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小牧童的特点是什么?

狗254090702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起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的雷震,生平不详,有的说是眉州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有的说是南昌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其作品也就这一首,入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

这首诗主要写一泓长满绿草的池塘,水漫出来流了一坡;一袭远山,含着落日,倒影浸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回家,嘴里的短笛信口吹着,也没有个腔调。这是一幅美丽恬淡的牧童晚归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充满了生活情趣;而那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笛声又使整个画面更显空灵,有了乐感。

题主问小牧童的特点,咱就抛开写作手法艺术境界等等,就细细聊聊这首诗里小牧童的特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悠哉悠哉心生愉悦的;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牧童归去横牛背”,一个“横”字,几分随意,几分懒散,就足以说明小牧童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唐•栖蟾笔下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是活波可爱活灵活现的;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里的牧童,是调皮好动天真烂漫的。各人诗中的牧童是有着细微的不同的,一个“横”字,就是这个小牧童和其他牧童的不同之处。

悠哉游哉心生愉悦

“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无腔、信口、吹,一枝短笛,对小牧童来说足矣;没有什么固定的腔调,顺嘴而吹,无拘无束,“信牛由缰”,他的心里是无忧无虑的;也必是愉悦的,他什么都不想,有没有人听见无所谓,有没有人偷偷地笑也无所谓,就是随着自己的心吹出什么算什么。这点倒和唐•卢肇的《牧童》有异曲同工之妙“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一个横在牛背上吹笛,一个横在牛背上睡着 ,都不求吹出来的笛声有谁懂,就是个随意。

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青草池塘,碧波红日,小牧童闲适地横坐在牛背上,胡乱地吹着曲,他不求有知音来和。可是,天和地听得懂,清风和白云听得懂,池塘和绿草听得懂,更主要是他的牛听得懂啊!不成调的笛声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同一,说不出的熨帖和惬意。

和唐•吕洞宾的《牧童》不同,“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是明显地辛苦劳累了;和宋•白玉蟾的《牧童》也不同,“杨柳阴初合,牧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这是不小心犯错了,弄不好要受责备的。

可是我们这首诗里的小牧童,已在日落时归来,漫不经心却人牛同在,笛声无腔却有心情吹响。

言为心声,诗里写的小牧童,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真实的心理写照

雷震,生平不详,死亦不详,好象在南宋走一遭,就为了留下这首诗。南宋,那个偏安一隅忍辱偷生的朝廷,那个政治腐败、奸臣辈出的时代。谁不向往恬静悠远超凡脱俗的生活呢?那小牧童的彼时的状态,就是作者厌倦了世俗喧嚣渴望自由宁静的理想生活状态。

不然,为什么关于作者,就再没有别的任何信息呢?也许他辞了官择一处乡村,与小牧童为伴也未可知。


hyg陌上花开


因新冠病毒疫情各地停课,昨晚正好按网络远程教育的安排教孩子这首诗。

在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我对小牧童和这首诗的体会。

这首诗的来历和写作特点

宋朝有位诗人叫雷震,此人进士出身,名声不显,诗名也不高。但是,偏偏他的这首《村晚》被录入了小学教材课文中。

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首诗是有来历的!

话说,在神宗、徽宗时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学家、画家兼官员张舜民,他擅长书画,词风颇似苏东坡,有以假乱真之能,故而很出名。

他曾在老来还乡之际写了一首诗《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这首诗表达的寂寥心情和沧桑情怀,既是诗人在宋朝南迁后的政治背景,也是因战争导致人口剧减、乡村败落的客观实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悲凉和绝望。

但是,经过100多年的休养生息,历经屈辱的南宋王朝已假装从当初‘二帝被掳、仓皇弃京’中走了出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以‘岁贡’取得的太平让朝堂上下失去了警惕,纷纷沉迷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中。

此时,南宋诗坛自辛弃疾去世后已声势衰落,诗声颓微。就是在这个时候,雷震经过南方的村落时,实景感触,反张舜民《村居》之意写下了这首《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我们不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解读,看到的是一派悠然、和谐的乡村晚景。

碧绿的野草长满了池塘,涨上来的春水淹到了岸边,青山含着落日倒影,倒映在春寒的涟漪中。放牧的牧童已经归来,拿着短笛横坐在牛背上,不分腔调信口而吹。

从这首诗表面的含义中,我们会明显分辨出雷震描述的乡村生活更有生机、自由的气息,而张舜民的乡村则充满了败落和凄凉。

从《村晚》这首诗的内在含义来看,其实不仅有作者对南宋王朝的失望,也有对当前祥和、安宁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这首诗在当时南宋后期整个颓废和绮糜的社会氛围中,突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蹭上张舜民《村居》的热点,所以声名传播、流传至今。

从这两首诗的意义特点来说,《村晚》描写的田园风光,更有积极性和正能量,更能唤起人们心中对家乡故园的热爱,激发起人们保护家国的热忱!这也是其人虽然不出名,但诗作却能入选小学教材的真正原因。

诗中小牧童特点

雷震这首诗中,小牧童被勾勒的比较形象,活泼、无拘束。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一个‘横’字,体现了小主人公的‘好动’的活泼特点。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动作?

自然是放松、无约束、不被牵掣的时候,人的天性才会释放出来。所以,这是作者对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一种反衬,也体现了小牧童天性好动的一面。

一个‘无’字,体现了小牧童‘无拘束’的自由特点。

吹奏乐器一般都要有曲谱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吹奏。可是,小牧童也许只是对笛声的好奇,也许只是喜欢笛子,所以,不管有没有听众和赏析的人,自己胡乱吹一气。

这正是孩子自由无拘束天性的体现,也是对那个时代任性的一种反诘。

链接

诗人的语言有时候不便于深入琢磨,特别是好奇心上来,就很容易穿凿附会地把诗词表象和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

但是,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的作品,大多都要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北宋王朝的南迁而导致的民族割裂和文化伤害对南宋200多年的文人来说,是血淋淋地无法掩盖的现实,是任何一个有良知和民族情感的人都无法忘却的耻辱,入深入血脉无法拔除的灵魂痛苦!

所以,南宋诗词和北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经常僻理深入或寄托幽深,在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上与北宋迥异!


西山诗词客


大家好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大家喜欢。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小牧童的特点

牧童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牧童也是这景色的一部分而已。


K2乔戈里峰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牧童归去横牛背”可以看出牧童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最爱三秋叶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萌场葛大壮


一汪刚刚从山泉中涌出的清水,纯净透明。

一抹刚刚透出的朝霞,清新绚丽。

刚刚露出土面的新笋。

吐翠的新芽,含苞侍放的花蕾

净明自然,纤毫不染。

纯真简补,天道自成。

我所追求,我所向往。


龚彦生


村晚是雷震的村晚吗?

像这样问题不够详细的,我们都没办法认真回答。

雷震是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名气不大。

村晚是其诗作中比较有名的一首,因为收录在千家诗中,所以被后人所知。其诗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是典型的田园诗歌,描写小牧童自然和谐,牧童不会因为自己不懂音律而放弃享受笛子带给自己的快乐,所以才会有短笛无腔信口吹。信口吹就是随便吹的意思。


半世飞仙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中的牧童天真无邪,纯朴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袁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逸志2


牧童归去横牛被,短笛无声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躺在牛背上,也许是早上出门放牛吃草,也许是傍晚回家踏着斜阳。会不会吹笛子无所谓,天地间口哨声就是现在最好听的声音。~~~~小牧童的特点:心情悠然,会吹口哨[呲牙]


梨树长在麦田中


自娱自乐,胡吹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