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踏雪寻梅wsy


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夺取荆州杀死了关羽。刘备失去荆州之后,就等于失去了北伐的最重要基地,也失去最信任的武将。刘备称帝之后,为了重新夺回荆州,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起了对东吴的战争。刘备失去荆州之后,已经变成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可以说是倾尽全国之力,刘备希望一举夺回荆州,甚至灭掉吴国。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陆逊率领军队一直追击到永安一带,才率军回国。为什么陆逊没有率领军队继续西进,携战胜之威一举灭掉蜀汉呢?如果吴国有机会灭掉蜀汉,吴国不会轻易放过蜀汉。孙权不是不想灭蜀汉,只是实力不够而已。

刘备虽然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并不意味着刘备调集所有军队打击东吴。蜀汉少说也有十万军队,刘备带到前线的军队也就是四万人。刘备虽然全军覆灭,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军队都被杀死或者烧死。刘备逃到永安的时候,陆逊也曾经率领追到永安。但是赵云及时率领军队赶到永安保护刘备,刘备被打败了的散军也陆陆续续回到了永安。很快在永安附近聚集了两万多蜀军。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并没有带多少一流武将前往,赵云、马超、魏延、诸葛亮等人并没有跟随刘备。这些文臣武将仍然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孙权也没有把握一定能战胜这些人。夷陵之战主要战场在三峡以外,整个益州地区完全没有受到战争侵袭,益州内也相对比较稳定。蜀汉政权并没有因为战争失败而呈现瓦解的趋势。此时吴国想灭掉蜀汉不大现实。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汉虽然弱小,但是地理防守优势非常明显。蜀汉向东只要守住永安一带即可,在北面只要守住汉中即可。刘备在夷陵战败之后,蜀汉兵力重点聚集在汉中和永安附近。魏延在汉中防备曹魏偷袭,赵云和诸葛亮则来到了永安一带。刘备、诸葛亮和赵云共同守卫永安,而且又占据地理优势,陆逊又有几分胜算?陆逊虽然非常厉害,但是不足同时抗衡他们三个。吴军进攻蜀汉一定要穿过三峡,运粮、运兵都非常不容易,行军打仗更不容易。蜀汉灭亡之时,陆逊之子陆抗曾经想趁机进入蜀地。结果罗宪仅用两千残军就抵挡了陆抗的三万大军。当时永安有两万大军,陆逊又能怎么样呢。



吴国打赢了夷陵之战,保住了既得胜利果实,保证了政权安全。但吴国并不是完胜,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吴国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东吴多年的积蓄也消耗严重。东吴也因此被削弱。东吴也急需整顿国内,稳定国内局势。如果此时继续西进伐蜀的话,势必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吴国能不能灭掉蜀汉尚且未可知,吴国能不能继续支持战争也存在疑问。所以对于吴国来说,见好就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当时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东西朝,夷陵之战是两个弱小国家之间的战争。北方还有一个最强大的魏国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夷陵之战暴发之时,刘备为了防备魏国,留下最信任的魏延镇守汉中;孙权为了全力对付刘备,甚至不惜向魏国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曹丕当时也是昏了头,在夷陵之战期间,硬是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此时的曹丕突然出兵南下的话,战胜的结果真有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来的事实证明,曹丕有点后知后觉。夷陵之战后没有多久,曹丕便南下伐吴。如果要是孙权和刘备僵持的时候,曹丕南下伐吴,那么战争的结果就难以预测了。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刘两家都感受到了来自于曹魏的压力,两家都意识到双方共存的基础是孙刘联盟。战争结束后不久,双方又签订了新盟约,重新确立孙刘联盟。


依稀说史


夷陵之战,不是孙权不想乘机而吞并蜀汉,而是他有余而力不足,搞不好的话,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具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夷陵之战,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带了数万精兵,进攻吴国,吴国将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差一点刘备就成了吴国的俘虏,可谓损失惨重。吴军一路势如破竹子,一直达到了白帝城,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援军的及时赶到,刘备总算是站住了脚步,吴军丧失了继续扩大战果的机会,两军处于相持阶段。

除此之外,魏国一直虎视眈眈,吴国担心在自己进军蜀国的时候,魏国乘机攻打吴国,因此吴国处处也在防备魏国,因此不敢全力攻打蜀国,果不其然,不久后,魏国进攻吴国,吴军回防。同时,刘备一病呜呼,诸葛亮主持军政大事,在曹魏大军面前,吴蜀两个家又重归于好,走上了联合抗曹的道路,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刘备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一命呜呼,时也命也!


密探零零发


其实说白了,孙权一方不是不想吞并蜀汉,而是远远还没有那个实力,纵然在刘备一方“夷陵之战”伤亡这么大的情况下。

首先,孙权一直对刘备这边是抱有恐惧之心的。

刘备在出征之前,三国当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当属孙权。而刘备这边又大张旗鼓、声势浩荡的喊着为弟报仇的口号,去讨伐孙权。从这刚开始孙权就一直想议和,但无奈议和无果,只能一边被动防御,一边向曹魏求和。后来当刘备大败向西逃走时,陆逊等人一直在后面趁胜追击。刘备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拢下,赵云也赶来支援,这时候陆逊就已经没有了攻克永安的机会。并且,孙权听到刘备在永安时,还在满心恐惧,索性就议和吧。

然后说下孙权乘机吞并蜀汉的可能性,这、这、根本太渺茫了!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很多军队和大将,可有句俗话说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备一方再不济,防守孙权的攻击还是可以的。再说了,蜀汉的国都那可是在“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易守难攻,还有诸葛亮坐镇,吞并蜀汉,谈何容易!

还有一点,是双方都担心的,就是曹魏政权的搅和!在刘备出发之前他就担心这点,于是派了镇北将军黄权在江北防御魏军,后来黄权后路被吴军斩断,没办法被逼的向曹魏那边投降了。而“夷陵之战”中,虽然刘备大败,但也不是说孙权那边一点损失都没有,他那边伤亡也不小。如果这时候,孙权乘机去吞并蜀汉,而曹魏大军趁机插上一手,有可能孙刘两家都得完蛋,毕竟曹魏的实力最强!


第一节历史课


很简单,没有这个能力。刘备虽然损失很大,但依托地理优势防御还是没问题的。考虑历史问题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因素。

荆州与巴蜀之间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长江三峡,三峡地区地势险要,无论从荆州进攻巴蜀,还是从巴蜀进攻荆州,都非常困难。夷陵之战,刘备就是被陆逊堵在了三峡地区进入荆州的出口,陆逊方面有极大的防御优势,最终遭遇大败。

孙吴要进攻蜀汉的话,也只能走长江三峡通道,相对来说,从荆州进攻巴蜀比从蜀进攻荆州更困难,防御方优势更大。蜀国灭亡时,孙吴想乘机捞一把占据一些地盘,蜀将罗宪率领2000人在白帝城挡住吴军近两年。东吴方面精锐尽出,东吴后期名将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军三万围攻多时也奈何不了罗宪的少数孤军。

(罗宪)

刘备虽然夷陵之战损失惨重,但形势比起罗宪时要好无数倍,蜀国内部基本还算稳定。蜀汉方面坚守抵御东吴即使举国进攻问题也不大,东吴不小心的话进攻不利很容易重演刘备的夷陵惨败。况且孙吴也不可能尽起举国大军去进攻蜀汉,孙吴的主要敌人还是曹魏。


仁勇校尉


其实,夷陵之战,不仅仅是东吴与蜀汉的事情,还包括曹魏的事情,只是后面这个事情比较隐蔽,不容易察觉。

我们先来看看蜀汉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大约是带了四万兵,而陆逊大约是五万兵,所以蜀军是比较少的,而且还是远线作战,吴军可以以逸待劳,而且不断的吴兵加入,所以蜀军是比较劣势的。

但是他也有优势,那就是他是顺江而下,不过,这个要是打败了,也可能是劣势,因为过来了,就可能回不去了。

根据蜀被灭的时候,蜀国的军力是十万零八千,这个是在魏灭蜀之战后的,如果算上那些被钟会、邓艾歼灭的蜀兵来看,蜀军应该有十二万左右。

做个简单的计算题,十二万减四万,就是八万,也就是说,即使刘备的夷陵军,全军覆没,那么蜀国也依然有八万,而有八万的蜀国,东吴要沿上而上打蜀汉,那难度可就大了,结果肯定是无功而返。

那我们再来看看吴国的,其实吴国没料到刘备会打过来,他们觉得刘备会吃这个哑巴亏,毕竟强大的是曹魏,蜀汉与东吴要是打起来,最开心的肯定是曹魏。

可是刘备与关羽的关系,还有刘备对荆州的执念,让刘备还是打下来了,而现在刘备是打退了,那对于吴国来说,与蜀国是闹翻了,而且魏国还在北面看着呢。

刘备败退白帝城的时候,徐盛和潘璋等人建议趁胜追击,肯定可以抓到刘备,孙权也拿不定主意,就问陆逊,陆逊认为曹丕的魏军正在虎视耽耽,不能追,果然,没一会儿,魏军果然来了,张辽,曹仁,夏侯尚,臧霸,曹真,张郃,徐晃全来了。

刘备一听说魏军来了,还皮了一下,他写信给陆逊说:魏军在江陵了,我也打算再东征,陆逊,你觉得怎么样?陆逊回信说: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吧,再来,我打算让一个人再也回不去。


历史简单说


诚邀,如题,窃以为东吴不敢吞并蜀汉,理由有二。

火烧连营七百里

首先,刘备虽败,诸葛还在。

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大起倾国之兵东伐孙权,但是刘备真的没有留后手吗?荆州是刘备的宝贝,可汉中才是刘备的命根,没了汉中,西川不保,刘备就彻底没了根据地。所以刘备出发前将自己的文臣武将一分为二,愿意跟着自己伐吴的黄忠,关兴等人跟着自己走,反对伐吴的,如诸葛亮,赵云,马超等人留守益州,所以刘备虽然夷陵大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是还有力量,东吴没那么容易吃的下,也不敢吃。

为什么不敢吃呢?因为有只大老虎在中原盯着呢!
这就是孙权和刘备重新修好的第二个理由,曹魏还在中原看戏。

曹魏这只大老虎雄踞中原,领有青,幽,并,冀,凉,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县六成归魏。事实上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孙权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机伐蜀,曹魏肯定不会闲着,不是趁机伐蜀就是趁东吴主力在西川东征伐吴,所以孙权也不敢乱来,估计孙权同学会很憋取,但没法,谁让他是政治家呢。

小编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孙吴仍然与刘备修好的原因。


电视剧里看历史


孙权想不想吞掉益州?做梦都想,甚至在周瑜没死的时候都做过这个梦,夷陵之战后当然更想。之所以没乘胜西取益州,并不是孙权有多高尚,只是说明他还没膨胀到头脑发热:一则孙权并没有吃掉刘备的绝对实力;二则如果攻击刘备本土,江东老巢可能就被曹魏一锅端了。

夷陵之战的高潮部分发生在222年,是不是预示着刘备的此次发飙多少有点犯二?我们先分析一下夷陵大战前魏蜀吴三方态势。彼时曹丕刚上位两年,孙权也刚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一年,且魏国君臣已经就是否攻击孙权经过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反复讨论。

虽然曹丕没有接受刘晔等人趁蜀国伐吴也渡江攻击吴国的建议,至少说明曹魏对孙权也蠢蠢欲动了。


再来看看夷陵惨败后,刘备是不是已经无可战之兵了?此次刘备带的兵总数不超过六万:亲自带了本部四万,加上蛮夷兵一万,舍长江在陆路攻击前进;镇北将军黄权率一部驻扎在江北。刘备在秭归收拢残部后逃到白帝城驻防,应该兵力还为数不少,要不然也不至于“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求和”。

估测此时蜀国总兵力应该还不少于七八万,而陆逊统率参加夷陵之战的东吴兵力也不过五万而已。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战后仅仅一个月,曹丕就对孙权出手了。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今安徽凤阳),大将军曹仁出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曹真、张颌、徐晃围南郡,这三大豪华阵容简直能亮瞎孙权的眼睛,你说他还有心思再去做吞并蜀汉的春秋大梦?

所以,不是孙权不想搞掉蜀汉,是不能,瘦死的蜀汉他也啃不下。相反,夷陵之战之后,蜀吴联盟反而更加稳固,再也没出现过大的裂痕,一直到蜀国最先灭亡。


司马砸光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蜀汉和东吴双方总兵力看起,再看当时曹魏一方的态度。从这两方面就可以看出东吴并吞并蜀汉的实力。

我是长史如歌,我用心聆听岁月里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现历史中跳动的音符。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将继续奉上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一、蜀汉留有后手,东吴兵力不足

刘备失败后,逃跑到白帝城就停下了,并未继续返回成都。从地图上看,白帝城距离蜀汉与东吴边境不远,如果整个蜀汉军队都失去了战斗力,则陆逊大可继续追击,就算灭不了蜀汉,也可占领大片土地,而吴将潘璋、徐盛等人也主张一鼓作气继续追击,但陆逊还是下令停止追击,撤回东吴。这是因为蜀汉只是刘备率领的主力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整个蜀汉尚有实力进行一战。

1.张飞遇害后,其所率军队未投入征吴之战

刘备伐吴时,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率,进击秭归。关于刘备的兵力,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可见,刘备主力为四万人。后刘备在进军路上不断征召沙摩柯等夷人部队加入,最后到达战场的刘备所部蜀汉军队应为五万人左右。

一路由张飞率领,据《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记载,约一万人,计划自阆中出,于江州会师。虽然张飞被部将谋害,但史无记载其所部去向,但以常理度之,张飞所部乃是蜀汉精锐部队之一,主将虽然遇害,但其他各阶层将官仍在,不至于发生部队没了主将立即一哄而散的情况,更大的可能是张飞所部没了主帅后,不适合立即投入战斗,留驻在了阆中。

2.刘备收拢溃兵,赵云所部也赶到了白帝城

刘备五万多军队,并非在夷陵一战全部死、降殆尽,而是有部分被击溃逃散。《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到达白帝城后,对溃兵进行了收拢集合。此外,刘备在出征前,赵云对此次战争持反对意见,对刘备进行了劝谏,但“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这件事看似对赵云不信任,但江州是蜀汉重镇,赵云镇守此地,进可为刘备大军提供后勤保障,退可为蜀汉守住东大门。刘备败逃白帝城后, 赵云迅速领军赶到了白帝城,使得白帝城一带蜀汉兵力增强。

3.蜀汉尚有其余部队分驻各地

除了夷陵之战刘备收拢的溃兵、阆中原张飞部队、赵云江州部队,蜀汉尚有其他部队在各地驻守,如成都的留守军队、汉中的魏延部等,一旦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这些部队集合起来仍然是比较强大的力量。而蜀汉在夷陵大败的当年,与诸葛亮不和的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三年后,诸葛亮又率大军进行了南中平叛。可见,刘备率领的四万人并非蜀汉的全部家底。

4.东吴陆逊兵力不足以吞并蜀汉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

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

也就是说东吴一方也是五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至少是差距并不悬殊,并非所谓以少胜多。东吴这五万人在守势下击败敌人有余,但进入崇山峻岭的川蜀之地,尽歼所有蜀汉军队,在诸葛亮、赵云等名臣名将尚在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反而会将吴军精锐葬送在川蜀之地,导致东吴实力大损。

二、曹魏很快就趁机进攻东吴

东吴和曹魏的关系及其微妙,孙权虽然向曹丕称臣,并在刘备伐吴的初期向曹魏求救,但曹丕不发一兵一卒。东吴一面与蜀汉交战,一面又防备曹魏。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胜后,判断曹魏会进攻东吴,于是把追击刘备的军队撤回东吴。

果然,同年秋天,以魏国征东大将军曹休率舰队进军东吴洞口要塞为开始,曹丕开始了三年内三次伐吴的军事行动,东吴自保不暇,更是没有余力进攻蜀汉了,孙权更是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

长史如歌评说:刘备在大败后,选择驻留白帝城而不退,即是向东吴宣示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也展示蜀汉将会卷土重来的姿态,以至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如果蜀汉无力再战,孙权又怕刘备什么呢?只能说明蜀汉经夷陵大败后,虽然元气大伤,但仍然有令东吴惧怕的实力。在这个前提下,东吴乘胜吞并蜀汉只能是痴人说梦。

本文为长史如歌原创,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经长史如歌二次创作,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长史如歌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夷陵之战中,陆逊是如何反击刘备的。

夷陵之战中,两军对峙期间,酷暑来临,刘备面对水军遭到太阳暴晒,军士疲惫不堪的问题,决定将水军调派上岸,与陆军何并扎营休整,准备入秋后再战,因为山地崎岖,不便集体扎营,刘备选择在森林茂密处连营百里。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而刘备水军又全部撤回岸上,无法与陆军形成呼应,也解决了陆逊的后顾之忧,所以陆逊抓住这个破绽进行了全面反攻。

反攻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胜冯习。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肜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进驻永安白帝城。由于黄权所部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中,刘备真正损失的是黄权所部的五千余人,和交战时战死的万余人马,而据孙权向曹丕称丞请援时说刘备支党四万,再加上参战的少数民族沙摩柯的万余人马,刘备参战总人数应该在五万以上。但大量军械辎重是肯定都损失掉了,而全军多半是击溃后逃散,并不是集中歼灭,毕竟火势一起,蜀军兵士不会坐以待毙,蜀军本就擅长山地作战,利用地形逃散者众多。而在战前,相信刘备会做战争失利后的撤退路线部署。刘备逃到白帝城后,收拢散兵不下万人,再加上赵云引援军抵达永安,永安守军应该接近两万。

刘备进驻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是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但陆逊是个明白人,吴军长途奔袭至永安,补给战线太长,且永安为蜀国重要战区,防御工事完备,粮草供应充足,且背靠蜀国辖区,补给容易,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的下来的,加之顾忌曹魏乘机袭击后方,所以才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棍哥观史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亲自率军北攻汉中。经一系列激战,刘备击退曹军,全取汉中。接着,他又派刘封、孟达等人攻占了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等地。彼时刘备的人生与事业均达于巅峰。那段时期,是其所占地盘最大、势力最烜赫的兴旺时期。

几乎同时,刘备派骁将关羽自荆州出兵攻打被曹魏占据的襄樊地区,并一举击败曹魏大将曹仁, 于水战中逼降于禁,斩杀庞德,于是关羽威震华夏,唬的曹操都欲迁都以避其锋芒。不久,正当关羽率大军全力围攻樊城时,已和曹魏暗通曲款的孙权见有机可乘,趁机派大将吕蒙率奇兵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猝不及防,大败亏输,后在南郡临沮县彰乡被吴将潘璋、马忠设伏擒杀。

220年正月,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子曹丕继为丞相,称魏王。之后,刘备听说曹丕(魏文帝)篡汉自立,建立魏国,还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也趁机于次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刘备称帝建国后,倚重诸葛亮、法正,着力整饬内政,推行法治,使兵戈扰攘不断的西蜀初步稳定。

221年,刘备为重夺荆州和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反对与劝阻,拒绝孙权求和,一意孤行,亲率四万大军( 加上随征的武陵蛮王沙摩柯率领的一万少数民族军队,共五万余人)顺江东下,自巫峡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界立营40余座 ,树栅连营700余里,蓄时以待,讨伐东吴。

东吴都督陆逊见蜀军兵锋甚锐,咄咄逼人,知道硬拼会吃大亏,于是力排众议,主动收缩防线,将兵力布防于夷道、猇亭一带,据险坚守,与大举进攻的刘备军形成对峙之势。

吴、蜀两军相持6个月之后,陆逊抓住有利战机,采用火攻之策,大破连营700里的刘备军于猇亭(今四川奉节以东)。这一仗史称“彝陵之战”。这场战役,蜀军除少数人马侥幸逃脱外,基本全军覆没。

是役开始后,陆逊见蜀军大营已陷入一片火海中,遂令吴军发起全线反攻。大将朱然奉命率5000兵马击破蜀军先锋,接着向刘备侧后迂回,准备一举切断蜀军的退路。

刘备见四下里火势汹汹,且火借风势,吞噬一切,忙下令退军,吴将韩当等率兵紧追不舍。蜀军败退时,吴军不依不饶,大举追杀,蜀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蛮王沙摩柯等相继战死,杜路、刘宁等人进退无路,被迫投降。

刘备收拾残军往北溃逃至马鞍山,部署兵力据险固守,准备组织力量发起反攻。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他督促吴军从四面发起猛攻。蜀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 ,面对吴军的大举围攻,很快土崩瓦解,数万兵马基本损失殆尽。刘备乘夜色组织突围,侥幸逃出后沿三峡拼命往后撤。陆逊命吴将孙桓、李异、刘阿率军衔枚追击。

刘备好不容易逃到秭归,他在此收集残兵败将,准备利用这里已有的防御工事反击吴军、站稳脚跟。但吴将孙桓等人穷追不舍,很快就大举袭来,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 。秭归一战,蜀军再遭重创。

秭归惨败后,蜀军所剩无几,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了,刘备只得率残军放弃该地继续西逃,为了阻挠追兵,刘备命军士在大路上焚烧车杖铠甲。就在这危急时刻,又传来吴将孙桓走小路欲抢先占据夔道的消息。刘备大惊,知道如果被孙桓占了夔道,自己的退路就被彻底堵住,于是他急忙率残部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抢先抵达夔道,这才侥幸逃出生天,幸免罹难。

就在这时,翊军将军赵云率军抵达白帝(今四川奉节境内),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小将马忠率5000人马前来接应。赵云、马忠击退吴军追兵,刘备这才得以进入白帝城。

彝陵之战,刘备的大部分兵马被陆逊歼灭,舟船、器械、辎重、粮草损失殆尽。刘备率数百残军狼狈退回白帝城后,羞愧难当,追悔莫及,忧心如焚,加上年老多病与劳累过度,终于在白帝城永安宫一病不起了。

刘备起于蓬蒿,能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更有用人之能。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他却欠缺战略家的眼光与政治家的气度。下决心与东吴为敌,甚至撕破脸大打出手 ,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此外,刘备的军事才能似乎不咋地,他在彝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战线拉得过长。曹丕评价道:“刘备不知兵法,岂有连营700里与敌对峙作战的道理呢”? 他一语道出了刘备大败于猇亭的原因所在。

223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又叮嘱赵云尽心辅佐嗣君。刘备殁年63岁,在位3年。谥号昭烈帝。

刘备死时,因他之前举兵空国远征,惨遭失败,给蜀汉带来了深重灾难,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此时的蜀汉人才也是迅速凋零,有些后继乏人了。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许靖、刘巴等文武大才相继死去,蜀汉陷入了人才匮乏的窘境。彼时,外有虎视眈眈的曹魏与得胜后气势逼人的东吴,诸葛亮面对刘备留下的这一副烂摊子,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是巨大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恐有异计”。他深知彝陵惨败后,孙权之所以没有继续派兵攻伐巴蜀,是因为畏惧北边强大的曹魏,是为了全力应对曹丕当时派兵攻打江南所施加的压力,这才继续与蜀汉通好的。之后,孙权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取得了小胜,为免事态扩大, 他继续向曹丕表示臣服,刘备病死后,吴蜀之间的联系告一段落。诸葛亮一方面派李严率重兵驻守白帝,以严密防备东吴,待刘禅即位、朝中大事基本安排妥当后,他就开始考虑和东吴重修旧好的最紧要之事情了。

诸葛亮认为,以统治区域以及各项综合指标而论,蜀汉最小,实力最弱,如果总是以暴易暴同时去对抗两个强敌,绝对是不明智甚至乃自取灭亡的昏招。从基本立场来看,和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曹魏是不可能握手言和的,而自己当初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在客观上仍然十分必要。

而先主为了争夺荆州要地,使吴、蜀剑拔弩张,最终不得不大动刀兵。因此,在当前蜀军新败、局势危殆的局势下,必须急速和东吴和解,这才是当前最紧要之事。

于是诸葛亮决心与吴国重新建立盟友关系,争取与江东孙吴政权和睦相处,不仅能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咄咄逼人的曹魏,还能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对荆州索讨,在战略方针上进行了合乎实际的修订,蜀国主动示好的诚意得到了孙权的充分理解与积极回应,两国间信使往来不断,关系日益密切。

诸葛亮派邓芝、费袆等人频繁出使东吴,与孙权重修盟好,不仅减少了蜀国的边防压力,还解除了他率军镇压南中叛乱的外部威胁,而且为他后来挥师北伐曹魏创造了有利条件。

诸葛亮非常重视与东吴的关系,毕生维系并保持着两国的盟友状态,在他死后,乃至于蜀国灭亡前两国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争端,从而可以充分证明“联吴抗曹”政策的重要性与正确性。而且由于双方关系亲密,唇齿相依,曹魏不敢轻易集中力量进攻任何一方,而且两国间“驿使往来,冠盖相望”,民间的商业贸易交往也日渐频繁,这对于吴、蜀两国的经济发展自然是十分有利的。多亏了诸葛亮力挽狂澜,重新与东吴盟好,否则刘备彝陵惨败后,若孙权继续发兵穷追猛打,蜀国恐怕很快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