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

这些天一大早,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长兴街道办事处兴民村村民、铁牛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站长吴彦海就开着自家的大马力拖拉机,去给村民们提供耕地服务。妻子魏进也早早起床给孩子们做早点,赶在8时前开车把他们一一送到学校,再回到服务站加工石磨面粉。

服务站的院子中,摆满了各种马力的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大型农机具,是夫妻俩15年来打拼的全部家当。从抢抓市场空白点,到告别单打独斗,联合农机具散户成立铁牛农机合作社,再到建立集农机服务、农资配送、信息化管理、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他们不断突破困境,又面临新的困难,期待新的突破。

瞅准商机 首单赚了3万元

2004年,20岁的魏进经人介绍认识了23岁的吴彦海,从平罗县高庄乡幸福村嫁到了大武口区兴民村 “起初他在外跑运输,我在家干活照顾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好不容易攒下了4万元钱。”魏进回忆。

当时大武口区的农户大多采用“各自为战”传统耕种方式,种植面积多则十来亩少则几分,觉得购置现代化农机具不划算。吴彦海小两口从中发现了商机。夫妻俩买了一台30马力的拖拉机,帮村民代种小麦和玉米,凭此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尝到“甜头”后,两人合计,得扩大规模,买一台60马力的拖拉机,可是差2万元钱。魏进找到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贷款,因没有抵押物和担保人,被拒之门外。小两口到同村有钱的亲戚家借钱,承诺:“我们给你支付利息,就借2元。”亲戚质疑他们的偿还能力,将他们礼送出门。无奈,他俩只得购买一台50马力的拖拉机。

“当时各家各户的耕种方式很传统,下种和施肥要分开进行,既增加劳动量,下种量也不精准,直接影响收益。”魏进说。对于新出现的高效省力的机械化作业,当地农户认可度较低。 他们舍近求远跑到平罗县揽活。结果第一单生意就赚到了3万元。大型农机具机械化作业,大幅度节省了劳动力,而且一次性作业,精准度高,逐步受到村民欢迎。吴彦海不愁“订单”,“从早上6时开始忙乎,一直到晚上9时,机器不得闲,每天最多能犁50亩地,一亩能挣40元钱。”有限的设备能力渐渐跟不上生产需求。夫妻俩决定再次升级换代,先后买了70马力的中型拖拉机、旋耕机、深犁机。以往十几个小时才能犁50亩地,现在只需五六个小时,每天可以多犁50亩。

拓宽领域 成立农业服务站

2007年,夫妻俩接了个急活儿,村里让他们两天犁完300亩地。时间紧、任务重,两人第一次意识到,无论设备如何更新换代,靠单打独斗,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09年,夫妻俩动员附近农机具散户,成立了铁牛农机具合作社,并购置了旋耕机、深犁机等。抱团发展不仅解决了以往“家家买农机、户户小而全、常年闲在家”的尴尬局面,也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耕作人手少的问题。效率提高,质量提升,村民们不再担心误了农事,合作社的业务蒸蒸日上。2010年以后,国家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力度,当地涌现出了许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具服务市场发展迅猛,拿到上百亩的大单,是铁牛合作社常有的事。2011年,合作社购买联合收割机后,曾创下10天赚7万元的纪录。

随着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单纯的农机服务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型农场需要包括代耕、代种、代收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农机具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稍稍下手慢了,就会被别人抢去生意。必须拓宽合作社的服务领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夫妻俩敏锐地感受到了农机服务市场的变化,打算将合作社升级为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综合服务站。他们将兴民村一处5亩大的垃圾场租下来,出钱填平用作建设场地。然而购买新设备钱从何来?“当时我们手头积蓄有40万元,但购买大型农机具需要56万元。”身边的亲戚朋友日子过得紧巴,无力资助他们。吴彦海跟农机供销商磨破嘴皮子,终于赊购到了一些大型农机具。此后,夫妻俩通过滚动式投入,先后购置了激光平地仪、脱粒机、配肥机等,并投入50万元进行场地、库棚、车间、农资配送、信息化办公建设。

2016年,铁牛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终于建了起来,满足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求。高峰期,夫妻俩的业务延伸到内蒙古,最多一年收入70万元。“别看挣得多,都是实打实的辛苦钱。”吴彦海搓着干裂的手说。春耕秋收时节最忙,他每天早上不到6时就起床,已有村民在他家门口守候。魏进把午饭送到地里,吴彦海也顾不上停下机器吃一口。晚上10时回到家中,吴彦海放下碗筷就赶紧保养轰鸣了一天的农机具。“铁牛服务站每亩旋耕费、播种费、深犁费都比市场价低10元到20元。大型农机具齐全,专业化服务水平又高。地里的活儿交给他们干,每亩农作物收益能高出300元,我们省心又省力。”大武口区隆湖东篱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林说。凭借着好口碑和优惠价,铁牛农业服务站作业面积由起初的4万亩一度提高到10万亩,服务对象由过去四五十户增加到上千户,带动当地机械化耕作率由40%提高至90%。

竞争激烈 发展艰难谋转型

近两年来,现代农业种植模式不断更新,新成立的一些大规模农业公司瞄准供港蔬菜、脱水蔬菜、大棚蔬菜,项目动辄占地数千亩。它们的资金实力雄厚,大型专业农机具齐全。铁牛农业服务站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在当地的作业面积缩减了1万余亩。“现在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率低,作业面积下滑,种植户一再压低我们的服务价格,钱越来越难挣了……”吴彦海说。

夫妻俩算了笔账:“这十几年买农机具前前后后投了200多万元,平均每年收益30万元,扣除机械折旧费后,实际收入也就20万元左右。”魏进坦言,挣的钱不断滚雪球投入到更新设备和扩大规模上,“虽说年年挣钱,却一直捉襟见肘。” 如今夫妻俩的银行存折上只有20万元积蓄。这些钱怎么用?是继续投入到服务站以小搏大和大公司竞争?还是见势就收及时转型?夫妻俩有些骑虎难下。“我们俩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也没经过专业的培训。这些年来经营上遇到问题都靠自己瞎琢磨。起先,别人不干我先干;后来,别人也干我干优;如今,别人赶上我转型。”吴彦海笑言,靠着这摸排滚打总结出来的“发展理念”,夫妻俩的生意才一路做到今天。

对未来,吴彦海有新的打算。“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村民的地不少都闲置了。我想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从他们手中完全接管。这是我以前就有的想法,从代理部分农活的‘半托管’模式变为从种到收的‘全托管’模式。” 但吴彦海顾虑也不小,迟迟不敢下决心:一次性接手上万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万一产值效益不理想、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怎么办? 除此,吴彦海还有担忧。“大规模经营土地得要大量的劳动力。比如,平整1万亩土地至少需要上百人,可平日农忙时想雇一个熟练的农机具操作员都很难,更别说这么大的用工需求了。”现在高科技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如智慧农业、无人机喷洒农药、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田间管理等,这对吴彦海夫妻俩而言,都是一道道不低的门槛。“说到底,很大程度上还是资金限制了发展。”魏进说,从2004年创业至今,因为没有房产和担保人,夫妻俩无法从银行贷款,所有投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挣来的辛苦钱。

“如果银行能把土地流转经营权、大型农机具、服务站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给我们贷款扶持,就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也能给我们继续坚持下去增加一些信心。”魏进满怀憧憬。“发展规模化经营、高产出高收益的现代农业,是我们转型的突破口。”吴彦海说,只要追求上进不掉队,办法总比困难多。为增加创收渠道,夫妻俩尝试流转200亩土地成立了家庭农场,平均每年都有近10万元收益。有一年因为没有及时灌水,造成玉米出现大面积歉收,加上当年收购价偏低,他们赔了4万元。农业种植的高风险和低收益如影随形,一不小心,就会赔钱。夫妻俩已学会坦然面对。

吴彦海从大武口区农机站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大武口区土壤硒元素含量为0.2-0.4毫克/公斤,属于国家硒元素标准0.04-0.3毫克/公斤范围的足硒、富硒水平。特别是沿贺兰山山坡一带土壤硒含量大于0.5毫克/公斤,富硒土壤面积近3万亩,非常适于规模化发展富硒农业。 眼见不少农业公司主打富硒品牌,在当地种植富硒大米、富硒瓜果等特色农产品,去年,魏进把家庭农场200亩地全部种上了有机小麦,并投资20万元购置了石磨面粉加工生产线,利用自产小麦加工富硒石磨面粉,注册商标,定制包装,对外销售。“石磨面粉生产设备是在低温下运行,能保证小麦不被熟化锁住营养,这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但我们设备有限,一小时只能生产40公斤。”魏进说。

产品怎么销?又让魏进犯了难。他们的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食品生产卫生认证,无法进入各大商超。两人又不懂电子商务,没办法打开网络销售渠道。通过联系在甘肃武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结识的朋友,魏进外销了7000多公斤石磨面粉,亲戚朋友帮着宣传推销了5000多公斤,她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掉8000多公斤。“虽说卖得辛苦,但回头客不少,给了我们不少信心。不过,靠这样零打碎敲的方式销售,终究不是个事。”

路在何方 亟待政策来扶持

像吴彦海夫妻俩这样的农业服务站,大武口区共有3个,都面临着类似的生存难题。大武口区农机站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盛海说:“农业服务站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限制。” 盛海告诉记者,自治区和石嘴山市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农机站将积极为农业服务站争取农业补贴和扶持资金。同时,通过公开招标、协议委托、以奖代补等多种帮扶方式,农机管理部门正大力培育扶持农业服务站、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融入到农业产业化当中。他认为:“持续推进土地承包抵押贷款,加大贴息贷款额度,目前来看是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最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经营目前还遇到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许多年轻人不愿在家务农,纷纷涌向城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技能型人才出现断层。”盛海说,目前政府主导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将重点放在了农机推广、农机装备等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作用,通过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经济人、乡村工匠,带动和帮扶更多的年轻人不仅“能上马”,还要“走远路”。盛海坦言,像吴彦海这样的作坊式生产方式,想要做强做大,确实困难不小。“政府层面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销联合体系,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产销一体化模式,解决农产品销路,畅通农业创新发展的堵点难点。”

审核 : 马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