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汝州 汝州“女真遗民”完颜氏家族由来考



文化汝州 汝州“女真遗民”完颜氏家族由来考

刘孟博/文

在河南省汝州市纸坊镇姚楼村完庄自然村,至今仍生活这许多被称为“女真遗民”的完颜姓居民,这些世代与汉族同居的女真遗民,除民族成分为满族外,已与汉族民众一般无二。完颜姓为女真115个姓氏之首,距今九百多年前曾龙兴东北,以雄厚的军事实力称霸北方,并建立了金王朝,北宋即被其所灭。宋室南渡后,以完颜姓为首的女真族三次移民内地,常言道“盛极必衰”,金王朝仅享国120年后便被蒙宋联军灭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散居内地的女真民众,或被杀戮,或隐姓埋名,或降元入仕,或返迁“金源内地”,时至今日,仍以完颜为姓之女真后裔,已寥寥无几。

完庄的这支“女真遗民”,由何时何地来到汝州,历代方志均未记载,仅民间传说为“四太子金兀术”后代。可考之始祖完颜正叔,金末元初人,官至宣慰正使、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等职,今被冠以“四太子金兀术五世孙”之称谓,其可谓生卒不详,身世不详、如何入仕蒙古(元)不详。另完庄村旁北岳庙西,旧时有这一处规模宏大的古代墓葬,相传有刻着“四太子金兀术之墓”的石碑一通,惜在1958年的“平坟运动中”被毁,因而导致现今说法不一,一说为完颜宗弼墓,一说为完颜正叔墓,孰真孰假难下定论。

围绕着完庄“女真移民”的诸多谜团,全国及汝州虽多有报道,然而并未引起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导致民间说法混乱,长此以往则此说愈演愈烈,与史实真相背道而驰。虽言书囊无底,然书缺有间,个人所学所知毕竟有限,作一陋文稍解谜团之惑。

一、女真部与完颜氏

女真,或“女贞”、“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三千多年前“肃慎”。汉朝至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朝至唐朝时期称“靺鞨”,辽国至金国时期称“女真”,明朝末期至今称为满族。

史籍《金史·世纪》中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完颜,源于女真族,为金代女真115个姓氏之首,出自长白山完颜部和安出虎水完颜部,上古时代称“谷截”,一作“汪谷截”、“速谷截”,皆是对古肃慎语wangiya、suwangiyan的不同音译。世居长白山到松花江中上游地区,属于以氏族部落名称为氏,或以居邑名称为氏。

辽代,完颜部为生女真的主要构成部分。完颜部主要有三大支:其一是金始祖完颜函普,居于按出虎水。其二为完颜函普之弟保活里,居于耶懒。其三为完颜普函兄阿古乃,居与曷苏馆。

二、女真人三次内迁

金朝建国之初,女真人的分布区域仅限于上京、东京、咸平府三路,太祖收国、天辅间,随着对辽战争的节节胜利,便开始将女真猛安谋克从金源内地向南向西迁徙,以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太宗在灭亡辽宋并占有原北宋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之后,又将以女真人为主的猛安谋克大批迁往长城以南汉地。从太宗至海陵朝,猛安谋克的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大致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是秋,金左副元帅宗维(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汉地,惟金主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得留","令下之时,比屋连村,屯结而起"。这次南迁的迁入地仅限于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因为此时黄河以南地区已划归刘豫伪齐。

第二次猛安谋克的大规模南迁约在熙宗皇统初(皇统元年为公元1141年)。天眷二年(1139),金朝曾一度将原属伪齐的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南宋,但仅仅过了一年,金朝方面就撕毁和约,重新从南宋手中夺取河南及陕西,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其对大河南北的统治,遂将大批猛安谋克迁入中原屯田。有关这次移民情况的最原始的记载出自南宋归正人张棣的《金虏图经》,后来李心传据此载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金人既复取河南地,犹虑中原士民怀二王之意,始创屯田军,及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其耕种,春秋量给衣焉。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陇之北俱有之,"此次移民的规模最大,分布地域也最广。

第三次移民浪潮是在海陵王正隆初。海陵王完颜亮以篡杀登位,对宗室贵族颇多疑忌,及至迁都燕京后,"恐上京宗室起而图之,故不问疏近,并徙之南",以便于加强对他们的控制。《金史·兵志》对这次移民的迁入地有较为具体的记载:贞元迁都,遂徙上京路太祖、辽王宗干、秦王宗翰之猛安,并为合扎猛安,及右谏议乌里补猛安,太师勖、宗正宗敏之族,处之中都。斡论、和尚、胡剌三国公,太保昂,詹事乌里野,辅国勃鲁骨,定远许烈,故杲国公郭迭八猛安处之山东。阿鲁之族处之北京。按达族属处之河间。

除阿鲁一族外,其他诸猛安均迁入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关于此次移民的时间,《兵志》的记载比较含糊,似乎移民是与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同时进行的,而据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考证,此次移民实际上应是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的事情。1980年出土的《乌古论窝论墓志铭》证明三上氏的这一结论是正确的,该墓志云:"正隆之初,起十三贵族猛安以控制山东,公家遂居莱州。"通过《乌古论窝论墓志铭》,我们还发现了《金史·兵志》的另一个错误,即当时迁往山东的并非八个猛安,而是十三个猛安。

到海陵末年,猛安谋克的人口分布区域已从金初的上京、东京、咸平府三路扩展到以下十二路:上京、东京、咸平府、北京、西京、中都、河北东西、山东东西、大名府、南京。此后猛安谋克人口的这种地理分布状况基本趋于稳定,世宗大定间,虽然在一段时期内也曾有过猛安谋克的频繁迁徙活动(这种迁徙与土地问题直接相关,下文将加以解释),但那只是在局部地区做的一些调整,对猛安谋克人口的分布格局并未造成显着的影响『1』。

——『1』节录自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讲师 刘浦江老师《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

三、金源后裔存者有几

金自立国以后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虽子孙繁盛,然而宗室间为了争夺权利,自相残杀。仅海陵王完颜亮登基后为排斥异己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大杀宗室中反对自己的女真贵族完颜卞、完颜宗哲、完颜京、完颜宗雅、完颜宗义等,太宗子孙被杀的有七十余人,太宗后代全部死绝。出于同一目的,久握重兵在外的宿将老臣,完颜撒离喝也被杀,此后他又借故把宗室完颜亨、完颜宗本、完颜宗美、完颜宗懿、完颜秉德等人尽行诛杀,遂使宗翰子孙三十余人、斜也子孙百余人、谋里也子孙二十余人,众多宗室大臣满门除绝。

此后蒙古军崛起,在历年战事中俘获杀戮的金宗室人员无以计数,至金代末年围攻汴京之时,元太宗更是下达“惟完颜氏不赦”的诏令。因此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金元二朝待宋后厚薄不同》条写到,“……冥冥中似有司其契者。金之待宋既酷,其后蒙古兴,而金亦迁汴,崔立之变,劫后妃宗族降元,宫车三十七两,促赴青城,宗族男女又五百余口,在道艰苦,更甚于徽、钦之时。(崔立传)金自海陵篡后,杀太宗及宗翰、宗弼等子孙,已无噍类,其随宣宗入汴者,惟太祖、世宗子孙,又遭此播迁。元太宗诏除完颜一族外,余皆赦免。则不赦者,完颜氏也。然则金源后裔,存者有几?

依据《金史》记载,完颜宗弼子孙均未得到善终,天德初,完颜宗弼之子完颜亨(女真名完颜孛迭),因其家奴六斤诬告,被完颜亮派遣的李老僧所杀。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遣使杀诸宗室,完颜亨大妃徒单氏、次妃大氏及子完颜羊蹄等三人被杀,自此完颜宗弼一脉断绝。今人或称完颜白撒、完颜承麟兄弟二人为完颜羊蹄之子,此为谬论,二人生平与完颜羊蹄不符,且金史也并未如此记载,《金史 卷一百一十三 列传第五十一》:“内族白撒,名承裔,末帝承麟之兄也,系出世祖诸孙。自幼为奉御。”

《元史耶律楚材传》: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着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由是逃者莫敢舍,多殍死道路。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帝悟,命除其禁。金之亡也,唯秦、巩二十余州久未下,楚材奏曰:“往年吾民逃罪,或萃于此,故以死拒战,若许以不杀,将不攻自下矣。”诏下,诸城皆降。甲午,议籍中原民,大臣忽都虎等议,以丁为户。楚材曰:“不可。丁逃,则赋无所出,当以户定之。”争之再三,卒以户定。时将相大臣有所驱获,往往寄留诸郡,楚材因括户口,并令为民,匿占者死。

摘自《元史 卷一四六 列传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