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不婚主义,我错了吗?《奇葩说》储殷教授冷脸给答案

01,辩题输赢关键

恋爱多年我却恐婚,现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

双方经过激烈的讨论,各执一词,争论的点一直是:正方力图把病说的很严重,严重到必须得治,不治就成了讳疾忌医。

反方则一直试着往回拉,把恐婚说成一种常见现象,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喝水治标,而是把恐惧的缘由摊开来一起解决治本。

正方之所以赢,在于比反方多说了一个点:把“水”说成良药——喝了你就好啦。喝了,你会不受影响、更理智的做选择。

反方一直揪着“病轻”,却没有说“水”问题。一辩傅首尔虽提及,但解读成一喝就昏头的东西,有点立不住。

所以,开杠环节被kc“医生会给药吃”打回。

“水”问题不说,影响的是观众,他们心里有了一个默认:这个“去除恐惧水”是很好的东西。

接着,反方的二辩三辩虽然很用力,但都着眼于“病”字上:说恐婚不是病,甚至一直回避对婚姻严重恐惧的那类人。

黄执中很聪明,揪住漏洞,他将病情说得很重很深情,他说:“我”试过所有方法依然害怕,“我”很爱对方但就是恐婚恐的不行,“我”能不能用那瓶水帮我呢?

直接引观众聚焦在“无能为力的自己身上”。

于是,绝境之下,多11位观众选择了“喝下那瓶水”帮他。

反方输正方赢,原因及结果一目了然。但很欣赏虫仔这一场,她在封对方“病重”这个点上,射程全面、叩击准确、反击有力。

那么问题是:反方如何辩才能加深“那瓶水不好”这个点呢?

或许可以这样(主要看瓦解方式可行性):

我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

这时候,我必须要慎重考虑的是,这瓶水它真的可靠吗?

对方一直说,恐惧是情绪病是精神病呀,这瓶水正是药呀,喝了就不会害怕了。

问题是:是药还有三分毒,何况一瓶魔力水,听起来就很邪乎。

首先,这瓶水喝下去,会不会对身体有害?会不会有副作用?你都不知道,你都没喝过,凭什么要我喝?

这种科学小白鼠,我肯定不当。

其次,这去除恐婚水的功效是多久?长效短效?

如果是短效,现在只有一瓶我喝完了,结果酒店没订到,爸妈没抽出时间,药效突然失灵了,我怎么办?谁管我!

再说了,万一这次婚姻失败了,下一次我又恐婚却没水了,是不是对第二次婚姻的不公平及极大的不负责任?

我们再想想,恋爱多年,我为什么会恐婚呢?

结婚,不过是两人去民政局,拍个照、领一张薄薄的纸而已。动作、仪式如此简单,一小时就能完成。

我们不会恐惧去民政局,也不是恐惧拍照,更不害怕一张薄纸。所以,我们真正恐惧的不是结婚这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婚姻所带来的这些现实问题。

好就算水是长效可持续,一瓶解决无数次恐婚问题一劳永逸,我喝了,我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结了这个婚,结果发现结婚一时爽,现实火葬场。

婆媳关系让我恐惧,生孩子让我恐惧,房贷更让我恐惧……

恐婚水却只能简单粗暴的解决结婚的动作,却不可能解决我真正的恐惧之因。

而婚姻,只有自己想清楚后,仍然愿意拿起勇气去结。在面对婚后不断出现的残酷生活时,才能有更大的勇气去解决。

简单的喝了恐婚水结的婚,在面对更多恐惧时,我只会寄希望于得到更多的去除恐婆婆水,恐孩子水,恐房贷水……

这瓶水就是一个魔咒,一旦我打开它,就中了“恐惧依赖”毒。

最后,哪怕我真的是个人心里有问题,精神病,没有任何理由就是现在不想结婚。

那又怎么样呢?不结婚不也可以谈恋爱,不结婚不也可以生孩子。

结婚能有的,不结婚都有。

再说,我爱的人还在我身边,他陪伴我理解我帮助我……终有一天,我们会一起克服恐婚困难。

因为,只有经受过考验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去除恐婚水”。

02,储殷的话有意义

储殷教授的一番话,虽然很不讨喜,却是爸爸妈妈会跟我们说的话:

你总有一天会老、会病、会失业、会不好的,你需要,有一个家!

其实,我深有感触,近几年越来越发现身边的人,选择不结婚的愈来愈多,也有丁克婚姻者。

理由无非是,大家能猜到的那几种:

1,经济问题,压力太大,无房无车无存款;

2,遇不到合适的人,不想将就;

3,婚姻好麻烦,享受自由独立的生活;

4,事业为主,没时间。

……

听着都很有道理,事实上都只是他们崇拜自我享受的借口,不结婚的人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结婚的动机。

还有这个社会对不结婚这件事儿,越来越多的理解与宽容。

都2020了,谁还会觉得结婚才是人生的大事呀?

真够土的,不婚主义才是潮流。

渐渐地,不婚成了极为平常的事儿,渐渐地,七大姑八大姨也很赶潮流:没人张罗对象,也没人催婚了!

然而,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儿吗?

我看未必如此。

就像储殷教授说的,三十岁不结婚,四十五失业了呢,五十岁生病孤独呢,六十五岁家里寂寞冷清呢?

到那时,别人家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你真的确定自己不会去羡慕和后悔吗?!

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个问题还很遥远,他们无法去想象和体会这种老年人生的问题。

不妨,我们今天好好说说年轻人的不婚现状,及背后的毫无逻辑的逻辑。

1,很多人压根没结过婚,却一直觉得婚姻是魔鬼,好像会吞噬一切喜欢的东西。不知道这样的信奉哪里来?

他们会回答,是那些结过婚的人给她的抱怨。

但就像邱晨说的,他们会抱怨,但也没有离呀。

为什么不离?

那是因为婚姻让他们痛并快乐着,但人类擅长的是把婚姻的快乐藏起来,只把婚姻的痛苦发泄出来。

因为发泄快乐是显摆惹人讨厌,发泄痛苦才能博人同情获得好感。而且,发泄了痛苦就更快乐了呢。

所以,别一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婚姻,就真的以为他们过得很好(真过不下去早离了)!她只是一时感觉不好,来借你的安慰消化坏情绪。

2,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真的想结婚,但止步于“买不起房”上。

房子很重要又很贵,一线城市300万起,二三线城市100万起。一个人24岁大学毕业,奋斗十年才能凑够首付,若有父母助力,五六年也许可以。

所以,结婚生孩子,一拖再拖,等着房子解决了再说。

可是呢?

如果幸运的话35岁也许就结了,但要是对方事业一直没有起色,一直都只是普通的职员,你是要分手还是就这样一辈子干等着黄花菜凉呀……

无论哪一种,都是悲剧。

与其这样,为何不换种思路重新考虑问题:房子的事儿可以等,孩子的事儿等不了。

三十五岁之前生孩子,与三十五之后生孩子是有差别的,对孩子的体质是一种挑战,对女方的身材精力恢复更是砍儿。

更何况,生孩子比买房子划算!

大都市的房子,首付百万,月供数万,供30年。

孩子呢,首付为零,月供根据自身情况,他的成长让你年年有惊喜天天有乐子不说,还不用30年,20年后就能得到回报。

你说,把孩子生在出租屋里,环境不好心有不甘。

不甘心可以生完了继续赚钱呀,只要不非得新房大房好房,等孩子上小学,你们也凑够首付了。

再不济,退居二三线城市,依然是幸福的一家人。

所以,没房不是事儿,愿不愿相信自己受得了委屈才是主因。

3,最常听到的是影响事业,尤其是会影响女性的事业。不置可否。

有老人帮助的,女人照样能在外拼事业,回家陪孩子,互不耽误。

无老人帮助的,女人回归家庭当主妇。

当主妇丢人吗?女人一定要有事业,那将家庭作为一生事业不行吗?

陈婷嫁给张艺谋,包文婧嫁给包贝尔,上一篇的姜山跟着李娜,他们比谁差了。

一个人为事业奋斗,一个人为家庭牺牲,后者的伟大更值得尊敬。

换句话说,女人一定要有事业,但事业是什么?非得是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吗?!这才是真的out了。

看过多少宝妈带娃之余,还兼顾着另一份兴趣收入:育儿经验做自媒体、小门面小生意、短视频直播、淘宝店、微商、手工蛋糕等等……

当然这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女性,如果你真的是高精尖端人才巅峰女性,一心搞科研创精神天地的话,另当别论。

普通人结婚最重要的前提永远是:爱上了一个人,而这个人还特靠谱。

最后,我想撇清干系:我真的没有在逼你去结婚!!

相反,我巴不得不婚的人多了,对我们这些愿意结婚的人而言是多么的有利:未来孩子上学、结婚、工作,哪哪都少了不少竞争对手。

我只是不希望看到那些成功又崇尚不婚主义的人士,整天吆喝着“我就喜欢独身!我就不结婚怎么了!结婚有什么好的?”……

说实话,这件事除了真正关心你的人之外,真没谁介意。

独身是你的自由,请不要给不明就里的人们带节奏!

很容易影响那些不那么有判断力的年轻人,他们不加思考的将“不婚主义”认成为主流,以为特别酷。

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只要:你是真的看得远想得清之后,才做出的选择而不是附和别人。

你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死都无悔。

这样理智深刻的选择,才值得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