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師吳冠中漫像精選

吳冠中,筆名“荼”,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吳冠中致力於油畫民族化與國畫現代化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創作了大量的繪畫藝術作品。是在當代美術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深受人民尊敬的藝術家。

吳冠中漫像精選

戴培誠 繪

吳冠中畫傳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文學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人物生平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

  1919年8月29日(陰曆閏七月初五)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一個農民家庭。

  1926年,就讀吳氏小學。1930年,入宜興縣縣立鵝山小學學習。

  1931年,小學畢業,考入無錫師範學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師範初中,入讀浙江大學代辦的工業學校電機科。

  1935年,投考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1936年,入國立杭 州藝專習西畫,兼學中國畫及水彩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校長林風眠率領全校師生,與人民一起撤離杭州。

  1938年,藝專附中結業,升入本科學油畫,師事常書鴻及關良。同時亦學習中國畫。

  1940年,轉學中國畫,成了潘天壽的學生,臨摹了不少歷代繪畫精品。

  1941年,仍迷戀油畫色彩,轉回油畫系。

  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

  1943年,於四川重慶沙坪壩青年宮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

  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赴法國留學。

  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

  1948年,作品參加巴黎春季沙龍展和秋季沙龍展。

  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

  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

  1979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

  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勳位

  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

  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勳章”

  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教授“榮譽文學博士”銜

  2007年8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吳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時57分於北京醫院病逝享年91歲。

  晚年

  年近90歲,吳冠中將自己的作品捐贈給了各大美術館。他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儘可能地留下來,留在美術館,讓後面人有所參考。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強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對魯迅精神的繼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在他看來,走上藝術的路,就是要殉道。他還說,要做好藝術,還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遠被苦纏繞著。

  吳冠中生前一直不斷地提起自己藝術生涯的發端是因為朱德群的一句話。1936年之前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畫家,在之前他就讀於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他希望以實業幹就一番大事。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新生校際聯合軍訓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朱德群因為個子大,排在隊伍的前頭,排隊尾的小個子吳冠中與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學畫的,吳冠中說,“我也喜歡畫畫。”朱德群就建議他放棄電機專業,並帶他去參觀“杭州藝專”。吳冠中在自傳《我負丹青》中這樣形容那次參觀給他帶來的人生鉅變“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為她奴役的俘虜。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

  主要作品

  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吳冠中散文選》等 。

  繪畫

  《北國風光》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珍藏30年的吳冠中先生油畫《北國風光》,這幅油畫精品經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成功,被拍2700萬人民幣。

  這幅作品是吳冠中當年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所繪的大型壁畫的畫稿,吳老評價這幅作品:“畫稿並不小,並且是盡了全力的,所以其實不再是‘稿’,已體現了巨幅作品的最終效果。”此幅作品描繪了中國北方自然景象的氣勢磅礴,融合了中國筆墨的細膩與西洋油畫色彩的和諧,作為吳老極為珍貴的畫作。拍賣所得將全部用於桑梓助學基金會資助特困大學生就學。

  吳冠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處於油畫創作巔峰期,其曾於1975年繪下兩幅構圖極為相似的瀑布作品分別是《維多利亞瀑布》與《大瀑布》。

  人物軼事

  淡泊與專注

  在吳冠中先生眼裡,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係、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迴避的因素影響。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關於“筆墨”

  吳冠中:這個觀點太陳舊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離開畫面,脫離了畫面,單獨的線條、顏色都是零。筆墨不是程式化的東西。

  一以貫之

  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全部毀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不久,筆者便親身領略了吳冠中的認真勁兒。1993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與香港東方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邀請吳冠中評委會主任。評獎的當天上午,七十多歲的吳先生準時來到人民日報社,穿一身休閒的西服,腳著運動鞋。

  第一輪,淘汰不佳的作品。禮堂四壁掛滿畫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錯的也會有同樣的命運。每每見到模仿評委畫風的作品,評委們都會會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選。模仿妨礙藝術家的真情流露。擔任評委會主任的吳冠中給大賽的題詞是:“自家真情,勿效東施。”

  第二輪,評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吳先生認真地審視每一幅作品,遠看近觀,有時屈膝下蹲審視作品,不時在小本子上認真記錄,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最終,吳冠中勝訴。“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冠中告誡人們說。

  吳先生曾經形象地概括了處理出入關係的訣竅。他曾這樣為青年畫家指點迷津:“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從藝以來,如獵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彎弓射大雕。不獲獵物則如喪家之犬,心魂失盡依託。在獵取中,亦即創造中,耗盡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雖瘦,心胸是肥碩壯實的。”自評新作道:“反芻之草,滄桑味苦,卻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處眉眼,畫面隨之而呈現簡約,強調創痛,呈現無奈——人生之曲,不憑音色悅耳,當亦有未老、將老或老之知音。”吳先生曾說過“一切藝術不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他還說過:“我說過這話,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樑要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