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名山 彌勒菩薩道場,梵淨山

14億前古陸漂移碰撞,火山岩漿迸發燃燒,梵淨山橫空出世。它是中國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抬升成陸地的古老地區。然後,在漫長的地史中,梵淨山區經歷了梵淨—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馬拉雅四期比較顯著的地質構造運動,不斷地裂變、褶皺、凹陷、峭延⋯⋯捲成了鄂川湘黔侏羅山式褶皺帶。積蓄十數億年的能量,將大洋的底部托起,成為一座座高高聳立的雄偉山峰。

這座山峰矗立在貴州省東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三縣交界地帶。作為武陵山脈的主峰,經過歲月洗禮的梵淨山,如今早已歸於平靜,時間對於她來說,只是一個名字,她早已用自己的富饒和慷慨滋養著動植物,為起源古老的動植物的繁衍和演化提供條件,為珍稀瀕危的動植物提供避難所和棲息地。

她的慷慨慈悲,讓她成為了中國享有盛名的自然保護區以及佛教道場。梵淨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梵淨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作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明代梵淨山的佛教達到了最為巔峰的繁榮時刻。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乃下旨欽命妙玄重建梵淨山金頂,這次重建乃神宗皇帝敕令,李太后“捐資倡義重修,國舅李穎即妙玄和尚主持,官紳僧民等百餘人參與,盛況空前。

據《敕賜碑》載,此次重建有五寺六殿。五寺是:承恩寺、天慶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六殿是: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其中承恩寺稱‘金頂正殿’,又名承恩殿。天慶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稱‘四大叢林’,共稱為明代梵淨山‘五大皇庵’。”這是明代官方在貴州黔東梵淨山興建的皇家寺院,妙玄受欽命住持承恩寺,受賜鎮山印統轄全區佛教,並鑄釋迦、彌勒銅佛像各1尊,分別供於釋迦和彌勒二殿中。

其時山中高僧10餘人,僧尼數百人,山間梵剎莊嚴,佛法盛極一時,傳響海內。如今的承恩寺,依舊是一副肅穆的模樣,在繚繞著雲霧的山巔靜默,晨鐘暮鼓,經幡飄拂,來往香客遊客絡繹不絕,但驚擾不了這一處清淨。

登雲入梵淨山聽梵音看雲湧, 五味全可拋人間不值得 。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