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瓶梅》绕不开的“大尺度”情节

第二部分

好,下面来说《金瓶梅》的主题和思想。关于《金瓶梅》最大的争议,就是它为什么有很多大尺度的色情描写。有人说,它就是一本色情小说,在明代中后期,这种小说很常见;也有人说它是一本劝人戒欲的书,小说写西门庆最后纵欲而亡,其实是一种警示。今天,我想请你跳出这个非此即彼的思路,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有的人读出“淫”,有的人读出“戒淫”,正是因为小说对欲望采取了一种不加评判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理解《金瓶梅》的关键。

金瓶梅电影剧照

读这部小说,你会觉得作者好像根本不分是非。西门庆跟潘金莲合谋害死武大郎,然后娶潘为妾;不久又故技重施,害死了好友花子虚,把他的遗孀李瓶儿娶回家,用“丧尽天良”来形容也不算过分了。但是小说对西门庆几乎没有批评。而书里少有的“好人”,西门庆的正妻吴月娘,作者又经常讽刺她假道德、伪君子。

《金瓶梅》的世界里好像既没有好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格非老师说,这不是作者不分是非,而是他有意采取了一种“无善无恶”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跟当时流行的阳明心学异曲同工。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是这本《雪隐鹭鸶》最有价值的洞见。

什么是“无善无恶”的价值观?王阳明心学里的这个“无善无恶”其实来自佛家,特别是禅宗。

禅宗标榜明心见性,看破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如何看破?就是了悟“生死无常”,这不是在模糊善恶的界限,而是觉得善恶都是执念,应该放下。了悟,就是要从是非善恶的执念中超脱出来,从更高的维度上担负生命的自觉。

阳明心学为什么在当时很流行呢?因为它是为了解决明代新的社会问题才出现的。王阳明自己总结了他那个时代的两大弊病:

一个是恪守程朱理学让人行事迂腐;二是士农工商的伦理次序已经改变了。

所以,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慢慢不起作用了。他提出心学,倡导“无善无恶”的价值观,就是一种为社会开出的药方:因为在伦理秩序失序,道德原则失效的社会里,不加判断才是合理的策略。

我们当然不能说《金瓶梅》的作者写小说也跟王阳明一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但是《金瓶梅》用超越善恶的“佛眼”带你审视那样的世界,其实和阳明心学有相似的效果。

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悖论:欲望和恶流于世间,对社会、人情、伦理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它又事先被原谅和宽恕了。这好像是一个逃不出去的困境。确实,《金瓶梅》体现的正是社会变革中的道德困境,和困境中人们在道德上的困惑。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读出“淫”,有人读出“戒淫”。

这同样也是阳明心学没有完全解决的困境。在善恶的问题上,之前程朱理学的态度是要有取舍,这就给欲望设置了一道屏障。阳明心学提出“无善无恶”,善恶一体,相当于是把这道屏障给打破了。普遍意义上的人欲,包括情欲,都成了合理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晚明社会欲望膨胀、极尽繁华。清代的学者甚至认为,这就是明朝灭亡的症结。

你可能会说,小说只写了困境和困惑,其实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啊。这也是对《金瓶梅》一种普遍的批评。但是,我们也反过来想想这个问题,既然在这样的道德困境里,人必然会困惑,保持一双冷静的佛眼,难道不就是最合理的策略了吗?在冷静的审视、深刻的洞察里,你才能看清楚自己要面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你才能通过这样的世界,反观你自己,思考你的立场、你的偏好,你看待世界的基本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想看相关上下文内容,可以关注我看《雪隐鹭鸶》| (一)和《雪隐鹭鸶》|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