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黄瓜叶片长“泡泡”?搞不好容易减产!防治关键是做好大棚管理

不久,有不少朋友说看见自己种植的黄瓜叶子起了许多小泡泡,特别担心是不是某种病害引发的症状,其实这就是一种生理性病害——“黄瓜泡泡叶”。这种病害大多出现在冬茬或者是冬春茬,为预防发生这种病害,最重要是做好光照和温度管理!

一、 黄瓜泡泡叶的起因和症状

1. 起因

从近几个月的天气来看,这个冬季与往年相比不是特别冷,但部分地区还是会出现了一段温度保持在零下7-8度的时间,但白天的光线特别差,阴霾天气比较多。这样的天气使得种植大棚内的温度比较难提高,一直处于较低的温度。当出现温度低,光照差,而且棚内湿度大的环境条件,大棚栽植的黄瓜植株叶片就容易出现一些气泡。

2. 症状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这属于一种生理性病害,忽略该病害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温度低,光照差,会导致植物生长停滞,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常发生在越冬茬的黄瓜地里。

如名字“泡泡叶”而言,发生这种病害,初期症状是黄瓜叶片的正面会先出现小小的“突起”,直径只有几毫米,而且叶片的背面会发现对应的地方已经凹进去了,边缘还会出现白色毛绒,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成黄色或者褐色。

叶片上出现的很多小气泡,会导致叶绿素慢慢退化,从而影响植株体内的光合作用。再加上阴霾天气的光照少,叶片的光合利用率更加差,持续时间长会影响产量。

二、黄瓜泡泡叶的防治措施

1. 品种选择

既然是由温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选择品中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选择耐低温、耐光的种植品种。黄瓜属于喜温性的蔬菜,所以控制好种植温度。此外,这种病害比较难大面积发生,发病率不高,是因为当地培育的品种,可以说是已经适应一定的环境;如果选择新品种,一般需要经过温室栽培才能知道是否适应当地生长环境。

2. 加强田间管理

就温室栽培来说,虽然环境因素具备一定的调控性,但真正能掌控好作物的生长环境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防治这种生理性病害,控制好大棚温度是很关键的环节。黄瓜最适合的生长温度白天是18℃-32℃,夜间是15℃-18℃;另外,黄瓜对地温也有一定的要求,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是8℃,最适宜的地温温度是20℃-26℃。再加上黄瓜对光照的需求,温室大棚的薄膜一定要选择高透光性的无滴膜。

为了增强光照强度,提升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采取铺设反光膜的辅助手段。反光膜可以铺设仔问世的后墙或者是侧墙上,但不要放在地面上。另一种辅助手段是使用补光灯,这对于大棚增光的效果比较好,但是辐射面积比较窄。用补光灯需要根据种植面积规划和配置,以免造成光照不均匀,成果期不一致的情况。

如果种植地的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最好的办法还是改进温室大棚和取暖设备的建设,更方便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