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愚公:自筹10万 花20年挖了一条隧道

穿过梅州市大埔县红光隧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个村庄就是“牛喜坑”村。过去20多年间,正是村里的党员张维山自筹经费10万元,带领村民开山修路,才将矗立在村口的一座大山打通,建成一座200米长的隧道。大山一侧数十个自然村与外界隔绝的状况终于改变,张维山也被村民们称为“梅州愚公”。如今,这位66岁的老汉又有了新目标:他想将隧道拓宽成双向两车道。

来到群山环抱、碧水环绕的百侯镇南山村,就像进入了一幅山水画。今年66岁的张维山已是两鬓斑白,他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说起普通话来有些吃力。但回忆起20年前凿山修路那段激情彭湃的日子,他似乎一下子年轻了20岁。他所在的梅州市大埔县南山村牛屎坑自然村,后来村民们觉得不好听,改成了“牛喜坑”村,后来还是觉得难听,改成了极富革命色彩的“红光队”。

大山阻隔牛屎坑村成“光棍村”

张维山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牛屎坑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村口一座高上百米的岩壁是横在村口的“天堑”,也是村民们外出的唯一通道,村民出村,都要爬380多个台阶到山顶再爬下山。遇到下雨天,山体塌方,台阶被掩埋,村民们就出不去了。当地有条口头禅叫“好汉难进牛屎坑。”

张维山的爷爷12岁时在山里不慎摔倒,因为交通闭塞,延误医治,导致手脚残疾。“他当时就说,要是有个隧道通往外面就好了。”张维山小时候上学时,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先攀爬380多个台阶,足足要半个小时,然后再一路小跑下来,整个上学的过程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村里的老人生病了,请医生过来,医生不愿进山来,救护车也进不了村。当时村里有十多个老人家,每次生病,都要靠家中的年轻人将老人背上山顶,有时甚至需要村民们用竹子加绳子绑成一个担架,将老人从山脚下抬上山顶再下山。近30年时间,村里有20多名儿童或老人因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不幸丧命。

“以前外村人经常取笑我们村,‘嫁女莫讲牛喜坑,一讲心就惊。’”张维山说,交通闭塞让山沟里的村民们生活极度艰难,很多男人都找不到对象。张维山记得,在他那个年代,村里几十户人家中,就有近10个光棍。很多村民只好举家搬迁到外地。

自筹3万元带着村民开隧道

张维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在老家当了一年公社干部。1978年,他在梅隆铁路局当过工人,后来去梅州兴宁的煤矿做过矿工,还买了一辆卡车搞起了运输,赚了几万元积蓄。“当时猪肉好像只要1毛钱一斤,万元户都是很了不得的。”

1996年春节,张维山回村里和父母团聚。看到村里的泥巴路破烂不堪,多数村民都还住在简陋的土房里,张维山的心理不是滋味。“外面都改革开放了,我的家乡还这么落后。”作为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张维山再也坐不住了。他召集村民们开会,商讨修路的事情。当时,由他写了一个倡议,村民们都按了手印,找海外华侨捐资作为启动资金。在商量修路方案时,大家一致认为,山体太陡峭,水土流失很大,如果开山凿路,公路每年都要被坍塌的山体掩埋三四次,挖隧道更实在。核算造价,需要18万元。

整个1996年,张维山都在外面筹钱。有两个华侨答应捐资,一个寄了1万多元,一个寄了6000元,加上他自己的3000多元,大概凑了两万元启动资金。其中一个华侨回信说,准备下半年回家看看进度。“我一想,人家要回来看,我们都没动工,这可不行,不管怎么说,必须开工。”当时,承包工程的工程队看他拿不出首付款,也打退堂鼓。张维山的倔脾气上过来了。“你们不干我自己来吧。”就这样,隧道工程仓促上马了。

张维山买来炸药、钢钎等工具,租了柴油机、板车、风钻等设备,带上6名村民从南北两向开始了艰辛的凿洞历程。因为隧道是坚硬的辉绿岩,有时连续放了9个1米深的炮眼都炸不出一簸箕石头。只能用在锤子、钢钎一点点挖凿。那时,他们天天猫着腰,钻进不到1米深的山洞,一点点地挖。他们的手和胳膊都被磨出了一个个伤口,因为山洞里空间狭窄,稍微转一下头,身上就会被棱角锋利的石头划破。“那时,还没有现在这种冲击钻,在凿山时钻头、钢钎不知断了多少根。只要在山洞里工作两个小时以上,手就会磨起了泡,流了血。收工后我们不敢洗手,一洗手,伤口便钻心地痛。”再加上长期山洞中猫着腰,每天收工回到家,腰疼得躺在床上发直打滚,他只好从山中采来草药热敷。

在200米的隧道中,最艰难的还要数隧道正中间的50米。“越往深处走,石头越硬,很多石头上海长出了白色的‘根’,有时候,我点了十几个炮眼,个个都响了,隧道里的石头却连一条裂缝都没有。”张维山说,一开始有6名工人跟着他一起干,过了半年后,因为施工难度太大,并且工作太过危险,不少工人中途离开了,只有两个村民留了下来。

为挖隧道他把父母的买房钱都搭进去了

张维山在凿山洞时也曾经想过放弃,但后来一想,这样半途而废岂不让捐资者寒心,便咬牙坚持了下来。有一次,他的右脚食指在山洞中被石头砸断了了,他没有吭声,忍痛把脚趾掰正,用茅草缠住,继续挖。张维山脱下鞋子,这条脚趾到现在还是歪的,一到下雨天就疼得厉害。

为了开凿隧道,张维山倾家荡产。他不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了出来,还把卡车卖了。他在村里有0.2亩水浇地,因为隧道靠近牛屎坑村的一侧打通后有石头滚落,靠近洞口的菜地就没法继续耕种了。他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那0.2亩水浇地送给了这位村民。

“当时我自费开凿山洞,又危险,又自掏腰包,家里人都不支持。” 为修建这个隧道,张维山前后投入约10万元。他姐姐给了父母3万多元,让他们在大埔县城买房,这个钱也被张维山拿来买炸药、雷管等材料了。到1996年底,他已经欠工人工资等合计3万多元。“这在当时是很大一个债务,那时的猪肉才几毛钱一斤,我准备用10年时间还清。”张维山说,他当时真的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如果再没有资金进来,隧道只好停工。

将母亲的买房钱拿来开凿隧道,张维山的母亲非常生气。她赌气说,山洞一日不开通,她就一日不回家住。“那段时间,她一直住在我姐姐家。”

1997年11月13日上午9时,一条长200米、宽1.5米、高1.8米的隧道终于顺利打通,牛喜坑村和邻近的横乾村3000多人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也让孩子们有了一个通往梦想的金光大道。那一天,张维山这辈子都忘不了。孩子们钻过黑黝黝的山洞,站在田埂上高声喊着“通了!几十年都没翻过山头的老太太也拄着拐杖到大山的另外一侧看看。“我感觉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实现了。”

不过,这时隧道只是一个毛坯。因为山洞太窄,只能通过摩托车。并且,隧道内积水很多,地面上高耸的岩石随处可见,行人和摩托车在里面行走有些危险。

哑炮致隧道塌方险丧命

但张维山实在是没钱了,他到广州打工还债。他在广州工作的同学知道他“落难”后,把他自掏腰包开隧道的事告诉了大埔县县长。“大埔县县长到现场一看,几个村民灰头土脸的坐在泥巴地上啃馒头,喝山里的山泉水,手上都磨得都是血泡。县长一问,开隧道的钱都是自己凑的,他很感动。”后来,县扶贫办给了一3万元,财政局给了2万元,县长打电话给他,让他回来继续将隧道拓宽。

张维山说,开凿隧道的1000个日日夜夜,每天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我没学过爆破,都是按土办法安装炸药。一个岩壁上要开8-11个1米深的炮眼,引线1.1米长,我用烟头点引线,第几个炮没响,我就知道第几个炮出问题了。”张维山说,因为隧道内有积水,所以有时会有哑炮。炮响后,山洞里烟尘很大,只有等到第二天才敢进入山洞检查。

每次排除哑炮时,他都要自己去检查。先找到那个炮眼,向炮眼里面灌水,再用铁丝将装满炸药的纸勾出来。每次有村民要跟他一起,都被他拒绝。“我说要死我一个人死,你们不要跟着我死。我是共产党员,要死也是我先死,排得多了,慢慢就知道怎么排除哑炮了,就像电影中的拆除炸弹。”张维山说,有一次他在清理哑炮是,哑炮突然响了,两位工友都在山洞外面高呼“完了!”但所幸隧道内岩壁非常坚固,没有发生塌方。当时,他冒着滚滚浓烟往外冲,被腾起的灰尘呛得直咳嗽。两位工友见他死里逃生,兴奋地抱着他大喊:“老张,你真命大啊。”

因为资金有限,张维山把凿岩石的钻头看得比命还重要。“一个钻头36元,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我舍不得买新的,就自己用砂轮打磨。岩洞中间非常坚硬,每次钻到这些地方,都要坏掉十多个钻头。”

另外一大威胁就是就是缺氧。当时,隧道挖到五六十米深,就会缺氧,呼吸困难。时间久了,张维山也摸索出一个办法,他在山洞里面放一根蜡烛,如果火苗大约有1-2厘米长,就可以进去,如果到了山洞里面蜡烛火苗变长,那就要赶紧跑出来透透气。“一旦缺氧,连跑出来的力气都没有,那就是很危险的。我以前在小煤矿干过,我知道缺氧的危险。”后来,他干脆心一横,花钱买来两个风机,放在山洞口,往山洞里面鼓风。就这样,他白天放炮,晚上跟工人们一起将山洞中能运走的碎石用斗车拉走。

1999年底,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红光隧道终于大功告成,被拓宽到2.2米,可以通行小汽车了。他还用水泥将隧道的两个出口修葺成拱形,看起来精美了许多。

想在有生之年把隧道拓宽成双向两车道

路通财通。红光隧道贯通实现了小车通行到牛喜坑村的目标,村民们在村里栽药材、种果树、养猪,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外面的姑娘也愿意嫁进来了。“我去年回去,我们村有一户人家养了100头猪,一斤土猪肉能卖二三十块,这其中可有我的一份功劳。”张维山笑着说。如今在牛喜坑村,说起张维山,村民们都啧啧称赞。他在村民们中间也有了一个外号“梅州愚公”。

但从南山大桥到红光隧道的村道仍旧坑坑洼洼,沿途基本上都是泥巴路。每年雨季,黄泥路都会塌方,然后整条路都没法通行了,红光隧道也慢慢荒废了,洞口也长满了杂草。这让张维山很是痛心。他不想自己带领村民花3年时间挖掘的隧道成了摆设。每年雨季,只要道路塌方,他就会带着锄头铁锹,自费从外面请来钩机,将坍塌的山路清理干净,让隧道恢复通行。

这最后1公里山路的水泥底硬化问题也成了张维山的一块心病。2011年,张维山再次发起倡议,号召在外打工的村民和海外乡贤,筹集款项,将约1公里的山路铺上水泥。在红光隧道洞口所刻的碑记中写着:“从南山大桥到红光隧道,再接大坑路通横乾,总长约1.5公里,彻底改变了‘牛喜坑’村庄的地位面貌。为开通此路,从1996年冬至2014年冬,耗时足十八年,在此期间走过了无比的艰难曲折里程,历尽风霜岁月,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千辛万苦。现在仍未完善,望后人继续努力。”

直到去年年底,从横乾村直通牛喜坑村的1公里山路才最终铺上水泥。如今,有将近20个自然村的村民可以经由这条隧道出入,方便了上万名村民出行。但张维山并没有闲着,他又有了新的目标。隧道只有2.2米,无法会车,近年来村民们富裕了,很多村民买了车。如果两辆车同时进出,就很不方便。他想将隧道进一步拓宽成双向两车道,这样,隧道两个方向都能通车,他还打算将隧道内装上照明设施和通风设施。

“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我开山修路本来就是想造福老百姓,也没想着回报,共产党员本来就应该为老百姓做好事。”张维山说,虽然自己今年66岁了,但在开山修路这条道路上,他不会停下来,只要自己还能动,他就会继续带领着乡亲们开山修路,把小山村变得四通八达。

来源: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