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七夕,牛郎织女吃什么?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没有巧克力的时代,约起来的牛郎织女,吃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牛郎织女所处的时间和地点。

01牛郎织女是南阳人吗?

善于感慨人生的《古诗十九首》,有首脍炙人口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汉代古诗,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早期的雏形。

成书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由此诗演绎出了经典民间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古诗和古书,点出牛郎织女的生活地点是“河汉之间”,表明“牛郎织女”是发生在古楚地汉水流域的民间故事。

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源出伏牛山脉,围绕南阳古城,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河汉”,神话故事中的“银汉,天河”。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明确了南阳即“天汉旧国”。

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名著《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考》中一锤定音,“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人。”今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尚有一古村——牛郎庄。牛郎,本是南阳乡间耕田的汉子。

答案已经清晰:在古老遥远的东汉,在伏牛山下白河之滨南阳,发生了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

为什么是南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郡人,追随他创业的“云台二十八宿“”功臣,丞相邓禹、大司马吴汉、大将军岑彭、大司空马成、侍中马武等十一位东汉王朝“联合创始人”是南阳人。南阳在东汉时贵为“南都”,显赫一时,是东汉经济文化重镇,豪强地主、皇族高官云集。

张衡《南都赋》点赞说,“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南阳就是东汉王朝的“耶路撒冷”,在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东汉,从宫廷到民间盛行阳阳五行和星象谶纬。

早在西周时代,《诗经·大东》就有“牛郎”“织女”二星宿的记载。于是,东汉南阳民间在星相学的基础上展开隐喻联想,就形成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传说。

而且,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故事,也发生在东汉末年。这并不是偶然的。

《孔雀东南飞》和“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起,反映了东汉时期青年男女挣脱专制枷锁,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与东汉末年豪强地主专制势力衰落,自耕农和小生产者崛起,人性走向觉醒的时代潮流是非常合拍的。

南阳民间食俗,重大约会和重要场合,必吃饺子。最重要的节日,最尊贵的客人来家,统统是一个迎接礼仪——大吃饺子。饺子对南阳人民的重要性,胜过其他一切食物。

七夕,牛郎织女相亲相爱的日子,他们能吃上饺子吗?

这引出南阳另一个汉代传说——张仲景发明饺子。

02张仲景能发明饺子吗?

张仲景发明饺子,在南阳妇孺皆知。

曾有南阳老乡在报上写文章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从长沙太守任上退休,告老还乡。没有暖气的南阳,冬季彻骨寒冷,很多老乡冻坏了耳朵。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冬至这日,以性热的羊肉和辣椒为馅料,用面皮包裹,捏成耳朵形状,煮熟了分给大家吃,称为“祛寒娇耳汤”。乡亲们吃了冬至饺子,从此不冻耳朵。

辣椒是明代晚期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进口货,汉代的张仲景不可能有机会把它剁进饺子馅。做饺子皮的面粉,张仲景医生从哪儿弄到,也成问题。

在秦汉及其之前,古人饮食长期停留在粒食阶段——即直接吃谷物的原粒,还不懂得把谷物磨碎成粉末。

汉语中“面”字出现很晚,原因是它的表达对象——面粉,出现得很晚。石磨虽然在战国时期就已发明,但是普及率甚低,只是服务贵族人群的奢侈品。汉代后期以降,小麦种植在黄河流域普及,古人的饮食才从粒食阶段进入面食阶段。

有了这些物质准备,面食才得以在唐代大爆发,今天日常食用的面条、烧饼、馒头,在唐代都已出现。西安作为唐代帝都,面食文化发达。至今西安尚有不少老板,世代开饺子馆,搞饺子宴发了大财。

所以我很好奇,张仲景医生到底能不能在东汉末年发明饺子?

张仲景“饺子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关键两步:第一步,老天爷要把南阳的冬天弄得很冷。如此,张仲景发明饺子的动机,才有逻辑合理性和历史真实性。第二步,张仲景要能搞到包饺子用的面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材料也是道硬坎。

先来看看东汉末年的南阳气候,是不是冷得冻伤耳朵?

03汉代的南阳有点冷

据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教授研究,古代中国气候冷暖大概以千年为单位,循环更替。

大致呈现如下规律:气候的温暖期,一般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期。气候的寒冷期,则是中华民族的分裂期、衰败期。

大禹治水,气候处于温暖期,华夏族兴起。禹分天下九州,以荆河之间为豫州。豫,意为以人猎象。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黄河象的记录,证明殷都附近中原地区常出没象群,殷人猎象已很有经验。

目前为止,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这意味着,殷商时代安阳周围至少捕杀了数以十万计的乌龟,而乌龟喜欢栖息在温暖湿润的渊薮沼泽。甲骨文出现的描述天气现象的文字有十多个,但没有冰、霜等字。可以肯定,夏商时代是一个气温远高于现在的时期。

这个温暖期一直持续到周朝前期,到东周转入寒冷期。记录春秋生活的《诗经》,有许多关于冰雪严寒人民冻苦的描述,说明这一时代气候转冷。伴随着周朝分崩离析,华夏族随即进入春秋战国大动乱、大分裂时期。

汉代又是一个温暖期,汉民族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汉服也在此时定型。汉服的特点是宽袍大袖,宽袍大袖主要为了美观风度而不是御寒,这反证了汉代气候的温暖特征。

汉代的温暖期到东汉后期结束,气候转而趋冷。随即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南北朝并立,中华陷入长期的大分裂。紧身御寒的“胡服”渐渐改良了汉服,取代了宽袍大袖。

张仲景(西元150年—219年)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古代中国的气候寒冷期。

这个时期,南阳盆地冬季低温寒冷,吃瓜群众大面积冻伤耳朵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张仲景医生目睹老乡耳朵冻伤,急中生智而发明饺子的动机和逻辑是成立的。

04面粉难题

再看张仲景如何解决面粉问题。

小麦自西亚传入中国后,先进入新疆,再向东进入陕西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是小麦传播的重要环节。雄踞关中平原,为周朝守边、胡汉杂居的秦国,是周代较早种植小麦的诸侯国。

战国后期,秦昭王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宛,建立南阳郡,南阳成为秦国和楚国争夺的边境。秦王大规模“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干什么?种小麦!南阳,是中原腹地较早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地区。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因为出现在《三国演义》中而广为人知。但这一故事并非“小说家言”,而是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镜头。陈寿《三国志》是严肃的正史,其中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说——

“(曹操)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扶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这条历史文献显示,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这年春夏之交,曹操自许昌率兵讨伐盘踞在南阳穰城的张绣,“割发代首”的故事就发生在南阳即将丰收的麦田里。

“割发代首”的典故说明,东汉末年南阳地区小麦是很常见的农田作物。曹操如此重视行军中小麦的保护工作,说明小麦对当地百姓的极端重要性,小麦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南阳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张仲景只比曹操大五岁,和曹操是同一时代人。张仲景包饺子的面粉来源问题,应该不成问题。也许,曹操保护的小麦,有一部分就被张仲景包成了饺子。

张仲景发明饺子的经历,有一个重要启发:饺子的大量出现,必须以小麦种植的普及为首要条件,辅之以较为寒冷的气候环境。

和饺子同类的包馅面食馄炖出现得很早,汉末有月牙馄炖,南北朝到唐代有偃月馄炖,有牢丸。但是直到宋代,才出现了角儿、角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水晶角儿”“驼峰角子”“煎角子”,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饺子了。

饺子大量出现在宋代,与小麦在宋朝彻底取代粟成为北方主粮的时间是一致的。

唐代,粟仍然是北方主食。唐代公务员发工资,每个月都要配发大量的粟。魏征、房玄龄、张说、白居易、韩愈,都靠领粟吃小米过日子。宋代,就很少发粟了,寇准、包拯、苏轼、王安石都是直接领现金,想吃米买米,想吃面买面。

而且,宋代与东汉末一样,也是气候寒冷期。太湖在宋代年年结冰,冰面厚可行车马。杭州、苏州一带运河经常冻结,船只常备凿冰工具不断破冰才能通行。这些情况如今早已绝迹,说明宋代气候比现在要冷很多。

张仲景具有发明饺子的动机、能力和物质条件。张仲景发明饺子,这个传说是靠谱的。直到今日,正宗的南阳饺子仍然是耳朵形状,而不是其他地区常见的半月形。

因此,同样生活在汉代,与张仲景医生共享一片蓝天的牛郎织女,七夕吃饺子的可能性很大。

05应该给张仲景发个大奖

小时候的印象里,饺子是南阳老家最珍贵的食物。张仲景医生发明饺子,给包括南阳人在内的全国人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幸福。

后来,经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张仲景的发明转播到了世界各地。

于是,有了乌兹别克蒸饺、俄罗斯饺子、土耳其蒸饺、波兰小耳朵饺子、德国施瓦本方饺、意大利馄饨、斯洛文尼亚煎饺、亚美尼亚蒸饺、犹太馄饨、埃及炸饺子、印度蒸饺、越南饺子、日本彩色饺子……

饺子发明整整1800年,它为人间带来多少幸福和欢乐!

有位法国米其林三星大厨说,“发明一道新菜比发明一颗原子弹,对人类的幸福有更大的贡献。”饺子的发明给世界带来的福祉和快乐,比原子弹大!

应该给张仲景发个一吨重的奖杯。

作者简介:老周,办过美食杂志,经营过高端餐饮,资深吃货,资深美食评论人,已在纸媒发表美食文章两百多万字。人活着,无非是遇到些有趣的人,经历些有趣的事,再明白些道理。老周陪你聊聊那些有趣的吃——写给所有崇尚文明、向往真知,对人生有所追问的人。人生路漫漫,风景无限好。朋友,慢慢走,欣赏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