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活着》 中每死一个人,它的苦难叙事的力度就衰竭一次?

一缕冷香

《活着》是作者余华的代表作品,被拍成电影,还有电视剧的形式,可以说无论作为读者还是观众,都在读完或者看完后感慨良多。

这部小说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苦难,到最后所有亲人先后离去只剩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命运的苦难从徐福贵的嗜赌成性开始,赌光了家业,穷困中福贵因母亲生病求医在半道被抓壮丁开始,一直在纠缠着他。

先离开福贵而去的是福贵的母亲,等到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着一双儿女,女儿却不幸成了哑巴。母亲的离去对福贵打击很大,但这还只是流泪的开始。


大女儿凤霞在福贵被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但是乖巧、懂事。为了能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别人,后来她跑回了家,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难后嫁与二喜,过了一段安生日子,最后死在产床上。

有庆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喜欢跑步,费鞋,为了鞋子安好,冬天光着脚上学,为了县长夫人献血,被活生生抽血抽死。


二喜是凤霞的男人,老实、为了相爱的人离去,精神一直不好,他的生命里只有妻子凤霞和儿子苦根,可命运不会对他有所偏爱,在凤霞死后,因工地事故被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叫了一句:苦根。

家珍本来是千金小姐,对福贵的败家,混帐一直不离不弃,甚至挺着大肚子走到镇上,跪着求福贵别再赌钱,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拉回。和福贵的婚后几十年,也是家珍悲苦的几十年,随着女儿、儿子的死去,生活的苦痛折磨让这个善良、娴惠的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


苦根生下来母亲就死了,父亲二喜一直带着,二喜一死,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因为一次生病,福貴给他做了很多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困,连豆子都少吃。最后直接撑死在家中。

《活着》简洁有力,直扺人的内心,小说中那种对死去的人看似冷漠的语调,却一次比一次更狠的刺痛着人心最深处,小说也没有煽情的话,但每一次悲剧都是痛苦的!只有读过这部小说,才会明白《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粮辰美精

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



众所周知,《活着》本身就是一部文学史诗。福贵一家在残酷命运下不断挣扎,每一出悲剧都十分沉重痛苦。作为读者,从最初的内心翻滚到最后麻木压抑,看完后一阵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意无尽而言有尽,不禁词穷,心情不可谓不复杂。

一部达到如此境界的小说,为什么又说每死一个人,苦难的力度就衰竭一次呢?我认为理由有二。

1、从最初的悲剧到好转,人们似乎又对生活产生了希望,让人觉得难过的同时有一种不负所望的感觉。但一次次新的希望的破碎,让人发现悲剧无穷尽又必然,对接下来的暂时美好有了变成悲剧的心理准备,有心理准备后,悲切固然有,但不是无法接受,所以说衰竭。

2、在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死去后,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迷雾后作者想表述的“活”,我们便开始将苦难的伤痛转化为对讲述的思考。一切活着的意义才成了故事本身,或许这样,才能理解苦难的衰竭。



所以呀!

这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那么人“养”大了会懂得活着吗?


阿谦的尝试性探寻

这本书值得一读,感觉人要坚强的活,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大富大贵,到以后丧子丧女丧妻,到老孤苦无助,但主人公还是坚强的活下去,读完这本书觉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不是个事,抗压能力会加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