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相声同质化严重,你认为该怎么突破?

相声演义


传统段子就那么有限的几百段,能够演的不过百十来段,然后演员自己原创的包袱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相声,那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什么郭德纲这几年创作乏力,被人诟病就是讲网络段子集锦,就是因为写一些上下句的段子包袱很简单,不过要像传统相声那样三翻四抖的结构,而且包袱再多也不会影响故事主架构,这就很难了。

举个例子,德云社创作过成段节目的孟鹤堂周九良,他们的参赛作品《周文王》其实跟传统相声差距很大。因为标题跟内容,以及故事主线全部不挨着,里面周九良的父亲是主人公,他叫周文王的原因是身上有纹身,但这个情节只是前面垫话的碎包袱,到故事高潮是打猎,这个就跟纹身彻底没关系了。这类与其说是相声,其实就是大量碎包袱用一个人物串起来,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反例就是郭德纲的你字系列跟我字系列,虽然也是网络段子穿插期间,但故事有推进,而且前后衔接严密,分开听就会不明所以然。而碎包袱型作品就是无论摘那一段听,都不影响观感。

其实苗阜的《满腹经纶》跟张鹤伦的《我为歌狂》也是类似的碎包袱合集,但他们对于包袱的衔接比较自然,而且有一个看似合理的主旨——演员自我卖派,苗阜卖弄学问,张鹤伦卖派嗓子和改编才华,这种结构下演员本身就是主线,所以看似碎但是并未散黄儿。


德云社目前遇到的段子同质化难题正是源于这个,跟脱口秀不一样,李诞跟王自健那种脱口秀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表演,他们的笑料包袱之间不需要任何衔接点,只要通过不间断的语言技巧让你发笑即可。但相声本身需要主线,需要人物带入,还需要演员本身有相应的技能展示,所以李宏烨只能是网络段子手,没资格自称相声演员。

德云社现在这种企业架构,所有人才都尽量内部消化,技术人才创作人才都这么弄。这种模式好处是开源节流,而且人员易于掌控,但水平就难免参差不齐。德云社后台能创作的张鹤伦烧饼姬鹤舞这些,短板也很明显,张鹤伦的段子除了他别人演起来别扭,烧饼现在一半相声一半健身教练,姬鹤舞感觉没有出头之日心气儿也没了,其他人要么就是找段子揉包袱,要么万年吃老本。

所以创作乏力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加入新鲜血液,另外就是演员自身要拿出大量时间搞创作。像阎鹤祥的单口明显就是下了相当功夫的,演出效果也很出彩,但一个阎鹤祥根本不够,德云社还需要专门的文案团队,就像笑果文化那种专业团队写段子,演员自己再改编磨合,这样既能高效量产,也能避免版权问题。

当然这只是侃侃而谈,真实操作还需要很多细节要涉及,但要突破现有的格局,观众审美疲劳的解决,必须有新的模式加入现在的运营体系。如果继续这么万年家族掌权,那样很难找到创作突破口。


咸鱼茶馆


这个问题相当犀利,其实我很早以前也就有这种感觉。德云社如今比较红的演员表面看起来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但终究是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


岳云鹏的耍贱卖萌、张云雷的闷骚、孟鹤堂的装傻充愣、烧饼的火爆风格、张鹤伦的二人转风,看起来花样繁多,种类层出不穷,但反复斟酌才能发现,这几位台柱子的风格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神经质”。

这里的“神经”并非是贬义词,只是用来形容他们的表演风格,想必这种风格也是在经历过很多次演出才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可否认,现在的观众就是比较喜欢这种沙雕式的相声演员,可时间久了观众总有审美疲劳的一天,如果没有持续创作的新段子,和比较新颖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表演风格,那么在郭德纲退休以后,德云社的地位也是非常危险的。



在创造新风格的时候,一定不能从岳云鹏、张云雷等人的身上寻求突破和改变,因为他们在观众心里已经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定位已经完成,如果突然换一种风格,那势必会让观众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从头开始总是太难。

所以,德云社现在应该挑选出一部分还未大红、并且有着极高天赋的相声演员来重点培养。练习他们过硬的基本功,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改变始终如一的“神经质”风格。

曾属于青曲社的卢鑫玉浩就是不错的人选,他们有想法,有冲劲,有能力,在相声中加入了现代化的舞蹈音乐等元素,经常会创作出新的包袱,每一场演出都会给观众不一样的惊喜。可惜老郭没有把他们挖到德云社,真是一大遗憾。

非主流相声虽然和主流相声虽然闹的不可开交,但老郭打心底里还是期望得到体制内的认可,把德云社打造成一支扎根于民间,立足于体制内的相声社团。按照老郭现在的能力和对相声艺术的贡献,评上一个艺术家的称号总不是问题吧,可就是因为没有在体制内的原因,这个理想无非相当于一个泡沫。



所以我觉得,德云社在培养新风格演员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一批类似于总教习高峰这样的实力相声演员,专注研究和学习传统段子、传统曲艺。摈弃掉被主流界嗤之以鼻的“屎尿屁、骚浪贱”。


如此一来,年纪大一点观众可能更能接受这种以实力说话的相声演员,德云社又可以吸引一批新的粉丝,让那些以高雅自居的主流相声演员无话可说。

当然,我更希望主流与非主流能融为一体,天下相声一家亲嘛,我相信那些已逝的老艺术家也想在天上看到相声界成为一个整体,不再四分五裂勾心斗角。如此,在中国相声艺术想达到影视、娱乐所受的欢迎程度,也并非空谈!



对此,你怎么看?


闻香识电影


题目所提到的同质化,可能的意思有3种:

1. 表演风格接近

个人对此持不同观点,从前常看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后来关注了岳云鹏、孙越,以及张云雷、杨九郎,张鹤伦、郎鹤炎(不是焱字)等,发现无论是前辈还是后起之秀,台上表演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个别动作、口头语甚至成为某一段时期的流行(比如苗阜所借鉴的“盘他”)。

特点继续发展,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放在当下来说,就是属于德云社的子品牌。

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属性,有人喜欢,也必然有人不感兴趣,其实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因为不喜欢,就由下而上,一口气否定一家经营了24年的字号,这就不知道算不算道德审判了。


2. 新段子不多,表演内容重复

传统相声段子据说有600多,现记录成稿的仅300余,其中还可能有一些内容相似,手法接近的。而这些,已经是我们所知的相声的历史。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和鉴赏力在不断提高,相声的创作也在继续。就德云社而言,过去有过高峰期,好段子持续出新,这两年也确实存在低谷的现象。但是,相声段子的写作也属于一种艺术创作,经常写文的朋友应该多少都经历过绞尽脑汁一个字都蹦不出来的情况,何况演员还有日常的演出工作。所以,调整期望值,静待推出新的作品,不失为一种选择。


3. 还是口诛笔伐的老问题:关于三俗

大家都听过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当楚国百姓开心地跟着歌手唱歌时,他们不会考虑到关于礼的东西。

同样地,当美国人民穿着西装坐在台下听脱口秀的段子,被乐得前仰后合时,他们也不会考虑到是否上品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闲暇时放松自己,真正的放松地去听一段真正可乐的相声,而总是得把自己绷着呢?


4. 我是爱听相声的普通人,在德云社的未来发展规划上,觉得还是得由德云社自己走自己的路为好,

因为如果路走错了,追随者自然会少下去;而如果路走得正确且宽阔,后面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题外话:当然,按年龄分级是个好东西,可以先从这个开始考虑。



【关注历史,关注生活,我是夜未央】


万里长空夜未央



德云社的相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有相同,一方面是演员表演风格的相同:虽然德云社的演员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但是共通点也比较多,“耍贱”“卖萌”在很多演员身上都能见到。另一方面是相声内容的相同:抛开一些传统相声,比如说《报菜名》《批三国》等,郭德纲创作的一些相声也都被弟子们学习并且用来表演。不过,这些相同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毕竟他们大多都是郭德纲的徒弟,都是由高峰帮助调教出来的。


在我看来,这种同质化的相声为不算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当然是因为观众喜欢呀。现在的观众,包括我在内对于德云社演员的表演风格,相声的内容段子都是非常喜欢。这就好比,当年的摇滚火的时候,大多数歌手都喜欢唱点摇滚歌曲。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呀。


当然了,如果能够出现一些突破,也未尝不可。就像当年的相声圈,演员们都是喜欢拿着工资,说着相声。不争不抢却也乐得舒坦。可是在郭德纲的突破之后,观众们才发现德云社的相声真好,真让人喜欢。这样的突破真的有意思。


说出突破两个字很简单,但是真的做起来确实难上加难。这么多年不也只出现一个郭德纲嘛。而且对于德云社来说,突破很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样的突破,该从何下手呢?从什么方向突破呢?


我想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演员表演风格上:德云社可以更加清晰的分出不同类型的相声,比如说:传统相声、剧场相声、电视相声、相声剧等等。让相声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来选择自己的风格,这在哪能够更加全面的吸引观众。


另一个就是相声内容上:郭德纲总说“相声演员拼到最后一定拼的是文化”,那么在相声内容上,我想可以增加一些文化上的东西,融入到相声当中。要知道,文化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吸引人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比较重要,就是德云社可以更加重视公益事业,我当然不是要道德绑架谁。但我想多做公益事业,应该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德云社的不忘初心。既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又能够让德云社走进更多的人心中。


雨天论娱乐


德云社相声同质化,根源在郭德纲。郭德纲年轻时和楊志刚学相声小品。郭德纲后来不认这个师父了,说只和楊志刚学了三段相声。离开天津去北京闯荡,好象是办相声大会,几年后,有了点名堂,被侯耀文看上了,郭德纲为了有个依附,便拜了侯耀文为师。如此看来,侯耀文并没有教郭德纲什么。那么郭德纲的技艺从和而来呢?一、本身的条件。他具有天津人说话幽默的天性。在当时北京说相声的姜昆等人,说的沒包袱,沒笑料,严重脱离生活的相声的大环境下,郭德纲的表现,无疑让北京人感到了“原来相声是这样说的”!郭德纲让北京人捧起来了。二、郭德纲沒正式和师父学过,自己的文化水平又低,他只能说一些传统段子夾杂一些网络段子。传统段子也是从各种媒体上道听途说来的,这在业内叫做“捋叶子”。曾有介绍说,当年马季说了《夜行记》,侯宝林听了之后,问谁教给他的,马季说听电台广播学的,侯宝林批评了他。创作相声谈何容易,沒有丰厚的生活积淀,沒有受过比较高的学习教育,沒有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是无法说创作的。


玉树临风39585


只能这样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啥同质化严重?因为他们都缺乏深度,没有内涵。抛开相声不谈,就说平时各种媒体对他们进行采访,这些个演员的谈吐就能看出他们确实水平有限。

当然德云社有高人,比如郭德纲、于谦,不仅仅是说相声厉害,关键他们有文华积淀,各种东西随手拈来,反应到相声里面就是风趣幽默,还能了解到好些个有意思的知识。

问题中提到的相声演员,只能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也就是德云社捧的好,要不也是废废。

就像小品一样,没有一个好的剧本,谁来演谁白瞎。虽然相声靠现挂,但是提前有大纲,临时发挥靠个人文化积淀,如果说相声提纲不好,个人文化水平也不高,那除了耍贱卖萌、耍帅还能干啥呢?


渡云天


同质化不感苟同,各有风格倒还说的过去。

以德云社对市场把控来看,他们也知道受众群体在哪里,主流观众在哪里。

郭于自不必说,包罗万众,老少咸宜。

但你看儿徒们,都80,90后。并且去分析一下听相声进大剧场的都是哪一类人?敢花钱,有时间。中老年人去剧场的不多,因为要么上老下少苦逼工作加班,要么嫌年轻人闹。

剩下就是有消费能力爱玩的小青年了,传统非要往“老”字上靠,就离死不远了。年轻人喜欢的耍萌,耍贱,耍痴,耍帅,耍宝,更少不了的幽默,逗趣,全占,让那几个年轻人装老成也不行啊,谁给钱多谁是爷

但要传统,有高峰他们,所以要老,要新都有,跨年龄段的覆盖。怎么就同质化了呢?不都是向市场要效益。天津相声圏,也小剧场,那才同质化呢,都是老棒菜,有功力,有火候,但他传统啊,所以听相声还是那几个老人。出新,与时俱进才永葆青春,才传统不传统。


舞味飛刀


相声属性:现挂,柳活等,只要其存在,牢牢把握、抓住,就决定了不会被“同质化”。

相声的技艺等(创作)方法与手段,是搞笑,逗人开心与乐一乐。若说同质,就是看演员在表演现场的抖包袱、现挂等。或许有的(他们)用了同样的抖包袱的方法,存在着雷同,但这些所谓的雷同,由演员自身功力、技艺的问题。若是艺人深厚的艺术底蕴,以及演出经历、经验丰富的演员,他们是可以各展其艺,各施所长的。如岳云鹏孙越,张云雷杨九郎,郭麒麟阎鹤祥等等,每对组合均和别人不同却各有特色。他们有的重唱功,有的讲传统,还有的另类,各有各的笑点,各自有柳活……

相声的“说学逗唱”等技巧与表现手段,用现代“艺术创作”一词来形容,还得活学活用,即兴现挂表演。正如相声老艺人,还是郭德钢的口头禅,“一个猴儿一栓法,谁学我者谁死”的道理。

至于相声的段子的创作,以往旧艺人总以生活趣事、流传故事等汇编,如在表演现场,他们会结合轶事或称逸事,进行汇集加工、加料创作,用幽默风趣,诙谐搞笑的生动的语言,让在场的观众从中得到欢乐,开怀大笑以娱乐。

今天讲所谓同质化,其实是“根,属性”出问题。每一不同的艺术,包括戏曲、音乐等,只要紧紧抓住艺术的根本、属性,心中有观众,就会被大众所接受。反之,高高在上,心中没有观众,自以为是,将会被人们所……


一鸟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从占有人群比较,除了不听相声的,估计前者占比远超后者。如果有人说不喜欢郭相声,随后骂人的会象苍蝇闻腥一样叮上来。郭口口声声称是侯跃文徒弟,又有侯震加盟,为侯氏相声传人。但是侯宝林先生一代宗师,把相声改造成老少皆宜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郭的形式是不是还是继承了侯先生艺术的精华?郭的形式是深入挖掘了旧相声的内容,当然也有很多好的,比如学各路戏曲,这就是现在许多新锐相声演员不擅长的,但是在侯氏相声中那是比比皆是。但是也有很多旧相声中比较俗的段子,如沉渣泛起。希望这么多相声演员多创作新相声内容,少用旧相声中的糟粕,把相声形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无痕60988340


这确实是一个实际问题,说白了相当于近亲结婚,时间长了,大家审美疲劳了,可能会失去市场。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派出去。向在相声有新人新进张番等就很好,这对属于科班出身,不是和师父学的,与德云社有不同,千万别被同化了,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也看得出老郭在捧,商演了省亲演出都带着,要继续加大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不同风格的演员愿意加入。另一方面可以把徒弟们尤其年轻的有发展潜质的派出去到别的剧场团体去学习,参加演出,可以考虑互换。在一个,德云社的商演是否可以考虑邀请其它相声团体的有特色的演员参加,每次可以请一对,可以保持节目的多样化,也显得郭的格局大,对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