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庸”一词,到底是不是折中的意思?

水近道非道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

中庸精髓是“恰到好处的把握度”。

有人理解的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立都不能准确表达中庸的含义。

中庸就是对于“度”的把握。可以左右一些,也可以偏倚一些,关键是何时偏左,何时偏右,就要看综合情况来决定,非常考量人的智慧。

《中庸》名句“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中庸的经典思想,体现万物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按照既有规则生存的法则。一旦这个秩序被破坏了,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这是非常高的标准。


易经与道德经关系解读


中庸,不是折中的意思,如果理解成折中那么就偏了,而且偏的太多了。这种这种思想是孔子最反对的,折中就是乡原,乡原德之贼也!所以理解中庸之道绝对不能理解成折中。

中庸,要分开理解,中,就是中原地区的话,就是“中”,也就是恰当的意思,也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法里的中,就是人的性,那种不思而得,不学而能能得哪个性,也就是良知;中,就像打靶瞄准的状态,但没有击发的状态;也是心体在那种泰山崩于顶,而不动的状态;无思也,无为也,暨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的样子就是那种婴儿刚出生红彤彤的样子,赤子之心;《易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就是居中守正的样子;所以中,就是明心见性的得道的样子;庸,就是用的意思,也就是说把这个要发的状态用出来,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也就是心体在诚心诚意的样子,不自欺,没有个人私欲,只是一个天理在心体上,这就是中庸之道;另外中的状态更多的就是素位而行,也就是自己是什么位置就要做自己位置的事情,而不是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容的面对生活,也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的样子,也就是做一个真人……


文化践行者


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佛教亦讲究修中道,两边不著持其中。

两边,即指二元对立。有上就有下,

有左必有右。这都是世间分别法。

佛法讲诸法平等,无二无别,修中道

不会落断常(不著断不著常,不著于有,

也不著于空)。生死无分别,生死即涅

槃,烦恼即菩提……

其实,不偏不倚,两边都不著,也就无

中间了。你若还有个中间,便又立了相。

佛法是见相非相,非非相。这个真的是

要去慢慢参,才能弄明白的。


广法居士


“中庸”当然不是“老好人思想”,也不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至于“把握好尺度”,这个含义倒是有的。

通常是将中庸看作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将其理解为“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也就是所谓的“中道”,认为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但从“中庸”两字的本义来看,这种解读是很值得商榷的。

“中”的本义是“内”。内者,入也。而孔子尚仁,“里仁为美”。故内怀仁道,而所行皆入于仁、合于义,是故正而不邪,此之谓“中”。

“庸”的本义是“用”。《说文》曰:“用,可施行也”。就是说,庸是指可行、可操作,而非指“常”。另外,“庸”字会意,从用,从庚。因此其中还有“庚”的含义。《说文解字注》曰:“庚,更事也。万物皆肃然更改”。这就是说,“庸”的“可施行也”,还必须要能发挥“更改”的作用。又《说文》曰:“庚,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这就是说,“更改”还必须要产生有益的成果。因此,“庸”必须是“可施行”的、具有“更改”作用的、且其“更改”作用必须是能产生有益成果而不能是具有破坏性的。这也是“庸”的衍生义之一为“功”的原因。故行之有效谓之庸。

由此可见,“中”是指宗旨,“庸”是指路径。“中庸”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是实现“仁”的路径和方法。

孔子说,中庸之道“民鲜久矣”,这并非是夸大之词,因为连孔子的爱徒子贡都不懂中庸之道。《吕氏春秋》载有“子贡赎人”一事,说的是鲁国曾有法律:如果有人赎回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赎回了一个人,却拒绝了国家的补偿金。

子贡无私奉献、为国纾难,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不料却因此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子贡此举有违“中庸之道”。子贡“赎人”是仁义之举,可以称之为“中”,但其“不受金”之举却属不“庸”。

赎人而不受金,是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举。子贡身为“富至千金”的有德君子,行之不难,是为“可施行也”。但如此“施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后果呢?

鲁国是有名的礼义之邦,人民识廉知耻。因此,那些已经受金和准备受金的人在听说了传得沸沸扬扬的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的“义举”后,都颇感难为情。为了不让自己显得不廉,这些人就只好也不受金。可是一来鲁国富人少而贫者多,且贫者财力有限,只出不进,则难以为继;二来常人德行有限,舍财颇难。因此,子贡的“义举”所产生的效应就是大家虽然也都不再受金,却也都停止了赎人的举动。

孔子早就料到会是这种结果,因此就严厉批评了子贡:“你真是大错特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领取国家的补偿金,无损你的德行。但不领取补偿金,将使鲁国再也没人肯赎人回来了。”

可见,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之举于子贡而言虽然“可施行”,也产生了“更改”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因此,子贡赎人而不受金,显然不是“中庸”,而是“中”而不“庸”。

子贡错就错在没有将自己的不受金之举严格保密,将只适合于少数君子的做法示范给了当时的鲁国大众。但对于常人而言,只有赎人而受金才“可施行”,赎人而不受金则是很难“施行”的。因此,圣人、君子和常人,各有各的中庸之道。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故常人行不了君子的中庸之道,君子也行不了圣人的中庸之道。

《了凡四训》在论及子贡赎人时说:“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夫圣人举事”必为“中”;“教道可施于百姓”是“可施行”,“可以移风易俗”是有更改之功及有益之果,此即可行亦且有效,故为“庸”。也就是说,圣人做事,都是示范适合于百姓的“中庸之道”,而不会示范只适合于圣人的“中庸之道”。只有这样,百姓效仿圣人之举才会可行亦且有效,移风易俗的目的也才有可能达到。

在本案例中,子贡的正确做法,就是赎人受金,行为世范。若还有为国纾难之心及财力,则可将所受之金以其它名义另行捐献或行慈善。如此而行,方为“子贡”之中庸。

“中庸”之于事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移的。“中庸”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行正确之事。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歪曲和庸俗化的解读,“中庸之道”曾饱受批判。人们把“中庸”与平庸、妥协、不思进取和顽固保守等同起来,甚至认为“中庸之道”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武器”。这显然是诬罔不实之辞。因为以中庸之理观之,古时专制,是庸而不中;古时民主,是中而不庸;今时专制,是不中不庸;今时民主,方为真正“中庸”。


善氏


中庸是刚好踩在平衡的关键点上

中庸就像是张弓射箭一样,你说是射在中间好,还是两边好呢?都是不对的,只有箭射在靶心才算是好的。而且这个靶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移动靶,常常处于变化之中,需要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能够做到中庸。

聪明的人往往爱耍聪明而不能够做到中庸,愚蠢的人又太愚蠢见不到事物的本质而做不到中庸。贤明的人太过于贤明而有点一厢情愿,做的太过了也不能够做到中庸。小人不肖而太过于自私自利也做不到中庸。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做到中庸,除了自身的聪明才智外也还有相应的人情历练,有相当高的人生境界了才能够做的到,差一点都不行。

理解“中庸”这个词语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通读《中庸》这篇文章,中庸的意思在这篇文章里面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楚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个人)喜怒哀乐的感情还没有生发的时候就叫做中,而生发表现出来了却都符合(当时情况的场景)节度,就叫做和。中(这个状态)是天下最大的根本,而(做到)和(这个状态)却是天下通达的道。(如果万事万物都)做到了中和,(那么)天地也就各归其位(而不偏离),万物也就发育(和谐)。

也就是说中庸就是合乎自然,合乎节拍,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该生气的时候生气,哀伤的时候哀伤。渴了就喝水,不渴了就停止。饭吃饱了没有自己感觉,不要看别人。

中庸之妙存乎一心,不在其上,不在其下,不在左,也不在右,而只是在那个平衡的关键点上。


叶好古


中庸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折中者:"乡愿,德之贼也"

(一)中庸的出处:战国子思所作《中庸》

1:《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

2:中庸一词本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中“中”的本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二章》中讲“中庸”的行为法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通过《中庸》两章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庸之道”的本意: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君子而时中,中庸者,遵循天下之本的行为称之为中庸。换言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为中庸之本意。

(二):中庸“折中”的误解

中庸之道内容有三层含义:

心感悟:“天地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行为通:“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目的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的本意也就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所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人们体会中庸核心本意后,身心立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不会在怨天尤人,《中庸.第十四章》中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而所谓中庸之道并非是讲在生活中遇到矛盾事情是采用折中的态度,更不是做老好人思想,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行为法则。

(三)折中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

折中之意与中庸思想好不相关,而且是对中庸之道的歪曲,儒学中称之为“乡愿”

《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折中思想,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正义中医


曾几何时,儒家的“中庸”及“中庸之道”一度被一些人简单而粗暴地批判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而且这一错误论调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市场,并非销声匿迹;但总的来说,它又正濒临着从未有过的致命性的挑战和冲击。诸如有人认为,把“中庸之道”说成是没有原则、平衡调和的折中主义的流行说法实与“中庸”之本义风马牛不相及。“中庸”之“中”有着明确的原则,就是把握事物“恰到好处”的道理,或者说在处理事物时要做到“恰如其分”。但在这里却根本无法调和、折中,因为衡人论事不讲中的原则而采取调和和敷衍的态度,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便不是偏就是倚、不是太过就是不及。而“中庸”之“庸”无非是中的道理的日常日用,即在处理、对待日常事物中时时不忘“中”的要求、运用“中”的原则[20]。对此,本文则认为,这一认识应当说是质朴而平实的,而且其中也讲出了一定的道理;但它却并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一道理的“精微”与“大要”之所在。而这又不能不说是对儒家“中庸”问题在认识程度和理解高度上的一种莫大的遗憾!

有人指出,何谓“折中主义”?无原则地、主观任意地把对方的方面结合起来才叫折中主义。因此不能把一切“折中”都看作是错误的;与此同时,亦并非任何谈论“中”的学说都是“折中主义”。按此标准考量,中庸的“执两用中”,它那些达到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都还只是“折中”而不是“折中主义”。因为它并非简单地平列对立双方,而是要依照某种原则来或济或泄;它所提倡的对立面的各种结合方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某种根据差异和对立的绝对性并力图泯灭这种对立,以追求无差别的同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同”学说可以叫做“调和主义”;中庸虽然主张“和”,但却并不是人们所谓的什么“调和主义”。这是因为,中庸所主张的“和”,是以承认对立并以保持对立为基本前提的;而所谓“和”,是对立的结合而不是什么对立的泯灭,并且“和”之所以为“和”,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对立,是对立按照一定秩序而互相调谐的结果;而“同”则不然,它是排斥差异,要求融解差异的[21]——这应当说是以“和而不同”而解“中庸之道”的典型例子。

诚然,“折中”之不同于“折中主义”,正有如“科学”之不同于“科学主义”以及“经济”之不同于“经济主义”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然而,奇怪的却是,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一沾上“主义”二字,似乎便会无一例外地从此而走上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之路,总是无法让人接受。因此,还是胡适先生说得好,还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一些问题”为好。然而,与此同时,儒家之所谓“中庸”又是这样一个凸显着张力结构、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变量或者说变数。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看来,它本身似乎也并不应当被如此简单化、平面化地而仅仅纠缠、徘徊、拘泥甚至完全停滞于一般表面意义上的所谓“折中”二字之上而已。

查看全部6个回答

发电机价格 一般是多少?口碑好 质量...

陕西英泰机电有限公司发电机价格 ,有移动式/低噪音/自动...

陕西英泰机电有限公司广告 

黑曜石貔貅的功效与作用?佩戴貔貅有...

黑曜石貔貅的功效与作用?不知选择貔貅?非常重要的3个技巧?

本地银牌商家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

曾几何时,儒家的“中庸”及“中庸之道”一度被一些人简单而粗暴地批判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而且这一错误论调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市场,并非销声匿迹;但总的来说,它又正濒临着从未有过的致命性的挑战和冲击。诸如有人认为,把“中庸之道”说成是没有原则、平衡调和的折中主义的流行说法实与“中庸”之本义风马牛不相及。“中庸”之“中”有着明确的原则,就是把握事物“恰到好处”的道理,或者说在处理事物时要做到“恰如其分”。但在这里却根本无法调和、折中,因为衡人论事不讲中的原则而采取调和和敷衍的态度,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便不是偏就是倚、不是太过就是不及。而“中庸”之“庸”无非是中的道理的日常日用,即在处理、对待日常事物中时时不忘“中”的要求、运用“中”的原则[20]。对此,本文则认为,这一认识应当说是质朴而平实的,而且其中也讲出了一定的道理;但它却并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一道理的“精微”与“大要”之所在。而这又不能不说是对儒家“中庸”问题在认识程度和理解高度上的一种莫大的遗憾!\r \r 有人指出,何谓“折中主义”?无原则地、主观任意地把对方的方面结合起来才叫折中主义。因此不能把一切“折中”都看作是错误的;与此同时,亦并非任何谈论“中”的学说都是“折中主义”。按此标准考量,中庸的“执两用中”,它那些达到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都还只是“折中”而不是“折中主义”。因为它并非简单地平列对立双方,而是要依照某种原则来或济或泄;它所提倡的对立面的各种结合方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某种根据差异和对立的绝对性并力图泯灭这种对立,以追求无差别的同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同”学说可以叫做“调和主义”;中庸虽然主张“和”,但却并不是人们所谓的什么“调和主义”。这是因为,中庸所主张的“和”,是以承认对立并以保持对立为基本前提的;而所谓“和”,是对立的结合而不是什么对立的泯灭,并且“和”之所以为“和”,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对立,是对立按照一定秩序而互相调谐的结果;而“同”则不然,它是排斥差异,要求融解差异的[21]——这应当说是以“和而不同”而解“中庸之道”的典型例子。\r \r 诚然,“折中”之不同于“折中主义”,正有如“科学”之不同于“科学主义”以及“经济”之不同于“经济主义”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然而,奇怪的却是,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一沾上“主义”二字,似乎便会无一例外地从此而走上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之路,总是无法让人接受。因此,还是胡适先生说得好,还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一些问题”为好。然而,与此同时,儒家之所谓“中庸”又是这样一个凸显着张力结构、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变量或者说变数。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看来,它本身似乎也并不应当被如此简单化、平面化地而仅仅纠缠、徘徊、拘泥甚至完全停滞于一般表面意义上的所谓“折中”二字之上而已。

20 浏览1942

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

折衷(中)是指在没有完美结果的情况下,为了不得到的较坏的结果而作出的一个让步,有调整使双方都可接受的意思。中庸有不左不右,不激进不过于保守的中立姿态。有一些交集,但不可混用。

1 浏览136

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r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r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r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r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r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r 一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

25 浏览17052 2017-09-04

中庸之道的原则和其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的原则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r \r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r \r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r \r 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r 拓展资料:\r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r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r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r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r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r 建议: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r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r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饭要七成饱,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比如要宽容,就是人与人互动中情绪的表现量在中度。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但将情绪控制在一个度里还是可以修炼的。\r \r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r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60 浏览16398 2018-07-08

中庸之道应不应该提倡?


李昌虎


中庸,不是“折中”而是“择中或“选中””的意思。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善、恶,两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中”是什么?隐恶而扬善,选中其中的:善。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择乎中庸,得一善。显然。择中:善。

孔子曰的跟大白话似的,一看就明白,中庸,就是在善与恶两端,择中善。

可孔子的不肖子孙们,愣是故弄玄虚,搞的云山雾罩,令人脑子越昏越称他们的心。什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没发出来憋在肚子里,中个什么?

《中庸》就是后儒打着孔子之名的伪作。秦始皇时才有“车同轨,行同伦”,董仲舒之时才有“独尊儒术”,可《中庸》书中却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凡懂点历史的都明白,这不是瞎编吗?


赵日金14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未发之中",犹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如同天一样,处在一个自然而公正的态度,对待人与事都不以自己的好恶而有偏向性,以事理为依据,保持独立、公正、自主的态度不偏不倚,这是中庸。

两面不得罪、事事扮老好人、只会和稀泥,这是"乡愿",孔子和孟子都已经做过严厉的批评,"乡愿"只是"折中"而不是中庸,中庸之道是"天道"。



南山刘向雄


很多人在讨论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孔子早年挣扎在士阶层当中(类似今天的公务员),对上有向上爬的野心,所以要迎合上层统治者。对下能看到民间的疾苦,又同情平民阶层。统治阶层和平民阶层产生矛盾时,孔子即要向上妥协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又要向下妥协安抚民众,这就产生了调和的中庸思想。

这种思想它不管那方的对与错它都不想得罪,没有原则,对上对下都没有尽到责任,一方一旦得势马上就可完全倒向,是纯粹利己的狡猾思想!这种思想成就了人的小聪明,很实用。孔家历代掌门人基本没有为哪个朝代尽过忠的,不论是本族还是异族!

隋唐开科取仕后,这种思想在平民中漫延,汉人的血性开始变的温和,之后的汉人两个大一统朝代宋、明都是守势朝代,都有皇帝被异族掳去的耻辱!直到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才看到了我们应有的血性!

客观来讲对待儒家思想文化,不能全面的接收或否定,要有弃糟粕吸精华的精神和态度,它的愚民(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和轻视自然科学(万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误了我们两千年!这就是糟粕,现在早已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没有人在会为其招魂。“中庸”思想已浸入国人骨髓,只有不断的完善法制,以钢性的法制,规范中庸的柔性。“仁义礼智信”确实是优良的文化,应当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