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跟能力无关的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对弈


这种说法是片面,也是错误的,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职称是能力和德能勤绩的综合量化考核的结果,虽然不排除极少数人走了歪门邪道,但是,相对来说是最客观、最公平、最公正的。我从教三十二年,教初中三年,教高中29年,当班主任15年,任教两届初中毕业班,任教二十届高中毕业班,担任学校中层领导二十四年里还兼任了七年班主任,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篇,担任班主任期间每期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每期担任2~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每周授课10~16节,年度考核二十余次考核为优秀,6次被评为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6年被评为县十佳教师,2007年获县政府嘉奖,2009年被评为县名教师,2007年晋级副高,2014年岗位定级专业技术五级。目前,还是担任中层管理工作和每周11节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认为自己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能够评上副高职称,是自己坚持不懈、辛勤耕耘的结晶。


徐纪芳3


看我的回答

砸 秤

在学校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卫生所,门口放了一个秤,供前来探病的人免费秤体重,学校里几位老师听说免费,就每周过去秤一两次。

有一天他们在办公室里商量要去砸秤,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体重一天天在增加,走起路来都感觉到费劲,这都是那个秤惹的祸,若没有秤,他们的体重怎么能增加呢?

于是乎,他们前去卫生所理论,之乎者也了半天,大夫也没有听懂他们的意图,只听懂了两个字“砸秤”,大夫觉得这些老师有病,建议到市精神病院去查一下。

其实这些老师都知道自己发胖的原因,但还是觉得要砸了这个秤,因为那些善于锻炼的人,秤出来的体重没增加很健康,他们心里不舒服。



小黑川教育漫谈


职称跟能力无关的占了百分之八十,这个说话在八十年代底是对头的。比例不一定这么高,也占不少数。当时我在职称办帮忙,有好几位都是小学生至初中生的基层领导,被评为中级职称。有一位是处级领导也没有多少文化,只不过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被评为正高级职称,好多初中生,去党校学习几个月回来被评为副高级职称。简直是胡来了。现在我也早己退休,不太了解。我妹和我弟都大夫,副高职称,说是写了很好论文的,确实也干的不错。大家评论吧,现在的确实不了解。


磊147469694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我多年分管人事工作,对这个问题是最清楚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

理由如下:

一、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有哪些

以教师为例说明。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具有评职称的资格。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系列有三大类: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由于每个学校的职称设岗人数所限制,导致有些老师晋升职称很困难。

比如我们学校,每年晋升职称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高级4-5人,中级5-6人。而每年符合晋升条件的教师多大数十人,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能够竞争成功的教师,我认为他们的能力都非常强。

那么教师的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当班主任的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学教研的能力,是否有教研课题的研究,是否有教育教学论文的发表;

教学是否出成绩,有的老师课堂教学效率高,教法、学法指导得当,学生学得扎实高效,学习成绩非常好。

教书育人的责任,爱岗敬业、甘愿奉献,在工作中不讨价还价,不讲条件。

在众多能力当中,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

二、职称评审推荐是推优

没有学校把没有能力的教师推出去参评职称。

学校在推荐的过程中都会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推荐条件。

一般来说,我认为一个合理的推荐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成绩

也就是所谓的硬件,包括毕业证书、工作年限、年度考核结果、班主任工作年限、荣誉奖励、教学成果等。应该占到30%。

(二)工作成效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量和教学成绩,可以使用三年以来的求和取平均值,也可以使用上一年度的。其中,工作量建议占40%,教学成绩占60%。工作成效成绩占比50%。

(三)考核评议

采用民主评议和推荐委员会的评议成绩,该项成绩占20%。

通过这三项成绩组成的推荐成绩,然后按照成绩的高低确定出推荐人选。

在这种推荐机制下,你能认为推出去的教师是一个没有能力的老师吗?

我是朗月寒雪,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朗月寒雪


我很赞同,我们单位就有不少这种例子,踏踏实工作、不张扬功绩、不会巴结上层、不愿东抄西摘拼凑材料写论文的医护人员,即使其他条件满足了也评不上,论文或课题是硬框框。我院一个心内科医生主治医生,本科学历,患者纷纷夸他有责任心,有同情心,医术高,很有耐心,对病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耐心不乱开检查单和药,常常收到感谢信,科里同事也夸他任劳任怨,不争名利,年年是先进工作者,但因他不编造论文,评定副主任医师职称时,即使医院报上去了,也一次一次落选,等同等学历同等资历的同事都评上正高级职称时,他才评上了副高级,直至退休也没评上高级职称。

职称评定,首先你的学历和在现岗年限是基础条件,这很容易。二是看你的论文或科研项目成果,在哪个等级的杂志上发表的?发表了几篇?你是不是第几作者?比如,在市级杂志?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世界级杂志?当然是杂志级别越高,论文的含金量越高。另外,你是第几作者?你的名字越靠前,论文的含金量越高,如果你都是第三作者,也就是人家写的论文,你只挂个名,那就跟没论文差不多,但比一篇没有强一点,起码论文栏不是空白,每项都计算分数。三是看你是不是担任了职务,如科主任、护士长、院领导、护理部领导、或更高级别的领导职务。自然是职务级别越高,含金量越高。因为官职越高,知名度越高,人脉越多,获取信息通道越广,找人拉关系越容易,不至于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另外职称评定小组的官员给的主观分数也多。所以写论文、争取课题,自然是在论文和课题上花心思多的,自然在工作上就花心思少,至于论文和课题对行业有没有实际用处,没谁在意,在意的是能不能发表,发表在哪级刊物上,对晋升职称是否有用。


Shuang降


不同意这种观点,职称评审相对还是比较公平的,可能有个别人通过关系或许能够评上,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凭借自己能力评上职称的。

1、职称评审第一道槛:满足评审条件

每一次职称评审都有设置评审条件,比如发表的论文数量、奖励数量、科研项目、工作年限等等。

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的条件,才能够报名参加职称评审。就算某人和领导关系比较好,但是,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话,也是不能报名的。

因为所有的成果都是公开的,谁有哪些成果大家一目了然,谁也做不假。

这是职称评审的第一道门槛,能够跨过这道门槛,说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2、职称评审第二道槛:专家评审

通过第一道门槛后,就进入专家评审环节,因为并不是1:1入围这个环节,所以也会有一定的淘汰率。

评审专家会根据老师交的材料进行评分,有的还需要现场答辩,最终投票决定晋升名单。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能够晋升职称的还是能力比较突出的。不能晋升职称的有可能是在第一关就没通过,有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就会导致科研条件达不到要求,从而无法晋升更高一级职称。


小马老师说


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请问评定过职称的同志:你的论文真是你自己写的?你的优秀真地没有花钱?你的课题解题真是你自己完成的?为了得到一个评定职称的硬件条件,你真没有不择手段?等等。现在的校风为什么坏的一蹋糊涂?优其,学生的德行修养如此之差!你们想过没有利欲曛心的职称评定,除了通过职称的等级把老师分为三六九等,收入差距巨大,那一点体现的是教育的育人本质?那一点体现的是同二同酬?评上职称躺着拿钱是非常普遍的事!


手机用户51230113006


我认为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要凭良心说真话,你的论文没买版面吗?课题没花钱吗?各种荣誉怎么来的,你的论文教研真正帮助了教学吗?能说自己能力就比别人高吗?自欺欺人罢了。


用户2617617440490


首先说`又红又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职称是某一方的专业技术认可。只能是又专。

专业职称与全面能力无关的占百之八十,这个不是咱专业研究人的全面素职的行业本能。

一个人的技木、外交、为人,道德等等,就技术与行政、财务等谁能是全能啊,要是要求全能,也可能是于专业对比可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本身这个命题就离人的现实是没有太大的意义,过去的说法文官就是文官,武管就是武官。也不能排除人家是文武双全。你硬拿一个文官去跟武官去比武不是去送死吗?如果一个文官发明新兵武器,你再大的武功也没有人家炮弹历害啊,你这边武将出奇不易,了解到武器的动态,先发制人连制造者文官给不声不响的给毒死了。炮也成对方了,本是功臣也变了罪人……


河南008


在某一局部,某一件事,某一特定技术,实际一线操作人员,能力强过有职称的案例太多了,毛主席强调,知识分子要向工人阶级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天天和机器打交道,哪儿有点小毛病都知道。

职称,有技能职称,技师,.通过比武,考核,工人和领导都认可的,工人中的拔尖人材,职称和技能同步,你不服不行。

还有专业技术职称,先要有专业文凭,才有资格评选职称,评选中可能有不正之风,但是有集体评定,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我矿主提升绞车,德产,全国进八台,提煤16吨,2100千瓦,低速振荡,问题很大,科长从开始去东北学习此绞车,一帮人马,说是风机毛病,原45千瓦,换50国产电机,绞车队长说是主电机磁铁有裂隙,找了三个多月,无果,汇报局,局机电总工要来现场,具体控制另部件长啥样,他也未见过,老头有经验,对世界最先进绞车,他也不懂,找煤炭部,找德国,也解决不了。电控设备很多是芬兰等欧共体生产的,我跟他们打交道也很多,专家?来华的多是高级技工。我是气高工,也不分.管绞车,科长又不找我,其实小毛病,我等到全国都弄不好再出手。

总支书记找我,说,你经常给大学生讲课,要理论联系实际,绞车的事,几个月了,关照一下。

老伙计面子,去绞车队,我也不让他们说,只说几句,付认长听懂了,我从记录本上撕张纸,画了控制关健失控元件,管电的付队,找来工程师,专管,只说一句,这只电阻和这只电容坏了。

工程师去现场,我和队干闲聊,不到十分钟,故障处理好了,原来,烟头大的电阻内部虚焊,外观先好,测量也正常,开车也正常,减速时需要它了,它有时就不正常。

我又出一次名,刘庄,5500千瓦,交交变频提40吨,世界最先进,我想去看看,每月两千元的监理我也愿意去干,看看德国大鼻子,干活就是不一样,有劲,敬业。三个月,绞车装

好了,我要回来了。监理公司和矿都挽留,不干!

职称是专业最高水平的证件,也是行业公认的通行证,大视野,多思路,智商也是冒尖的,中国也最缺这样人材,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人材,不缺指脚划脚无真材实学的管理大军,缺高端管理人材。全国都知道,怎么解决,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