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用户66243619


明末朱元璋的子孙有百万人之说,其实并非夸大之辞。

朱元璋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罪,看他的一生,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逆袭典型。小时候放过牛,割过草,受过地主的欺负;十几岁的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尝尽了人间心酸;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当了兵,开始了刀口舔血的日子。


老一辈受过的苦,遭过的罪,老朱再也不想让子孙后代们再受了,他要让子子孙孙们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生活,于是他给子孙后代提供了三份特权福利:

一是薪水高。不用工作,照样拿钱;生病了,公家报销;结婚了,公家赠豪车赠别墅;死了,公家发放丧葬费。

二是不用交税。领了这么高工资,但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也不用交人头税,所有税赋一律减免。

三是不受法律约束。皇族子弟不受普通法律约束,所谓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老朱家并不适用。不仅如此,大臣不论级别多高,见了皇族子弟都要跪拜。


老朱生了24个儿子,个个都是藩王,老朱的想法很单纯,咱们老朱家的子孙们,都是一家人嘛,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让老朱的江山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亲兄弟也会闹家包子,这不,江山刚刚过了几十年,燕王朱棣就开始与侄子抢夺江山了。

朱棣夺取了江山之后,担心别的藩王效仿他,于是将藩王的军政大权全部上收,以后不用你们管理国家替朕分忧了,你们只管生孩子就好了,福利待遇一律不变。


这些藩王们,现在啥事没有了,也没有任何想法了,整天吃吃喝喝、纵情享乐,过起了醉生梦死、贪图享受的幸福生活。他们的任务就是多娶老婆,多生孩子,反正不用担心没钱,国家有的是!

到了明朝中期,地方政府已经快供不起皇族了,一年的收入将近一半需要供养皇族,很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

到了明朝末年,皇族成员已经有百万之众了,这些皇族不是姓朱,而是姓“猪”,这些猪们,天天混吃等死,好逸恶劳,更有的利用特权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后来,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每攻占一处,必先杀光皇族,攻占山西平阳后,杀了平阳王三百人;攻占太原后,皇族几乎被杀绝。

在起义军屠杀皇族的用语中,很多使用了“绝”、“尽”、“合族”字,只要是姓朱的皇族,不管是投降还是反抗,抓到一律杀杀杀。

清朝入关之后,明朝皇族后裔境况并没有改善,虽然康熙号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受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说的好听,干的却不是人干的事。

康熙抓到了皇族后裔,往往“弄真为假”,明明抓到真的皇裔,但非说这是冒充的,然后一刀把真的咔嚓了,再换个假的当皇族后裔,朱三太子就是这样被杀掉的!


一半秋色


朱元璋的子孙上百万人,有人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清朝为什么一个不留?

清朝灭亡后遗留了将近14万皇室贵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满清推翻,清朝不复存在。遗留下的14万皇室贵族去了哪里呢?


逃亡海外

满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被外国蹂躏过后,清朝的人从新认识了世界。知道了,天下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在溥仪宣布诏书退位后,树倒猢狲散,有钱的家庭,为了活下来,带着自己的钱财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钱的家庭,会移居欧洲美国这些远点的国家。

那英

隐姓埋名改汉姓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提出驱除鞑奴,恢复中华。作为皇室贵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杀。没钱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隐姓埋名,改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就改为金氏,当然还有改成,罗、艾、骆、赵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为汉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叶赫纳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吴京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裔,正黄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为就是这个姓氏的后裔。所以满清的后裔,并不是一个没有,而是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在新中国建立后,政策变好,很多满清遗留的人才开始慢慢恢复自己身份,很多人连自己的族系都无法理清。

吴京

所以,清朝并不是一个都没留下,而是他们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关之琳


青史照人


朱元璋18代100多万子孙,多数死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七十二家”起义军之手,满清虽曾两度进行大清洗,但并末达到绝灭的程度,只是其后代的结局却太过悲惨。

朱元璋有百万子孙可信吗?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据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上汇报时讲:截至当年8月份,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已生育子女共94名。到了万历年间,已达5000多个皇族后代。

嘉靖年间,山西有封爵的朱姓皇室后代有1851名,万历年间河南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当代历史学者推算,明代皇族人员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以上。所以,预估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人数已超100万。

朱元璋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子孙?

历史上,多有人说朱元璋冷酷无情,但是他对子孙后代却好的无以复加。一方面,大杀功臣,为子孙铺路;另一方面,则大封宗室王亲,25子封王、16女封公主。或许,因为杀的功臣过多,所以朱元璋想要依靠子孙来拱卫朱家江山吧。

获分封的子孙,其后代10岁起,就可以享受到高出朝廷高官7倍的俸禄,成年结婚时还有住房、冠服、婚礼等福利费用,而死后更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些有钱有闲无所是事的富贵子孙,自然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繁衍后代的事情上。例如: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一人就生育子女94名,孙子辈163名,曾孙辈510多名,整个王府当主子的就达到上千人之多。

朱元璋这么多子孙靠谁来养?

当然要靠全国百姓和土地来养,因此给国家财政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而全国的大量土地和财富又集中在朱氏皇族人的手里。如:明朝中期,景王、潞王各有4万顷良田;福王有2万顷良田;桂王、惠王、瑞王等各有3万顷良田;吉王更是高达5万多顷。当时的朱氏皇族,就占据了整个河南土地的一半之多。

如此以来,让天下大多数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老百姓能不嫉恨这些朱氏皇族吗?所以,当天灾来临之时,国家没有赈灾的余粮,又没有富余的军饷,而这些朱姓皇族又不愿意拿出,靠什么来安抚百姓,又靠什么来强大军力,各地起义也就更加以平定。

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是怎么被杀的?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点燃全国烽火之时,也就预示着这些朱姓亲王、郡王、将军们好日子的终结。享受了200多年的福报,也该尝尝苦果的滋味。

据太原总兵姜瓖亲眼目睹:农民军,“凡所攻陷,却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崇祯末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皇族,掠其财富以为军助。山西平阳陷落后,西河王等全族300余人遇害;汾阳失陷后,搜杀“宗绅”,造成“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太原被占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因“恐分支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大同被占后,代王朱传齐等皇族4000余人被杀,此事在姜瓖的启本有记载。

期间,仅李自成军就杀掉山西朱姓子孙1万多人。同时,再加上张献忠军“所到之处,诸王扫灭”等特性,灭襄王朱翊铭全族、诛杀楚王朱华奎全族等。

“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当时,起义军对待朱元璋的后代,无论乞降、献出财富,还是以死相抗,尽皆诛灭。对此,史书多以“殆尽”、“合族”、“皆”来记载明皇室后人的遭遇。再如:张献忠攻占常德 ,“荣王室殆尽”;重庆,蜀王朱至澎 “合宗被害”等。

后来,满清入关后,再次对朱元璋的后代进行诛杀。大清建国后,常有人以朱元璋后人身份“反清复明”,因此朱元璋后代再次遭到大清洗。就算跟随郑成功跑到台湾的一些皇族,在康熙收复台湾后,也遭到杀害。如:益王朱怡镐、泸溪郡王朱慈著、奉南郡王朱和睦、舒成郡王朱慈喜等族人。但并未达到绝灭的程度,如:雍正皇帝曾将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等。

想当初,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之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元朝存在的特权阶层,维护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然而,当他推翻元朝后,却又将子孙们变成了特权阶层,从而为大明江山埋下了祸根,也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患。


祥子谈历史


朱元璋的那几十万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少有的“国家蛀虫”,这些人死不足惜,没必要惋惜。

明朝的宗室到底有多少人?

自洪武三年(1370)起,朱元璋分封九个皇子为亲王起,明朝的宗室雏形就出现了。

除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外,其他儿子都封亲王;亲王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儿子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明朝的宗室爵位共有8等。

明朝初期,宗室的人数比较少。洪武年间,男女只有58位;永乐年间,男女共有127人。但是,这些人生得很多——

隆庆初,隶属籍者四万五千,而见存者二万八千;

万历甲午(1594),隶属籍者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

甲辰(1604),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

等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宗室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0万。

明朝宗室,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蛀虫”。

朱元璋规定,宗室只需要坐享俸禄。

这些人的岁禄支出是非常可怕的,对明朝的财政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亲王有封底,很多亲王、郡王就在封地上鱼肉百姓、横行乡里,以至于激起民怨。

举个例子吧。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被分封洛阳,得庄田一万九千顷。李自成起兵攻克洛阳后,为解百姓的心头恨,干脆在皇家园林里吃朱常洵,美其名曰“福禄宴”。

与李自成相比,清朝还优待了明朝的宗室,当然主要都是些远支宗室。


HuiNanHistory


上百万夸张了,最多几十万,明朝皇室没有那么强悍的生育能力。

虽然我很推崇朱元璋,但不得不说,老朱在对待自己子孙这一点上,实在缺乏远见。

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出生入死,打拼半辈子,建立大明,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

但凡自己过了苦日子,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孙再受苦,朱元璋也是如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照例封赏子孙,这也是历代惯例。

不过,朱元璋对待子孙的政策,与任何朝代都不相同,这基于他对历史教训的汲取。

1,西汉和西晋两个朝代,皇帝都把儿子封到地方做藩王,这些藩王不仅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人口,自己的财政,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人、财、物、军权皆备,而且世袭罔替,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从根本上说是西周分封制的残余。

分封制是什么结局?周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西汉和西晋也没能避免这一弊端,藩王制导致各大王国尾大不掉,不服中央,终于举兵造反,西汉的七国之乱险些颠覆中央政权,西晋的八王之乱则直接葬送了整个王朝。

2,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皇帝的儿子也封王,但他们全部集中在京城居住,不就藩,也就是说不到地方上做王,没有地盘,没有人口,没有财政,更没有军队,什么权力都没有。

唐朝、宋朝的皇族出了几代便不作为宗室,逐渐成为平民,避免了宗室人数的无限扩张。唐宋的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限制较少,可以自己参加科举,入仕为官,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皇室后裔的身份成就功业,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唐朝、宋朝不重用宗室,也导致了皇帝势单力孤,容易被文臣武将挟持。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宋朝的文官集团,都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制约,甚至反咬一口,灭了皇帝。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借鉴汉晋唐宋的教训,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宗室制度。


1,分封而不赐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就藩,不像唐宋一样关在京城,但也不像汉晋一样拥有土地,他们除了拥有王府和田宅,没有大面积的封地。

2,列爵而不临民,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王爵,爵位很高,而且在地方就藩,但他们不像汉晋藩王一样,他们不参与地方政事,不治理百姓,显得比较超脱。

3,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朱元璋的儿子享受着极为丰厚的俸禄,但不像唐宋宗室一样可以自由从业,他们不需要干任何工作,也禁止干任何工作,只管拿钱就行,完全意义上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世袭罔替,朱元璋的儿子们被封王后,这些藩王的长子仍可继任为王,其他儿子降等封爵,就像皇位一样世袭罔替,只要大明不灭,王爷有后,就永远是王爷,绝对的金饭碗。

朱元璋建国之初,在全国各地封了26个王,本来人数不多,但老朱的数学可能是和尚教的,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儿子生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一直生下去,会成倍增长。

所以到了明朝末期,全国的皇族宗室已经有数十万人,这些人啥活不干,拿着高薪,还经常欺男霸女,干预地方,惹得不仅民怨沸腾,地方官也对他们头疼不已,基本上是相当于国家养了一群只进不出的蛀虫,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最终转嫁到百姓头上。

明末李自成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再加上张献忠集团,两大势力四处攻城略地,明朝的藩王成了直接受害者,他们的富贵奢侈引起农民起义军的极大仇视,面对如狼似虎的义军,他们毫无还手之力,财富被劫掠一空,一家老小的全交代了,基本上“十室九空”。

后来李自成败了,清军又紧接入关,在全国推行“剃发令”,留发不留头,又大举清除明朝残余势力特别是皇族宗室,那些侥幸躲过李自成、张献忠的宗室再次遭到清廷清洗。

要说明朝宗室一个不留,也是言过其实,漏网之鱼总还是有。不过越是漏网之鱼,越不敢公开承认身份,否则会被赶尽杀绝,加上清朝以后明朝宗室的“玉牒”(相当于宗室户口簿)消失了,已无法查证究竟谁是明朝宗室,所以才会有明朝宗室“一个不留”的说法——至少在户口簿上一个不留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兴亡更替,贵族喋血,百姓遭殃,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幸免!

何止一个明清兴替,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次朝代的更替,甚至同一血脉的皇位相传,往往都是骨肉相残,无不散发着血腥。

何况是异族入侵!

每一个开国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证自己打下的江山,国祚绵长,千秋万代。

如果不能保证,那么到了他们最不愿看到的那一天,将是伏尸千里,血浸山河,自己的苗裔流离失所,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更是封建王朝破解不了的魔咒!

所以,他们要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避祸!

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是皇帝的共识。

这是从奴隶社会这个娘胎里便形成的基因遗传。

到春秋战国的封建时代发扬光大。

二千多年前,有个至今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秦将王剪以绝对优势碾压楚将项燕,项燕自杀时怒吼一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果不其然,项燕的后代项羽为自己的祖先报仇雪恨了!一切都应验!

这就是没有斩草除根的后果!

二、对前朝旧势力的严重警告与镇压

所有势力都必须正视形势,选边而站,否则新君会生气的,生气的后果很严重!

清除前朝影响力,从肉体上清除,是对前朝最彻底的禁言,从舆论上杜绝乱源。

所以对当朝的一丝不敬,甚至一点丁无心的巧合,都会令皇帝不爽,马上引来血雨腥风,血流成河。

如清代的读书人徐骏,因一阵风引来诗兴大发,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雍正认定为恶意攻击大清朝庭,便引来了一场“文字狱”。

其实,朝代的更迭,又有哪次出现前朝的影子?

哪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自身的腐朽糜烂,或者残暴苛政,以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最后自取灭亡的?

封建社会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年前,新中国以史无前例的胸襟与气魄,破除了二千多年的兴亡魔咒。

对那些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战犯采取了不审、不判最后特赦的政策,将那些曾经的敌人脱胎换骨,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何等的伟大!

不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祖宗的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的丧权辱国,瓜分豆剖,任人鱼肉,让西方列强食髓知味,仗着抢掠而积累的财富,长期扶植走狗代理人,唆使、蒙骗年幼无知的年轻人,不断挑衅中国人民的底线,甚至不惜撕下伪装,跳上前台,火中取栗,妄想重温他们祖上的美梦!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需要炎黄子孙擦亮眼睛,严阵以待!


天涯坐看


没有上百万,几十万还是有的。

要把他们屠戮殆尽很正常,毕竟在朝代的更替当中,前朝的皇室很少能够有好下场。少部分人会被关押起来,基本上绝大部分都会被杀掉。

朱元璋为百万子孙打下基础

朱元璋号称是得国最真正的皇帝,从最底层要饭郎,中间还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为开国之君。中间经历的困难不可谓不多,感受黎民之苦不可谓不深。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子孙无穷无尽,他制定了两点的规划要求。第一点在子孙后代的俸禄上面,第二点在子孙后代的起名上面。

在当时的明朝规定当中,如果是皇室后裔,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只要年满10岁,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

到后来藩王的福利,甚至直接和子女的数量多少挂钩。本来生孩子就已经奖励很多钱了,如今生得越多奖励越多。因此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拼命的生,整个朱氏大家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

此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给孩子起名字?古代起名字都是讲究辈分,因此朱元璋考虑到后代子孙无穷无尽,于是提前制定了一个名字规划表。


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第二个字为指定辈分外,第三个字取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造字。

比如说朱允炆一脉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这是辈分上面用字。再比如第三个字以燕王系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这是燕王朱棣家第三个字,都是取的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字。

朱元璋这一设想是非常之好,但是后来却出现了问题。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常用的五行偏旁部首的字已经用完了,于是开始去找生僻字,最后干脆自己造字。

如果有心的人可以发现,明朝皇室后裔取的字,其实和元素周期表有很大的重复。难道明朝皇帝就知道元素周期表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而是当年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的时候,化学家徐寿想把它翻译成汉语,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这时候明朝皇帝后裔取得字就进入他眼中,正好拿过来直接使用。

明朝百万皇室被屠戮

朱元璋有着26个儿子,只有两个儿子没有拿到藩王称号。但凡成为藩王,每年的供奉都超过万旦。再加上之前所说,藩王的俸禄和子女数量直接挂钩,因此后裔也越来越多。

但是俸禄增长的同时,势必要克扣农民的血汗。其中皇室人口增加最快的在山西,黎民百姓生活最苦的也都在山西,皇室人员被杀最多的也是在山西。

其实李自成的部队一直是纪律严明,但是轮到朱元璋的后裔之后,似乎就开始下狠手了。在山西的晋王和代王等多位郡王,他们在山西留下了几万人的后代。李自成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当年李自成大军攻克太原之后,有“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刚到了太原,就抓了400多人的晋王宗室,全部送到西安杀掉。后来又担心宗室人叛变,挨家挨户的搜索,又找到了几千人。全部都杀掉,就像杀羊羔一样简单。



李自成大军打到大同之后,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面,代王一脉4000多人被屠戮殆尽。所以明朝皇室被屠戮殆尽,不仅仅有着清王室的功劳,李自成还下了很大的力气。

而一向残暴的努尔哈赤,在进入辽东地区之后就开始屠城政策。比如在攻打开原之后,整个城内10万多人,基本上都被杀光。以及后来的扬州十日,更是惨无天日。

当时清军有两大任务,第一个就是阻击李自成部队,第二个就是四处搜刮钱财。而整个国家当中,最有钱的就是明皇室的后裔。再加上朱元璋起名这么明显,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清皇室的目标。

虽说当时但凡是明朝皇室后裔,基本上都被清军搜刮一遍。搜刮的过程当中,自然会流血,因此也使很大一部分的明皇室后裔被杀。但是由于基数实在是太大,杀光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一些比较有钱的郡王。

南明皇室的苟延残喘

李自成在崇祯17年占领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皇室带着满朝文武,逃到了淮河以南地区和清政府对峙。

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后来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弘光。扬州十日之后,南京沦陷,弘光帝被捕。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宣布称帝,改国号为隆武。虽然后来曾经组织过短暂的北伐,但是收效甚微。再加上郑芝龙等人降清,隆武皇帝气得绝食而亡。

眼看着绝大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手中,大西军和明朝皇室联合起来,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改国号为永历。同时郑成功也在沿海地区起义,不断去骚扰清政府。

此时的起义达到了高潮,可惜后来由于三王内讧,刚刚形成的局势轰然倒塌。再加上后来吴三桂进入缅甸,缅王主动的把永历帝交出。第二年永历帝和太子被杀。

虽然后来郑成功东征收复宝岛台湾,以此作为抗击清政府的基地,仍然打着永历帝的称号。不过后来清政府占领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政府,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朝宣布彻底灭亡。

在南明皇室的四帝一监国的过程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的皇室后裔被杀。因为此时不杀不行,刚开始杀他们是为了抢钱,现在杀他们是为了稳固地位,毕竟斩草要除根。


这些村子自称是朱元璋后人

其实很多朝代是非常忌讳夺权这一字眼,他们都把自己归属为正统,认为是继承了前朝的皇位。尤其清朝是少数民族,更需要得到来自这种正统的称号。

虽然刚开始清政府要把明朝皇室杀戮殆尽,但是等到地位稳定之后,就开始了提出了优待政策。甚至乾隆皇帝还亲自给朱元璋扫墓,扫墓的时候还要行三叩九拜大礼。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身之地,如今上面还刻着治隆唐宋几个大字。意思是明朝堪比唐宋时期,明朝什么样子难道皇室心里没有个数吗?会这么不要脸?

其实这并不是明朝皇室所刻,而是康熙命人所刻。甚至他每次出巡的时候,只要路过南京,都会给朱元璋去扫墓。如果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祭文当中发现端倪。

原来康熙每次去祭祀,都在强调清朝并不是夺了明朝的江山,而是光明正大的继承。因为明朝是由于李自成而亡,南明政府也没有人承认他们,所以清政府顺应天意建立清朝。



甚至在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其中就找到了一个叫朱之琏的人。他是康熙31年进士,时任雍正时期的亳州知府。

他的父亲是明朝简王朱桂的后裔,是洪承畴部的监军,跟随他一起投降了清朝。当时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下落,在苦寻无果的时候,朱之琏主动上书告诉自己的身份。

雍正皇帝为了体现清皇室的优待,甚至封他为一等候。虽然有个侯爵的称号,但是俸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只是名字好听罢了。其实也是雍正皇帝为了显示清政府的优待。

其实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明皇室后裔,比如说河南山村的一户人家,他们自称是明皇室的后裔。甚至还拿出了明朝帝王窑烧制的罐子作为佐证,以及600年前制作的朱元璋画像。

还有的村子为了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甚至还拿出来了龙椅。当然不是正大光明殿里面坐着的,而是当年朱元璋坐过的。不过是真是假,目前也不好鉴定。
其中朱元璋后裔比较出名的人物当中,朱镕基总理是其中之一。


史之策


看很多朋友都说明朝的皇室没有上百万,只有几十万,其实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宗室人口统计数字是男丁,加上这些藩王的妻妾,和没有录入户口的,公主,驸马和他们的子孙,百万皇族还是有的所以百万皇族吃垮大明国库一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是一个十分愚昧的制度,可以说是大开历史的倒车,包括卫所军户制和恢复残忍的殉葬制。当然本文我们只提一下藩王制。

朱元璋刚开始分封藩王的时候这些制度虽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些区别,但本质上还是一样,往前看一下,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分封自家族人给予土地为王者,都没有多少好的结局,先有西汉的“七王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这些藩王有了自己的土地,日益壮大,即使没有野心蓬勃之类但只要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反戈于你,并且还有千万种理由!或许朱元璋当时想的是更深的一层,他可能认为,把这些自己的血脉都派的地域肥沃的地方,或者让他们手握重病驻守边疆,放任他们日益壮大,如果将来有起义者他们可以随时镇压巩固大明基业,就算最差的结局也是自己子孙互相攻伐,最后不管谁君临天下皇位还是自己家的,至于什么战乱中的老百姓他完全不在意,对他来说也是死后的事情,然而朱元璋这样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有人反自己,更不过有人真的那么强大到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来篡夺自己的皇位,但他的孙子朱允炆不这么想,如果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但朱标死了,当政的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你要动我的利益,我怎么能答应?而且,朱允炆不只是要削他这些叔叔的权,对待他们还十分残忍,完全不念及血肉之情,朱棣也明白,这不是削藩,这是削头,所以朱棣才必须放手一搏!当然朱棣博赢了,才有了后来的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夺的皇位,其中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棣虽然不想兑现自己曾经答应过给予朵颜三卫的土地,但奈何这些骑兵战斗力实在凶猛,而起战乱刚平息,不能再动摇国本了,朱棣夺得皇位后,因为自己在南方的根基不稳,急于回自己的燕京大本营,所以迁都北京,因为朱棣的战略失误退出了大宁地区,导致基本上过了长城就是北京,长城以北基本上没有什么阻碍游牧民族南下的力量,才有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瓦剌也先压解英宗进攻北京,当然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守住了京城,不然又是一个靖康之耻甚至五胡乱华的结局了,而功劳如此之大的于谦却在英宗“夺门”复辟后死的很惨,后来又出现了庚戌之变,鞑靼俺答率军入侵河套,大军逼近大同,最后围困京师,而京师守军却战战兢兢,毫无士气可言,鞑靼军在城外烧杀抢掠一番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进行贸易,也称之为俺答封贡。这两件奇耻大辱正是朱元璋的藩王制最终导致的,而朱棣上台后他也知道这些藩王日后的隐患,但朱棣的手段比朱允炆高明多了,他把这样藩王圈养起来,注意是圈养不是豢养,也就是没打算利用他们,更没打算让他们出力,只好吃好喝供着他们,子孙后代荣华富贵,而这些藩王的任务就是给朱家繁衍子孙,当时庙堂及江湖都称呼这些寄生虫为“贤王”,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这些藩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世袭罔替,也不降爵的传承,还不用承担相应义务,又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可以垄断部分的铁盐产业,当地官员也不敢管这些宗室,这些藩王无休无止的压榨当地,有的作恶多端,强抢民女之类都见怪不怪了,当地百姓恨不能生食其肉,咀嚼其骨,而藩王还能每年获得很高的俸禄,给明朝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部分省份一年的赋税都不够这些皇族子弟的俸禄,不让国库拨银子就不错了了,更不用说上缴国库钱粮赋税了,后来的清朝就是总结明朝这些贵族子弟的弊端,除了铁帽子王其他封王者死后子孙降级承袭。

明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降到最后一级就是丰国中尉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也都封为奉国中尉。

明朝封了六十五位亲王,追封的亲王也有二十二位,一共87为世袭的亲王,其中包括朱元璋的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到明朝灭亡时,除了被废掉,还有绝嗣的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而郡王更多达924位,这些王可全都是铁帽子,土地兼并都是历朝历代亡国的重要原因,后来随着这些藩王加强了经济特权,还有皇帝之后赏赐的田地明朝的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明朝的土地兼并变的尤为严重。


其实在明朝初期,养着百位藩王明朝还是完全可以负担的起的,但经过世代繁衍,开枝散叶,明朝的这些宗室成为了明朝甩不掉的负担,万历二年(1574年)五月,明朝宗室三万余人,明廷每年给宗室成员的禄米900万石。而当年朝廷在扣除完给宗室成员的禄米后,自己只能收到400万石。可见在万历时期这些藩王就已经是朝廷最沉重的负担了。

明朝宗室吃垮国库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更不要说遇到战乱灾荒之年了百姓食不果腹,饿殍满地,千里白骨,这时候这些藩王却还日夜醉生梦死,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各地揭竿而起,农民军攻占一个地方后就是先杀了这些寄生虫,“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后来清军入关后,虽然表面上对明思宗进行了厚葬,还把他尊为“庄烈帝”,对明朝的历史也本着“为尊者讳”来编撰的,但对待明朝遗留的宗室却从为手软,进一步把农民起义军没有杀干净的一一剔除。(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所以那些明末被农民军,清军,倒戈军戮掉的皇族之地一点都不冤,他吸民骨血,踏民脊梁,历朝历代惨死的前朝皇族没有一个冤枉的,即使他刚生下来,天道有轮回,无需多言,倒是康熙时期杀掉已经没有能力反抗的朱慈焕倒是有点不仁义了,当然,朱慈焕没有反抗之心了,倒是一些小规模的反清者时不时的也很拿出他名义用一用,对后朝来说的确是一个祸患,如果是我,也会“尽戮之”的!有很多朱姓皇族在明朝灭亡前夕就躲避去了,或者改名换地了,所以明朝的皇族是没有死绝的,袁世凯称帝的也找到一个明朝的子孙进行“谦让”,至于是不是真的明朝血脉,就不得而知了。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准确的来说,朱元璋的后代没有百万之多,所有的皇亲国戚加起来了,估计也没有百万。

而现在不少人认为这个朱元璋后代太多,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毕竟这些皇族,都享受着这个生下来的俸禄。可是这个说法只说对一半,因为根本还是士绅世族对土地的控制和税收的影响。

简单对比一下,八旗子弟在康熙年间大概是有四十万到六十万人,到了雍正年间,这个数字逼近百万。

可是雍正一朝,却是税收年年递增,原因就是因为雍正的新政,那就是士体官绅一体纳粮,一体纳税。也就是说将这一部分财富收回朝廷手中。

士绅世族不纳税,他们的土地不纳粮,这是从宋朝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朝。这是朝廷给的特权,世家大族,有功名的人,其地可以不要纳税。



这就会造成交不起税的农民,不得不将地卖给这些人,成为这个佣农。而朝廷的纳税土地,便是年年减少。

这是封建制度的弊病,也是到雍正一朝才解决的问题,而这一点,也让雍正被读书人和官绅骂惨了。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明朝王爷对于朝廷的危害,其实远比不上这些官绅世族,何况嘉靖年间,有些王爷死后,这个土地是直接还给农民的。

也就是当时张居正就看到这个问题,可是张居正没有将改革一改到底,其改革只能说是大明朝缓了口气。

而明末朱元璋的后代王爷什么的,确实几乎被杀尽,起初是被农民起义军所杀,因为李自成他们只要谁有钱就杀谁。

后来八旗入关,由于明朝皇室的不合作态度,清军便是开始了屠杀政策。朱元璋的子孙,除了少数幸免之外,全部被屠杀。


小司马迁论史


说朱元璋的子孙到了明朝末年有上百万人不足为信,这个数字未免太夸张了。但是,三十四万大致是有的。满清入关后,确实是对南明政权残留的朱明皇室成员大开杀戒,但更多的朱元璋子孙早已死在崇祯年间的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之手,如秦王、晋王、楚王、蜀王等藩王一系。清廷在消灭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军后,将残余的朱姓子孙视为阻碍夺取天下的绊脚石,耗费了37年时间,直至公元1681年清军攻陷台湾为止。但是,朱姓子孙数量极其庞大,清廷在消灭了主要嫡系藩王子孙后,无意无力彻底消灭朱姓子孙。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崇祯十七年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马世英和东南四镇拥戴下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所垄断,内部矛盾重重。民族英雄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师之名驻守江北扬州。弘光政权仅坚持了八个月,就在1645年4月,清军豫亲王多铎兵临南京城下,史可法殉国,福王被俘,被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灭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或“唐王政权”。次年,清军入福建,他向南逃亡,在汀州(今福建龙岩市长汀县)被俘不屈绝食殉国。

南明第三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之弟朱聿澳在广州建立的,年号绍武,在位仅40天,史称“绍武政权”,后被清军俘获自缢身亡。

南明第四个政权是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的,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贵一带,后与张献忠和李自成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合作,曾一度形势大好,特别是晋王李定国先后击毙汉奸平南王孔有德和满清亲王尼堪。但随着孙可望背叛永历政权投靠清军,形势开始恶化,被迫退入缅甸,后在“咒水之难”被俘送至吴三桂处,于1662年在昆明被杀。



此外,鲁王朱以海曾在浙江绍兴监国,后去除监国投奔郑成功,最后在金门病逝。

最后,说一下郑成功退守台湾后的宁靖王朱术桂,其在隆武帝时期,受封宁靖王,南明时期先后在方国安、郑鸿逵、郑成功军中任监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朱术桂前往台湾,郑经礼遇其为南明永历正统的象征,以其为监国。公元1681年,施琅攻取台湾,郑克塽降清时,朱术桂自杀殉国,后人建庙祀之。

但是,在清廷的屠刀之下,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朱姓子孙或退隐山林,或隐姓埋名,最终存活下来。比较有名的是清朝初期著名的艺术家朱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此外,在清廷坐稳江山后,又想利用善待前朝帝王子孙的伎俩收买人心。于是,雍正时,察访明裔,得朱之琏,他是代王朱桂的后代。雍正二年,雍正帝赐朱之琏一等延恩侯,抬入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此后其后代世袭延恩侯,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