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蝶恋花·春暮》,你是如何理解的?

诗词歌赋汇


李煜的《蝶恋花·春暮》是写诗人暮春夜夜间散步时的所思所想,全词如下: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长夜漫漫,作者在水边平地漫无目的地散步,时节刚过清明,但是,作者已渐渐感到暮春的到来。

诗人之心,是一颗敏感的心,对世间事物的感受总是比别人深切,清明刚过,诗人便预感春天到过去了,春天象征着美好,美好的事物消逝,总是让人伤感。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雨稀稀疏疏地下了几点,便仿佛被风约束而停住了,明月在云层中朦朦胧胧的来去移动。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出依稀的香气,园内的秋千上,传来轻轻的笑语,不知是谁家的姑娘。

姑娘的笑语更是触动了诗人内心的相思。

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便是从此来。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春光将逝,姑娘的笑语,触动了主人公对意中的人相思,相思一起,便有万千愁绪袭来,人间虽大,尽无处安放主人公的相思。

李煜的这首小词,情感尤为动人,尤其最后一句“人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将无穷无尽的相思和人生无处安放无所凭依的感觉写得深入骨髓,让人读之欲泣。


谢小楼


李煜的《蝶恋花·春暮》全词如下: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漫漫长夜里,我闲来无事,于是就在靠近水的地方随意踱步。清明节刚过,渐渐觉察到暮春已至,伤感的情怀由此而来。数点雨珠滴落却又经风停住,过往的云层使得淡淡的月色时隐时现,朦朦胧胧。

夜色中,桃花杏花依稀可见,花香从暗处袭来。是谁在摇荡秋千,笑声里有呢喃的轻语。一寸相思千万个心绪,人间没个安放处。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遥夜”点明了时间,“亭皋”点明了“闲信步”的地点,“清明”、“春暮”点明了季节。长夜漫漫,词人夜不成寐,于是漫无目的地来到水边闲散地散步。清明节刚过,已至暮春时节,春天将逝令词人渐觉伤感,体现了词人惜春伤春的心理。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这两句点明了夜晚天气的变化。就在散步之际,词人看到了数点雨珠滴落,并听到了雨水滴地的声音,但是不一会儿雨便在风的吹拂下停住。风带走了雨珠,带来了过往的云层。恰由于云层的存在,使得月色黯淡,朦朦胧胧。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暮春时节,桃花杏花盛开,虽然是黑夜,但是依稀可见桃花杏花的身影,花香随风暗暗飘来。不知从何时起,词人听到了秋千上女子的笑声轻语。宋代苏轼《蝶恋花·春景》里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与李煜的“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饶有相似。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听着秋千上女子的欢声笑语,词人李煜不禁想起了心中的她,相思之情燃起,一寸相思千万个情绪,偌大的人间竟没有个安放处,极言相思之情的浓重、热烈。


文字的二三事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 谁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 关于作者确实有些议论,到底是南唐后主李煜还是北宋词人李冠,有点说不好。我们就说说这首词的内容吧。

遥夜:长夜的意思。

亭皋:水边的平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王先谦 补注:“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旁地。”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说诗人晚上吃晚饭,出来消食。古人晚上一般没啥夜生活,不像我们主要娱乐都在晚上。诗人感觉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出来溜溜吧。结果在水边的草地上,走着走着就有点伤感了,为啥啊?因为才过了清明,怎么感觉春天就快没了呢。

所以你看古代诗人有个通病,就是伤春。因为春天太短暂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说,怎么过了冬天就是夏天了呢?我每天送孩子上学,前几天树上的绿叶才刚露尖尖角,绿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结果一夜春雨之后,再看已经快枝繁叶茂了。突然明白古人为何会伤春,因为春日无多,即使是江南的春天,也是如此,清明之后既是暮春了。

“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江南的雨在春天的时候,总是一会有一会无的,诗人刚刚听到几点雨声,结果就被风把雨收了,其实不是真的收是风把原来的乌云吹走了。乌云过后,月亮就露了出来,上面笼罩了一层淡淡的薄云,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就是杜牧的那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感觉。因为有风,云是在动的“云来去”,月色也是一会明亮一会朦胧,非常的美。生活在江南的人一定会有同感的。

“桃杏依稀香暗度。 谁秋千,笑里轻轻语。”清明之后桃杏虽说已经是“绿肥红瘦”了,但依然有暗香传来,林逋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说的暗香。古代诗人讲究含蓄美,暮春的花香要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到这种暗香。随着暗香寻去,却依稀看到有谁家少女在荡秋千,莺声燕语,虽然声音很轻,但在诗人看来:朦胧的月色、桃杏依稀的暗香再加上少女的轻声细语,构成了一幅非常朦胧含蓄的美景。

而这幅美景没有让诗人得到喜悦,却勾起了诗人的相思,“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诗人的一寸相思勾起万般愁绪,“剪不断,理还乱”,天地如此之大,而这相思之情却无以为寄。

一个诗人,往往情绪非常丰富,看到什么景色都能浮想联翩,这是诗人的特质。这首词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伤春、相思的情怀。


翰墨今香


首先纠正一下,这首《蝶恋花·春暮》是不是李煜所写,要打个问号,这里历来是存疑的,现在更向于李冠所写。我一直喜欢“蝶恋花”这个词牌名,很有美感,也很有诗情画意。而这首婉约词就是代表,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分别写的是伤春、惜春与怀春。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词的上阙主要是状物,表达了诗人伤春与惜春之情

深夜,我在亭台漫步,刚过了清明,就早早觉到春逝的气息,不由得令人伤感。风中飘来的淅沥沥的小雨,也很懂风情,说停就停了下来;而此时,空中的月亮在云朵中穿梭,忽明忽暗,散发出朦胧的光泽。

这里最后一句“朦胧淡月云来去”,让人不禁想起“张三影”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的下阙主要是抒情,表达诗人的怀春之情

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桃花、杏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是谁荡着秋千,还在笑声中窃窃私语?虽对她一见倾心,但这千种柔情万般愁绪,世界之大,却没有我的安放之处。

这句“桃杏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白描的手法非常精妙,后来苏轼受此影响,便有了“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可以说是推陈出新了,意境又更进一步了。

这首词整体来说,作者善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该词也是写伤春之作的名篇,词句凝练,意境俱佳,难怪作者会引发争议,甚至有人说是”宋词大咖“欧阳修和李煜之作,可见艺术水平之高。


窗外的白杨


李煜,南唐后主,生于公元937年七夕。据说,他天生帝王之相:阔额、丰颊、骈齿,重瞳。出生帝王之家,从小泡在书卷中长大,才华横溢。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在金陵登基。李煜是一个被皇帝耽误了的诗人,一心扑在诗词歌赋上,却阴差阳错地成为南唐的帝王。

李煜在位期间很害怕打仗,更不愿意看到百姓遭受战乱,因此一味去讨好北宋,进贡了大量的奇珍异宝,然而他那知北宋的野心是一统天下,绝不让他偏安一隅。

生命赋予了他一份独特的人生轨迹,无心政治,却不得不执掌江山,命运把他推上帝位,给予他最丰厚的馈赠,却也是他生命里一生的负累,结果成为失败的降君,政治的牺牲品,末路囚徒。

公元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向北宋投降,南唐灭亡。蚀骨噬心的亡国之恨,让他的笔风进入一个苍凉的世界,可以说是前后判若两人,前半生醉生梦死,后半生亡国之痛。

当“王国”成为“亡国”,他成了千夫所指的昏君,万人敬仰的词帝,在他的一生里,以诗文为命,览尽繁华,看遍破碎,以泪书情。未能保住江山,也未能保护他深爱的女人,辜负了江山,最终也被江山所误。

《蝶恋花·春暮》这首词,创作于他的前半生,表达了他多愁善感的情致,和对宫廷生活的迷恋,流露出沉重的精神负担。全词如下: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蝶恋花,蝴蝶围着花朵飞来飞去,依恋着,缠绵着,如此漂亮的图画,在李后主写的这首词里却带有感怀春天逝去的情绪。

刚刚过了清明,本来还是早春二月,就觉得春天就要过完了,感受到了无限的凄凉。微风吹来,一点点稀稀落落的雨,若隐若现的月亮在春天的雾里,给这个春天的夜晚带来一种缥缈和朦胧。

一个荡秋千的女孩子,芳心所寄何方?这样一个青春年华的思春少女,在桃花李花还在开放的季节,月光依然朦胧,落花依然芬芳,余香犹闻的时刻,人间到底去怎样安排她的情怀?

李后主时代的词是那个时代坊间流行的歌曲,我们的词帝结合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配以悠扬的乐曲,曼妙的舞姿,飘飞的衣袖,甜润的歌喉,再加上能歌善舞的美女,把这首《蝶恋花·春暮》中的情调演绎到了极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到了李后主眼界就开阔了,感情也变得深邃,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的后半生的词作确实抛弃了宫体,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把词“从花间”引向歌咏人生的途径。

作为一代君王,李煜无疑是不称职的,他善良、天真,如同一块透明无暇的美玉,却脆弱的碎了一地。

公元978年七夕,才华绝代的千古词帝结束了自己半世荣耀,半世屈辱的人生,定格在四十一岁,七月初七不仅仅是他的诞辰还是他的忌日。不必再为国破家亡而悔恨,也不必再为寄人篱下而痛苦,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彻骨的悲欢,体会他美名背后的苦楚和心酸,真正是牺牲一个朝代,成全了一段传奇人生。


END.


博书


赏析《蝶恋花·暮春》(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者,乃入春之后,满怀春绪,一种相思,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未尝离于心,故觉入春之久也。此句言春情之深,有"美人恐迟暮"意。心有春伤,故而安排闲心,于亭皋信步也。

"数点雨声"、"朦胧淡月"句,言"闲"数雨之点,"闲"测风之动;"闲"看淡月"闲"看云。此句"风"、"雨",又为下文送"香"、送"语"张本。

"桃杏"句,闻香识人,勾起相思。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本句是此词結穴处,也最精彩。言相思如蛛网,其核虽小(一寸),然飞丝无限(千万);本欲暂忘相思(安排),奈何飞绪千万,随处触之,如机发而中,故叹偌大人间,相思之苦,却无处搁置也。首尾呼应。


老马识途183228897


《蝶恋花·春暮》,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尚有争议,早先主流认为作者是宋朝词人李冠,如北宋官员,著名文人杨绘在其所著《时贤本事曲子集》中,就把这首词记在李冠名下;后南宋罗泌编撰《欧阳文忠公近代乐府》,又把该词记在欧阳修名下;而现在主流认为该词作者为南唐后主李煜,是他前期作品。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在古诗词中,凡是看到“春+暮”的组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伤春惜时之意,这是暮春特有的意象,但是咱们读诗词,除了看表面意思,最重要还得看内在思想——明写少女伤春,实则抒发闲愁。

上片写景

时清明刚过,心思细腻的词人就嗅到了春光将逝的气息,从而引发了他的伤情。他想要用尽全力守住最后的春光,所以夜里连觉也不睡了,长夜漫漫,他却在亭皋(gāo)踱步。

所谓亭皋,就是水边的平地,这个词最先出自于《汉书·司马相如传》:

“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词起头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接着,便写词人在水边散步时所见所闻——

夜里突然下起了零零落落的小雨,数点雨滴从天上落下,雨滴声刚刚传入耳中,就被一阵春风拦腰截住,听不见了,抬头望月,月亮在云雾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晕。

句中“淡”字用得极为巧妙,天在下雨,看到的不可能是明月,只能隐约看见被云雨遮住的月亮,从云后透出光晕,因此,月是淡月。

这几句词写得朦胧清淡,正如天上的淡月一般,为下片伤春营造出了深远幽怨的意境。

下片抒情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上片以听觉和视觉结束,下片以嗅觉承接,清明前后正是桃杏开花之时,花香借着春风之力,飘到了词人鼻中,这里说依稀、又说暗渡,正是因为月色朦胧,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桃花还是杏花。

接着“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喜爱苏东坡词的人看到这句一定觉得熟悉,对了,东坡词《蝶恋花》中名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正是脱胎于此。

唐宋之际秋千盛行,很多诗词中都可以看到秋千的影子,如李清照《点绛唇》开头就写蹴罢秋千,同苏东坡一样,这两首词中打秋千的都是女性,再结合本首词“笑里轻轻语”,我们也可断定,李煜听到的一定是女孩子的荡秋千时传来的欢声笑语。

你看,信步水边,又有雨滴风声、又有月色花香,此时又有少于莺燕,怎能不勾起作者的相思之情呢?

可意中人又不在身边,只能以一寸相思,牵动着心头万千愁绪。当一个人害相思的时候,就会觉得莫名的空虚,好像世界之大,竟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一般,这是怎样的彷徨无助?

因此我们就知道了,在这个漫漫长夜,作者为什么不睡觉,偏偏要出来散步?只因春天将逝,又因相思之苦,夜里到水边散步聊以排遣,却不料被一阵少女莺燕之声,激发了更浓重的愁绪。

最后只得叹道“人间没个安排处”!


也可自话


《蝶恋花 春暮》原文如下: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词一般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也不例外。上片“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写的是清明节过后的一个微雨有风夜晚,清明节刚过,就感觉春天走远了,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在水边漫不经心的随意举步而行。

此刻有几滴雨雨声入耳,却被春风挡住听不见了。

下片“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随风飘过来桃杏的香味,伴随着上片的微云淡月,清风微雨,所有这一切美景的感染,“伤春暮”的情怀似乎暂时退却了。

可是正在词人遐想连篇之际,远处传来了妇女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她们说了些什么,也听不大清楚,却不断的传入耳际。

对词人来说就是一种诱惑,不能不想起了自己的意中人……

“一寸相思愁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愁绪又一次袭上心头,何止是“伤春暮”,陷入了对意中人的深深思念之中,天地虽大,但是词人心中的愁绪却无处安放。

整首词收放自如,上片的“数点雨声风约住”,对下文的送“香”,送“语”做好了铺垫。上下片衔接自然,天衣无缝。

但是这首词自古以来倍受质疑。很多学者认为它并不是李煜所做。

李煜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被俘前的江南风流快活偏安一隅的帝王生活,和被俘后悲惨的违命侯生活。

李煜生在一个荣华万顷的帝王之家,从祖父李昪到父亲李璟,祖孙三代治国的才能上一代不如一代。

而在文学才华上,反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辉煌灿烂。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富庶美丽的江南,潮湿的雨,迷离的风,还有笙歌画船。

造就了李煜温润,多才又多愁善感的性格,并深深地烙印在李煜的骨子里。

更何况,这个时候的李煜正沉浸在莺歌燕舞,身侧有宠爱的大小周后的陪伴,岁月更是静好。

因此,这一阶段李煜的作品,大多香艳温婉,肆无忌惮的描写自己的红粉生活。而这首词的风格与这些词风相差甚远。

李煜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于乐与悲同样一往情深。

当北宋的铁蹄踏碎了一切静好。他的心里也是痛苦的,但是他能做的是处处退让,委曲求全只能忍辱接受违命侯的头衔。

此时李煜的词风也随着有了180度的转变,从香艳婉约到凄凉悲壮。

而这首词却是隽永秀丽,更多的是在描绘相思之苦,无处排遣的愁绪,从而沉浸在彷徨,感伤与苦闷之中。根本没有囚徒生活的哀感。

不论是谁所做,这首词都是一首深情款款的婉约派词作。非常能打动人心。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对意中人的相思,千头万绪漫天飞舞,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排。

由此可见作者的彷徨,感伤,和苦闷成度之深。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从描写情爱的作品来看,可以称为上上乘之作。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博物馆


我认为,《蝶恋花·春暮》其实是将诗人的相思情绪,只不过这相思因为闲时的傍晚散步时所见的景与人而引发出来的。

1因为闲,身边的景色引发了内心的积郁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在暮春的傍晚,闲时到外面亭子散步,才过清明,渐渐感觉到春天景色已经老去了。其实,不是真的春光渐老,而是诗人内心郁闷,看任何景色,似乎都无法灿烂。

以至于,“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在夜里散落几点雨滴,月亮躲在云层里,只有些许光泽散发出来,即时有些微的春风,还是让人更加觉得伤感。

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诗人是身闲心不闲,心里太多想法,无法排遣。

2因为香,身边的人儿引发了内心的相思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在桃花杏花的夜空下,传来一些香味,这当让不是花儿的味道,到底是哪里传来的?这时传来了轻声笑语,原来是荡秋千的女子暗香飘来的。诗人看着眼前说笑的女子,更是想起自己孑然一身,平常陪伴自己的人儿此时不在身边,更衬托处诗人孤独难受。

那名,为什么难受呢?因为“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诗人看着眼前的一幕,引起了他无限的相思愁绪。那满满的相思快要溢出来了,但环视世间,却找不到相思安放处,因为相思的人儿不在这。

从这个诗词看,那是诗人因为空闲,堆积了满腔的郁闷无处排放,特别是对心爱的人儿的相思,以至于看景也好,看人也好,都充满的伤感。


经纬国学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内容,全词如下: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漆黑的夜晚,我在亭台上漫步闲走。这才过了清明节,我竟慢慢有了伤春之意,觉得春天就要结束了。

听到了几点雨声,然后就没了,好像雨被风约束住,不再下落了。云也因风而来回飘动,月亮在其中隐约浮现,朦朦胧胧的。

园中桃花杏花的香气随风飘来,淡淡的。我听到好像有人在玩秋千,笑声谈话声隐隐传来,不知是谁?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心上人,我对她的一片相思变成此刻的万千的思绪,天下之大,竟无处安放。

这是首婉约词,诗人长夜无心睡眠,闲庭漫步,伤春惜时,后又陷入相思之苦,思而不得,心情失落,故而感慨“人间没个安排处”。这是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感情,我们都有可能经历过,体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