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泰唔国际


提问者估计是记错了,刘备是说了有一个人不可重用,但不是赵云,而是马谡。从后面马谡不听军令失街亭来说,也证明了刘备所说的马谡言过其实。

刘备说这一番话也是看出来诸葛亮信任马谡,他担心死后,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到时会陷蜀汉于万劫不复之地。


刘备的临死前的确招见过赵云,更多的是向赵云托孤,希望赵云看顾刘禅。为什么刘备要单独和赵云说这个话?我认为这其中是有一定意义的。

这其中原因之一是为了防备诸葛亮,毕竟刘备一死,蜀国内部,诸葛亮一人独大,以刘禅的手段,根本就斗不过诸葛亮,若没有勇猛的武将站在刘禅这一边,刘家的江山可能就会易主。

还有一个原因是刘禅的资质平庸,贪图享乐,身边需要一个长辈管着他。刘备交情好的武将,也只剩下赵云一人,只能托孤给他,而且赵云对刘备忠诚,所以刘备在临终前,特意叮嘱赵云看觑儿子。

赵云对于刘备而言,是除了关羽和张飞之外最亲近的人,也是刘备最信任的人。虽然赵云的官职是中护军,官职不高,却掌管着禁军,守护刘备一家老小的性命,这职位非信任之人不可担当。

现在世人对赵云和刘备的关系有一个误解,觉得赵云并不得刘备的重用。关羽、张飞、赵云都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三员大将,而且都能力突出,都是有名的万人敌,但三人的官爵却有很大差距。

关羽镇守荆州,是一方势力的老大;而张飞是巴蜀太守,也是镇守一方的有功之臣;赵云却只是刘备的保镖而已,在官职和地位上都不能和关羽、张飞相比,甚至还比不上后来投奔刘备的马超,连镇守汉中的魏延都比不上。所以,后世人都替赵云抱屈,觉得以他的人才武功,地位应该更高。

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赵云的确能挑起更重要的位置。若他在长坂坡投靠曹操,绝对能混到五子良将之一,成为曹魏驻守一方的大将。


但赵云感念刘备的仁义,一心只想追随他,无论是困境,还是富贵,可以不计名利,一心追随,这也显现了赵云的品格高贵,对刘备的忠义。

但给世人的印象,似乎刘备并没有给予赵云这份忠义回馈。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的记载中,赵云在蜀国的地位的确不算太高,在这里我还是要替刘备辩解一下,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备一直没有根基,直到赤壁之战后,才有了荆州这块地盘。

这个时候荆州肯定是由刘备直接掌管,直到刘备攻打益州之后,才把荆州这块地方交给关羽管理。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因为势力范围大了很多,才分出了巴蜀这一块给张飞管理。

后来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迁都成都以后,就空出汉中太守,汉中这个位置很重要,是益州的门户,论资排辈,这个时候也该轮到赵云了,可是刘备却选了魏延为汉中太守,把赵云留在了身边,做了中护军。

我认为这其中是有原因的,蜀汉内部有几方势力的人,盘根错节,还需要整顿管理。刘备虽然能压着他们,但是也得防着他们,所以他身边需要一个特别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来保护他和他的家人。

要说刘备最信任的人,除了关羽、张飞,就是赵云了。再加上赵云性格老成持重,对名利也比较淡薄,是最适合留在刘备身边的人。

刘备没有给赵云很高的官职,也是认定了赵云对他的忠心,不会为一些身外物与自己闹翻,如果是关羽,就说不定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刘备并不是不想给赵云发展的空间,以及显赫的地位,只是刘备自己能力有限,地盘也不够多,而且他身边的情势危急,只能牺牲赵云的个人利益,保护刘备自己的利益,以此达到蜀汉内部权力的平衡。

而赵云也应了现在的一句话,不会闹的孩子没有糖吃。赵云不是没有本事,只是他的性格过于委曲求全,太为大局考虑,才失去了匹配他本事的地位。


昊阳闲看历史


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很长,但是有一点很奇怪,赵云一直都没有得到过刘备的重用,在临死前还说不可以重用赵云,那么是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呢?其实在刘备心目中,赵云是一个非常可靠的部下,这反映在很多事情上,当年刘备的妻儿被抢走的时候,他是委派赵云前去营救的,后来赵云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盼,让后主刘禅可以平安归来,如果刘备不信任赵云,他怎么会将这个重任交给他呢。

另外如果刘备不信任赵云,也不会让他一直在自己手下,刘备身边除了关羽和张飞,就是赵云了,可见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刘备之所以在临死之前嘱咐不可以重用赵云,其实主要是因为刘备很了解赵云,他希望赵云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让赵云参与政治决策,反而错用了人才。赵云这个人十分的正直,而且在作战时很勇猛,这些都是赵云的优点,但是赵云为人过于耿直,他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无法顺利和其他臣子交流和接触,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各种争端和矛盾,赵云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这个性格缺点而失掉性命。

所以赵云更适合作战,而不适合参与政治,刘备在和赵云相处的时日里面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希望赵云受到重用,这也可以看做是刘备保护赵云的一种方式。

那么刘备这样看赵云是不是对他的误解呢,其实还真不是,通过关羽和张飞被杀之后赵云的举动就可以明白到这一点。当时刘备在得知关羽和张飞被杀之后,他当时的第一个念头自然是报仇,也决定要举兵征讨东吴。这个时候赵云却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当时不应该先征讨东吴,而是应该对付曹操,而且赵云也有自己的理由。在赵云的心目中,曹操才是劲敌,如果将曹操灭掉了东吴的日子还能长吗?赵云感觉当时也有作战时机,因为在曹操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开始篡位,曹魏当时的政治很混乱,很适合马上讨伐。

其实赵云的这些观点并不是错误的,也可以说赵云的眼光长远,但是他却没有站在刘备的角度上看问题,关羽和张飞可是一直追随刘备的忠心耿耿的兄弟,他势必要先给他们二人报仇,而且当时臣子们都支持这一做法,如果刘备按照赵云的说法去做,那岂不是无情无义,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赵云确实不应该被重用。


历史小地主


刘备对赵云很信任

赵云是小说中的常胜将军,逢战必胜,也是正史中的杂号将军,虽然没有小说中那么神奇,但是刘备在现实中对赵云的信任,比小说中描写的还要更多。

刘备在新野大败之后,逃跑的路上十分狼狈,赵云去救主,单骑奔曹操大军而去,看见的人都以为赵云投降曹操了,谁知道禀报刘备之后,刘备顺手抄起了一杆戟就朝着汇报的人扔了过去,并且大喊:“赵云不可能抛弃我离去。”不一会儿,赵云果然就回来了,刘备很感动,周围的人也都对赵云十分钦佩。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裴松之注三国志*赵云传》

由此可见,赵云的实力肯定是有的,做事情也靠谱,最重要的是刘备对他非常信任。

刘备一生最信任的人除了赵云还有两人,一个人关羽,一个是张飞。刘备曾经将家小妻子托付给张飞,结果张飞丢了徐州,又丢了刘备的全家,让刘备非常被动,毕竟家人在敌人手中,难免会受人掣肘,所以,当时的刘备很生气,因为张飞此举很可能让刘备争霸天下的志向就此结束。

如果刘备不救家人,则仁德之名尽失,争霸天下就成了做梦,不可能再成就大事。如果刘备要全了仁义之名,那就必须要救自己的全家老小,如果吕布以此做要挟,则刘备从此就要听从吕布调遣,无法施展拳脚。所以,徐州失去刘备不担心,但是家小失去却让刘备很闹心。

刘备有了此次的经验,觉得张飞不行,家小不能给他照顾,还是给关羽照顾吧。关羽更让他失望,不仅没照顾好家小,还带着他的俩媳妇去曹操那里住了几年。曹操是有名的喜欢人妻,就算曹操啥也没做,这名声也不好听啊。

以仁德著称的刘备,只好忍下来,等到关羽带着妻子归来的时候,依然接纳了他们,其实他都有心砍了这俩女人,败坏他的名声,但是刘备被俘的仁德之名太重,自然无法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只好假装开开心心的迎回了家小和关羽,但是刘备的心里记住了一点,这二弟也不靠谱,以后这家小可得重点照顾,太重要了,两番失去家小,两番险些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这时候的刘备才知道赵云能够保护自己的家小有多重要,于是让赵云负责自己家小,成为了刘备的中护军。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最重要的原因已经说了,赵云很可靠,刘备很信任,这其实也是一种“重用”,只是没有功勋和无法镇守一方。

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不能重用呢?因为赵云本身有缺陷,从他的死后封号就能看出来,赵云为顺平候。这说明赵云主要还是听话,一个听话的人就只能做二把手,当不了一方大员,他没有那股自作主张的劲儿。

赵云本身武力值没得说,但是赵云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为人太直了,在春秋时期可能会是一位好汉,但是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则吃不开。

刘备攻下益州的时候,想要分封百官,赵云给拦住了,赵云说应该分给百姓,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刘备非常尴尬,打下益州本来是百官的功劳,理应封赏,而且此时立足未稳,继续拉拢当地的各方势力,正好借着分封,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赵云的建议一出,刘备只好以百姓为先,失去了最好的拉拢机会,还损失了益州集团人士的利益,让刘备很为难。这一点赵云做得很对,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做得特别不对,赵云却浑然不自知。

再说夷陵之战,刘备发誓要灭吴,口号喊的震天响。赵云一看,这形势不对啊,应该联吴抗曹啊,咋能灭吴呢?于是阻挠刘备,刘备特别生气,心里暗骂子龙白痴。

刘备与关羽结拜,天下皆知,此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有余,刘备再无表示,如何当老大?如何当兄弟?而且刘备手下很多人都是荆州集团的人,他们的家乡在荆州,如今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刘备如果没有动作,恐怕人心骚动,引起动乱。

然而这些事情赵云都看不透,就知道联吴抗曹的总纲,却不知道随着时局变通。如果赵云成为一方诸侯,虽然正义有余,却无法统帅一方。


刘备对赵云极为器重,但是又深知赵云的缺点,为了保护赵云,刘备不重用赵云,而是留在身边,时刻指点。



野史日记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赵云在刘备阵容当中就从来没有充当过主要职责,很多时候他都是作为一个护卫将军出现,简单的说就是突击队长,从赵云加入刘备阵容开始,赵云就一直是刘备的护卫。

在当时刘备进川之前,就有过一次权力的分割,当时他选择了和孙权有摩擦的关羽镇守荆州,而不是张飞,更不是赵云,张飞在性格上自然不合适当一个元帅,当时关羽也是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还和孙权有摩擦,这个时候赵云也未能上位,就可以看出刘备并不看好赵云作为驻守边疆的大将。

第二个出现转折的就是在川的时候,关羽不在了,但了军中主将的位置还是没有轮到赵云来做,赵云还是作为一个冲锋队长。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功劳不显

和刘备帐下其他的虎将相比较,赵云的功劳其实并不算高。

先说关羽,是蜀国集团最为重要的一员大将,每次刘备分兵,关羽总是要独自带领一支人马的,后来又镇守荆州,独当一面,被封为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然后是张飞,作为蜀国集团次于关羽的大将,张飞也是经常独自作战的,进益州所向披靡,后又打败名将张郃,功劳也是甚大,所以被封为右将军。马超的话,对于刘备集团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也就威慑了一下刘璋,而且也不得刘备的重用。但是马超在加入刘备集团以前便已经是威震西凉,名扬天下,又是世代公侯的出身,封为左将军也是合理。另一位则是黄忠,虽然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在汉中大战里立下了大功,不能不封为后将军。反观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多年,却一直是从战,也就是跟在刘备,要么诸葛亮的身边打仗,很少有机会去单独作战,更别说独当一面了。虽然和刘备的关系很好,但是功劳却不及其他四位,所以只得被封为翊军将军。

二.能力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个说法,毕竟赵云的名头这么响亮。可是刘备素有知人之名,在赵云长期跟随刘备的过程中,如果赵云真的有关羽的能力的话,刘备肯定会委以重任的。比如说魏延当汉中太守的事。虽然魏延跟随时间不长,名声也不显,刘备还是没有选择张飞,选择了魏延,刘备的识人之明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赵云的综合全面作战能力肯定是不足的,否则刘备不可能不重要赵云的,刘备也是很缺人的。


用户6682186341289


刘备并没有说赵云不可重用,他说的是马谡。然而赵云虽然勇猛忠诚,但相比关张黄马四将来说,他确实在蜀汉集团一直都没有受到重用。赵云的传记在《三国志.蜀书. 关张黄马赵传》中,属于合传。寥寥数百字就记叙了赵云的一生。比起《三国演义》中的常山赵子龙形象薄弱的太多了。并且前四人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和称帝时都获得了升迁,而赵云却没有。陈寿在最后的评论也是论述了关羽,张飞,马超等优缺点后,以一句:“黄,赵并做爪牙”结束。这也说明了赵云在这几位武将中地位的确不高。我认为这与赵云的性格有关。


一,刘备把赵云当做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恩人和朋友,但并不是当做开疆拓土的猛虎。

在《三国志》正文中,赵云的一生很简单。从公孙瓒那里就跟随刘备,长坂坡救了阿斗和甘夫人。夺取益州时,他与诸葛亮一起作战。后来镇守荆州,诸葛亮北伐时赵云军队失利,被降职处理,之后病死。干巴巴的记载,完全看不出赵云是个怎样的人。反而在裴注中的赵云形象比较饱满。赵云早期为了解民倒悬而加入了公孙瓒的队伍,被同在其手下的刘备发现,倾心结交。当时的关系不亚于与关羽,张飞那般亲密。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裴松之引《赵云别传》

以后,刘备辗转投奔了袁绍,赵云找到了刘备,并秘密替刘备招募了一批数百人的士卒。袁绍一直没有发现刘备躲在他眼皮底下发展个人力量,而这一切都是赵云的功劳。

刘备被曹操追击,在长坂坡丢下了妻子和儿子自己跑了。当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背叛你往北边跑了!”刘备用手戟扔向这人,愤怒的说:“子龙不会背叛我的!”过了不一会,赵云果然抱着阿斗,保护着甘夫人随后好来了。由此可见,刘备与赵云是互相信任,感情很深的。


就像一个老板刚创业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他很忠心,支持了他的初期发展,并且在危难关头救了他的妻儿老小。那么这个人就不单单是普通的员工,而是一个朋友加恩人。关键是坏就坏在这里,因为刘备不能把赵云单纯的看做是自己的部下,还夹杂着许多私人感情。这就容易产生别扭。说的通俗点就是刘备无法给赵云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一点也就影响了赵云日后的发展。既然无法明确定位,那就养着就行了,大事情能不参与的就不让他参与了。再看看刘备都用赵云干什么工作:

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裴松之引《赵云别传》

刘备认为赵云稳重,让他管制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孙夫人去了。一个猛将,干起了管家的活。赵云又怎么能在蜀汉崭露头角呢?

二,赵云为人谨小慎微,道德高度自律,也就注定了曲高和寡。

在三国时期的将领中,赵云的私人品德可以排第一,他是一个对自己高度自律,做事谨慎小心的人。刘备占据荆州后,让赵云取代赵范任桂阳太守。赵范是刚投降刘备不久,他的嫂子樊氏是当时出了名的美女,但是兄长已经死了,嫂子孀居在家,赵云当时又没有婚配。为了结交赵云,他当起了媒人,想撮合这对亲事。但是赵云拒绝了。

“相与同姓,卿兄如我兄!”固辞不许。

有人劝赵云就接受樊氏吧,毕竟是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呀!赵云这才说了实话:“赵范是被迫投降,以后怎么样还不知道呢!”后来赵范果然背叛逃跑了,赵云因拒绝樊氏而未受到牵连。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赵云做事是多么的谨小慎微,当然也赢得了不爱美色的好名声。

刘备从刘璋手里夺取益州之后,刚刚打了胜仗的大小将领们都讨论应该如何瓜分益州的土地和财富。刘备也在考虑如何给大家分配利益。唯独赵云反对众人的意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况且如今的敌人不光有匈奴,还有大大小小的各路诸侯,我们应该把田产财宝分给百姓,而不是想着自己得到利益。”赵云的高风亮节使刘备打消了赏赐诸将的想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云的道德境界确实很高,但是已经有一些曲高和寡的感觉了。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他也使大家丧失了一次发财的机会。

关羽死后,刘备一意孤行要东征孙权,谁敢劝就收拾谁。搞得大家只能保持沉默,而赵云又站出来阻止说:“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曹操,陛下不能因一时的气愤不顾国计民生,错误的攻打东吴,一旦开战,后果就很严重了。”此时的刘备已经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毅然决然的发动东征。并且把赵云调到别处去,不要他参与了。赵云在自己完美人格的控制下,顶撞了刘备,也使闭口不言的群臣感到惭愧。但最终还是孤立了自己,与大家失去了共同点。

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后,赵云因为失利于簊谷被降级处理,但是由于他亲自断后,使所率部队损失极小。诸葛亮打算赏赐赵云部队以表扬他们。但是作为主帅的赵云替部下拒绝了赏赐,并说打了败仗的军队,不能接受赏赐。是呀!赵云说的多好啊,可是如果我们是他的部下,心里会怎么想呢?为了自己的道德,牺牲了部下的利益。

三,给后人的启发。

《赵云别传》中的记载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忠肝义胆,有勇有谋,并且私人品德堪称完美的儒将。然而仔细看这些故事我发现,赵云是一个孤独的道德楷模。因为自己做事太谨慎小心,太在乎个人的品德,得罪了太多的人。就像古话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而赵云正是因为自己太超脱凡俗,使自己一直处于孤独状态,在君主和同僚眼中,赵云是道德楷模,但不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不乏追求完美而使自己与大众隔绝的人。这样的人,谁都说他好,找不到毛病,但谁也不喜欢和他一起做事情。


因为一个太完美的人,是无法融入大众的。凡事都不能太过,应该外圆内方,在保持自己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应该与大众保持一些默契度。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因为这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俗人。如果自己太过于与众不同,反而会成为另类。赵云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他的身上具备了古代道德的所要求的所有品质,但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最后反而借助民间艺人的创造而妇孺皆知。历史上真正的赵云,因为品德过于完美,导致了曲高和寡,在传记中只留下了几百字类似简历的记载。怎么能不叫人深思呢!


总结: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很出彩的人物,特别是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历代的人都对赵云称赞有加。清代的学者王复礼曾这样评价赵云:“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礼也明,其去私也利。”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待人谨慎小心,通晓礼仪,不为自己谋求私利的人。然而,这也是他一生不受重用的原因。一个人太过完美,也就不完美了。赵云就是这样的例子!



闰土看历史


简单来说,刘备临终前没有评价赵云。

《三国志》只记载了刘备两条临终遗言,一条是交代后事,一条是评价他人。

交代后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评价他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

这两条遗言是对同一个人说的,也就是刘备口中的“君”——诸葛亮。

前一条遗言事关蜀汉生死存亡,因为此时蜀汉建国未久,又遭逢夷陵大败,新君年少缺乏威望,必须要找个人镇住场子,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后一条遗言则显得疑点重重,马谡此时压根算不得蜀汉重臣,也没有太多功绩,刘备怎么会单独把他拎出来?关键是刘备都这么说了,诸葛亮还是不以为然,北伐时以马谡为先锋,导致街亭战败,北伐失败,完全不符合诸葛亮谨慎行事的性格特点。

抛开这个疑点不谈,再说赵云有没有被刘备重用。

先说一下什么叫重用,非要像关羽张飞诸葛亮那样才叫重用?显然不是,因为这种人整个蜀汉也只是个位数,刘备就重用这么点人?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被极大地拔高了,长坂坡七进七出、曹操想收为己用、五虎上将排第三,马超死后感觉就是天下第一、北伐时仅次于诸葛亮、死后追赠大将军,这待遇直追关张。

正史上赵云的地位当然没有这么高,《关张马黄赵传》里他排最后一位,而且官职也比前四位要低。问题在于,在第一档的末尾就不是第一档了?

翻开赵云的履历,他跟刘备睡过:“先主与云同床眠卧”,这待遇跟关张是一样的:“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同床共枕简直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信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紧绷着神经,一旦睡熟,身边人有异心的话,抬手一刀就解决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是极其信任的。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比如刘备在袁绍手下时,要秘密发展自己的人马,负责这事的正是赵云。又比如刘备战败后与赵云失散,有人说赵云往北跑了,刘备一手戟挑了过去:“子龙不会背叛我的!”(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总的来说,在刘备势力渐有起色后,赵云入则为亲信将领,执掌内卫;出则为要职,或领太守,或率偏师,或督后军。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赵云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这就能证明他不受重用了?很明显不能吧,恰恰是刘备认清了他是将才而非帅才,所以才没让他当一把手,也从侧面衬托出刘备的用人能力。

另外,赵云虽然没能跟关张马黄四人一样获得前右左后将军的名号,但他却是中护军,这个官职足以证明刘备对赵云的重用。

在汉末魏晋时期,中护军的职责是执掌禁军,兼有选拔武官的权力,因此任此职者往往是君主亲信,又为人公正。

如果中护军反水会怎样呢?司马家族很快给出了印证,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依靠的一大力量就是他儿子司马师以中护军身份统领的部分禁军(此前曹魏中护军一直由夏侯氏和曹氏族人担任,司马师担任情况特殊,且职权有所削弱)。

在《三国志》中,陈寿把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有谥号,蜀汉有谥号的又不止他们五个,更因为陈寿认可他们的功绩是在同一档次的,只不过档次内部有高低罢了。

简而言之,刘备临终前没有说赵云不可重用,他本人就重用了,怎么会说这种打脸的话。


平沙趣说历史


刘备希望赵云能够养老,已经舍不得他再去沙场出生入死了。现在刘备已经是快要死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经历了这么多乱事,最后只剩下赵云陪他了。曾经的蜀国五虎将,自己真正的结义兄弟就只剩下赵云了。刘备和关羽张飞结拜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由此可见刘备是多么重义气的人,而赵云也是他的兄弟,他们俩的感情不比关羽和张飞差,所以刘备舍不得赵云再去上战场上了,怕他也死在战场上。


蜀国五虎将只剩下了赵云 ,不能够再出去打仗了 ,怕他有损失

关羽因为去讨伐曹操,结果大意失荆州,被吴国和魏国联合起来消灭掉了。而张飞想要去为关羽报仇,一直都在准备中,可是张飞的脾气实在是太暴躁,总是一直鞭打着自己的部下,把自己心中的愤怒都发给了部下。结果这些部下忍受不了了,直接将张飞的头颅杀掉,然后送给了吴国,这个简直就是火上浇油,让刘备非常的生气。


于是刘备就准备了,大家谁也劝阻不了,其实当时赵云也是劝告了刘备。马超已经因病去世了,刘备自然就是带着黄忠去攻打吴国,结果没想到自己失败了,黄忠也在路上死了。然后在赵云的帮助下刘备逃了回来,在白帝城已经快不行了,刘备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吩咐清楚,把所有的重担都交给了诸葛亮。但是对于赵云,他希望赵云能够养老送终,在蜀国的人才已经十分的凋落,唯一能够称得上是猛将的就只有赵云一个人了。


所以对于赵云,刘备希望诸葛亮不要让他再去沙场上杀伐,而是留在军营中或者是蜀国里面能够安安心心的养老,没有生命危险就是最好的事情了。为现在已经是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算是真正的领悟到了,还是兄弟的感情最重要,可是连兄弟的仇都报不了,刘备也只能是遗憾终身,对于他最后一个兄弟,他希望赵云的结局能够好一点。

赵云和刘备的关系好,刘备存在着私心想让赵云养老

其实刘备说的不可以重用,就是希望他不要去战场上,如果换一种职业的话,或者是当一个太守。或者在蜀国内部当成一个大臣,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他已经说了让诸葛亮一定要尽心尽力的辅佐蜀国,而诸葛亮自然是不会忘记违法这件事情的,所以对于赵云一定是想要用的。这个就是提醒诸葛亮,尽量的不要让赵云有所闪失,更何况赵云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虽然老当益壮,可是再也经不起什么厉害的折腾,不比年轻人了。

但是最后蜀国没有什么人才,而诸葛亮也一直要北伐,赵云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打仗,就算年纪大也没有什么,都一直跟随着诸葛亮北伐,刘备所希望赵云做的事情最后还是没有完成。

想要让赵云远离这个乱世,隐居下去

是按照当时的结局,都被可能都已经觉得如果快要灭亡了,赵云待在这个乱世之中肯定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还不如彻底的远离蜀国,过上隐居的生活,这个对于赵云来讲才是真正最好的结局。



当年赵云跟随刘备的时候,当时刘备想要向公孙瓒接兵力,而且一定要用赵云,所以赵云开始跟着刘备了。在公孙瓒失败之后,赵云觉得刘备是一个真正的主公,于是想要去寻找刘备,当时刘备就是在袁绍手底下做事,赵云不想要去找袁绍。赵云没有办法,于是就落草为寇,想不到就碰上了刘备。然后一直都跟随着刘备进攻第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刘备,曾经还救过刘禅这一个太子,在长坂坡大战超云50多个大将。



赵云对刘备实在是太好了,刘备没有什么回报的,都被一直都给赵云送来了金钱美女,可是赵云一直都不要。刘备心里存在着愧疚,所以刘备就要对赵云特别的好。

算一下日子都有几十年了,从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逐渐的慢慢的变老,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想一想就让人感到心酸,英雄也会老去。

你们认为赵云最好的结局应该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大家好,我是司徒,听我聊历史,关注我不迷路。

谈起三国,那可有的说了,人物太多,剧情复杂,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五虎上将赵云,赵云这个人我认为大家应该在熟悉不过的了,小说三国里面是把赵云这个人写的近乎齐神,不过赵云相比关羽而言确实谦逊,又比张飞多了份稳重。也是小说让赵云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赵云

早期的赵云一直在公孙瓒的麾下效力,后来因为哥哥的死,他离开了公孙瓒,时隔七年赵云与刘备在邺城相见,从此赵云便一生追随刘备,替他出生入死。这是属于小说部分(作为蜀国的常胜将军赵云,虽然名声响亮基本上没有打输过什么仗,他经历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赵云除了军事才能之外,政治才能也是非常优秀的,赵云曾经引用霍去病的事迹来劝诫刘备将农田和房子还给百姓。在关羽张飞去世之后,还曾劝诫刘备不要伐吴。)不过这些来自于小说,也是后人对赵云的夸奖。真正的历史赵云其实没有那么的闪耀,赵云在历史中只是粗略的记载了两件事,第一就是长坂坡救主,第二就是与邓芝在箕谷抵挡曹真大军,败而不溃,后贬为镇军将军。

说来话长,长坂坡之战中,曹操追杀刘备,刘备为了逃命于是弄丢了自己得妻儿,危难之中是赵云孤身一人去救刘备的妻儿,不过也是没有七进七出那么夸张。自从赵云这一出之后,刘备便认定赵云的用处在于贴身保护于他,赵云得武功高强,并且有勇有谋,最适合保护刘备了。刘备不重用赵云,而是给赵云名义上的高官,五虎将的其他四位被分为前后左右将军,官位远在赵云之上,赵云与他们之间的最少差了两个等级,所以刘备并没有重用赵云。赵云不得重用的原因可能是如下:1.当时门阀制度较为严重,赵云出生布衣,投靠刘备也没有带一兵一卒,自然成为别人的嫁衣。2.赵云做官过于清廉,在朝中不会巩固自己的势力,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亲信和势力,只有赵云单枪匹马,自然人微言轻。3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冲锋陷阵,人才济济,赵云得不到施展也是正常,赵云本身也是缺乏领军的才能,但是赵云格斗很强,所以一直在刘备身边贴身保护。

这个题目的说法并不赞同,刘备也不是不重用赵云,只是他会用人,会抓住人心,让他们都在合适的位置上尽忠。


司徒历史


赵云从公元200年开始跟随刘备,一直到229年去世,差不多近30年,在蜀汉集团中跟随刘备的时间仅次关羽、张飞,作为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一,被称为“常胜将军”的赵云,是一个更完美的人物,既没有关羽的傲慢和目中无人,也不像张飞那样经常喝的大醉、还打骂士兵,赵云则是一身是胆,胆大心细。

但是就算跟随了这么多年还是没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地位上跟关羽张飞都没得比,常山赵子龙被称为常胜将军,在三国所有的武将中人品、相貌和武功都堪称一流,刘备非常喜欢他,以四弟相称,仅次于关张。但是不重用他这是为什么呢?

刘备的江湖,只有三人之行任何人不得超越关张的地位,所以赵云只能是排老四,永远挤不进前三,一般政治各方面的事情刘备还是像张飞关羽讨论,刘备属于江湖人士在用人上始终突不破自己的江湖框子。赵云身在在框外,纵使忠心耿耿也无可奈何。对于刘备来说赵云不是一个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只是自己帐下一个小角色。

还有就是刘备张飞关羽都是武将,作战勇猛,非常有经验,而赵云则偏向于文将,但是那个时候武将非常想需要的,关羽、张飞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不仅武力勇猛,而且能率领千军万马作战,胜利满满都能坐镇一方,为刘备分忧。虽然刘备也让赵云指挥过一些,但是毕竟经验不足,刘备没办法让他带兵部队参加战役,这样一来指挥军权就无法获得,赵云虽然武力值高,但在刘备眼里他只能做一个合格的保镖,却不能让他统兵作战!赵云的被刘备封为虎威将军,一般在战斗中作战最勇猛的武将通常都会被给予这个称号他却无法匹配这个名字。

赵云没有很好的武力值,但是他同样也不太懂政治,这就让人非常纠结了,!什么都不知道,反对刘备讨吴,这一点让人大吃一惊,觉得他不懂政治上的规划与谋略,虽然是为了蜀国考虑还是这样不懂政治的如何重用?赵云对刘备忠心可嘉,刘备对赵云信任有加,大小事让他处理,但是赵云也有缺点,也许不是缺点,就是为人太过正直,他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无法顺利和其他臣子交流和接触,自己会吃亏,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各种争端和矛盾,赵云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这个性格缺点而失掉性命。

在政治上缺乏经验,这一点会让政治者避而远之,无法重用,也许刘备在和赵云相处的时日里面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希望赵云受到重用,这也可以看作是刘备保护赵云的一种方式。


笑谈历史zz


刘备好惨。没有说过的话,都要被安在头上。生生被人扣上屎盆子!

可以说,刘备一生最信赖的武将,出了关张,就是赵云!刘备从来没有说过赵云的坏话。甚至连一句批评都没有。

第一,赵云这个人非常谨慎,懂规矩,知进退。

赵云不是一般无脑的武将,而是很有头脑的儒将。心思缜密,言行谨慎。刘备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相关自己的骑兵部队,实际上是刘备的亲兵卫队。征讨西川之时,又让赵云独自领军。汉中大战,赵云更是立下不世之功。刘备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

这样的信任,简直是倚为心腹,刘备怎么可能说出“赵云不可重用”的话。

第二,“不可大用”,说的是马谡。

三国志马良传中,有一段马谡的小传。其中记载,刘备临终之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有识人之明,他早就看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大任。但是诸葛亮偏偏非常欣赏马谡。刘备担心马谡被重用,误了大事。放心不下,这才特意叮嘱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不听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