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对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存在很大质疑?

君临天下999


每每谈及“夏都”谈及二里头遗址,总是不缺乏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也不仅仅在于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都的问题,还有二里头遗址三期四期文化类型是否也属于夏文化的问题。

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及命名地,除了二里头遗址,在整个河南中西部到山西西南部地区,还发现了一百余处二里头文化类型的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一种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期商文化的文化类型,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早于早期商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而二里头遗址,又是如今发现的一百余处“夏文化”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她的范围包括了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总面积超过了三平方公里。

且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宫殿区,居民区,作坊区,墓葬区,窖穴等功能区,从城市的建设来看,二里头遗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社会等级划分,权利的划分。

因此,二里头遗址被人们称作是“最早的中国”,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开端,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二里头遗址曾经必定是一国都城的所在。

而不少学者甚至就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夏都——斟鄩。

但又正如问题中所言,对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的问题,确实有不少学者还存在质疑,或者说是在确切的能证明二里头遗址就姓“夏”的文物证据出土,先不着急给她定性,就是这么个意思。

当然了,按照人们结合史籍来看,商朝之前不就是夏朝嘛,那么早于二里岗商文化的文化类型不就是夏文化嘛。

既然是夏文化,又具有都城性质,那么说二里头就是夏都,确实也能说的过去。

但考古学讲究的是严谨,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来看,有了文献记载还要有文物作证才算是严谨的。

目前来看,在二里头遗址没有出土文字等文物证据,能够证明其姓“夏”,因此,从文物佐证一方面来看,确实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个人理解,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考古人员所需要的,只是还在等那个证据的出现罢了。


Mr与川


二里头号称“夏都”一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认可。


其二连二里头考古队队长徐宏先生也不敢下定义。


其三,二里头出土文物明显是受到了比其更早,规模大一倍的石峁遗址文化传承,在石峁都没有定性的情况下二里头算什么?

下图仅为其中一例

其四,目前我们发现最早宫殿遗址是芦山峁遗址,还有石峁、陶寺等等并非二里头。


其五,目前发现的比二里头更早的石峁、良渚、陶寺、芦山峁都是都邑性质遗址。凭什么断定二里头是“夏都”?

其六:山西陶寺出土了权杖等象征王权的文物,这些都是二里头所没有的。如果定性“夏都”,凭文物山西陶寺更有说服力。

难道就像那位二里头副馆长说的“国家文物局考虑到学术争论比较谨慎,但作为地方博物馆我们完全可以把“夏都”这个牌子亮出来” 请问你在糊弄谁?请问你是地方博物馆就可以对历史不谨慎了吗?这是一个历史博物馆的治学态度?

名声是自己打造出来的,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掩耳盗铃实在可笑, 而这块“夏都”的招牌也只能证明该博物馆自身是什么行为准则而已。


天道TD


题主的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

关于“二里头”是否为夏都的质疑依据纷繁复杂,它姓“夏”还是姓“商”,各派争鸣之声足够派生出系列丛书。

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将其简单化,我们不是专家,作为历史的爱好者,粗暴的理解一下也未必不可以。

简单的说来,质疑源于它没有决定性的证据来自证姓“夏”。也就是说它只展现了客观的实物,却没有自证文书。

我们模拟一下,你临时客串一下边检人员,一名老外缓步来到你面前,你问:“哪国的?”,答曰:“日本”。你打量一下对方身材、相貌,检查了随身携带物品,凭经验感觉靠谱。但是,如果你进一步又问:“护照拿出来我看看”,答曰:“忘带了”。这时,你就难免要怀疑对方是不是日本人,也许是韩国人呢?

“二里头”的情况就如同假设中的日本人,而作为边检人员的你,就是历史学者、考古专家。

安阳殷墟为啥没质疑,因为人家带护照、身份证了,人家有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

二里头文化遗址虽然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却苦恼于缺乏文字记载。要知道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还是较多的。加之1959年主持发掘二里头遗址的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它是早商都邑,所以学界就开始合理怀疑,产生出:它属于商文化范畴,可称为早商文化或先商文化的质疑。


努力的往专业些的地方说说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从地表开始,由浅入深分(年代上自然是由近及远了)可划分为:现代耕土层、近代层、二里岗文化层(大部分为汉代层和汉代基址)、二里头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层。这些文化层堆积中,主要的是二里头文化层。


二里头文化层中包括了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下面的为第一期文化层,最上面的为第四期文化层,皆保存完好、地层关系清楚。

遗址中,二里头第一期文化层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这与河南龙山文化(篇幅所限,读者们可自行拓展阅读)中晚期(碳-14测定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年代比较接近。出土文物也充分表明,在文化面貌上,两者存在渊源关系,前后相承,这已达成共识。

但是,在细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年代测定上还存在100年的差距,可见它们之间还有缺环。好在后来在新密县新砦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正好填补了这一缺环。

虽然新砦遗址带有浓厚的龙山晚期风格,但是它遗存的灰坑打破了龙山晚期的灰坑,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它在年代上要晚于龙山晚期。同时,年代上它又要早于二里头一期,出土文物又包含了许多二里头一期的特点,可见,这是一个从龙山晚期向二里头一期过度的阶段。

于是主流学界将这处遗存从二里头一期中独立出来另立一期,称为新砦期。

这样,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就一目了然了。

所谓质疑,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笔者采信的观点是:二里头文化确定无疑的是夏文化,其中新砦期加上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属于夏代,从第四期开始进入商代。

首先,从地域方面看

新砦期和第一期遗存分布面积较小,仅四、五处遗址有所发现,并分布在登封、洛阳一带;含有二、三期遗存的遗址数量高达八九处,分布范围东抵郑州、西达陕县,遍布整个豫西地区。四期遗存分布地域未变,但仅有六处遗址有所发现。

上述二里头文化五期遗存的分布情况与古史文献所记载夏人的活动区域完全相符。

其次、从时间方面看

夏王朝自禹开始,至桀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

前文说过,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两者合计为2300年~公元前1500年,与关于夏代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推断相吻合。由新砦期存续100年的情况看,二里头文化每期应与之大体相仿、每期各占100年,那么,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期属于夏代,第四期则已经进入商代。

第三、从文化面貌方面看

二里头文化源自龙山文化,经过新砦期的过渡形态,发展成为二里头遗址一期遗存。


由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就其整体而言,理应属于夏文化,其中遗址的四期已经进入商代,是商灭夏后留下来的夏人文化。

二里头遗址地处洛阳平原,这里四面环山,扼守东西南北四方交通要道,从军事角度看极为险要。盆地内河川纵横、土地肥沃,宜于人类生活。其后有许多王朝在洛阳营邑建都。其西,5公里为汉魏洛阳城、17公里为隋唐东都洛阳城、24公里为东周王城;其东,6公里为偃师商城。

以笔者这外行人看,夏人十之八九也会建都于此。


覌海听涛


这个洛阳本地媒体和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的表述还是挺客观公正!

带上夏都的帽子可谓名利双收!

这里面还有两个逻辑:

1.因为现有二里头长的像夏都就下结论一定是夏都!你要质疑有本事就考古个真的再来否定我!(等时间久了二里头夏都的名号打出去了,你们即便考证出了夏都那也是假的)

2 .凡是否定二里头夏都的会被扣帽子: 你们都是被外国敌对势力利用,否定二里头就是否定夏朝,否定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卖国贼!……

拜托,大家没有质疑夏朝的存在,只是质疑的是夏都,全国那么多与二里头类似未证实都城的遗址区都不敢轻易下结论,二里头这么着急就被论断成夏都,有何依据?!(别说陕西人怀疑,全国很多学者,包括安徽浙江学者引经据典的发文说夏都在淮河或者江浙一带)

不能就为了证明中国五千年历史刻意凑数!

早早带上夏都的光环就为国争光,为国献礼?

现有二里头出土的文物,没有史料记载,没有出土文字,也没有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如碳十四测年法)所以还不足以证明这里就是夏都!

相反如果这些考证都有了,再给二里头以夏都名号才实至名归!




佐佑君


因为二里头遗址的条件不符合,完全没有达到夏都的条件。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这两条记载的意思是:太康、后羿、仲康、夏桀都曾经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今本《竹书纪年》曰:“自洛汭(洛水湾)亚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这其实是周武王灭商后说的话,意思是从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一带,地势平坦无险阻,这里有夏朝的都城。

周武王为营建新都跟周公到洛阳盆地考察时,对周公说:“成周的洛水湾一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是夏朝定都和居住的地方,离天室山又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这说明夏朝都城在成周的洛水湾到伊水湾一带的洛阳平原。

《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曰:‘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条说明太康失邦后,兄弟五个人在洛水湾等他,这就是太康、后羿、夏桀入主过的夏都所在。

《史记·孙子无起列传》言:“夏桀之居之,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这一条按字面正确的解释是:夏桀所居住的夏都斟鄩,左边有黄河、济水,右边有泰山、华山,伊阙在它的南面,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这里有人说泰华是太华,这完全不可能,一、那个时候有“太”字,这么重要的地方不会用“泰”来代替(如太康);二、为了对仗工整左边是黄河、济水,那右边的泰华肯定是泰山、华山。这里河济就代表一条河,泰华就代表一座山。羊肠的意思有三种:一个就是羊的肠子,另一个是像羊肠一样的山或者山脉,还有一个是羊肠坂。羊肠不可能是沁阳西北的羊肠坂,因为它不在伊阙(龙门)的北面,两地不在一条南北线上,横向距离相差太远,所以羊肠就是一座山或者山脉,这一条记载就是说夏都斟鄩左面有一条河右面有山,伊阙(龙门)在它的南面,有一座山或者山脉在它的北面。龙门不在二里头遗址南面,这个条件二里头遗址不符合。

《括地志》记载夏都斟鄩在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巩县县城在巩义市西面康店村,到二里头四十多里,如果从巩县县界算只有二十里左右,二里头遗址也不符合这个条件。

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不是夏朝都城斟鄩。


天下探索


因为这个问题是陕西人帮西方人提的,还记得当初商朝被发掘的时候吗?是哪个省极力否认和反对中国有商朝??没错是陕西人,因为他们害怕河南历史比他们厚重,现在又如出一辙的反对夏朝,反对二里头。二里头文化遗址被确认为夏都是宏观方向所定,前期是允许存在分歧的,就像当初的殷商发掘情况一模一样。只是像殷商和夏都在河南,估计陕西人的屁股会坐不住脸面会挂不住而已。陕西人心里恨啊“既生瑜何生亮”啊😄


东岘匠


二里头有98%可能性是夏都,考古学家没有下定论只是证据链有点瑕疵,但是,请记住,这不叫质疑,真正的专家不会否定,不会对98%的可能性熟视无睹。

网上这些敢直接叫嚣,不打折扣质疑的,大部分都是民科自媒体,不要看顶着一个黄v就认为他是专家。

举个简单的例子,二里头有2%的可能性不是夏都,别的某个地方有2%的可能性是夏都,你支持谁?

当他拿着2%的可能性质疑那98%的可能性的时候,你觉得有多少人支持他?

为什么你会觉得是很多呢?寥寥无几而已。


观事传


国家文物局:“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洛阳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已经写进教科书。

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嵩山)为中岳~《史记》。

洛阳的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发现东亚地区最早的中轴对称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绿松石作坊,最早的井字形大道


CRESPO


严格说:二里头的文物,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是一个(地跨甘肃到山东、华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域文明国家的首都(有完善的阶级和权力体制),是世界史学界和国家所有部门公认的

但是,跟埃及“第一到第三十王朝”这种简单数字命名、有文物就能上溯历史的情况不同,中国有着对上古完整的传说记录!所以,“文实相符”就成了二里头和夏超迈不过去的坎!

目前为止,二里头大量出土的文字标志,是“車”而不是“夏”!而书中的夏朝,偏偏中华大地找不到任何直接支撑的文物!

(感慨埃及的鸡贼,如果中国记录一个“第三王朝”而不是“夏”,那么二里头就绰绰有余的把中国的文明证明到六千年而不是国际公认的四千年了)。

无论是虞还是夏,我倒倾向于认为传说史料出错,毕竟把車写或读成夏还是有点难。


旅行日记4


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偃师市境内,距今约在3500年到3800年之间,属于的朝代大概是夏晚期到商初期的时候,整个遗址的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左右,据检测该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1959年的时候发现并发掘,被确定为夏朝晚期的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经过碳14的测定年限大约距今接近四千年左右的历史, 该遗址总共经过三个阶段的挖掘,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掘的墓葬群,第二阶段是八九十年代发掘的周边遗址生活区和作坊,第三阶段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发掘的宫殿遗址,还有大量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以及宫殿遗址城墙遗址。

据大量的古籍文献记载,夏朝的都城就在伊洛平原里面,不少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古都,但是虽然有遗址存在但是却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本着严谨的角度性质,所以并没有把这个遗址定位为夏都,但是在商代以前史书只记载有夏一个王朝,所以这个遗址应该不是其他王朝的遗留,是夏朝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很广,占地面积很大,光宫殿的占地面积就超过了12万平方米,而且整个遗址里面有最古老的城市道路交通网,最明显的一条是主干道才七百多米,宽十米到二十米之间,是已知国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交通网,整个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一个规模比较庞大的城市。


整个二里头遗址分为四期,一二期为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三四期为商周时期的遗址,一二期文化遗址为夏代的遗址,在世界考古历史上,西方国家始终不承认我们的夏朝存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代表的意义重大,证明了我们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