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李善长当“萧何”,为何不把刘伯温当“张良”?

SH_副村_妖精-刺刺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吧,朱元璋曾多次称赞刘伯温,曰:吾之子房也。当然,这句话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朱元璋的杀机。至于为什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朱元璋善妒

笔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刘基有经天纬之才,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留下的烧饼歌更是被誉为天书一样的存在。在军事方面,《时务十八册》朱元璋看后,冷汗直冒,下令直接烧毁,因为这本书道尽天下军事之妙;同样那句有名的“广聚粮,高筑墙,缓称王”也是刘伯温提出来的;还有一句话,也可说明刘伯温的军事才能: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将刘伯温比作超过诸葛亮了,这很不容易啊。在文学方面,与宋濂(对,就是那位抄书的家伙)、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代表作《郁离子》。

相比之下,朱元璋从小就没读过书,都是自己后来自学的的,而且,也没啥拿得出手的作品。同样;在军事方面,朱元璋虽然有点水平,但是朱元璋的军事方针始终无法超出《时务十八册》范畴;而最让朱元璋感到害怕的,自然也就是他可算天机。这自然让朱元璋嫉妒。

二、朱元璋痛恨在元朝当官的

总所周知,朱元璋从小生活穷困,父母死时,连下葬的钱都没有,然后就去要饭了,而且元朝实行等级制度,所以,作为汉人的朱元璋便饱受蒙古官兵欺负,所以他痛恨给元朝当官的,而不巧的是,刘伯温就给蒙古人当过官,不过这也不能怪刘伯温,毕竟,读书人的崇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当时,正好开放科举考试了。就这样,刘伯温给元朝打工,断断续续打了个七八年。也许,这在刘伯温眼中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在朱元璋眼中,你这就不能容忍了。所以,到明政府成立分封爵位的那一天,就刘伯温没有被授予爵位,后来才给他加了个诚意伯,按照明朝的爵位制度,外姓封爵,公、侯、伯,刘伯温作为开国第一功臣,仅仅被封个三等爵位,而且,分封爵位当天,朱元璋故意召集了一群元朝遗老,羞辱刘伯温,提醒他你始终是在元朝当过官的。

三、和李善长关系不好

明定国之后,朝廷中存在两大派系之争,即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他俩为啥斗个不停,也很简单,首先是地域问题,朱元璋是安徽人,同时李善长又是丞相,所以淮西集团难免会瞧不起浙东集团的,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刘伯温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而李善长圆滑事故,他俩的争端则起源于一件事。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

虽然刘基远离了朝廷,但和李善长的梁子还是结了,也就是和淮西集团的梁子结下了,而且欺君之罪必不可免,尤其是朱元璋这样腹黑的人。所以,因为刘基得罪的人很多,而朱元璋又不喜欢刘基,那么刘基失权也就指日可待了。


落红孤烟


好像张良跟秦朝有仇,又始终跟随刘邦,根正苗红。而刘伯温好像在元朝当过官,三请四请才半路来投靠朱元璋,政治上有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