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为何被清廷处决?

FCG冯春光


文学批评家是不好留名青史的,不信你仔细想一下古代有什么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估计你绞尽脑汁能想到的也就写了《文心雕龙》的刘勰和写了《诗品》的钟嵘,而且他们的著作你是断不会看的,因为你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沉闷。偶尔的一两个名句,并不能挽救整体的颓势,所以千万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就冲到了京东,造成网络经济的虚假繁荣,为自己的书架又增添了一本让自己心烦的书!

想一想,要在一大堆文艺作品中发现它们隐藏的规律,而且要看得够深,不能浮光掠影,净说些人所共知的道理,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信你去看一套《中国文学史》,初次翻开书本,那阵阵的书香,隽永的文字,一定让你觉得完美又激动不已!可是当你终于完成了这段美好的旅程之后,以后再无数次地遇到相同的叙述,你实在是觉得无聊又厌倦,觉得那些作者怎么都他妈的长一个脑子。

但这并不妨碍有大批的文艺理论从业者,当然大都是兼职,但有这么个头衔还是很有面子,让人一下子就感觉诗人气质十足,就算摔倒了也可以让人对他的狼狈忽略不计。至于他们的大作,我们是一个半个字都没有看到,看了也记不住,也看不完,太他妈长了,只知道人家名号挺响的。就靠着这名号行走江湖呢!其实社会上这种人太多了,整天喊贾平凹有多牛,他的字我是一个都不喜欢,说莫言是中国文学第一人,文章是不知道,曝光率高是不假。反正人家是大作家,名头不小!

坦白讲,明清那些文学家的作品远比他们自己有名,如果给你弄个四大名著与它们的作者的连线题,你还不一定能连对。这就跟唐宋时的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不一样了。一提李白有谁不知道,谁要说不知道李白,你真想上去扇他两耳瓜子。一提欧阳修,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作家。但是提到杨慎,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明清的那些作家实在让人觉得嚼之无味,就像现代的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更是如此,他们的著作就像图书馆一样让人敬而远之。

不过金圣叹的大名我还是听过的!明朝中后期有两个搞文学编纂与文艺批评较为有名的人物,他们一生迷醉在传统文化的波涛中,积极传播与宏扬传统文化,带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条爱护与传播古代文学,因而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个人就是冯梦龙与金圣叹。他们在文学经典的点评上尤见功力,滋养了一代一代仰慕古典文学的年青学者,为他们打开了古典文学的大门。所以金圣叹在学者们中间还是很有市场的,尤其是金批本的《水浒传》和《西厢记》,那更是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至于老金为什么被清廷给处死了,文人嘛,难免嘴贱又碎,而清廷又是以蛮夷入主中原,自尊心当然特别强,难免一不留神双方擦出仇恨的火花,结果书生就没了。





骑驴去高考


金圣叹,此人说好听点是文学批评家,说直白一点就是个妄人。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人,从小喜欢读书,尤其是迷《水浒传》,后来又考中了秀才,但基本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屌丝,为了生存他学会了一项技能“扶乩降灵”,俗称跳大神。老话讲术业有专攻,金圣汉在鬼神业找到了自己的专长,后来干的风生水起,专门去大户人家充当“门客”,有事时替主人沟通神灵指点迷津,没事时写点优美的文章赞美主人,为了打开知名度,时不时还写点对名著的点评,文字辛辣、语言精妙,篇篇爆文,崇祯年间在江南地区名气非常高。

图为金圣叹扇面书法。

当时的大儒、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就是水太凉的那位,对金圣叹的文章大加赞赏,到处去吹捧,金圣叹由于士大夫们都抬举自己,名气很高,自己越来越狂妄,看什么都很轻蔑,其实钱谦益是他的亲舅舅,舅舅帮亲外甥也说得过去,可是这位曾是明朝礼部尚书,誓与明朝共存亡的钱谦益,投降了满清,做了朝廷的礼部侍郎,一次钱谦益过寿,金圣叹也去了,宴席上众人起哄要金圣叹题几句诗助助兴,于是金圣叹张口就来: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写完笔一扔,走了,搞得众人灰头土脸,对自己舅舅都这么狂妄。

图为钱谦益画像。

搞清他路数的人都远离他,有些蒙在鼓里的人就倒霉了,一次金圣叹又无米下锅了,一豁达的朋友叫王斫山给他送来了3000两白银,教他把钱去放债,一段时间后本钱还给他,利息留着自己花,结果不到一个月,金圣叹把3000两白银全挥霍掉了,王斫山来找他时,金圣叹还质问,这3000两放在家里,你不过是个守财奴,我帮你把钱都散掉了,你应该感谢我,从此,再无人敢招惹金圣叹。

图为金圣叹墓,隐藏在苏州五峰山。

当然,古时候狂妄到出名的人,肯定是有一定本事的,金圣叹的学问水平很高,在他点评的六才子书里面,尤其是《水浒传》、《西厢记》都精品之作,他也推动了白话文小说的发展。在对待改朝换代的事情上,金圣叹的态度是不反抗,不做官,只想做一个顺民,到了1661年顺治皇帝死了,金圣叹所在的吴县县令各种压榨百姓,于是妄人金圣叹领着一帮人去孔庙哭泣,一边借着哭死去的顺治皇帝,一边通过扶乩降灵向顺治呼吁这个县令不行,其实哭庙这事,百姓想找个领头的来伸冤,金圣叹平时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刺头正合适,而金圣叹呢,只想通过“哭庙”玩一把行为艺术,谁知当地政府没有理解他这个行为,认为这伙人想造反,三下五除二就拿下,当时清廷在江南地区统治还不稳固,为了震慑江南士人,严肃的处理了此事,于是当年金圣叹被砍头。


图文绘历史


金圣叹人头落地,那头颅滚出数丈,突然从左耳跳出了一个纸团,监斩官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好”字,随之头颅的右耳也滚出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一个“疼”字,连起来就是“好疼”。

这就是明末清初一代批评家金圣叹最后的归宿,他用调侃的口气面对死亡,到死都不改其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态度。

金圣叹是一个怎样的人?

金圣叹(1608~1661)今江苏苏州人,小时候家贫,但人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才,18岁中秀才,接下来是考举人。



假如金圣叹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下去,我觉得他不会被清廷砍头,相反有可能像他舅舅钱谦益那样做个高官。

但是人生不能重来,金圣叹考中秀才后就止步不前了。原来他迷上了看《水浒》《西厢记》之类的书了,这种书籍在明、清时期属于禁书。

他偷看也就罢了,竟动笔评论起这些书,不仅如此,他还蔑视科举考试,本来凭他知识能够考中状元,走一条致仕之路。

但他属于文人中的异类,每次考试不好好答题,故意写些不着边际讽刺挖苦之类的对子,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之中。

金圣叹批评时政总是说些尖酸刻薄之言,你可以看不惯清朝的统治,你可以不出仕为官,但不要和传统礼教为敌。



说实话,我真看不懂金圣叹到底是愤世嫉俗还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如他的舅舅钱谦益原来是明朝崇祯帝的礼部侍郎,后来清朝入关做了顺治皇帝的礼部侍郎。

他舅舅的行为暂且不评,作为外甥的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舅舅,在众人鼓动下写下了这样的对子:“一代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钱谦益当着众人的面差点碰死。

金圣叹口口声声说崇拜孔子,但孔子的“仁、智、礼、义、信不知道他读懂了多少?至少他不懂尊敬长辈,不要忘了“娘亲舅大”这句古语。

金圣叹如果是出于义愤也就罢了,毕竟清朝在入关之初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可是当顺治皇帝看了他写的书评时夸奖了他几句,他竟向北叩头痛哭流泣拜谢。



真看不懂金圣叹。也许他很想出仕做官,但囿于平时的狂放不羁抹不开脸去围着皇帝转,况且他羞辱舅舅的事尽人皆知,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断了自己的退路。

既然如此就破罐子破摔吧!金圣叹离经叛道、嬉笑怒骂游戏人生,从一个聪明少年,一步步沦落成了一个癫狂的老年人了。

金圣叹为何被清廷砍了?

都说年轻人“叛逆”情有可原,毕竟心智还不健全。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金圣叹到了50多岁依然不改初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五日,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清世祖福临(顺治帝)驾崩了。



本来这事和金圣叹无关,既然他不爱清朝,顺治死了他应该高兴才是,结果他去哭庙,随后被清廷抓了起来。历史上称之为“哭庙案”。

金圣叹被杀远没有“哭一哭”这么简单。内情其实是这样的:

金圣叹的“父母官”,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了完成税收,鞭打辱骂百姓,激起了苏州士人的愤怒。

三月初,金圣叹与100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心中的愤懑,讲真这是“借死人压活人”。

金圣叹等人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县令任维初的不法行为,要求罢免其职。

金圣叹一行人就不想想,县令收税不就是为了大清国库丰盈吗?巡抚肯定要维护县令的利益,毕竟还要靠基层官员办事。



朱国治下令逮捕了其中11人,并为任维初遮掩回护,上报京城说士人暴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

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人,(脑补扬州十屠,清廷怕再闹事)。增加批捕了金圣叹等七名士人,随即在南京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18人斩首,这才是金圣叹被杀的原因。

说句难听的话,金圣叹算是赶上这拨了。这些人够冤的,本来是正当诉求,结果被判谋反。

我们可以退一步想,假如金圣叹平时不那么叛逆,他还会被判刑吗?要知道,他舅舅当时是朝中说一不二的重臣,假如他不羞辱舅舅,钱谦益能看着自己外甥身首异处吗?

古语云:不作不死,金圣叹就是明末清初的愤青。和三国时的孔融一样,都是“小时了了,大必未佳”之人。(我不否认金圣叹有文采,他评的《水浒》《西厢记》很精彩。当初孔融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呢,最后不是一样被曹操杀了?)

金圣叹被关押期间,他的两个儿子莲子、梨儿去看他,两个儿子哭得泪流满面,而金圣叹还有心情开玩笑,说,我给你俩出个对子,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们哪有心情理他,他自己对道:梨儿腹内酸。说罢嘿嘿笑了两声。




金圣叹的笑比哭都难受,他就不想想,“你死了家中妻儿老小咋活?”金圣叹你也太自私了,为了扬名立万,为了虚无的狂士之名抛妻弃子,值得吗?

种上蒺藜收获刺,别指望你舅舅来救你了。

金圣叹后悔来不及了,他只能硬着头皮把狂士之名的身份做足。金圣叹临死前,神秘兮兮的对狱卒说,我写了一封信,麻烦交给我的家人吧?

狱卒答应他并接过了信,转头交给了领导任维初“审查”。

任维初一看差点没气死,头5个字是,“字付大儿看”,金圣叹沾了县令光了,任县令做了一回他的大儿子。

后面是“花生与豆干同吃,有胡桃(核桃)滋味”,此法流传下去,吾死无遗恨矣!”得了,金圣叹你够潇洒的,我服你了,县令心中暗骂。

金圣叹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手起刀落,头滚出多远,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一幕。


秉烛读春秋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一生狂傲不羁,处世率性肆意,好出惊世骇俗之语,他曾自夸“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这样的一个狂放大才,到底因何而死。


“哭庙抗粮”还是“因文而死”

关于他的死因,主流观点有“哭庙抗粮”的说法。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金圣叹趁着巡抚朱国治到苏州哀悼顺治皇帝驾崩,于是带着上百人到文庙痛哭,还敲锣打鼓,一路上有上千人跟随,一直敲到府衙门口,去揭发吴县县令任维初贪赃枉法。朱国治怕因此牵连自己,就以金圣叹敲鼓惊扰顺治皇帝为由,将他逮捕。正好这个时候郑成功正在反清复明,朱国治借此机会诬告金圣叹等人是在策应郑成功,于是上报朝廷将金圣叹斩首示众。

不过近些年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说金圣叹并没有参加过哭庙的活动,金圣叹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信上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而金圣叹之所以被牵连进这个案子是因为他写过一篇讽刺县令和巡抚的杂文《十弗见》。


金圣叹死前仍妙笔生花

说金圣叹有天游金山寺,玩的尽兴天色已晚,就下榻在寺中。晚上金山寺长老寺宇和尚到访,与金圣叹互出对联消磨时间。出着出着,就到了夜半三更了,金圣叹有点困又不好直说,就问寺宇和尚现在几时了?此时正好轮到寺宇和尚出对联,他就开玩笑说,他再出一上联,如果金圣叹答不出,今晚可就别睡了。金圣叹说那你出吧。寺宇和尚就随口说道:“半夜三更半。”金圣叹愣住了,这对联有点难啊,于是他思前想后还真就想不出下联。后来寺宇和尚就开解他说自己胡诌乱扯的,不必当真,赶紧休息吧。结果金圣叹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下山前跟寺宇和尚说他没想出下联,算是欠他一个人情。

后来,金圣叹因哭太庙案被杀。行刑前,正好是中秋佳节,寺宇和尚就送来了一盒月饼。金圣叹看到月饼忽然想起还欠寺宇和尚一个下联,于是他就对监斩官说他还有一个下联没送给寺宇和尚,能不能让他将下联写下来。监斩官碍于寺宇和尚的面子,就让他快点。金圣叹要来纸墨,大笔一挥写上五个大字“中秋八月中”。


身死道消

金圣叹不论是因为“哭庙案”被杀,还是因文章而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放浪形骸的金圣叹为新朝廷所不容,他的处世风格与当时道貌岸然的社会风气所不容,最终走上了刑场。朝廷官员的阴险刻毒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朱国治后来活该被吴三桂分而食之。


邯郸醉


可以参考希特勒在进攻波兰前对希姆莱说的话:“绝对不可以让波兰复活,为此必须消灭波兰的贵族,消灭从小学教师至专家学者的波兰知识分子,这样波兰人就会沦为奴隶,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另一边苏联制造了卡廷惨案,消灭的是波兰军事精英,两个国家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就是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消灭一个国家的精英,从而达到完全征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目的。

同理,满清也是这样做的。

满清入主中原,除了在华北地区受到汉族官僚和山西商人的支持外,在淮南、江南以致后来的江西、广东等都受到了强烈的抵抗,于是为了征服汉族,在肉体上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昌之屠”“广州之屠”等等等等一系列的惨案,屠杀了上千万的汉人。

另一面,针对汉人的优势文化,也采取了“剃发”“文字狱”等一系列手段,对知识精英大加屠戮。金圣叹做注的“水浒传”“推背图”,极为成功,其文章扶乩已成为江南文人的翘楚,也引起了清廷的忌惮,于是找了个小事,借他的头震慑江南的读书人。孔雀因为长着翠羽而被网捕,猎豹因为拥有斑纹而被擒杀,这些本应当引以为骄傲的资本,却成了它们招灾惹祸的根苗。同样道理,金圣叹的被杀也在于他的优秀与名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满清对汉人的文化高压与阉割,如果从统治者的角度讲,是很成功的。君不见二百多年后亡国时多少汉人抱着辫子哭。而文化高压直至近三百年后的“五四”才让中国人稍稍喘气,一直延续至今。


hantao18694


金圣叹也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他的死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抗粮哭庙”案。

这是在顺治十八年时,苏州吴县新上任的县令任维为弥补亏空的漕粮,便开始严厉追缴当地百姓们历年来的欠税,为此不惜杖责百姓,总而言之,不交钱就往死里打!

吴县县令的这一粗暴行为,直接激怒当地百姓。因为,百姓们又不是不想交税,而是明末清初的这场战乱,让大家只能勉强够生活而已,很多人连温饱都不够,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来交税呢?任维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所以,当地百姓便纷纷起来抗议,金圣叹这个时候跑出来加入到抗议的对付,他还和数百名读书人一起到孔庙聚集,借悼念顺治帝驾崩而大闹孔庙。后来这件事闹得非常大,朝廷为平息民怨,就让江苏巡抚朱国治前去彻查此事。



经过一番彻查,朱国治上书控诉县令任维有不法行为,要求朝廷将其罢免。同时,为尽快平息事态,让闹事的人不再闹事,朱国治便下令逮捕了其中带头的十几人,不幸的是,金圣叹也恰好在这十几人当中。

后来,朱国治上奏朝廷,说十几个人带头闹事,鼓动大家不交税,并惊扰先帝之灵,请求将其给予严惩。正好朝廷也有意杀鸡儆猴,震慑江南士族,便将这十几人中的七名江南名士,以叛逆罪判处斩。不幸的是,金圣叹恰好在这七人当中。

如果单从这段记载看,金圣叹的被杀,实在是一件比较无辜的事情,同时大家也会对满清政府的做法表示痛恨,总而言之,就因为这一点小事而杀人,实在太残暴。但其实,如果大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金圣叹的被杀,更多是咎由自取,并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大家知道,明朝灭亡是因为帝国没有钱,拿不出钱来赈灾、招抚和打仗,所以只能被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推翻。但问题是,当时的明帝国并不是真正没有钱,而是帝国的绝大部分财富,既得利益集团搜刮走,他们占据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已无法再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于是社会两级分化严重,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政府因为缺钱,随时面临破产的边缘;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政客、地主、乡绅、名士、商人们,过着风流潇洒的日子,另一方面,就是无数底层老百姓随时面临饿死的可能。

对于此,崇祯皇帝那是哭着喊着求这些既得利益者捐钱交税,但却都是一毛不拔,对于这些既得利益者来说,就算明朝灭亡,新上来的统治者,还不是继续得依靠这些政客、地主、乡绅、名士和商人们,因为封建王朝就是为他们这些阶层服务的。



后来,等到满清统治者上台后,这些既得利益依然是我行我素,尤其是江南的既得利益者,因为没有受到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大规模打击,他们还有力量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对清廷的征税和土地改革,他们不愿意履行,要么想尽办法偷税漏税,要么将赋税转嫁给底层百姓。

如果,江南的这群既得利益者,面对的仍然是腐朽透顶的明王朝和崇祯皇帝,可能依然能够逍遥自在,没有人能够拿他们怎么办。但问题是,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新崛起的清王朝,它的组织机构还没有被腐蚀,所以自然能够放开手脚打击这群既得利益者。

于是,顺治末年著名的奏销案的爆发。当时满清政府为清查欠粮,便对江南地区进行重拳出击。总而言之,有点身份的人敢欠粮,一律严惩不贷。于是,只要你敢欠粮,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职的一律降级。仅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级的人,就有一万多人。

虽然这次整顿,体现了满清的残暴。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它主要的针对目标,是有功名、有官职的地主和乡绅阶层,并不是广大底层百姓。换句话说,现在清廷是以严厉手段逼迫有钱有势的人合法交税,不允许他们偷税漏税。

当时清廷追缴赋税的手段有多严厉,有位叫做叶方霭的人,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他想给满清政府一个难堪,就故意拖欠一文钱,总而言之,你不是说欠粮就革去功名吗?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钱,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了?

如果他面对的是崇祯皇帝,皇帝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问题是,他面对的是满清皇帝,所以当时就被革去功名。当时,金圣叹的“抗粮哭庙”事件,也是这场运动中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应该就能理解金圣叹为何会被清廷给处死了吧!


我是赵帅锅


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最大的成就,就是点评、改编了《水浒传》、《西厢记》等文学名著,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模式,是举世公认的文学批评大家。

金圣叹向来都是一个奇异的存在。他的奇异之处,就在于他独特的思想观点,以及坦坦荡荡的行事风格,看似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却是一个讲求实际,具体事务具体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人。

金圣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笃信佛教,劝人向善,却又对佛教的清修戒律不以为然,常常率性而为,狂放不羁。他认同儒家思想,敬佩杜甫的忠君爱国,也为孔圣人而赞叹,还因此取字为“圣叹”。但是,他一边认为王命和礼法不可违,认同礼制教化,谴责流寇盗匪,却又一边同情被欺压的百姓,批评官府的苛政,认同“官逼民反”的事实。

金圣叹认为宋江造反是抱着自己的私心,因此极其的鄙视厌恶宋江。但是,他却对真正受害的武松等人,抱着极大的同情和好感。他同情《水浒装》中的绿林好汉,却又不满于他们的无法无天。看来,金圣叹绝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金圣叹认同忠君报国,他认为食君之禄,就应该忠君之事。所以,他也很嫌弃他的舅舅东林党首钱谦益,讽刺钱谦益就是“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即钱谦益作为大明的三朝元老,却贪生怕死投降了大清,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大奸臣。

按照儒家传统,在古代晚辈骂长辈,是大逆不道之举,而金圣叹却不以为意。可见,金圣叹并不是一个完全拘泥于大道理、死道理的迂腐学究。

相反的,金圣叹认为自己并未入明朝为官,因此就不用有此负担。金圣叹在崇祯年间,曾以头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他中秀才之后,无意仕途,而是以读书著述为乐。因此,他的功名也就仅限于秀才,而且也从未入仕为官。

金圣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谁做皇上无关紧要,他更看重当前的皇上是否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他自己是否能够继续读书,写出更多的著作。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都是底层的贡献者,而不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他听到顺治皇帝夸赞他的文章写得好的时候,金圣叹是“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圣叹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不掩饰不做作,随心随性而为,认为好的就是好,坏的就是坏,然后去随心意去做就是了。他不像钱谦益之流,都是语言上的伟人,行动上的矮子。

正是金圣叹的这种性格,最终也害死了金圣叹。毕竟社会很现实,而现实又很残酷。

金圣叹在五十三岁时,被称为清朝“江南三大案”之一“哭庙案”牵连,最终被判处叛逆罪抄家处斩。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1661年,吴县新任的县令任维初到任后,私取公粮三千余石,用以自己挥霍。任维初为了弥补亏空,将粮食摊派给了老百姓,让老百姓在缴纳税粮时多缴。这在当时基本上都是惯用手法,什么火耗银之类的,名目繁多。总之,清朝的官府想要让老百姓多缴粮,有的是办法。

那老百姓缴不上来怎么办?任维初统统以拖欠税粮为由,全部逮捕,鞭打,拷问,逼缴公粮。

以金圣叹为首的江南士人听闻后,非常同情这些农民的遭遇,并愤慨于任维初的做法。当时适逢顺治驾崩,金圣叹就写了《哭庙文》,和一百多名士人,到顺治的哭灵庙前聚集悼念,借机发泄愤怒。其实,这些人也就是借助顺治的灵位,希望清朝廷能够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而已。

金圣叹《哭庙文》写道:“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揭发了任维初的罪行。

这些士人同时还到江苏巡抚衙门,找到了时任江苏巡抚朱国治,呈上了状纸,控诉任维初的罪行,要求罢免任维初的官职。

戏剧性的部分来临了,原本这只是一桩县令贪没公粮,逼税殴打百姓的普通案件而已。结果呢,最后却被江苏巡抚朱国治伙同清廷,狼狈为奸,一同给断成了一桩“谋逆大案”,处死了十八名士人,徒刑流配无数。

朱国治在收到状纸后,袒护任维初,拘捕了告状的士人。同时,他上报朝廷,说是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当时立国不久,正想借机震慑江南士族。于是,上下配合,共同制造了这起有名的冤案“哭庙案”。

清廷令朱国治彻底严查。朱国治在接到谕令后,先后逮捕了数十名江南士人,而金圣叹被作为首犯拘捕。经过会审和严刑拷问之后,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十八人被判处斩首,其余人则是罚金、徒刑、流放。而所谓的主犯金圣叹,财产充公,家属发配东北。

金圣叹死了,但是金圣叹的著作和思想留了下来,金圣叹的事迹也留了下来。这也将丑陋的清廷,所秉持的所谓“仁政”的真实面目昭然于天下。清廷、清朝官员、士人和百姓的作为和结局,全部浓缩在了这件看似寻常的“哭庙案”中。

这也正应了孟子的名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清廷根本就不关心百姓疾苦,那么清朝天下的百姓会如何呢?清朝的灭亡,在清朝建立之时,已经注定了。


奕天读历史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人,一生经历了明朝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他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以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一般普通人对他少有了解,接触到他恐怕都是因为他为《推背图》做了评点。

那么他为何会被康熙处死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书生意气,自己作死

顺治18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这引起了苏州民间民意沸腾。

三月初,顺治皇帝驾崩,金圣叹与100多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到孔庙聚会悼念。并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向江苏巡抚朱国治告状,控诉任维初,还要求罢免他。

金圣叹和这群书生还以为是在明朝,动不动就可以到孔庙和官府哭诉,威胁皇帝和官员。以往在明朝,这招屡试不爽,皇帝不仅不敢杀了他们,多数时候都要妥协安抚他们。即便遇到强势的皇帝,也顶多就是仗责,活下来还可以得到好的名声。

可是他们也不想想现在是谁在坐天下!满清鞑子本来就惧怕江南士人势力太根深蒂固,借口文字狱搞掉很多人。又岂会顾及你读书人的身份?读书人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奴才罢了!

于是,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11人,并为任维初遮盖掩饰。最后上报京城,说他们山东百姓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朝政府,本来就有意打压江南世族。于是又逮捕了金圣叹等七名士子。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最以叛逆罪判处斩首,7月13日行刑。这就是历史上的”哭庙案”。

泄露“天机”太多,遭到“人为报应”

金圣叹曾为《推背图》批注,且解释得非常到位,时至如今已是最流行的版本了。

《推背图》是什么?!那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预言书,自诞生之日起,在历朝历代都是禁书,皇家管控极严,更何况是大兴文字狱的满清!

所以大有可能是因为“泄露天机”太多,遭到了当权者的报复,早已经上了黑名单,“哭庙案”正好给了满清借口,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

所以说金圣叹之死是死于满清打压江南士族,也是死于他自己作死。


历史小跟班


一代奇才金圣叹

明朝万历三十六年(西历1608年),金圣叹生于苏州。

或许是苏杭之地多灵秀的关系,金圣叹生来就与众不同,很小的时候,金圣叹就才华横溢,不过,在传统儒家价值观里面,奉行“学而优则仕”这一说法,如同当下学霸以考入清华、北大为标杆一样,古代的学霸,讲究考取功名做官。但是,金圣叹偏偏对于科举、做官毫无兴趣——不论是明朝的官儿还是清朝的官儿,他都不感兴趣。


金圣叹所感兴趣的,不外乎两件事:一件事就是“闲书点评”——在我国古代,书分两种,一种是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可以通过这些书求功名。另一些则是《西厢记》等闲书,所谓闲书者,顾名思义,给闲人看的。

对于后世文学爱好者而言,要感谢金圣叹的不务正业——因为金圣叹对《水浒传》等一系列“闲书”做的点评,让当代文学爱好者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研读,有了一定的参考。金圣叹的文学评论,曾被清朝顺治帝所称赞,由此可见其文学评论水平。

金圣叹的另一个爱好,则是爱好鬼神之说,甚至有传说金圣叹能通鬼神。

哭庙案

清朝顺治十八年(西历1661年),顺治帝驾崩。就在这一年,金圣叹所在地的县令任维初因横征暴敛,而触怒包括金圣叹在内的读书人。于是,金圣叹等人以为顺治帝哭丧为名,聚集在孔庙。随后,金圣叹等人写联名信给江苏巡抚朱国治,要求朱国治罢免任维初。

只是,金圣叹等人忽略了此时的敏感性。



此时虽然清朝已经入关长达十八年,但是南明永历朝廷依旧存在,各地抗清武装——包括夔东十三家、李定国部、郑成功部等也在继续活动。而顺治帝驾崩后,新继承大清天子的皇帝,还是个八岁顽童。

因此此时的大清帝国,处于脆弱、敏感,甚至草木皆兵的状态,而苏州又恰好距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事发地不远。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金圣叹等苏州士人聚众在孔庙闹事,让清廷十分紧张,最终,清廷选择处决金圣叹等人——这算是给新皇帝的朝廷(康熙朝廷)杀人立威,也算是在江南杀一儆百。

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庙案,金圣叹就这样被杀了。

金圣叹是否真的如同自称的那样能通鬼神,旁人不得而知,不过,从他在下狱期间,依旧嬉笑自若,被处决那天依旧笑对屠刀,或许,他真的已经看淡生死了。

很多年后,有个叫蒲松龄的人,在《聊斋》中写了一个故事,里面提到一群读书人联名上告当地地方官,结果被遭遇巡抚打压,其中一名读书人在逃亡途中偶遇仙家,并且有了一番奇遇。这个故事的原型,有认为,是蒲松龄根据金圣叹“哭庙案”事迹,受到的启发而写成的。

从这不难看出,金圣叹对后世的影响。


藤树先生


一代怪杰金圣叹,在生洒脱,死时超脱。金圣叹之死与名列《清史稿》忠义传的朱国治有关,朱国治以不屈从吴三桂这位明朝清朝之反贼而被杀,为满清尽忠,得到大大的褒扬,他在吴郡所作的压迫士林和残毒民众,以致弃官而走的丑事也成了小过失,封建社会,只要能忠君爱朝廷,残害生民算什么。金圣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身死,性格使然,形势使然。


清朝在吴三桂的带路下入关,打的旗号是为明朝报仇,大杀李自成等农民军后,又宜将剩勇追穷寇,力争全歼朱明后人,军刀与安抚齐下,战场和文字狱并行。这时出现了生于明朝时代长于清朝时期的金圣叹,孤高自清,不以出仕为能事,喜欢评点先人大作,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在士庶中有大名,为应清朝科试,不致让自己过于另类,金圣叹曾改称金人瑞参考得到第一名,但无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金圣叹的评点作品极有可圈可点之处,曾写道:子弟欲看《西厢记》,须教其先看《国风》。盖《西厢记》所写事,便全是《国风》所写事。以《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在现在享有大名的,莫过于评点《水浒传》。他在第一回便评点到“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摒弃奴民思维,指出乱象源于上,无异石破天惊的看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作为思想上的先驱者和文化上的敏感人,金圣叹与同时期的顾炎武、黄宗羲不约而同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病,倡言隐约朦胧的民主理想。他的思想与顾炎武的恢复清议、黄宗羲的学校议天子是非鼎足而立,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金圣叹得到胡适林语堂等人的赞扬。在清朝,他也是受到追捧的,清顺治就曾说他是古文高手,勿以时文的眼光看待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金圣叹之死与满清入关人心未附心虚有关,为收人心加大打太力度,战乱四起需要横征暴敛,顺治死后,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还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一代怪杰、行事不受拘束的金圣叹就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为名,组织哭庙,揭露任维初恶,江苏巡抚朱国治迎合朝廷有意威慑江南士族的意图,就此罗织罪名杀害金圣叹、倪用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