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徐县的徐沟背棍为何很出名?

太原晚报


每年正月十五,全国各地都会有各自的“社火”表演。社火,又叫“红火”,每个地方的习俗有一定差异,但是基本内容相同。包含有彩车,舞龙、耍狮子,骑毛驴、划旱船,锣鼓、高跷、背棍表演等…应有尽有,层出不穷,也曾是很多70、80后记忆中最美的回忆。

在作者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或十六,都会成群结伴去看社火表演的。那时候,大人们舞的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小孩子们看的是红红火火,锣鼓喧天。

在所有的表演中,最受欢迎和关注的莫过于踩高跷,和背棍。说到踩高跷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说起“背棍”,很多人就叫不上名字了。

所谓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身强力壮的男子在下边,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铁插座上面固定着年龄几岁的小女孩或小男孩。

作者记忆中,除了这种肩扛身背的,还有一种是固定在花车上的“背棍”,这样小孩们就会举在半空,好几米高。现在想想,也还为那些孩子们感动。

背棍表演,在全国的民俗表演中并不少见。但名气最大,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位于山西清徐县的徐沟背棍。徐沟背棍不仅历史悠久,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最早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晋韵民俗。目前,每年的正月十六,清徐县还会有此类表演。

据记载,早在1959年,徐沟的十根铁棍、二十根背棍,就代表清徐县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游行活动。

1981年,背棍、铁棍还被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限赞誉;1991年徐沟背棍、铁棍应邀赴深圳特区表演,演员们还曾受到国务院总理接见,非常荣耀。

1995年徐沟背棍、铁棍艺术为《外国人看中国》大型纪录片所采用,正式走出国门,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鲜活的民俗艺术。2010年,徐沟背棍更是作为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的压轴演出而惊艳世界。

现如今,在清徐当地还流传着“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样的民谣,据说这样的民谣在清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由此可以看出清徐背棍历史,源远流长。

据《清徐县志》记载,徐沟背棍始于明代。据说当时在元宵节闹元宵时,孩子们多由大人顶在肩上观看,于是有一位民间艺人,从中受到启发,便把经过挑选的女娃娃们,精心化妆,由大人双肩顶着,走上街头表演。后来又用背棍绑在大人的背上,娃娃由双肩升到棍的顶端,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徐沟背棍是一项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每逢年正月十五,表演背棍成了徐沟人最热衷的事情,也吸引着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观赏者的追捧。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之骄傲。

读者们,关于民间艺术“背棍”,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和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文史道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太原清徐徐沟的“背铁棍”是一项民间表演艺术。其博采众长,汲取秧歌、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人们喜爱。 “背铁棍”又名“抬阁”、“走阁”,由两人组成,下面的表演者为成年男子,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部为铁棍,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为六七岁大的孩童,随着背铁棍男子的步伐起伏,身着五彩戏装的孩童,在欢乐的节奏中,长袖飘舞(腿是固定的,不能动),做出各种姿势。

“背铁棍”作为一项古老民俗活动,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1162)。说起“背铁棍”的起源,它和其它地区的民俗一样,与神灵有关。而对于农耕为主的古代,靠天吃放的农民祈祷最多的莫过于求雨。

时遇大旱,农民便上庙求神祈雨,偶尔得雨便抬神游行,以示谢恩。在抬神这天,人们还要抬上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作为侍神的童男童女,当时人们称之为“抬阁”,经过演变和发展,慢慢形成了现在的表演形式。目前,徐沟“背铁棍”已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太原晚报


徐沟,太原南大门,一马平川,地肥水美,三河环绕,民风纯仆。交通发达,建城有千余年,素有县小人才多之美名。徐沟背棍流传千年,至今老少皆喜欢。


二鬼365


是因为有个焰火晚会。小店以南的老乡大多都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