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政府办公区没有围墙

晨报记者 吴艺璇

油墩子是金山廊下山塘村最让人想念的味道。到了山塘村口,穿过百姓舞台,走进巷弄,“明月山塘小吃铺”的旗招就在街角。招牌的左边,摊主沈阿婆正拿着钳子从滋滋冒响的油锅里夹出几块萝卜丝馅儿的油墩子。

沈阿婆是山塘村的“原住民”,和老伴开的副食品店就在村里。两年前,随着附近的网红景点“枫叶岛”火起来后,她在副食品店门口搭起了这个油墩子小摊。

今年5月,距离沈阿婆摊位仅有几步路的村委办公区,厚实的灰色围墙被施工队推倒。这个小小的变化,让她的油墩子成了山塘村这个新“景区”里的不二美食。

但在施工的那几天里,沈阿婆很是纳闷:“建好的围墙为什么要拆?”

等施工结束,她发现,绿树和草坪代替了水泥墙和栅栏,原来被围墙拦起的小院子成了公共空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外敞开,隔壁就是老年活动中心,外边还有供人休息的景观亭台。干完家务活的乡亲没事就喜欢坐在那里晒太阳,要是突然想到什么事,几步路就到社区服务中心,“几秒钟就找到书记了,就像生活在一个大院里一样方便”。

沈阿婆也有一样的感受。儿子和女儿一个在市区、一个在城区,她们平日更多的是通过手机联络。智能手机对70多岁的她来说有时好使,“不听话”的时候怎么使唤也没辙。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找村里年轻的副书记吕春芳帮忙。

“村里本来就不大,其实有没有围墙都不会差太远的路,但围墙拆了以后,每次找吕书记心里就少了一种上门求人办事的感觉。”她说。

像山塘村一样,廊下镇已经有10个村委办公点拆掉了围墙。而带头“老大哥”就是廊下镇政府。

廊下镇政府坐落在景乐路上,要不是路边一间保卫室和大门上的几块门牌,以及进博会期间出入口升起的几个防冲撞立柱,你很难确认这里就是镇政府所在地。

“我们镇政府从侧面看,更像一个公共的花园广场。”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说,整个“广场”不设围墙,几排绿植隔出的道路四通八达。200多个停车位免费对外开放,38298平方米的办公区域,绿化面积22392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8.5%。不仅如此,还有三块空地留给村民跳广场舞。“之所以要辟出三块,是为了满足老中青三个群体不同的广场舞需求”。

颜值上去了,办事体验也在不断提升。保卫室和信访室往往被人称为两大“门神”。“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确认,保安是不会放行的。”但在廊下镇政府,门卫室的保安从“检查式”变为了“引导式”。

“现在保安更多的是在老百姓进来停车的时候做个引导,或者做些收发传达工作。”廊下镇党委委员俞惠锋说,“需要我告诉您怎么走?”肯定比“你来找谁的?”更让老百姓理解和配合。

拆了围墙,更要破除“心墙”。假如只是门好进,事情仍然难办,纵使是“无围墙”办公,也会将群众隔在玻璃墙外。为此,廊下镇多个村的“两委”班子将办公室也挪了个位,实现“下楼”集中办公。

山塘村也不例外。今年9月,村“两委”班子直接将办公室搬进了一楼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代替了原来的调解室。透明玻璃隔开的办公室外挂着一张“去向表”,紧挨着警务室。服务中心的大厅有一张低矮的服务台,村民办事就通过这张桌台与另一侧的工作人员沟通,遇到困难,可以直接找到旁边的村书记。

而2018年10月就拆掉围墙的友好村,“两委”班子干脆把服务台也免了,进门就是办公桌。独居老人邵老伯腿脚不便,靠残疾人助动车出行。过去到村委办事需要跨过两道“坎”,一道是村委大门,一道是两层楼的台阶。“有时候嫌费事,他就直接楼下靠喊了。现在我们下楼办公后,他几乎可以把助动车直接开到我们的办公桌旁。”友好村村委董辉辉说。

沈吉明是友好村的林业养护员,村委办公室成了他歇脚的地方。“渴了进来装点水,充充电。”沈吉明说,村里鸡毛蒜皮的事情很多,田埂上多种了一行毛豆也要跟村居委说。作为村民小组的组长,他经常趁着干活歇脚的间隙来村委唠唠,很多矛盾也跟着有了化解的思路。

夜幕降临,被万亩良田包围的友好村路上灯火通明,村委办公室外和镇上一样热闹,跳广场舞的村民来了,志愿者把音响通上电,在自家大院里跳起了舞。

“我还没学呢,争取以后能露一手。”沈吉明有点害羞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