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三农”专家到地头 群众增收有奔头

多彩贵州网讯(邹雪庆 王东)风吹稻海翻金浪,放眼四野农夫忙。金秋的印江大地,处处皆是丰收盛景。

在合水镇蔬菜种植基地,高标准蔬菜园区内绿蔬遍野,与宽敞的产业路、整洁的农家院交相辉映。在木黄镇凤仪村食用菌基地,大卡车、三轮车来来往往,满载着刚采摘装运的黑木耳远销四方,一年更比一年强。

印江农业产业喜获丰收的背后,有一支功不可没的队伍——印江三农专家技术团。2018年,为积极响应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号召,9名来自省、市的农业专家与370余名县级农业专家一道,联合组建成“三农”专家服务团,深入全县的田间地头,为百姓传技术、解难题,因地制宜指导群众选择和发展产业。

“这个菌包下一步要破口,就得根据我们接种的时间来定,一般我们接种过后,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养菌,因此我们这批菌棒的这个菌龄有些都还未达到,所有才会导致有些孔菌丝没有长满孔,那么我们一般就要通过封口,封口以后,这个菌棒才不会感染。”在木黄镇凤仪村的500亩大坝里,集中连片的食用菌大棚和错落有序。由省委组织部派驻到我县进行产业扶贫的“三农”专家技术团团长李家发,正手把手地将黑木耳菌棒摆放技术、破袋技术传授给木盆村的致富带头吴正登和十几名慕名前来“取经”的菇农。

吴正登是木黄镇木盆村的村支部书记,为了早日实现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的梦想,从2017年开始,他就带领着全村的村民发展黑木耳种植,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管理技术,传统方式种植出来的黑木耳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去。正当他为技术犯难时,由省、市、县组成的农业专家服务团找到了他,帮助他理清了思路,找准了路子。

吴正登说:“我们听完专家的讲解和实地查看之后,重新树立起产业发展的信心,发展了20万棒黑木耳,吸纳了20余户菇农参与进来。目前,黑木耳的长势良好,据我们的评估,预计今年我们村起码可产干黑木耳3余万斤,预计能卖90余万元。”

而新寨镇晋家村的菇农晋成帮,也在“三农”专家技术团帮助指导之下,改变了自己种植黑木耳的发展思路,他把目光投向了新的品种,放弃原来的传统种植技术,将基地从沙子坡镇凉水村搬到了木黄镇凤仪村,实行科学化种植和统一管护。

据晋成帮介绍,在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下,今年他对整个基地的扬尘做了特殊处理,用采遮阳网把裸露的泥土进行全覆盖,引用地下水对木耳进行浇灌,这样种植出来的黑木耳干净卫生,口感更好。

而后他又通过品种改良,引进了新的木耳品种,这种新品种所生产出来的黑木耳形状好,产量高,每斤的市场均价在30元左右,比原来依靠传统技术种植出来的黑木耳,市场价要高出5到10元不等。

眼下,通过专家们的蹲驻指导和精心管理,该基地种植的黑木耳也喜获丰收,不仅吸引了当地100多名的群众入园务工,而且每天所采摘出来的黑木耳重量与往年相比,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采这个黑木耳是七、八十一天,比以前干农活轻松不少,这个菌棒干净轻巧,我们拿起来不脏手,采起来也轻松,一天要采200斤左右。”来自邻村燕子岩的群众秦义芬乐呵呵地说,只要有这些专家在,她们做起活儿来就更快更踏实,再也不用担心采摘不好卖不出好价钱。

扶贫先扶智、输血变“造血”。“三农”专家们为印江产业培训、技术指导所做出的努力,让农业科学技术得以传承,让农民受教受益,让产业飞速发展,让乡村振兴在望。

印江三农专家技术团团长李家发说:“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把我们三农专家服务的公示牌贴到各个村民组,通过电话咨询、微信服务、亲临现场服务等方式,多渠道的与群众取得联系,更多更好地帮助农户解决一些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在专家服务团的悉心指导之下,一年多以来,全县的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稳步发展,为促进印江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