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成功,为什么日本人没有乘胜追击进攻美国本土呢?

秦皇见汉武


我们在开启上帝视角审视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举动时,普遍认为是一记昏招,把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是极为愚蠢的决策。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凭借日本的国力,和美国打长期战争必输无疑。偷袭珍珠港本就是一件险中求胜的冒险之举,在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当时如果日本一鼓作气进攻美国本土,趁着美国的战争机器没有开动,从美国西海岸登陆,借助落基山脉的天然屏障占领消化美国西部,或许还可拼得一线生机。

这种设想看似美好,但要想实现绝无可能。

假如笔者穿越到二战时的日本并成为日军最高统帅,在偷袭珍珠港后,依然会如历史上日本的选择一样,同美国进行中途岛海战,挟胜逼迫美国作出妥协,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而不是疯狂地进攻美国本土。具体原因如下:

一、日本战略目标不在美国,而在东南亚

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为了保住通过战争的攫取到的既得利益,是绝对不可能停下战争的脚步的。而美国对日本的战略封锁,切断了日本赖以维持其战争机器运转的能量来源,当时的情况下,日本只能选择侵占盛产战略资源的东南亚地区,而要侵占东南亚,就势必和美国撕破脸皮。这一战略从根本上是基于日美两国国力间的巨大差距制定的。

日本并不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比如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就说:“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蒙;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先必先征服中国。吾人如能征服中国,则其余所有亚洲国家及南洋诸国,均将畏惧于我、臣服于我。”我们姑且不讨论《田中奏折》的真伪,但日本对自己的扩张路径有清晰的认识,其一系列动作都是在以贪吃鱼式的方式逐步壮大自己,这是不争的事实。偷袭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本身就是死中求活的孤注一掷,其目的就在于打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取得西南太平洋制海权,从而控制整个东南亚。只有先控制了东南亚,才能拥有与美国叫板的底气。

二、 珍珠港距离美国本土尚远,且日本缺乏远洋登陆能力,进攻美国本土没有实际操作的现实可能性

打开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日本到美国大陆的距离,比到珍珠港还要远了二分之一。日本偷袭珍珠港,可以说是有心算无心下的暂时的局部胜利。但必须明白,把航母偷偷开到珍珠港,和把数十万乃至更多的海陆空部队运到距离更遥远的美国本土,其间的难度根本不在同一个层级上。日军在对珍珠港进行两轮空袭后,自身也被击落了29架飞机,如果继续进行更多轮次的空袭以求扩大战果,日军势必会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那将是日军无法承受的。所以日本别说攻不下珍珠港,就连珍珠港上的油仓都没来得及炸,直接见好就收了。

三、即使日军集体开挂,登上美国本土,也无力征服美国全境,终究难逃覆灭结局

不用说美国本土,日本连近在咫尺的中国都迟迟无法拿下,怎么可能有实力吃掉美国呢?如果日军有幸攻上美国本土,恐怕只会有以下几种结局:

可能性最大的一种情况是被摩拳擦掌的美国大兵按在地上摩擦。别说日本武士道精神不怕死什么的,美国大兵也不是孬种。要知道二战期间有许多美国青年报名参军,却因为体检没过愤而自杀,面对同样不怕死,保家卫国一腔热血并且各方面素质更为优秀的美国大兵,远道而来客场作战平均身高不到1米6的日本兵能有多少胜算呢?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登岸的日本兵被美国的繁荣富强看晕了眼,这可是连午餐肉罐头都当垃圾扔的美国,这可是肥宅快乐水随便喝到饱的美国!好不容易漂洋过海过来了,该享受的享受,该快活的快活,还打个屁的仗啊。

这可不是笔者瞎说,繁华如美国就是有着这样的魔力。二战时德国曾经派间谍到美国,结果间谍到了美国后迅速沉迷于花花世界不能自拔,成天花天酒地享受人生,把自己身上的任务忘得一干二净。到了美国之后,我可不认为日本兵能比德国间谍意志力更加坚定。

所以如果日本真的悍然进攻美国本土,纯属自取灭亡,只会导致二战进程加快,法西斯集团的覆灭也会早一天到来。

那时的日本虽然疯狂,但并不愚蠢,所以他们在偷袭珍珠港得手后,没有乘胜追击攻击美国本土,而是趁机占领了东南亚。

至于美国在一年后就建起了一支更强大的太平洋舰队这件事,那就是任何谋略都难以弥补的差距了,蚂蚁在大象面前再怎么蹦跶,一脚下去也得变成泥。

《二战之谜》等


汗青正浩


我是七哥

在偷袭珍珠港的作战中,日军犯了许多重大错误。

而且这些致命的错误,当时的日军并没有认识到。

当后人再次研究这场战役时,才得以全面地分析到日军的巨大失误。

其中,日军犯得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偷袭成功之后,没有扩大战果,继续进攻美国。

这一错误,最终在无形中,影响了太平洋战争的结局。

在偷袭珍珠港的全过程中,日军组织了两次攻击,都十分成功地取得了预期效果——

美军阵亡2404人,188架战机被毁,155架受损,7艘战舰沉没,6艘战舰受损。

这是美国军事史上空前的一次大灾难,也是二战中仅有的一次大惨败记录,即两小时的时间美军阵亡了2000多人。

面对这样顺利地偷袭,按照正常的胜利者思维,日军一定会乘胜追击,再给予美国沉重打击,甚至此刻直扑美国本土。

这样的想法,许多日军高级将领已经想到了。

前线指挥官南云忠一在《机动部队机密作战命令第三号》中,就提出了多重轰炸的方案:如果日军第一、二攻击队,都顺利完成轰炸,日军势必要做好第三次轰炸准备。

山本五十六也认为,在偷袭珍珠港的时候,一定要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只要日军尚有鱼雷、炮弹,就要全部扔向美国,不止是要进行第三次攻击,甚至第四次、第五次攻击,都要进行。

但两次攻击完成后的海军机动部队,却及早地撤退了。

撤退的消息传来时,日本本土的联合舰队司令部十分不满。

参谋长宇垣缠在他的日记《战藻录》中,深刻表现了这种不满:不能像小偷一样,稍一得手就逃跑……我会毫不犹豫地指挥将士继续战斗,扩大战果,直至摧毁珍珠港。

面对上司的不满,参加攻击的海军机动部队,给出了一个理由:此次作战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南方作战时,日军腹背受敌的问题,只要重创美军即可。而且美军,也绝不是草包,绝不是一击不堪的。

撤退的海军,给出的这个理由,确实“有些”道理:

日军计划攻击太平洋舰队,就是为了消除美军对南方作战的影响,只要重创了美军,日军的战略目标就达到了。

而且,日军虽是偷袭成功,但也要面临美军临时组织起来的反击,以及从珍珠港周围海域赶来支援的美军,如哈尔西将军带领的企业号。

即使,日军坚决对抗美军,继续轰炸珍珠港,日军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这一点,早在南云忠一、草鹿龙之介通过沙盘演练偷袭计划的时候,就知道了。

所以,面对美军的零碎反攻、赶来支援的美军力量,执行攻击的舰队不自然地想到了沙盘演练的结果,这时,他们本能地反应便是撤退——

偷袭珍珠港,本应该是日军战略、战术上的巨大成功,不能因为持续攻击,变成了日军逐渐损耗的中等胜利、小胜利,甚至是敌我互损的战斗。

正是基于这一点,日军见两次攻击、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便迅速撤退了。

其实,这一点想法,是有问题的。

而这种想法产生的原因,表面看是日军得了被害妄想症,实质上,就是日军的民族自卑感——日本一个岛国,当面临一个各方面远强于自己的大国的时候,本能的一个反应,就是畏惧,这种畏惧感,在此时撤退的海军身上,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因为害怕美军的反攻,便早早撤退,从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攻击机会——倘若日军继续攻击,彻底摧毁美军基地的军事设施,甚至出其不意,直奔美国本土,那么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就会真正地毁灭。

到时候,美军必会主动撤太平洋中部地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再进入太平洋。自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赢面就会大大增加。

但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日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就是日军在战争观念、战略方面的一个巨大错误(也是日军落后的一种表现)——日军轰炸时,集中轰炸军舰,却没有破坏美军军事基地、设施,为美军大大节省了恢复元气的时间;没有彻底攻击美军基地,错失逼退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绝佳时机。

小结

日军偷袭成功,却不乘胜攻击美国本土,原因主要有两个 :

第一,日军的被害妄想症。

第二,日军战略上的巨大失误,甚至可以说是战争观念、意识的落后。

本文发布于岁七夸父,2019年10月16日。我是七哥,关注我,每天为大家分享一则精彩、有味道的历史史实!

岁七夸父


这个问题有点搞笑,珍珠港基本是位于日本和美国本土中间。日本长途奔袭,偷袭珍珠港成功,本来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如果继续进攻本国本土,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美军会把日军打出翔来。

日军为何一定要偷袭美军珍珠港呢?

是因为日军通往东南亚的航线受到了美国在珍珠港驻军的威胁。这是一个战略选择。

但是,这个选择是极其冒险的。

提出这个偷袭计划的,是山本五十六。当时的日本海军总部,对于这个计划是否决的。为什么?因为经过沙盘推演,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可山本五十六是个赌徒,冒险精神深入其骨髓。即便有一点点成功的可能,他都要试一试。

运气站到了山本五十六这边,他成功了。

但这次成功是非常侥幸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山本五十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罗斯福需要一个理由说服国会同意美军参战。

所以,虽然美军早就破获了日军情报,知道日军即将偷袭珍珠港,但美军并没有做任何防备。

从小的战略上来讲,偷袭珍珠港的成功,让日本海军打通了通往东南亚的航线。但从大的战略上来看,这次成功,促成了美军的参战,强大了盟军的力量,加速了法西斯联盟的战败。

希特勒听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气得骂娘。

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美国,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不但没有受到二战的冲击,还趁机大发战争财,实力已经冠绝全球。

此前,美国人一直置身事外,至少表面上是保持中立的。

希特勒明白,他非常需要美国的中立。一旦美国参战,双方实力对比会立即扭转。

但日本人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促成了美军的参战。因此也间接帮助盟军扭转了战局。

后来,美军不但成功刺杀山本五十六,报了珍珠港之仇,更是把两颗原子弹投向了日本本土,让日本人付出了巨大代价。

不管怎么说,要感谢山本五十六的偷袭珍珠港计划。没有他的这个计划,盟军要想取得反法西斯胜利,时间会大大地拖后。

而我们的抗战,可能也要持续更长的时间。


趣谈国史


1941年12月7日,历史上发生了一件令世人惊叹的事情,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这场突然袭击,让美国猝不及防,也使得自己的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日本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为什么日本不趁此机会继续进攻美国本土呢?

这其中的前因后果就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从地图上来看,珍珠港地处瓦胡岛南岸的科劳山脉和怀阿奈山脉之间平原的最低处,是美国海军的军事基地和造船基地,北太平洋岛屿中最大最好最安全的港口之一,也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母港。

如此优异的地理位置不仅美国十分重视,日本也是垂涎已久。在放弃北上侵略苏联的计划后,日本为了掠夺东南亚的丰富的资源准备展开南下作战,而珍珠港就是它南下途中最大的一个阻碍。

美国对日本的资源封锁和日军的野心促成了这一荒唐的袭击,凭借着现有的实力拿下珍珠港在当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日军看似威风八面,到处点燃侵略的战火,可殊不知这场偷袭珍珠港的战役,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实际上在偷袭完珍珠港之后,日本已经不可能再进攻美国本土了。原因如下:

首先,日本与美国的实力相差悬殊,偷袭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都消耗严重,再进攻美国本土还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

日本根本就不具备再进攻美国本土的实力基础了,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拿下东南亚,把紧缺的资源攥在手里。

其次,每发动一场战争必然有它的目的所在。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主要目标是东南亚,而不是美国本土。珍珠港与美国本土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日本在达成自己的目的之后,当然不希望再继续招惹美国,这样受到的影响必定让自己损失惨重。这样并不符合日军当时的根本利益,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让有限的兵力远赴美洲再开辟新的战场

上述所谈的影响是从国家之间的实际来分析的,而再反观日本内部,继续进攻美国国土这件事情也是受到本国实际情况所限制的

日本的陆地面积狭小,总面积约38万多平方公里,资源贫乏,人口拥挤,而且国家内部三军各自为政,独立帮派,意见都不统一,无法形成明确严谨的战略谋划。这样的国内形势,根本就不适合进行长期的作战。而一旦日本进攻美国本土,势必要进行长期的僵持作战。所以说相比较而言,日本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它的主攻战场,中国和东南亚上,通过掠夺资源来让自己更强大,为以后的作战积蓄能量。

倘若最后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继续进攻美国本土。那么美国将会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让日本人为他们的罪行付出沉重的代价,那时候日本再想完成自己的大业已经是前途渺茫了。如此看来,当年日本在是否进攻美国本土的问题上的选择无疑是符合当时日本国情的

综上所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根本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攻击美国本土。


邓海春


偷袭珍珠港不会对美国伤筋动骨,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在对美宣战,而两军交战的地点不可能在美国本土,而是东南亚,日本的最终目的是在东南亚打败美国,独占这里的战略资源。



1939年,日本为发动侵略战争,拟定了两个不同方向的作战计划,即“北上”和“南下”,日本最初极为重视苏联丰富的战争资源,意欲入侵苏联占领西伯利亚,但是“北上”计划并不顺利,同年日军与苏军在诺门坎地区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激烈交战,最终日军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北上”吃了败仗,日本知道苏联不好惹,于是就启动第二方案,“南下”,目标直指东南亚地区,这里有日本极为紧缺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其他战略资源。



但是在东南亚,西方势力盘根错节,荷兰人在印尼、美国人在菲律宾、英国人在中南半岛都已经殖民很长时间,日本要占领东南亚达到攫取资源的目的,就必须要先打败这些西方国家,而这当中,美国是日本不得不特别重视的一个对手。由于日美两国奉行完全对立的东亚政策,日美在东亚必然发生利益碰撞。

偷袭珍珠港,属于日本的孤注一掷,一边是中国抗日斗争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另一边是随着国际加紧对日本的石油封锁,导致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不惜偷袭轰炸珍珠港,使美国对日宣战,日本亦同时对美宣战,引发太平洋战争。



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大大增强了日本人的自信心,珍珠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所在的夏威夷群岛,东距美国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诸岛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峡,与这些地区的距离都不超过3000海里,是美军在太平洋最重要的中转基地,日本人的设想是只要拿下太平洋上的制空制海权,就可以使南下畅通无阻,偷袭珍珠港一旦成功,则可对美国形成战略上的优势。



但是,日军偷袭珍珠港虽然成功了,但并未给美军造成巨大的损失。美军阵亡2000多人,日机共击毁炸伤40余艘美军舰艇,飞机200多架,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1760磅重的炸弹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而日机的主要攻击目标航母舰队则幸运的躲过了日机的偷袭。可以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方面也有不幸中的万幸,这些幸运躲过日机轰炸的航母,后来成为击垮日军的杀手锏。美国太平洋舰队尽管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中损失惨重,但总体实力依然足够强悍,日本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最大化的成功。

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实际上是日军一次冒险,试探性的进攻,而珍珠港距离美国本土近3000海里,日本的飞机续航能力一般,在长途奔袭的情况下,所携带燃油根本无法逼近美国本土。更何况,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在向美国宣战,其最终目的是争夺东南亚的控制权,舍近求远去攻打美国本土,这是最致命的决定,弄不好被早已厉兵秣马,早就想加入二战的美国人反杀。



日本有一万个理由不能去攻打美国本土,且不说中间隔着浩瀚太平洋,日机还没飞到美国本土估计就因为燃油耗尽而葬身大海了。再说,日本急需石油,本土石油储备仅能维持半年,南下早已刻不容缓,东南亚能否全面占领,取决于日军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交锋谁能最终胜出,因此,日本几乎是举倾国兵力,在东南亚展开进攻态势,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只不过为了能公开发动太平洋战争,与美国不用遮遮掩掩,来个明明白白的决一胜负。


大国布衣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美国也正式加入到了盟军阵营中,搞偷袭,不宣而战是日本人打仗时常用的伎俩,日本为了能在这次袭击中,大获全胜,在1940年就开始准备了,在这次袭击中,美军被击沉四艘战列舰,多艘军舰受损严重,188架飞机被彻底摧毁,2403名美国人死亡,也使得在这之后的半年内,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无法对日本海军构成威胁,那么为何日本不乘胜追击,进攻美国本土呢?

偷袭珍珠港

日军为何要偷袭珍珠港?

在最初,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后,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在中国的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本的攻势逐渐减缓下来,日本想要扩大自己的占领区,所以并没有停下侵略步伐,打仗必不可少的就是资源,但是日本本土却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日军继续作战,在占领区,中国军民不断奋起反抗,日军也难以得到稳定的补给。

于是日本开始觊觎北方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和东南亚的荷属东印度群岛,因为这两个地区都可以为日军提供足够的资源。最初日本是准备北上,因为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日占区都在东北那一片,北上要支援也会很方便,但是日本和苏联经过诺门坎一战后,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日本打消了这个念头。

诺门坎战役

所以日本的选择就只有南下进攻东南亚地区,但是这一片区域是美,英,荷兰等国的殖民地,所以日本花了很长时间掂量,要不要和美国交战,因为能在这个区域威胁到日本的,只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1941年,在中国军民多次发起反击,日本战场形势不利,德国也不断催促日本对英作战后,日本开始向东南亚入侵。

这就让美英两国,对日本非常不满,1941年,美国彻底的冻结了对日贸易,禁止对日本运输石油,此举也让日本和美国彻底的决裂了,此时日军储备的石油,就算完全供应军队,也只够使用半年,于是日本海军司令部正式策划,并实施了珍珠港偷袭计划,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美国珍珠港。

日军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军有实力进攻美国本土吗?

前面已经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美国泄愤,而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让其无法对日本海军构成威胁,因为日本也摸不清美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唯一能够肯定的是,美国的工业远比日本发达,贸然对美国本土进攻,显然是非常不明智。

另外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而珍珠港距离美国本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日本海军当时并不具备二次长途作战的实力,并且日本并没有击沉任何一艘美军航母,美国太平洋舰队,虽然在偷袭珍珠港后受到重创,但是并不代表美军没有能力反击日军,所以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对于日军最为明智的做法是见好就收。

太平洋战争形势图

而另外一方面,当日本开始偷袭珍珠港时,很快美国本土就能得到消息,这就代表美国进入了战时状态,自然也就会全面提防可能到来的二次袭击,那么这种突袭行动也就难以成功,所以当时日本想要偷袭珍珠港,又要进攻美国本土,只能两个计划同时进行,而日本海军是没有这个实力,兵分两路发动进攻的,而日本就算真进攻了美国本土,也没有获胜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全军覆没。

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主要的作战目的已经达成,短期内美军不再有威慑日本海军的能力,日本也没有实力继续进攻美国本土,这次战役也就此结束了。

珍珠港具体位置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日军偷袭珍珠港是为了占领东南亚,而不是要进攻美国本土,日本人再疯狂也不敢进攻美国本土。

日军偷袭珍珠港是日本长期推行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对于美国来讲,这也是他长期援助日本战略物资的罪有应得。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国力很小,但野心很大的国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积极对外扩张,不仅要独霸中国,还要征服整个亚洲,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中明确提出“欲征服支那,比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对于日军的侵华,美国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反感。

1931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美国国务卿曾在此时与日本达成秘密协议,承诺不干涉日本在东北的行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依旧没有制裁日本的想法,反而将日军视为在远东的反共力量。

从九一八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战略物资,诸如石油、钢铁、汽车、飞机等几乎全部从美国进口。因为缺少物资,日军在中国就牛逼了两年,从1939年开始一直龟缩在铁路沿线。

因为烧不起汽油、打不起子弹,日本正规军在中国被当成治安部队用,天天上山打游击,下乡搞扫荡。即便有大战,日军也很少离开铁路超过200公里。

中国当时的基础设施基本为零,日军卡车又很少,有卡车也舍不得烧油,一旦超过200公里,后勤补给就非常困难,很容易被中国军队围困。

尽管报纸不断传来日军在中国节节胜利的消息,但由于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难以展开有效的进攻,日本很快被战争拖垮。

1940年后,日本高档餐厅也仅能供应进口的廉价大米和土豆。1941年4月后,日本在主要城市实行配给制,即只有拿着配给券才能买大米、买火柴。当年12月,日本99%的百姓被纳入配给范畴。

1941年时,德国情报人员给希特勒发了一封重要的电报,日本外汇已经枯竭,随时有可能退出战争。同时日本也在积极游说美国,希望能租借美国物资。

二战中,美国一直在发战争财,他们并不排斥贷款、借钱给日本,但是日本与德国、意大利勾结在一起,让美国国内很多人不满意,尤其是日本的扩张已经威胁到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了。

美国表示可以借物资给日本,但要求日军必须退回到七七事变前的势力范围,离东南亚远一点。美国的条件是日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美日关系因此迅速降温,但美国始终不认为日本有胆量同美军开战。

石油、橡胶是工业革命后最重要的两种物资。东南亚橡胶产量全球第一,仅荷属东印度每年石油产量就800万吨,而日军一年的消耗才500万吨。当德国的节节胜利,吸引了欧洲大量兵力时,日本认为东南亚已经成了真空地带,拼死一搏还是有机会的。

日本最初的计划用集中海军全部力量进攻美军在菲律宾的基地,迫使太平洋上的美军前来救援,然后日本海军“以逸待劳、近海决战”。不过日本海军认为这种传统战法已经跟不上新武器的发展了,而且很容易将战争拖入持久战。

山本五十六给日军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偷袭美军在珍珠港的军事基地,然后同时发动“东南亚战役”。珍珠港是太平洋的重要枢纽,日军空袭得手后,菲律宾的美军整整四个月都没有得到援助,所以日军才能用五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就吞并东南亚。


史料不辑



这个问题也是想当然了。问题是说,日本成功偷袭了珍珠港,40多艘的军舰,265架的战机,4000多人的伤亡,看到这样的数据,有人认为为何日本不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珍珠港,进攻美国本土。这样的想法是不知道当时美国与日本的实力差距,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靠突然袭击,才对实力雄厚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重创。


但是当时并没有报道,美国在夏威夷驻札有30000左右的军队,并且都是美国的精锐部队。而日本联合舰队,只有空军以及舰载人员,本来没有准备登陆作战,按照美军的人数,如果日本军要登陆,最起码配备10万人的登陆部队,以及运送大量的坦克,装甲车,日军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要击沉美国航母,让美国海军在2年内不能进攻日本海军,在这两年内,日本占领东南亚,在这里以战养战,最终与美国决胜。所以日军的基本目标达成,日军是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同样如果日本要进攻美国本土,不仅需要有大量的军舰掩护,还要有大量运输船队,运载10-20万的日军前往美国本土。并且还要进行海陆空的立体登陆作战,日本军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算东条英机想进攻,也是心有余,力不足。结论就是,日本偷袭已经是倾日本全部的力量,再要面对强大的美国陆军进行登陆作战,完全是天方夜谭,所以实力不济才是日本不进攻美国本土的原因。


桥本看日本


进攻美国本土,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实力,并且,日本这次突袭,并不能称作是大获全胜,只不过,美国人看起来被打的比较疼。

日本为什么要作死去打老虎屁股?

日本袭击珍珠港,已经不是摸老虎屁股了,是在老虎屁股上踹了一脚。这其实就是作死,但是,日本没办法了。美国断了日本资源,这会儿日本的石油等资源撑不住了,他要么撤军停战,要么去拿一个油田。北上苏联不可能,那就南下东南亚。那么,南下东南亚,就一定会触及到美国的利益,对于日本来说,不是他想和美国开战,他已经走到边上了,不打不行了。

美国是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不可能眼看着他们在东南亚胡作非为。一旦美军插手,日本在东南亚就寸步难行。这个时候,日本就要先发制人,那么,日本先发制人就要先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如果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等于说是,东南亚的美军就成了孤军,日本完全可以对付。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菲律宾战役,美菲联军惨败,巴丹死亡行军,数万人被杀。也就是说,日本的目标,并不是占领美国。

占领美国,压根没有实力

日本进攻美国,他的目标是珍珠港的美国海军。而不是占领美国,如果日本想在进攻美国,路途遥远,就袭击珍珠港的舰队,都是千里迢迢费挺大劲才过来,那就更别提运兵了。光是一个夏威夷,日本都吃不下来。而且,太平洋上,日本根本没有实力像美军蛙跳战术一样逐岛争夺,实力根本不允许。

而美国强大的军工实力,日本是绝对畏惧的。日本袭击珍珠港,目的确实达到了,只不过,有效期太短,只有六个月,之后,美国海军逐渐恢复元气,并且,超过了之前的实力。日本想打美国,肯定也会是旷日持久,而日本,根本耗不起。日本虽说是战争狂,但是,日本还没疯。虽说袭击美国这个举动挺疯狂吧,其实那也是他没办法。


军武文斋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类似的问题不但题主问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人也同样问过。有人问渊田美津雄,当时日本为什么只发动了一次对珍珠港的偷袭,为什么不趁势一举登陆占领珍珠港呢?对此,渊田美津雄是这样回答的:

首先,这种空论之所以发生,只是由于对珍珠港的攻击结果是出乎意外的如此成功。当初作出这个决策时,我们对于成功与否并不很有把握。实际上,我们总觉得这次攻击好象要去揪老鹰的尾羽那样,因此,当然没有想到象占领夏威夷那样雄心勃勃的事了。

而且,如上所述,我们初期战略的首要目标是保障石油资源。攻击珍珠港纯系作为达成这个目标的一个支援行动。由于我们资源有限和石油是我们的迫切月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考虑夺取夏威夷。

既然连重要的军事基地都没有考虑占领,那么美国本土就更不在日本当局的计划之内了。就如同渊田美津雄所说的理由一样,日本没有去进攻美国本土,不是不想去进攻,而是无法去进攻。这与它的战略目标和实力有关。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要夺取南洋群岛的石油资源。日本与中国的战争中,极为短缺的战争物资大部分都要从美国进口,这里最重要的是废钢铁和石油。而这里最重要的物资就是石油。

在1937年,日本每天的平均消耗量是10万桶,而日本自己只能保证8000桶的供应量,剩下的缺口中,8万桶都需要从美国进口。为了摆脱对美国的石油依赖,日本想尽了办法。日本想方设法积攒石油,在战前,日本终于积攒了650万吨的石油。

1941年7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这直接触碰了美国的底线,美国决定宣布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这样,日本要不趁着还有积攒的石油进行战争,要不就屈服。在和美国多次谈判无果的情况下,日本决定对美开战。

在刚开始,日本有过一个对美海军的作战计划,叫做“消耗战术”。主要思想是,进攻菲律宾,吸引美国太平洋舰队来援,在半路上以潜艇和飞机轮番攻击,削弱美舰队的实力,到实力相当时再进行战列舰队决战。

但是山本五十六否决了这个计划,策划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这在于任何人看来都是疯狂的计划。所以大家信心并不大。给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瘫痪美太平洋舰队,使得它无法阻止日军在南洋的战争行动。

后来,偷袭珍珠港成功,日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已经超出了日本的期望之外了。日本也没有想到会如此成功。因此,就没有策划偷袭成功后的方案,更不要说进攻美国本土了。

而且,当时日本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南洋的石油产地。它将主要的海陆军投入了南洋。已经不可能再抽调军队进攻美国本土。即便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美海军的残余实力也足以保卫它的国土。因此,进攻美国本土,这是超出日本实力之外的任务。

由于以上的原因,日本在初战胜利后,并没有趁势进攻美国本土。在接下来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惨败,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就更不可能去进攻美国本土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愿意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