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史文广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确实如此,当时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但为什么忽必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击败阿里不哥呢?这其实就跟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体的实力对比有很大关系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当时忽必烈是凭什么嬴的。

竞争始自20年前

许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托雷的儿子,在蒙古灭金之后,今天的河北地区成为了托雷家族的土地。而作为托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块1万户的封地。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当时年龄并不大的忽必烈很快亲自来到了自己位于汉地的封地,开始亲自管理这块区域。

庆寿寺地宫出土的海云和尚塑像,他和刘侃对忽必烈后来将元朝定位为中原王朝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为忽必烈从小由信仰藏传佛教的保姆带大,所以他与佛教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所以他也很快与大都庆寿寺的住持海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云请到和林问道,而海云则很快给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刘侃(刘秉忠)的人做谋士。


这个刘侃本来在金朝做官。蒙古灭金之后,他感到怀才不遇,所以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成了海云的徒弟。而他成为忽必烈的谋臣之后,开始帮助忽必烈广招天下贤士,将当时汉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门下。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个高规格的谋士团,为忽必烈后来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国权力核心转到了托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为了蒙古大汗,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到托雷家族。之后他让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而忽必烈马上就建立了一个被称为金莲川幕府的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招募汉族幕僚和儒士的规模。后来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张易、姚枢和郝经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当时的著名儒士元好问等人后来还给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所以从这时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统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对于中原进行压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针。在此之后,随着蒙古不断南下攻击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将大量蒙金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汉军世侯予以收编,从而在文武两个层面,在汉地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实力。

蒙哥死后双方的准备

而阿里不哥所采取的策略则相对比较单纯,就是紧跟大哥蒙哥。所以在蒙哥南下亲自督战,希望加速灭宋步伐之时,就让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总理留守军队和蒙古本部事务。

而蒙哥在南征期间突然死了。在他死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当时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都还很小,所以继承人只能从他的几个嫡弟中选。而他的三个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经西征到西亚,想往回赶都来不及。所以忽必烈当时确实已经成了热门人选。

忽必烈身穿龙袍画像

但问题是忽必烈当时也和南宋军队在湖北鄂州激战正酣,说实话也是抽不出身赶回和林去抢大汗宝座的。而且蒙哥死后,蒙哥的皇后忽都台以及他的三个儿子玉龙答失、阿速歹和昔里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尽快即位。同时,因为忽必烈建立金莲川幕府,高度倚重汉人谋士和汉军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许多保守派王公也对他比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边。

所以阿里不哥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后的监国身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虽然阿里不哥因为接收了许多蒙哥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两个部将分别在漠北和漠南地区扩充军队,而且其兵锋直指忽必烈的根据地燕京和陕西一带,希望抢在忽必烈北还之前就将忽必烈的老巢给控制住。

阿里不哥画像

而此时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从开平城给他写信,通报了阿里不哥的举动,忽必烈震惊之余马上召集各王公、将领和谋士开会,商讨对策。这时谋士张易、郝经和汉化畏兀儿谋士廉希宪都提出让忽必烈立即与南宋议和,然后以轻骑北返燕京,杀阿里不哥一个措手不及。

这两人的力鉴使忽必烈认识到了北返争夺汗位的紧迫性,因此立即决定与南宋议和。而也正好在此前后,南宋宰相贾似道也派人来议和,所以忽必烈顺势答应了贾似道的所有条件,之后以凯旋班师为名,骑轻骑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争夺战的胜负手

而忽必烈刚走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时,就发现阿里不哥已经在派人从当地的蒙古和汉军中抽调兵士,等到了燕京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忽必烈马上质问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征调兵士的脱里赤为什么要这样做,脱里赤则回答说是蒙哥死前的遗训。但忽必烈哪会信他的鬼话,立即将他征集来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后双方就开始在蒙古本部、各个汗国和汉地争取支持。阿里不哥曾以监国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参加选举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但忽必烈对此置之不理。反而通知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自己称皇帝。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开会称帝,此次大会得到了忽必烈的几位庶弟、窝阔台和察合台几个儿子,以及成吉思汗铁木真几个弟弟的后裔的支持。当然,此外还有众多的汉臣和汉军世侯。但相对来说,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国地位较低。

忽必烈发布的汉文登基诏书文字

而阿里不哥听说忽必烈抢先开会选自己为皇帝之后,气急败坏,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开了自己主导的忽里勒台大会。而这次大会得到了蒙哥妻儿、蒙古本部王公、窝阔台和察合台两个家族以及少量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久之后,当时在各汗国中实力最强的金帐汗别儿哥也表态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儿子主木忽儿则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边,所以当时阿里不哥可以说在军事实力和人和方面都占据了明显优势。

所以在此之后,阿里不哥迅速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旭烈兀的儿子主木忽儿率领,直扑忽必烈的大本营开平和燕京两地。当时忽必烈亲自领兵,对进攻燕京的阿里不哥军队迎头痛击,迅速逆转战局,而且还很快反攻占领了和林。忽必烈还许诺让旭烈兀自己统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刚刚打下的西亚地区,因此使旭烈兀家族开始公开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军队则向甘肃、陕西和四川进军,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当地争取当地尚未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蒙汉将领的支持。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陕川地区是因为这些地区其实是他最大的软肋所在。在蒙古灭金之后,各种粮草等资源早已严重依赖漠南的汉地供应,而汉地的主要供应渠道之一就是川陕甘地区,所以可以说只有在夺取了甘陕川地区之后,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陕甘地区争取当地将领支持的刘太平和霍鲁怀等人则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宪捕杀。之后这些军队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领下,与忽必烈派来的援军会师,击败了由阿兰答儿率领的阿里不哥军队,甘陕川地区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后就对蒙古本部进行了物资禁运。

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战役图

而此时已露出败局的阿里不哥曾一度诈降,换取忽必烈退兵,但不久之后,他就偷袭和林,重新将其占领。但此后,忽必烈对阿里不哥占领下的蒙古本部所进行的经济制裁开始发挥作用,和林的军队粮晌匮乏,还出现饥荒,阿里不哥渐渐不支。而此时,他派到察合台汗国夺取汗位的阿鲁忽也反水了,拒绝为他再提供补给。陷入绝境的阿里不哥决定拼死一搏,暂时抛开与忽必烈之间的主战场,西进占领察合台汗国,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军队马上重新占领了和林。阿里不哥虽然击败了阿鲁忽,将其位于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营阿力麻里据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资禁运很快又在阿力麻里造成严重饥荒,阿里不哥军心涣散,走投无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所以虽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区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但因为他早已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固了在汉地的统治,在经济上有绝对优势,握有物资禁运这一强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转了战局,最终也借此取得了胜利。


桃花石杂谈


第一,从当时的局势上看,忽必烈在蒙古宗室、贵族中的支持数量,不如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基本上,蒙古政权中的汉族官僚阶层,都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而蒙古少数民族贵族则大多数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不过,比较有政治智慧的是汉族官僚阶层,从智囊团的质量看,忽必烈是质量大于数量,阿里不哥是数量大于质量。

第二,从宗室实力上看,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支持的是阿里不哥,而伊尔汗国支持的是忽必烈,很显然3:1的汗国实力对比,忽必烈的支持数是占下风的。但是,四大汗国到了蒙哥时期,就已经各自为政,开始出现脱离蒙古大国大一统体制的桎梏,帝国的离心让四大汗国的支持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头支持。

第三、战争是件实实在在比拼拳头大小的事情,阿里不哥当时镇守的是漠北,而忽必烈却早在蒙哥时代,就镇守中原大地,富庶的中原为忽必烈提供了极其强大的战略资源,打战就是打钱, 军饷、武器补给哪一样不需要钱?打了四年的大战,基本拖垮了阿里不哥的政权,加上忽必烈的汉族官僚很会做统战工作,最后忽必烈以持久战的优势,打败了阿里不哥


文史包袱铺


蒙哥死前蒙古帝国的版图

历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死亡,死前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遗命。由于蒙古帝国通常是采用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形势推举大汗,因此蒙古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对汗位虎视眈眈,一场针对蒙古帝国汗位的争夺蓄势待发。1260年4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随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称汗。双方爆发夺位大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双方基本情况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夺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习俗(即幼子继承父母辈的财产)的旗号。再加上按照这个习俗阿里不哥一直驻守蒙古帝国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关系密切,也是坚定的“反汉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贵族王爷的支持。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时候,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即管辖原金国、西夏两国的领土,并负责攻击南宋的事宜。因而长期控制蒙古帝国东线攻击南宋的军队,同时接触了大量的汉族贵族,受汉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张“汉化”。但是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贵族王公的支持,同时他在汉人的地盘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是不符合法统的,因为蒙古帝国的规矩忽里台大会必须在哈拉和林一带召开才能视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夺位之争开始得到的支持是较少的。

1596年的中亚美术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与前支持者阿鲁忽反目后将其击败的史实。


那为什么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忽必烈在战场上击败了阿里不哥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强者为尊,什么制度习俗都不如战争胜利来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夺位战争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发起攻击,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在开平的忽必烈大本营,一路越过六盘山出击关陕。两路大军都被忽必烈击败,后来忽必烈率兵攻击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败逃。连续的失败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渐转而支持强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战争潜力比阿里不哥强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黄金家族成员,手下的主要兵马都是蒙古铁骑(当然因为职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汉族步兵),双方的在战场的实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为倚重汉人,推行汉化,得到汉族贵族阶层的支持,获得了汉地的巨大战争潜力,从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钱粮都比阿里不哥强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带,人口较少,钱粮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亚的察合台汗国支持,不仅道路较远,而且沿途多数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马控制。导致阿里不哥在夺位战争屡次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动放弃哈拉和林并允许当地的蒙古王公向忽必烈投降。

对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态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虽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但是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坚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没有支持者,蒙古汗国的东道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们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战争中的胜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开始转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为阿里不哥最坚定的支持者,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阿鲁忽(因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却因为自己把阿鲁忽推上汗位就对他颐指气使,粗暴无礼,最终导致阿鲁忽转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资,气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从此也彻底的失去了察合台汗国的支持。反观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许多,不仅积极稳住东道诸王的基本盘,同时积极拉拢哈拉和林的蒙古贵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仅没有大肆清算原来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时连阿里不哥都没有穷追猛打,政治作秀满分。同时为得到西道诸王的支持,几乎公开化的承认他们的汗国地位,事实上承认他们从大蒙古帝国的版图中独立出去,这使得四大汗国的大汗们转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

两点争议

一是关于阿里不哥的失败是因为他是顽固的蒙古守旧派,忽必烈的胜利是因为其是“汉化派”的观点。个人认为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态度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子所决定的,假使阿里不哥获得胜利,他的势力挺进汉地,即使他一开始不推行汉化政策,到最后汉人的反抗也必然会促使他改变政策。因为不管是蒙元之前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还是后来的满清,为了稳定在汉地的统治,无一例外都推行了汉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且蒙古帝国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国也无一例外的都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兰化。

二是关于阿里不哥因为“幼子守灶”习俗就是法定继承人的问题。其实“幼子守灶”只是习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时也只是说在其他儿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继承父母的私产,并不是指国家权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后,虽然他的大部分兵马、财富都是幼子托雷继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托雷的后裔实力强大,把汗位夺走),但是他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而且托雷家族夺取汗位时,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长子蒙哥登上大汗宝座。再着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则,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统继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处,多多包涵,欢迎评论


围炉品茗人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明确两个事情:第一,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并没有集体反对忽必烈当大汗;第二,忽必烈当大汗是经过与阿里不哥相争斗得来的,是实力的体现。

关于大汗位置的继承,并无明确的制度规矩

关于蒙古大汗位的继承,成吉思汗并未规定明确制度。一方面大汗生前可以指定某一个儿子为继承人,另一方面又保存了须经忽里勒台推选的制度。

比如说,成吉思汗1227年病死在军中,由四子拖雷暂时监国,直到1229年,诸王贵族在克鲁伦河举行大会(忽里勒台),遵照成吉思汗生前意愿,选举窝阔台为大汗,这里面既有成吉思汗的遗愿,也是通过会议集体决定的。

窝阔台1241年死后,拔都因与贵由不和,所以拒绝参加大会,致使此会迟迟不能召开,脱列哥那执政长达4年,最后于1246年召开忽里勒台,选出贵由为大汗。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帝位

贵由汗只执政两年就死了,谁来担任大汗又起争执。这时成吉思汗的子孙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拔都为首的术赤系诸王和拖雷系诸王。拔都为大汗长孙,战功卓著,拥有钦察草原及俄罗斯之广阔封地。直到1251年,才由拔都定议,召开忽里勒台,选出蒙哥为大汗。

1259年春,蒙哥率军攻打合州(四川合川),宋合州守将王坚凭钓鱼城坚守,蒙军连续进攻数月不能破,天气炎热,军中疾疫流行。蒙哥亲自领兵到城下猛攻,为矢石所中,蒙军败退,蒙哥不久死去。

蒙哥的时候,忽必烈正在攻打南宋,得到阿里不哥在图谋继承汗位的消息后,忽必烈也进行了一系列行动。他先是允许南宋议和,并于1260年3月,他返回开平,召集塔察儿等宗王大将,即在开平举行选汗大会。忽必烈弟末哥、东道诸王塔察儿、移相哥(哈撒儿之子)、忽刺忽儿(成吉思汗弟哈赤温子)、爪都(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孙),西道诸王合丹(窝阔台子)、阿只吉(察合台子)等拥立忽必烈(元世祖)即汗位。

忽必烈自立为汗后,阿里不哥利用这一时机,也随即在和林举行大会。蒙哥诸子阿速台、玉龙答失及察合台系宗王数人,拥立阿里不哥为汗。

后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进行了战争,经过4年的战争,阿里不哥众叛亲离,最终于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于是汗位争夺就此画上句号。

忽必烈获得了汉族地主阶层的支持

1253年,忽必烈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在这里他重用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1261年秋,阿里不哥率领斡亦刺等部众,突然袭击移相哥军,乘胜南下。忽必烈得警,急忙征调张柔、严忠嗣、张宏等七处汉军,并令董文炳率射手千人,塔察儿率军士万人随从出征,所以忽必烈争夺汗位也是得到了汉族地主阶层的支持的。

1271年,在即位10多年之后,正式仿效中国王朝建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1272年改金中都为大都(北京),宣布在此建都,宫殿建成后即迁都于此。他统治中心日益移入中国内地,成为中国的一个统治王朝。

1276年南宋降,1279年追灭南宋卫王于崖山,完成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长青大侠在线上


满蒙各族素有“幼子守灶”的传统,即家业传给幼子。但在践行中,往往和“亲中选贤”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


成吉思汗当年也想过把汗位传给幼子托雷(就是射雕中的华筝她哥),但虑及其年少恐难当大任,转而遗命传给在兄弟中人缘不错的三子窝阔台。

托雷监国两年后(不解既然年少为何又监国……)交权给窝阔台。

窝阔台暴毙,遗命孙子失烈门即位。此时冒出两个女人搅水——窝阔台的妃子乃马真与长媳海迷。

先是乃马真越过失烈门,立自己儿子贵由为汗,且临朝称制。她之后,贵由皇后海迷氏也想在贵由死后效仿婆婆。这一下,蒙古宗亲不干了:不能老由女士们胡来,开会开会,另选贤能。

这一选就又选出托雷长子蒙哥来。又有人不干了:他又不是小儿子,也不是窝阔台那边的!

这时,忽必烈登场了:我哥咋不行?什么幼子守灶?早从窝阔台汗那儿就不兴了……力举阿哥上位。

蒙哥感念忽必烈排众挺他,因此对这个弟弟很不错,放手让他经略南方。忽必烈由此羽翼渐丰,他招募汉人知识分子为助攻,数下城池,声望很高。

蒙哥战死后,众人准备推举其幼弟阿里不哥坐位。忽必烈立马与南宋和谈,提军北上,要争汗位。


这时宗亲诸王反对也没效了——忽必烈拳头大且硬,又横在蒙宋之间,切断了阿里不哥的经济命脉,未几,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一统。


钱多多读文史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反对忽必烈,是从蒙哥派忽必烈前往南方经略的时候,就开始了。

蒙哥上台以后,就把攻灭南宋作为他的首要目标。他先是派忽必烈前去灭掉大理,接着再把忽必烈召回来,让他到原先金国的地盘(蒙古人称之为“漠南”)去经营,为今后攻打南宋做准备。

忽必烈到了漠南以后,开始大肆招募原先金国地盘上的那些汉人知识分子。包括姚枢、郝经、廉希宪等很多人。在这些汉人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忽必烈的思想很快出现了汉化的倾向。比如住进了汉人的房子,建造了汉人的王城,按照汉人的那一套制度来进行地方管理。按照汉人的办法设置行政体制,开办学堂、收税等等。

(忽必烈剧照)

忽必烈的这种做法,立刻就遭到了蒙古草原上那些王爷们的极大不满。他们反对的地方主要有三点:一是忽必烈变更祖宗之法,不按照草原上的规矩,而按照汉人的规矩来做事情。这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二是忽必烈按照汉人的办法来收税,但是他收的税并没有上交到中央国库,大部分被他截留了。三是忽必烈在南方搞独立王国。包括姚枢、郝经这样一些大臣,他们都只认得忽必烈,认不得蒙哥大汗。所以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都不断在蒙哥面前说,让蒙哥必须处分忽必烈。

蒙哥起初并没有当回事,但是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说得多了,他也就动心了。开始对忽必烈手下的那些大臣们进行“钩考”。所谓“钩考”,主要也就是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的税收究竟交到哪里去了。

这一次“钩考”,把蒙哥手下的那些人折磨得够呛。不过最后蒙哥心慈手软,停止了这次行动。又把忽必烈的兵权给解除了,让他回家去当一个“富家翁”。

然而这种解除,没过多久,又被忽必烈恢复了。因为当时遇到了蒙哥率军攻打南宋。蒙哥的这次军事行动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由塔察儿率军,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进攻;一部分由蒙哥率军从四川向东进攻;还有一部分是由兀良合台率军,从大理由南往北进攻。 蒙哥和兀良合台的进攻,还马马虎虎,但是塔察儿的进攻就打得非常糟糕。因此蒙哥不得不把在家赋闲的忽必烈叫出来,让他率军打仗。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蒙哥让他的小兄弟阿里不哥在漠北镇守大本营。

很快,蒙哥就在四川钓鱼城被打死了(也有一种说法是病死了)。

(蒙哥剧照)

蒙哥死后,就遇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问题。当时阿里不哥几乎得到了整个草原王爷们的支持,而忽必烈则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支持。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忽必烈获得了汗位,而阿里不哥却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忽必烈先下手为强。

蒙哥去世以后,阿里不哥就多次带信来给忽必烈,让忽必烈赶紧回漠北去,商量开忽里台会,推荐新大汗的事情。

阿里不哥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让忽必烈回到北方后,把他控制起来,然后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忽必烈当然不会受他摆布,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召集一部分人开忽里台,推荐他为大汗。这样,他一下就把大旗举起来了。古代通讯不发达,普通老百姓也并不了解真相。他们看见忽必烈当了大汗,就以为他真的是大汗了。

忽必烈当了大汗以后,阿里不哥再召开忽里台,让大家推他为大汗。

虽然他获得了蒙古草原上王爷们的集体支持,但已经迟了一步,在舆论上,他没有占到主动权。

(阿里不哥剧照)

二、忽必烈掌控着兵权。

忽必烈的军队,就是他带领从北向南进攻南宋的那一部分军队,这一部分军队在他的训练下,骁勇善战,在南宋战场上得到极好的锻炼。同时,忽必烈本身经营南方多年,自身还是有很大的军事实力的。

阿里不哥的军队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当时留在国内的军队本来就非常少。蒙哥在四川战场上被打死以后,逃到蒙古漠北的军队其实只剩下两万人,而且还是一部分疲弱之兵。

所以在战斗力量上,忽必烈是远远高于阿里不哥的。

三、忽必烈获得旭烈兀支持。

当时蒙古的军队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是蒙哥率领的主力军,一部分是忽必烈率领的从北向南的左翼军,一部分是兀良合台率领的由南向北的右翼军。还有一部分由旭烈兀率领,进攻西亚。

蒙哥的军队最后只有两万人回到漠北归阿里不哥指挥。兀良合台的军队,最后融入到忽必烈手中。剩下的就是旭烈兀的军队,旭烈兀的军队,也左右着整个战场的走势。

然而,在旭烈兀的问题上,忽必烈再一次先下手为强。他派人和旭烈兀联系,对旭烈兀说,如果你支持我,那么我将允许你独立。也就是说,你可以在西亚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

这一点对旭烈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旭烈兀如果支持阿里不哥的话,那么他最多也就是一个王爷。但他如果选择支持忽必烈,那么他就会成为独霸一方的可汗。

更何况阿里不哥还没有找人联系过他,所以他就支持了忽必烈。

忽必烈的势力是绝对占优的,同时他又想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就算阿里不哥获得整个草原王爷们的支持,他依然不是忽必烈的对手。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打铁还需自身硬,光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保证这种意愿的实力。阿里不哥纵然得到了众多蒙古贵族的支持。但是他有天然的缺陷,就是物资不足,连西征大军的物资都得中原地区供应。何况一个小小的蒙古本部。

忽必烈切断了物资供应,等于卡住了阿里不哥的脖子。越是持久战,阿里不哥越是耗不起。

而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贵族也非铁板一块,尤其是窝阔台系的后代,对于汗位被夺一直耿耿于怀。支持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是等待时机,坐收渔利。

所以有富庶中原地区支持的忽必烈争夺汗位是势在必得。



阿樊达1986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钓鱼城前线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开忽里台大会推举。蒙哥的是3个弟弟一接到消息,个个眼放精光,虎视眈眈着汗位。

阿里不哥作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着“幼子守灶”的意味(继承家业),占有天然的优势。忽必烈南征途中,没有急于返回草原,而是继续征战巩固自身威望,然后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亚打仗,自己带着军队主力急忙回撤,暗藏着争夺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终没有参与进来,因为当他来到大不里士城的时候,使者带来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弃争夺帝位,转而留在西亚,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这里提一下很多人的观点,旭烈兀回军是为帮助忽必烈,你怎么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称汗。他的库里台大会,大多数的蒙古贵族没有出席,从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异议。

但阿里不哥不同,称汗速度没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并且他全权操办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礼。当时的蒙古贵族眼里,忽必烈在外地称汉,又没有参加蒙哥的葬礼,简直就是1名叛乱者。

道理归道理,蒙古草原最终讲究的实力,看谁的拳头硬。忽必烈南征带着蒙古强大的军队,又占据着富庶的中原汉地,经过4年的作战打败阿里不哥,后者选择投降。

蒙古帝国自崛起以来,从来没发生过汗位争夺战,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残杀让蒙古人伤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统,依然被大多数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对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无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迹。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史书《史集》,在写了《忽必烈纪》之后,按照同等标准为阿里不哥写纪。

因此,关于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国家是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当然中国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


子屠龙


没有集体反对,只有一部分想把统治中心放在和林的蒙古守旧贵族,蒙古东道诸王全部支持忽必烈,西道诸王中与中原有经济来往的窝阔台之子合丹、察合台孙子阿只吉也支持忽必烈。

公元1258年,蒙古蒙哥汗决定分三路大军攻打南宋,但在四川钓鱼城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命丧于此。此后围绕着大汗问题,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战。

在政治上,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各有优势。蒙哥出征前安排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南下。阿里不哥是蒙哥指定的监国,同时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他又是托雷家族的“灶主”,所以蒙哥的皇后、皇子都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的地盘在漠南,漠南的汉族地主是忽必烈集团的核心。塔察儿是蒙古东道诸王之首,他的领地在蒙古最东北部,与漠南和汉地在经济和军事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塔察儿对忽必烈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土诸侯民翕然归心”,忽必烈在政治势力上并不弱。

在军事上,阿里不哥在最初时占据优势。蒙哥留在漠北的所有军队都归阿里不哥统领,同时蒙哥带往前线的部队,如东川的乞带不花、西川的明里火者、京兆的刘太平、霍鲁怀等也都听从阿里不哥的调遣。

忽必烈只有鄂州前线的4万部队,和漠南的汉军,实力上明显弱于阿里不哥,但是塔察儿兵强马壮,“阿里不哥小有侵轶,则塔察国王一旅,足以平荡“。

军事和政治上,阿里不哥略占优势,但在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上差得就太多了。作为幼弟,阿里不哥长期留守和林,从未参加过大战,且指挥作战中优柔寡断。

蒙哥去世后,阿里不哥没有令前线将领互相配合,直捣关中,而且迅速返回漠北。这样阿里不哥不仅痛失川蜀、关中财税重地,还给了忽必烈调兵遣将,稳住中原的时间。忽必烈长期在外带兵,善待汉族能臣,征服云南大理后实力已经大到让蒙哥都忌惮。

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包括蒙古在内的所有草原帝国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粗放的畜牧业无法实现物资的自给自足,部落要想强大就必须不断发动对外扩张,以获取足够的物资与财富。

忽必烈的主动汉化,出现了“邢州大治”,“关陇大治”和“河南大治”,中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忽必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漠北多沙漠、戈壁,物资历来都是漠南供应。双方开战后,漠南的供应随即中断,双方四年的大战全部在漠北进行,漠南生产却未受影响。

漠北从铁木真时代积累的财富很快被耗尽,随之出现了大饥荒和物价飞升。为解决困境,阿里不哥出兵攻打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迫使阿鲁忽倒向忽必烈。

随着内部矛盾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穷途末路的阿里不哥最终在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争实际上是蒙古统治阶层“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先进的生产力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力,而不是几个王爷反对就能改变的。


史料不辑


导读:首先忽必烈这个大汗基本上可以说是自封的,虽然《元史》对忽必烈的汗位进行了美化,但是无法改变汗位的非正统属性。传统获得蒙古可汗的的三种形式:前任大汗遗嘱、呼勒台选举制、蒙古传统幼子守灶制度忽必烈一样也不占,最后还是通过武力解决的方式迫使蒙古王公承认结果。这也造成了庞大的蒙古帝国的分裂,有的从此连名义上臣属元朝都没有了。


战争背景

公元1259年,蒙哥大汗在进攻南宋钓鱼城的时候被天外飞仙来的一箭射成重伤,很快暴毙身亡。蒙哥既没有成年子嗣也没有留下遗嘱,这下麻烦了。原则上有蒙哥有三位兄弟可以获得竞选大汗的机会:倾向汉文化、手下兵强马壮的忽必烈;留守蒙古老家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以及西征中东的旭烈兀。

除了旭烈兀远在西亚无法暂时通知到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得到了通知。忽必烈是个喜好汉文化和中原王朝管理方式的将领,理想中要建立的帝国或者说王朝是定居、农耕的繁华王朝。手下汉家的文成武将很多。所以一直不为传统的蒙古王公喜欢。

阿里不哥最小,符合幼子守灶制度的汗位继承方式。并且阿里不哥一直在蒙古老家哈拉和林,因此可以说如果会蒙古祖地参加呼勒台选举对阿里不哥来说那就是主场啊。况且他是传统的蒙古管理方式,所以获得了绝大多数蒙古贵族和其他几系汗国势力的支持。如果从这种情况看,基本上阿里不哥继承汗位是铁板钉钉了。


对于旭烈兀来说得到时间最晚,等他参与进去基本上黄花菜都凉了。但是手握重兵的旭烈兀也得为自己争取最好的待遇。虽然无论谁上台当大汗旭烈兀也可以获得一块封地,但是封地的大小、富庶程度那就不敢说了。所以一定要化被动为主动,看看两位兄弟开出来的条件。所以旭烈兀的方式是骑墙观望。忽必烈很聪明,赶紧派出使者出使西亚安抚旭烈兀。对旭烈兀说如果他能支持忽必烈称汗,那么事成之后把西亚伊朗伊拉克等富饶的地区都封给旭烈兀。这个筹码可是非常丰厚的,旭烈兀很满意;同时阿里不哥的使者始终没来,旭烈兀决定支持忽必烈称汗。


胡必烈、阿里不哥之战

最先“出牌”的事阿里不哥,他首先派出使者邀请忽必烈回老家哈拉和林参加呼勒台部落选举。这是赤果果的阳谋:首先正常的选举方式没有问题,谁也说不出什么来;第二蒙古老家哈拉和林是人家阿里不哥的主场。只要忽必烈回到祖地,那么究竟是搓圆还是压扁就由阿里不哥说了算了吗?

忽必烈当然知道这个情况,但是又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以攻宋战事要紧暂时延缓选举的到来。于是忽必烈对信使说:“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其实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忽必烈控制的地区大概是原来金国和南宋的一部分领土,是汉文化非常成熟和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地方。所以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争还是治国理念之争。

然后忽必烈忽然出牌了。忽必烈不傻,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召开蒙古选举大会(如上图所示的黄色红圈位置)。在很多蒙古王公反对和缺席的情况下就宣布获得选举胜利称蒙古大汗。所以说忽必烈这个大汗其实就是自称。阿里不哥一看这不行啊,忽必烈玩儿阴的。次年在自己的大本营哈拉和林(上图中绿色红圈的位置)宣布获得了胜选,称蒙古大汗。

蒙古帝国的天空下出现了两个大汗,怎么办?打吧,战争爆发了。


阿里不哥战败

首先说蒙古帝国肆意扩张,大量的财富、物资、粮食被掠夺源源不断的送到蒙古祖地。但是当这一情况改变的时候,旷日持久的大战导致了物质、粮食短缺。阿里不哥后来逃到中亚,居然劫掠了自己的盟友,物资粮食匮乏的到什么程度了。


第二点阿里不哥虽然获得了广义上的蒙古王公的支持,但是这些王公地位高但是没有实力啊。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等支持阿里不哥也不敢真派全部主力来帮助阿里不哥拼命啊。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手握重兵在他们身边虎视眈眈呢。只要这三系敢倾巢出动,旭烈兀分分钟抄他们后路。蒙古半数以上的精锐掌握在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手里。

第三阿里不哥的军队虽然也不错,但是和长期和战斗在第一线的忽必烈的军队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反观忽必烈掌握着原来金国的国土,成熟农耕的华北平原和北方草原为忽必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物资。尚武的民族属性加上中原文明发达的战术、战法在忽必烈的军队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忽必烈的军队是长期和南宋作战,在战场上磨炼出来的真正的精锐之师。所以最终忽必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