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门市部”承载了塔克什肯镇几代人的回忆

街道宽敞,高楼林立。随着时代的变迁塔克什肯镇已大变样,很多事物都被大家渐渐遗忘,然而有一样东西一直都存在——老李(李建国)家的商店。它承载了塔克什肯镇几代人的回忆,也是经济发展的“奉献者”。

青河县跨境电商服务中心

根深久远的“供销社”时代

1961年老李随父母从山东老家逃荒来到新疆青河县查干郭勒乡。1977年,老李考到查干郭勒乡布尔根供销社分社(商店的前身)工作,布尔根村就是后来的塔克什肯镇,当时布尔根村属于查干郭勒乡的一个村,只有几户人家,大家的日用品都靠这家供销社提供。但是所有的货源都来自于查干郭勒乡,当时老李要用马车从布尔根村到查干郭勒乡进货。虽然只有60公里的路程,但老李他们驾着马车去一趟就要花一天时间,一路上坑坑洼洼,尤其是冬天下雪的时候更耽误时间,夜里又冷又饿,被冻伤晒伤挨饿的事情时有发生。

每次老李和同事们去进货都会给查干郭勒乡的乡亲们捎去一些东西(信件)或者带回一些东西,老李他们也成了布尔根村与查干郭勒乡的联络员,承担起了村里和外界联系的桥梁。

那个年代没有通信设备,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和QQ,亲人之间有事只能靠信件,或者捎话传达。老李借进货的机会给人送信、捎话,成了“传话筒”。后来条件好一点,马车变成了拖拉机,拉的东西也多了,耗时也缩短了。

老李说:“我们隔一段时间进一次货,每次乡亲们都会告诉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进什么货,我有一个小本记得满满的,他们需要捎什么东西过去都会提前拿过来。每次看到双方拿到东西(信件)后的喜悦,我也特别开心。”

老李家的老房子(商店)

“别克”们眼中的“李建国门市部”

1991年塔克什肯口岸对外开放了,口岸上卖货物的摊点也逐渐变多了。1993年公营的供销社倒闭,变成了私营的供销社,老李继续接过供销社自己经营,那时候人们已经把供销社称为门市部了。他也常常去乌市或者从蒙古人那里进一些货。当时去乌市的班车已经开通了,再也不用开拖拉机去查干郭勒乡进货了。哈萨克族“别克”们都喜欢把老李的商店称为“李建国的门市部”。

“李建国的门市部”不仅仅是人们生活必备品的供应站,还是连接乡亲乡情的一个纽带。乡亲们闲暇之余都会去这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把这里当做休闲娱乐的地方。老李的家就是门市部后面的小土块房子,96年他们盖起现在的大房子。

老李说:“那个年代流行放录像带,整个村子我家是第一个买的,每天晚上邻居们都会自带小板凳不约而同的到我家来看带子(四大名著轮着看),一到晚上我这院里热闹极了!”

孩子们大多数是一边看,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打闹,一边模仿剧情。大人们则是一边聊天一边看剧。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乡亲们都喜欢聚在老李的院子里集体过节。涉及到重大事情,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乡亲们也喜欢借着晚上到门市部买东西的机会议论一番,往往很多事情都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尘埃落定。

据老李的小女儿李红桃介绍,那时候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一小队、二小队或山后的几家人会相约而来,集体购物。家门口会特别热闹,有骑马来的,有乘马车来的,还有骑骆驼来的,门口的黑色木电线杆是他们最好用的拴马桩。布尔根村几乎都是哈萨克族,乡亲们关系很好。有些哈萨克族会到门市部卖牛奶和奶疙瘩,换点零花钱或者蔬菜。常常是你送我一把菜,我拿你一袋盐,就像一家人一样从不计较谁多谁少。邻居们常常在老李家赊账,老李也不会和他们计较。

马灯

时过境迁的超市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塔克什肯口岸的开关,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村由几户人,发展到几十户,上百户到现在的上千户,进而发展成一个镇(塔克什肯镇),布尔根村也不存在了,改名为阿克哈仁村。口岸上的摊点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从蒙古国进货在口岸上卖。人们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商贸城建起来了,商铺也变多了,免税店也开起来了,商贸城成了人们日常需求、旅游纪念的购物中心。到口岸经商、投资、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塔克什肯镇口岸成为中蒙边境“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由于老李的商店比较偏僻,离商贸城远,买东西的大都是邻居,商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老李家有四个孩子,由于县城的发展越来好,人口也越来越多,老大和老三在县城开起了专卖店;老二李红莲去了乌鲁木齐生活;老四李红桃上了大学,当了小学教师。

老三李红刚说:“父亲从那时起就常常教育我们,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二字,我们开商店也是一个服务行业,国家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无论是对待蒙古国人还是我们自己人都要真诚,质量一定要过关,咱不能挣黑心钱。这么多年来,我们也一直秉承着父亲的教导。”

几十年来,商店就像一个不断蜕变的生命,从出生到少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如今老李已退休,商店也已退出历史舞台。老李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很少住在镇上,但每年夏天他都会住在这里,守着他的商店和菜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承载着历史和回忆的“博物馆”,走进老李的商店里,仍是一尘不染,马灯、算盘、大头鞋、棒棒油、布料、毛线、绸缎......一屋子的老物件整齐的摆放着。

李红桃说:“时代在进步,虽然我家商店被淘汰,但老一辈的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我们要继续老一辈的吃苦、奉献、团结的精神,也要有创新的思想,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像今天一样不断发展壮大,更加繁荣昌盛。”

对于世人来说,供销社可能只是一个代名词,从供销社到商店到超市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换了个名字,换了种经营方式而已。然而,它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根据人民的需求,专卖店越来越多,连付钱都用微信扫码了。人们有了高清电视、手机、网络......再也不用到老李家看录像了。

老李和他的商店一同看着塔克什肯镇一步步走向更加繁华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