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时期国本之争的原因真的是因为朱棣更喜爱朱高煦吗?

玺言春秋


朝史暮想:


永乐年间,朱棣对于太子的选择,谈不上“国本之争”,相对后来万历朝立储问题的激烈程度和拉锯时间,朱高炽算是幸运很多了。


但朱棣的确对最终人选是有过迟疑的。原因也简单,相对朱高炽的温和,朱高煦的杀伐狠绝,盛气凌人则更像朱棣,而做父亲的往往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


朱棣的确对最终人选有过迟疑。但大体上,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还算稳固。朱棣对朱高炽有过动摇,也是因为有原因的。


第一,朱高炽体胖,行动不便,且身体状况一直不怎么样。对于是否能够胜任帝国的统治者,面对高强度的政务工作,朱棣是有担心的。


第二,朱高炽性情温厚,但作为一位君主来说,过度地宽厚,就代表着难以驭下。同时朱高炽一直和文官集团走的很近,这使得朱棣非常担心其继位后是否存在大权旁落的可能性。毕竟,皇权和文官集团此消彼长的对抗状态,是贯穿整个封建历史的。这点,从后来朱棣打压解缙的事情,就可见一斑。


那为什么最后朱棣还是选择了长子朱高炽?朱棣同样是从务实的角度考虑。


其一,朱高炽有丰富的治国经验。在朱棣做藩王的时候,很多事情朱高炽就在接手管理了。到朱棣发动靖难造反,常年在外打仗,后方的事情也是朱高炽打理。后来做了皇帝,朱棣动不动就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监国的同样是朱高炽。这是朱高炽拥有的重要优势。


其二,朱高炽和大臣走的近,也说明其在朝臣中有众多拥护者。虽然有难以驭下的风险,但这同样是优势。朱高炽的理政风格,做东宫太子时的一众老师班底,还有朝臣的支持,这些同样让朱棣对贸然更换太子人选投鼠忌器。而从朱高炽之前的一些举动来看,朱高炽和朝臣总体上还是处于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


其三,朱高炽的嫡长子身份。这个身份,朱棣既看重,也不看重。不看重,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信奉强者为王的人怎么可能拘泥于礼教;看重,是因为如果他想让自己后代以后能够顺利进行权力过渡,就必须遵循这条实行了千年的法则。很显然,朱棣最后选择了妥协。


其四,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颇受朱棣喜爱。这个加分项是朱高炽独有的。虽然朱高炽温和,但是他儿子朱瞻基却很有英武之风。朱棣就非常喜爱这个孙子,甚至外出打仗都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可以说,朱高炽储君之位的牢固,和自己这个儿子有莫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朱棣在朱高炽和朱瞻基之间犹豫过,最后依然选择了朱高炽作为继承人。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永乐时期的国本之争,是指朱棣的两个儿子朱高炽与朱高煦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表面上看仿佛是朱棣因为偏爱朱高煦,想立他为太子,但又碍于传统礼法,在两个儿子中迟迟下不了决心引起的,实则不然。

从深层原因来看,这次国本之争,是朱棣有意挑起的。

朱棣和徐皇后一共有三个嫡子,分别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

朱高炽是长子,自幼身体不好,但由于是嫡长子,早在朱棣还是燕王时,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并且,朱元璋对这个聪明宽厚的孙子颇为喜爱。朱高煦,是嫡次子。

原本朱高炽是燕王系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无疑。然而,朱棣通过靖难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篡位成功,于是就面临了立谁为太子的问题。

按照传统立法,自然是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储君,朝中文臣也普遍是这种想法。

然而,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为其父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也颇有势力,得到了朝中大部分武将的支持。

尽管朱高炽也曾有坚守大本营北平,以弱势兵力击退李景隆50万大军的功绩,但相对于朱高煦在前线立下的赫赫战功,显然逊色了不少。另外,朱高炽身体不好,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不为其父朱棣所喜。

相反,朱高煦表现得英勇果敢,朱棣认为他十分像自己。双方各成派系,朱棣也很是犹豫了一阵子。

不过,在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朱高炽身后的文官势力,二则是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希望皇位将来能够传给朱瞻基。

虽然太子名分已定,不过这场国本之争并未落下帷幕。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但他找各种借口不去云南就藩,留在京城继续谋夺太子之位。这里面其实有朱棣故意纵容的成分。

总所周知,朱棣从来都不是个宽容的人,若不是他的默许,朱高煦焉敢如此?朱棣之所以如此,乃是为了制衡太子朱高炽。

朱棣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对太子从来没有放心过。从他几次北征回京城,无端责问太子,甚至跟朝臣试探太子在监国期间的表现就可知一二。朱高炽很得文臣之心,这正是朱棣不如他的地方,恰恰也是朱棣不放心的地方。

所以,朱棣才迟迟不让朱高煦就藩,就是为了监视太子,让他们相互斗,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力稳固。





趣斋文史


对于朱棣来说,继承人的选择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还是政权的稳定,个人的情感反而要居末位。

政权延续的稳定

封建王朝的统治阶层通常会把皇帝的子嗣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说的就是政权延续的稳定性,朱棣长子据史料记载因为患病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次子常年随朱棣征战甚至多次救其于危难,两相权衡朱棣自然会有所顾虑,但皇长孙朱瞻基的诞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局面,不过朱棣本身就是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的皇位,他也担心建文帝故事重演,所以老马认为这才是国本之争的主因。

势力的均衡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自然就有利益相关体,在当时就是皇长子代表的文官集团和皇次子代表的武将勋贵集团,朱棣在继承者的选择中,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自然要考虑势力的均衡。

治国思路的转变

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虽然靖难之役过去时间不长,但朱棣在选择继承者时,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治国中心已经发生了转移,明朝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文官集团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和最好国家管理的不二人选,因此虽然经过了前面的犹豫,朱棣选择皇长子其实是必然结果。


老马饭否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毕竟在朱棣的几个儿子中,只有朱高煦与其最为相像,而且他在靖难之役中还进行过口头上的承诺,但这只是表象。我认为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朱高煦代表的文官集团军与朱高煦代表的武官集团之家的斗争,两个政治利益团体各自选择了一个代言人,都希望通过扶持各自的代言人上位,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历史也很逗


朱棣选择朱高炽 一方面是自古以来都是立嫡长子,朱高炽之所以被立还有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