对你不放心。

萧何问这个门客,那我该怎么办呢?

门客告诉他,只要你把你的后代,儿子,侄子全部都给送到前线,帮助刘邦打仗。他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见了萧何的亲人来战场。他很高兴,从此,再也不问萧何怎么样了。毕竟萧何把最亲近的人,都送来当人质了,他刘邦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要知道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张良眼皮底下的事情,刘邦连萧何这个老乡都不相信,他会完全相信张良吗?

所以说刘邦这个人,多少有点不地道。当你对他有用的时候,他都敢怀疑你。若是他真的当了皇帝,对你岂不是想杀就杀了。

所以,单从这件事上来看,就可以看出,刘邦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

我们在看张良做的另一件事,刘邦称帝之后,要分张良食邑三万户,而且这三万户,可以让张良自己选,还是让他选当时最为富庶的齐国的土地。

张良拒绝了刘邦,他觉得要这么大块地方,刘邦怎么可能对他放心。若是他真的选三万户齐地的食邑,刘邦肯定会找他麻烦的。在张良看来,这么多食邑只能给他带来祸害,所以,他拒绝了刘邦。

最后张良在贫穷的留县,选了一万户做自己的食邑,刘邦对张良的做法感到很满意。

张良在被封为留侯之后,就退隐山林不问政事了。所以,汉初三杰中,只他一人度过了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

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和韩信就没有这么幸运,韩信最后被杀吕后了,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这个大家都清楚。

萧何虽然最后也善终了,但是,他的命运也很坎坷。

刘邦临死前把他给抓进了监狱,想要处死他。最后要不是萧何自毁名节,又有高人来为他说情,说不定他真的就死在了刘邦的前面。

所以,相对比来说,还是张良的做法最聪明。

张良退隐山林之后,专心修道,死后还羽化成仙,到了太上老君的身边。当然这是传说了。但是,张良的后代都开始修道,这是真实的。

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学道有方,成了开宗立派之人,中国大名鼎鼎的正一道就是他开创的。张良的后代,之所以有作为,经久不衰。就是遵循了他的教导,一代又一代的把道给传承了下来。张家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一样,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