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韩信的3万老弱病残为什么可以狂虐摩擦赵国20万虎狼之师?

国史春秋


秦朝灭亡以后,处在权力巅峰的项羽将刘邦封在偏僻的巴蜀,刘邦非常气愤。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趁项羽在齐国平息叛乱,率领众诸侯攻占西楚彭城。随后,刘邦在彭城北边和东边派重兵把守。项羽听闻后率领3万精锐骑兵返回彭城,项羽并没有直接攻击彭城的北面和东面,而是绕过东北面从彭城西面偷袭刘邦,汉军几乎全线溃退,刘邦退守荥阳,项羽乘胜追击,包围了荥阳。

彭城之战项羽3万精兵击溃刘邦56万联军,震撼诸侯,诸侯联军被楚军的彪悍所折服,其中魏国、赵国、代国纷纷叛汉归楚,于是刘邦派韩信率军北上平叛。可是刘邦面对项羽的围攻,荥阳兵力的不足,刘邦只能偷偷北上拿走韩信的兵符,抽走韩信手下的精兵补充荥阳的兵力,留给韩信的是3万老弱残兵,那么韩信是怎样用3万残兵打败赵国的呢?

一、韩信灭魏国后,刘邦抽走他的精锐部队

魏王豹叛汉以后,为了阻止汉军渡黄河,派重兵把守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并没有直接进攻蒲坂,而是在临晋关的黄河渡口集结了大量的船只和物资,还派了一支小分队做出要渡河的假象。

随后,韩信偷偷率领汉军主力军来到上游附近的夏阳,用葫芦和木板临时做成小船,从少梁渡口偷渡黄河,直接进攻魏国战略要地安邑,安邑很快沦陷。随后,韩信派曹参进攻蒲坂附近的东张,魏王豹听闻后惶恐不安,立刻撤军回安邑,结果发现安邑已经沦陷,魏王豹逃亡,韩信乘胜追击,魏王豹兵败被俘,魏国灭亡。就在此时,刘邦抽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退守荥阳后,扛不住项羽的围攻,于是偷偷逃出荥阳,抽走韩信北伐的精锐部队来补充荥阳的兵力,留给韩信的是三万老弱残兵,让韩信带着这支军队灭代国和赵国。代国没有什么实力,很快被灭。

二、汉军3万,赵军20万,韩信一招将赵军全部歼灭

代国和魏国灭亡之后,整个山西全部被汉军占领,韩信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井陉关是代国去往赵国的必经之路,此处地势险要,周围全是崇山峻岭。韩信想要进入赵国境内,至少要走50多公里的山路。此时赵王歇调集全国兵力约20万在井陉防守,韩信却只有三万老弱残兵,关键的是井陉易守难攻,加上赵国兵力雄厚,韩信想要取得胜利是非常艰难的。

赵军主帅李左车是战国时期赵将李牧之孙,受家族影响,此人非常有战略头脑,他认为汉军千里行军北伐,粮草运输是他们最为棘手的事情,井陉口狭窄只能够一辆马车通过,这样汉军运输粮草就更困难了。于是李左车提出由自己亲自率领3万骑兵抢夺汉军辎重,将其粮草烧毁,然后从汉军后方攻击,赵军剩余部队在前方挖战壕,坚决不出战。

这样一来可以销毁汉军粮草,不超过10天,汉军就会被彻底消灭,李左车不愧为李牧的后代,非常高明的战术。但是掌握赵国大权的是陈馀,陈馀是个书生原则性很强,他说:“赵军是仁义之师不用下三滥手段”,笔者猜想李左车听后估计要流鼻血了。

韩信派人打听到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之后大喜,随后,率领3万大军来到距离井陉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到了晚上韩信挑选两千名骑兵,吩咐每人手持红色汉军军旗,走到赵军军营附近的抱犊寨山埋伏下来。等到明天两军交战赵军全部出动之时,迅速将赵军军旗换成汉军军旗。

随后,韩信再派1万军队趁夜深人静,无人察觉之时,偷偷越过井陉口,在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在兵法上背水列阵是兵家之大忌,无路可退的意思。赵军看见以后误认为韩信对兵法一窍不通,开始嘲笑韩信。

韩信率领剩下的军队来到赵军营前,向赵军挑战,打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战败,下令让部下将旗鼓全部扔掉。古代行军打仗,如果谁能够缴获敌军的战鼓和军旗,是要受到重赏的,当汉军扔下军旗和战鼓时,赵军一瞬间变得混乱不堪,都去抢夺战鼓和军旗。

韩信撤退后迅速与背水列阵的军队会和,赵军乘胜追击,两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因为汉军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人人拼死决战,赵军久攻不破,便撤军准备第二天再打。

赵军撤军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大营全部插满汉军的大旗,误以为自己的老巢已经被占领,赵王已经被俘虏,于是赵军全部逃亡,赵军主帅以斩首来要挟士兵不要逃亡,但却无济于事。韩信趁机全面发动攻击,一举歼灭赵国20万大军,赵国灭亡。

韩信是非常杰出的军事家,背水一战韩信故意将三万士兵置于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样士兵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拼命抵抗。可以说韩信这一招既毒又狠,赵国灭亡后,整个河北地区全部被汉军占领,为刘邦统一天下尊定基础。


小龙谈历史



路遥lgy


汉二年后九月(闰九月,岁末,汉初以十月为岁首),首先拿下代国(都城今河北蔚县代王城),擒获代相夏说。破魏下代,刘邦马上使人把韩信的精锐部队调去荥阳对抗楚军。《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精兵被收了,韩信请求增加三万人马,汉王派遣张耳与韩信一起,攻打赵国和代国。张耳是刘邦信任的人,老相识,刘邦曾经到张耳那里做客,一住就是几个月。既派兵增援,又来监视韩信,相当于“监军”。没有张耳,以韩信的军事能力,攻破赵国也不是太困难。派来的人不止张耳,韩信身边还有曹参、张苍、灌婴,都受刘邦信任。《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从代国到赵国,必取道“井陉”,“太行八陉”之一,后世也称土门关。因四面高而中央低,如井而得名,“陉”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天然形成一个出口。井陉口在今河北省鹿泉市西南东土门,军事要地,易守难攻,赵国当然在此驻守重兵,以挡韩信。

韩信此时兵力估计五万,而赵国兵力号称二十万,将领陈馀,他与张耳成了冤家,本来亲如父子,因为“钜鹿之战”时产生了巨大的误会,如同仇敌。

有个叫广武君李左车的人进谏陈馀说: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豹,生擒夏说,喋血阏与(yù今山西和顺),又以张耳辅助,乘胜远征,锋芒不可挡。但千里运粮,士卒难饱。而井陉口,车不能并行,骑不能成列,行军数百里,粮草势必落后,请给我骑兵三万,从小路拦截其粮草。我军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不与交战。敌军前不得战,后无退路。被奇兵截断后路,他们在荒野什么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人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考虑,否则,一定会被他们俘虏。

广武君李左车身份不明,推测可能是赵国将领。“广武君”是称号,一般是被封的。字面意思“广博而尚武”。史书只出现了两次,说了两段话,在井陉之战前后,就不知所终,他的两段话成了亮点,如果记载属实,他具有高超的战略战术眼光。

而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意见,史书给出的理由,他是儒者,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诡计。他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成包围之势,兵力一倍于敌人就可以交战。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跋涉千里,极其疲惫。这样疲惫弱小的敌人都不打,那强大的敌人来了又怎么办呢?诸侯们会认为我们胆小,而轻易的来欺负我们。《史记·淮阴侯列传》“成安君(陈馀),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兵不厌诈,出奇兵截断敌方粮草是常用手法。陈馀这点都不懂那就不要打仗了。他是怎么帮赵国君主赵歇复了国的呢?没有史料佐证,只能做个推测:陈馀对李左车不放心,此时天下未定,能者得之,万一李左车带三万兵马投靠敌方,或者观望成败,坐收渔翁之利,那就……而陈馀占据了天时地利,兵力又多出对方,没必要分兵冒险。然而他遇到的是战神。

汉朝七国之乱的时候就有一例,道出了分兵的顾虑。吴王刘濞发兵叛乱,他的大将军田禄伯说:兵马都聚集在西边进攻,无其他进攻路线相互呼应,难以成功,请给我五万人马,从他方进攻略地,再与大王会合。而吴太子不同意:大王以反汉为名,兵不能借人,借兵的人如果反叛我们,那该怎么办呢?所以吴王没有借兵给田禄伯。《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韩信的探子打探到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大喜,才敢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挑选两千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隐蔽起来。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而倾巢出动时,你们就火速冲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传令开饭,说:先小吃一餐,打败了赵军再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敷衍回答“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不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攻击我军先头部队的,怕一攻打,后续部队就会退回。韩信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余军背靠河水摆开战队。赵军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鼓,擂鼓的前进。赵军出营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韩信、张耳假装抛弃旗鼓,逃回到河边的战队,然后再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大将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的军队殊死奋战,因为背水,没有退路。

韩信的两千伏兵,等赵军倾巢出动,火速冲进赵军已空的营垒,把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想要回营,望见营垒插满了汉军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俘获了赵王和大将,于是军心大乱,落荒逃散,赵将即使斩杀逃兵,也不能控制溃乱的局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击垮赵军,俘虏众多,于汦水岸边斩杀成安君陈馀,生擒了赵王歇。

井陉之战是史书记载最详细的。陈馀不用奇兵,而韩信巧用。此战两个重点,设伏兵和背水阵。如果只背水一战难以打败赵军,自己也伤亡惨重。有了伏兵并制造假象迷惑敌军,使之溃散,是为“攻心”,配合得天衣无缝。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活捉的赏千金。于是就有人押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像对待老师一样。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并问:兵法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败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不信,竟然真的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这也是兵法上的,只是诸位没有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机会训练诸位将士,就像‘赶着街市之人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保而殊死作战。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的说:大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揣摩的啊。


猪猪大师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韩信兵团并非是只有三万人的老弱之兵

首先要指出题目里的一个明显错误。韩信兵团并非是只有三万人的老弱之兵,而是一支精锐之师。

在韩信击破魏国后,他献上捷报,并要求增兵三万人,继续扫荡北方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刘邦对此战果大喜过望,调张耳兵团增援韩信。由此可见,韩信不是三万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三万人。原先韩信兵团人数多少呢?史书并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是考虑破魏之战规模并不小,至少也有两到三万人。也就是说,井陉之战时,韩信的部队,在五、六万人左右。

同样,赵、代的军队,并没有二十万人。这个史书是写得很清楚,赵、代是号称二十万,而不是真的有二十万。古代行军作战时,为了吓唬敌人,对外宣布的兵力常常夸大,这是为了给对手造成心里压力。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大约二十三万的部队,号称八十万,虚夸了三倍。若以虚夸三倍来计算,赵、代兵力大约是七万人左右,比韩信要多,但并非压倒性的优势。

第二,赵、代兵团的战法过于保守

题目说赵国兵团,这个也不准确,实际上是赵、代兵团。在秦末起义时,赵歇被拥立为赵王,后来项羽改封他为代王。内战爆发后,陈余向齐国田荣借兵,帮助赵歇恢复赵国。赵歇因此又成为赵王,很感激除余,便封他为代王。在楚汉战争中,赵、代两国保持独立,既不倒向刘邦,也不倒向项羽,割据一方。

韩信在得到张耳兵团的协助后,立即发动伐代战役,大破代军,生擒代军大将夏说。紧接着,韩信乘胜东进,进攻赵国。

赵歇与除余将重兵布置在井陉口。井陉口是赵国的战略要地,保护邯郸城的一道屏障。这是道天然险关,两侧悬崖绝壁,易守难攻,且道路狭窄,车辆不能并排通过。守卫井陉口的赵军号称二十万人,当然,这个数字是有水分的。

韩信、张耳兵团总有数万人马,如果要强行穿越井陉口,会受制于狭窄的地形,队伍将绵延数十里,难以展开。赵歇与陈余理所当然地认为,井陉口防线固若金汤,韩信不可能有胜利的机会。

赵国谋士李左车并不认为消极防守是最佳战术,他强调积极的进攻。李左车对除余说:韩信兵团不远千里来战,后勤补给是其弱项,只要坚守要塞的同时,打掉韩信兵团的后勤部队,汉军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他还自告奋勇,愿意亲自率三万人切断韩信的后勤线,这样不超过十天,韩信必将全军覆没。

然而陈余过于轻敌了,自认为井陉口为天险之地,兼之重兵把守,飞鸟尚不得过,何况是韩信兵团呢?他宁愿龟缩在阵地里,以逸待劳。

第三,韩信背水布阵

当韩信得知陈余拒绝李左车的建议时,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全体将士挺进井陉关隘。

到了距离敌军营地三十里地时,韩信下令将士们就地休整,并派出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从小路爬山,隐蔽地接近敌军营垒。这两千人每个都拿着一面红旗,韩信强调说:“一旦赵军倾巢而出后,就迅速冲进其阵营中,拔去赵国的战旗,全部换成红色战旗。”然后,他又传令全军:“等今日大破敌军后,再开火吃饭。”

所有人对韩信的命令不以为然,敌军重兵占据在井陉关口处,无论是地利还是兵力都占上风,这位统帅说起来倒很轻松,当敌人不存在啊?

过了下半夜,汉军开始行动。在敌军营不远处,有一条桃河,韩信兵团渡河而过,在河岸处列阵。这时赵国兵营已经可以看到韩信兵团的活动了,赵歇、陈余认为这只不过是汉军的前锋部队,不想打草惊蛇,耐心等侯汉军大将旗鼓的出现,以期一举歼灭来犯的韩信兵团。

远远望见汉军在河边排兵布阵,赵国将领们不禁大笑,认为韩信是个军事盲啊,背水布阵,这就使自己的军队陷入没有退路的绝地了,此乃是用兵的大忌。

天色开始亮了,韩信在河边已经列阵完毕,竖起将旗,擂响将鼓。赵歇与陈余一看,汉军的统帅已经就位了,这是歼灭韩信的大好时机,只要将汉军逼到河边,他们没有退路,下场就是全军覆没。赵歇当即下令,打开辕门,迎击汉军。

第四、置之死地而后生

根据原先的计划,汉军假装不敌,开始向后撤退,把将旗将鼓也扔了,一直撤到了河边,后面就是河水,再没有退路了。这时赵国兵营中的每一个战士都冲出来,加入这场战斗,在他们看来,大胜在即了。汉军士兵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有向前奋勇冲杀,才能有一线生机,战事开始胶着。

此时,埋伏在山上的那支两千人的奇兵发挥作用了。他们悄悄地接近几乎没有防守的赵军营地,把赵国的战旗全部换成了鲜红的汉军战旗,然后虚张声势。正在前方苦战的赵国士兵回头一看,营地全部飘扬着汉军的旗帜了,顿时军心大乱。当赵军的阵脚一乱时,汉军死处求生,绝地反击,当即扭转战局。赵军最后兵败如山倒,赵歇与陈余虽然奋力阻止乱局,但已无济于事。韩信率军一路追击,斩杀陈余,俘虏赵歇。

战后,大家对这位统帅佩服得五体投地,便向统帅赐教:“兵法上说:安营扎寨,右侧背靠山陵,左前侧靠水泽。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可是将军却是背水列阵。我们心里很不服气,都认为这样必败无疑,可是居然打了大胜仗,这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答道:“我这招,其实也是符合兵法的,只是诸位没有察觉到罢了。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一听,大为叹服,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战术原则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君山话史


井陉之战有两点重要重要意义:

一、完美地诠释了心理战术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二、让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孙子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韩信率领3万士兵,迎战号称20万大军的赵王歇和赵国大将陈余时,韩信心中的底气并不那么充足。韩信有完整周密的取胜策略,却并没有百分百胜利的信心。为何?因为当时韩信所统率的部队,人数比赵军少的太多,韩信3万,且有很多是新兵、伤兵等,而赵军则号称20万,假使有水分,折个半,也有十万多。并且,在攻打赵国之前,韩信已经打过魏王豹、代国夏说,虽说士气正旺,但是战事过多,军队装备必然受损,而且战线过长,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

另一方面,赵军营中有一位很有谋略的将领广武君李左车,给陈余献计。韩信要进攻赵国,必得先经过井陉口,赵军可以利用井陉口道路狭窄难以通行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将主力军驻扎在井陉口外,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另派3万军队从小道出发穿插进入韩信部队中,从中间截断,使其首位不能相顾,还可以切断韩信部队的粮草辎重的运输路线。



李左车的计谋,可谓是打蛇打七寸,正中了韩信的命门。但陈余却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 反而盲目相信以自己的兵力优势可以轻松围歼韩信部队。

当韩信度过绵蔓水,将自己的部队背靠河流驻扎时,陈余竟嘲笑韩信不懂兵法,就更加轻敌。而韩信利用这一地理上的劣势,鼓舞将士,“而今我们已经深陷绝境,后方已无退路,前方就是敌人,想要活着从战场撤下,就必须消灭前面的敌人。”经过韩信这么一番鼓动,汉军士气大振,可以说从心理上已经抱定了非生即死的决心。


同时,韩信秘密派遣部队,手持汉军旗帜,埋伏在陈余部队的老巢,自己亲自率领部队,向陈余进发,刚一交战就佯装败退,向绵蔓水撤退,陈余不知有诈,轻敌冒进,结果被等在绵蔓水边的韩信部队打了个落花流水。前线战事进行之时,韩信派去埋伏在陈余老巢周围的士兵也没闲着,趁陈余部队倾巢出动之时,迅速占领了他的老巢,漫山遍野插满了汉军旗。

在前方吃了败仗的陈余本想退回营队修整,却发现营地已被汉军占领。瞬间军心涣散,10多万大军土崩瓦解,而陈余也只能仓皇出逃,在泜水边上被汉军捉住杀了。

分析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原因,除了陈余统兵作战能力太差以外,最主要的还是韩信用兵得当。这场战役持续时间很短,对于一个统帅来说,如果没有惊人的战役指挥能力,极强的部兵排阵的节奏感,是很难取得胜利的。这么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足以证明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天才。


青史留文


我认为这场战役的真相也许并不像史记里记载的这样简单,首先太史公并不是专业将领,他对战争的叙述难免包含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另一方面为了创作史记太史公长时间游历,乡间老者的传说,地方当年可以找的野史也是史记的原始材料来源。

一 韩信前期应该进行了深度的情报战。

仅从史记记载来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在战前肯定是示弱于敌,通过各种手段造成自己几万官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新训之兵的假象,把己方可战之兵不过数千的虚假情报传递给了赵王和成安君陈余,造成自己是弱鸡,不堪一击的表象。

二 韩信的兵马不止3万且绝对是训练有素的骁勇之兵

韩信在击破魏国后向刘邦要求增兵,以便使他有足够的实力,继续在北方攻击赵国,代国,燕国,刘邦派张耳带领三万兵马支援韩信,因此韩信的兵马肯定不止三万,击破魏国肯定不是他一个人干的,击破魏国后他肯定要收编魏国的降卒,征召当地青壮年入伍,因此韩信的兵马肯定远远不止三万人,这场战争的力量对比,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大,而且从战争的结果看,即使韩信军的数量处于劣势,但是质量应该要比赵军好的多。

背水结营,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斗中韩信部队的防线在赵军的攻击下一直没有落败的迹象,不经过正规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毕竟打仗不是古惑仔打群架,不是不要命,讲义气就能百战百胜的。以至于赵军在发现汉军战斗力的强悍后,想撤回大营固守,却发现大营已经被汉军占了,本来是带着醋来吃饺子的,结果被汉军包了饺子。

三 张耳在战役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般人在看这段史料的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韩信身上,张耳不过就是跟班小弟,属于在那蹭热度的。实际上张耳在战役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比韩信还要大。

张耳原本就是赵国复国的元老重臣,可以说曾经把持了赵国的国政军队,他和陈余就是因为争权从生死兄弟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虽然后来在常山王的位置上败给了陈余,但是张耳在赵国的影响力和人脉那是十分雄厚的,伐赵名义上的主帅是张耳而不是韩信。

虽然缺乏史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井陉之战打响之前,张耳和赵国阵营里的一群人是往来不断的,赵王和陈余的一举一动都在汉军的掌握之中,史记里也记载了韩信很快就知道李左车的计谋未被采纳“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打败赵军后,韩信也意识到了张耳在赵地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他报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因此,我认为井陉之战,汉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并非完全处于劣势,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除了地利之外实际上汉军处在优势。再加上韩信充分利用情报战手段,麻痹敌人,善用奇计,背水一战,终于将赵军打败。


醉美木渎


不要把韩信看得那么神话,真实的井陉之战,韩信只是险中求险,置之险地而重生,稍有差错被灭的可就是韩信自已。

井陉之战韩信的军队不止3万人,有5万人之多,并且也不是老弱病残,井陉之战前刚刚击破了魏国魏豹与代国夏说,怎么会是老弱病残呢?

而且赵国也没有20万虎狼之师,赵国的军队何时被称为虎狼之师了,虎狼之师是人家秦国的专利,赵国是一帮农民起义军和原六国贵族建立的政权,哪来的虎狼之师,赵国的军队也没有20万之多,只是号称20万,真实的军队人数大概在10万左右。



再看韩信的对手,是赵国的成安君陈余,陈余这个人能力没有多少,又不听李左车的建议,导致赵国放弃天时地利,白白让韩信通过井径险地,进入到赵地,陈余的目的就是仗着兵多以逸待劳想与韩信正面对决,陈余的战争作风基本上就是春秋战国的遗风,约仗,错失许多机会,要不是对手是陈余,韩信哪有机会施展背水一战。

战争开始前,赵国本来有机会在井陉设置包围伏击韩信的军队,或者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出军队抄小路袭击韩信的辎重物资,可陈余不同意,又错失机会,反观韩信,在战争前,做了大量的间谍和情报工作,再三确认井陉没有设伏与陈余没有采用李左车的建议,然后才派军队通进井陉,到达井陉口,同时派出2000轻骑兵人手持两面汉军旗帜到赵军营寨侧边的山上埋伏,等待机会。



另派出1万人主力部队由 韩信亲自率领,在绵蔓水边背水列阵,以背水列阵违反军事常识的方法,让赵军麻痹大意放弃警惕,并首先率军攻击赵军,结果赵军倾巢而出,韩信军佯装战败后退到河水边。

两军交战期间,埋伏在赵军营寨侧边的2000汉军轻骑兵乘机攻占空虚的赵国营寨,全部插上汉军旗帜,这时,赵军在河边却久攻不下汉军,于是退回营寨,结果发现营寨遍插汉军旗帜,以为营寨被汉军攻破,赵军瞬间逃亡,汉军乘胜追击,几乎全歼赵军。

韩信此战不存在狂虐摩擦赵军,实在是险中求胜,不能简单看到战争结果,就认为韩信好像赢得很轻松一样,其实并非如此,此战如果出现差错,结果就可能会相反,韩信能赢得此战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手陈余太弱,并且轻敌,没有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汉军,也没有派兵袭击韩信的辎重,当韩信摆出背水列阵时,轻易就认为韩信不懂兵法,整个过程都没有一丝怀疑,被击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2、对手陈余的情报工作简直太差。汉军的2000人埋伏在自已的侧边,居然毫无察觉,大军倾巢追击,连营寨保卫工作也太差,轻易就被2000人占了营寨,成为韩信能取胜的关健因素之一,如果营寨不失,汉军没有这么轻易就能赢。

3、韩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使用的是一系列的谋略,不仅仅是背水一战,要说背水一战能激发士兵多大的战力,不是决定整个战争的决定因素,取胜的关健因素不仅有背水一战,还有侧冀伏兵和诱使对手轻敌,诱使对手一步一步走进自已的圈套,最终歼灭。

4、韩信的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包括战前的侦察和战中的保密工作,战前侦察完全明白了赵国的战略布置,并再三确认才执行,并且让2000人埋伏在赵军营寨侧边不让人发现,这个保密工作非常好,直接导致最后的胜利。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纠正题主的一些看法,实际上韩信带的吧,并非3万老弱病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背水一战能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可以从广武军李左车和成安军陈余的对话,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先看战前的形势,这点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信与张耳引军数万,欲东下井忻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忻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 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 不可当。”

实际上韩信领的是精兵,而且还是在一战灭魏后士气正盛的情况下。韩信在灭魏后,实际上是实力大增,并非是疲军。从他在灭魏后所做的事也可以看出来,据记载韩信灭魏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意思就是说,韩信把俘获的精兵都送到了荥阳战场了,因为那里还有一个当诱饵的苦哈哈的汉王,吊着项羽呢。

而赵军才是真正仓促集结起来的二十万大军,这点前面也提到了,不说是老弱病残吧,至少是没有汉军连战连捷的士气。关于这一点,陈余也说的很清楚:“其锋不可挡”。那么问题就很清楚了,汉军士气高昂,但是远道而来,赵军仓促应战,但是以逸待劳兼有城池固守。因此汉军拖不得,否则士气难以为继,赵军需要时间来整合仓促集结的二十万大军。现在的问题就是,汉军需要的是速战速决,赵军需要的以逸待劳。


李左车的的建议是,断其粮草后路,深沟高垒,坚营不出,待其士气低落,久攻不下,粮草不济,退不得退,攻无力攻之时,定能一战破之。李左车之所以这么笃定,是因为井忻口的地形已经决定了。井忻口的地形是“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粮必在其后”。简单地来说,就是井忻口狭长崎岖,车马难以通行。

不得不说英雄所见略同,韩信正是看好了这样的地形,才决定背水一战的。因为在这样的狭长地带,大军根本无法展开,兵力的优势只能用来补充消耗,一旦有变兵越多反而越不容易调度,甚至可能会成为累赘。这点李左车看到了,韩信也看到了,可惜陈余没有看到。


陈余没有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坚持“十则围之,倍则攻之”的想法,想以优势兵力一战击垮韩信。实际上如果你认为韩信,只是因为背水一战的士气才打赢的话,那你就错了,那样的战争也只有项羽那样的万夫不当之勇的人才打的出来。韩信只是把自己当成诱饵,他此时的作用和困守在荥阳的苦哈哈的刘邦一样,能做的仅仅是“惟死撑耳”。韩信已经料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而韩信的后手就是那派往赵军大营2000轻骑。韩信打赢打不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形势未变前不能输。


而韩信的两千轻骑,带着汉军的旗帜偷袭空虚的赵军大营,有人说即便再轻敌,留守的赵军也不至于被这两千人轻易打败吧。实际上这两千人打赢打不赢,对韩信来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出气势,制造声势,让陈余不得不撤并救援。前面说了,井忻口不利于行军,更不利于调度,一旦形势有变,很难仓促应对,如果是训练有素,百战之师还可以从容撤退。

但是前面赵军本就是仓促集结的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后方被袭,前面是背水一战的虎狼之师,赵军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据史书记载:“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败兵四处溃逃,就算杀人也不能禁止,别说这二十万仓促集结的乌合之众,就是二十万百战之师在这样狭长的地带也要拥挤踩踏,互相掣肘。这后面收拾溃军就很简单了。

背水一战重要是要打出气势,要利用地势,把握好形势。这三点,韩信都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焉能不胜?


渔耕樵读


楚汉争霸时期群雄逐鹿,可谓是一场真正的人生大戏。

楚汉战争没有开始前,项羽大封诸侯,刘邦虽然最先入关灭秦,但是仅仅被封为汉中王,而和张耳一起辅佐跟随陈胜打过天下的生死之交张耳和陈余最终反目,结果张耳因为追随项羽进入关中而被封为常山王,封地就在赵国,而张耳原来辅佐的赵王歇,则被降格为代王,陈余却仅仅被封为南皮侯,当初最早齐国起兵的田荣兄弟等人却因为在定陶以及巨鹿大战中与项梁、项羽叔侄反目,最终田儋的儿子(田荣的侄子)仅被封为胶东王,与引起田荣兄弟的不满。

项羽分封的诸王

于是这些人都很仇恨项羽,结果项羽东返后“衣锦还乡”不久,他在齐国分封的诸王就全部被田荣打败,或者杀死或者逃亡,自封为齐王,于是齐国大乱;而陈余也从齐国借兵,打败中山王张耳,张耳只得投奔刘邦,而后陈余辅佐赵歇重新为赵王,赵歇封陈余为代王,于是项羽统治就成为消防员赶紧去山东去打田荣去也。

就在此时,刘邦同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地区,并且协同魏王豹、赵王歇、陈余等组成50多万大军,去进攻楚国的老家彭城。之前刘邦使者前来赵国要求一起干项羽的时候,陈余提出要刘邦杀掉张耳才行,于是刘邦就找个跟张耳长得像的人,把脑袋割下来给陈余送去,陈余就派兵和刘邦一切协同作战,刘邦的大军一直干到彭城,很轻松的占领,这时候项羽的主力正在山东打田荣,已经把田荣打死,但是项羽在齐国杀戮太大,齐国人都反对他,所以一时间他很难快速平定山东,就在此时刘邦占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楚汉战争形势图

老家被抄之后,项羽急忙回军来战刘邦,结果就是刘邦的数十万大军,被项羽给干死十多万,刘邦大败,狼狈的逃走后,连老婆、老爹老妈都丢了。项羽一路追击,直接追到荥阳,此时魏王豹和陈余也见风使舵,不跟刘邦玩了,于是刘邦只能坚守荥阳,并派韩信攻打魏国和赵国,开始经营河北,由于主力都在刘邦手上被打的稀巴烂,于是刘邦派出韩信、曹参等人攻灭魏国后,让韩信等人带领3万军队出井陉口进攻赵国,而主力则被刘邦带去荥阳与项羽对峙了。

汉军虽少,也不是汉军主力,但是赵军20万也算不上虎狼之师,因为毕竟赵国也是草创,本来赵军人多,赵国将领李长车建议陈余将韩信堵在狭窄的井陉口,然后其首尾不相顾,后勤补给困难则汉军必败,可是陈余却自视甚高,犯了春秋时期宋襄公的臭毛病,觉得自己有20万大军,韩信只有3万人,应该堂堂正正的和汉军对垒。于是韩信得以顺利的有惊无险渡过危险的井陉口,之后的事情就就简单了,汉军背水列阵,与赵军决战,待汉军被赵军逼入绝境之时,汉军绝地反击,打得赵军大败,此时韩信早已不知奇兵偷袭赵军大营,于是赵军首尾不相顾,彻底被汉军击败,也是乱世枭雄之一的陈余则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出处。

背水一战的井陉口大战

而那个给陈余出谋划策的李长车后来被韩信俘获,但是韩信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厚待与他,李长车接着用给韩信提出逼服燕国的建议,韩信听取建议后,派出使者出使燕国,结果燕王臧荼果然投降了刘邦。

此战过后,整个河北就剩下齐国。此时刘邦派出儒生郦食其出生齐国,要联齐攻楚,由于与项羽有仇,齐国也同意了郦食其的要求。于是齐国放松了赵齐边境的防御,不过韩信听取了谋士蒯通的建议,趁机偷袭齐国,结果齐军大败,愤怒的齐国人烹杀了郦食其,齐国被韩信占领,随后韩信由在齐国击败项羽派往齐国救援的大军20万,杀死楚国大将龙且,至此汉军彻底占据河北、山东,三分天下有其二,项羽的败局基本上注定。


大东北的小豆包


韩信能以少胜多,关键在于他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措施。毕竟当时韩信总兵力不足三万人,如果硬拼是很难打赢的。

第一步,他先安排2000人埋伏在 赵军大本营附近,每人手里拿着一两杆汉军旗帜等待时机。

第二步,韩信把剩下的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姑且假定是一万人吧)在河边列阵,另一部分(剩下的一万多人)由他亲自带队去挑衅赵军大部队。

第三步、赵军一看韩信亲自带队挑战,马上打起精神应战。一开战,韩信佯装败退,往河边撤,与之前列阵的那一万人马汇合。这下,韩信的部队陷入了军事上说的“死地”,见此情景,赵军倾巢出动,向河边进逼。

韩信这边,他的部队看起来是陷入“死地”,但从心理上说,却也能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于是,汉军一个个铆足了劲,发誓要拼命到底。

第四步、在赵军倾巢出动后,原先埋伏的2000名汉军迅速占领了赵军大本营,把几千个汉军大旗插满了营地。赵军久攻韩背水阵不下,于是先撤军整修,结果回去路上,远远望见大本营满满的汉军战旗,这下赵军大乱,韩信背水的人马趁势出击……赵军就这么被打败了。

总的来看,兵法忌讳背水列阵,但韩信根据自己部队的特点把“死地”与“置之死地而后生”灵活的结合起来,取得预期效果。当然,这也得看人,如果韩信部队士气低迷、军纪涣散的话,再怎么灵的计策都是不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