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患病的王懿荣得到了一味叫“龙骨”的药。此药原料为龟甲或兽骨,但部分碎片上却有刻画符号。王懿荣凭借深厚的金石学功底,敏锐地判断这些符号是商代文字,甲骨文研究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 ——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从中国字的视角,呈现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 5 个世纪。

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海内外研究机构的诸多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 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部分展品

一刀刀刻下的文字

散发着先民的呼吸

狞厉神秘的青铜器

诉说着先民的想象

更多展品

殷墟127号坑甲骨堆模型

埃及文石碑

卜骨(附铜钻)

祭祀刻辞龟甲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亚酌”青铜钺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

商承祚《殷契佚存》

郭沫若《卜辞通纂》

展厅现场

近100枚国博馆藏珍贵甲骨生动展现数千年前商人生活

每片甲骨均有拓片及释文(部分小型展品还配了放大镜)

展品以甲骨为主,铜器、玉器、古籍等其他文物为辅

用心的展陈设计

多媒体互动

多媒体互动

多媒体互动

展厅位置: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

精品展品解读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这片“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虚书契菁华》。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其性质属于卜旬,即卜问旬日(十日)之内的凶吉。卜骨的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如(4)条商王也做了相同的卜问,占辞显示不好的预测,一日后甲午日,王逐猎犀牛,小臣的车马与王车发生碰撞,子央还从车上跌落,又应验了占辞。

反面(7)条记录了庚戌日,层云从东方涌来,投下一片晦暗,而日头偏西时北方出现彩虹,在黄河中饮水,反映了出虹为龙吸水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

般无咎全甲刻辞

般无咎全甲刻辞

这件卜甲保存比较完整,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灾祸,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灾祸。

般为商王武丁时期的贵族,常受商王使令征伐。从此片王亲自为他占卜是否有灾祸,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作册般甗

作册般甗

器内壁铸有铭文3行20字,记载商王征伐用夷方的首领无敄作为宜祭的牺 牲,完毕之后,作册般因功绩而得到王赏贝,为祭祀父己而作器。“作册般”为商王的史官,其名亦见于作册般鼎及作册般铜鼋,从这3器铭文中可知,作册般是受到商王重用的贵族。

铜首玉身虎

铜首玉身虎

虎首及前肢为铜嵌绿松石,可能为权杖头。至少在新石器时代,虎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约4000年前,玉虎成为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殷墟时期,虎的形象广泛见于青铜器装饰。妇好墓共发现玉虎8件,形态各不相同,但均作张口露齿状,气势逼人。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这件骨匕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商承祚所辑《殷契佚存》,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骨匕的文字内容是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及周祭祀谱具有重大价值。其材质为犀牛的肋骨,正面随形雕刻精美的纹饰,并嵌有绿松石,是异常珍贵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