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國培計劃” 拓寬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創新培養路徑

“校長國培計劃”——卓越校長領航工程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是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中最高層次的培訓班,首期領航班的開班和結業,引起了國內各界高度關注。

該領航班運用科學先進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提升中小學名校長辦學治校的專業能力和教育思想的引領能力,為國家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長和教育領軍人才。國內學者通過對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層次地位與名校長的使命擔當、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群體(成員)結構特徵和培養路徑、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名校長培養(培訓)模式和名校長工作室管理模式、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的理念進展方略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這為更好開展第二期領航班校長培養和首期中小學名師領航班教師培養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應運而生

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是“校長國培計劃”——卓越校長領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促進校長創新教育實踐,引領區域乃至全國教育發展,提升教育思想引領能力,造就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家型校長。

為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校長(含幼兒園園長、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隊伍,2013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3〕11號)提出:“按照倡導教育家辦學的要求,組織實施中小學名校長和幼兒園名園長培養計劃,為優秀校長、園長成長髮展創造條件。教育部組織實施卓越校長領航工程、農村校長助力工程和培訓者能力提升工程,繼續實施相關合作項目。”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3〕11號),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校長(含幼兒園園長、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隊伍,2014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實施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教師廳函〔2014〕9號)(簡稱“校長國培計劃”),提出實施“卓越校長領航工程”,“面向全國中小學校長開展高端培訓,主要包括中小學骨幹校長高級研修班、中小學優秀校長高級研究班、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同年6月,教育部又印發了《關於實施“校長國培計劃”—2014年卓越校長領航工程的通知》(教師司函〔2014〕48號),提出“啟動實施‘卓越校長領航工程’”。2014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舉辦“校長國培計劃”—2014年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通知》(教師司函〔2014〕96號),提出“舉辦2014年卓越校長領航工程——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隨後開展“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和參訓校長的遴選工作,並組織專家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的“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申報院校(機構)、參訓校長人選進行評審。2015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公佈“校長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及參訓校長名單的通知》,確定了8家院校(機構)為首批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64人為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學員。

2015年3月,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國家級培訓項目管理辦公室印發了《關於舉辦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啟動儀式的通知》(校國培辦〔2015〕11號),提出“舉辦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啟動儀式”。2015年4月21日,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啟動儀式成功舉辦,標誌著領航班校長的培養工作正式開始。

啟動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回應了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熱切呼喚,符合新時代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需要,順應了新時代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發展趨勢,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育領軍人才競相迸發、充分湧現提供了良好環境,營造了濃厚氛圍。

 二、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對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的研究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國內學者極為關注領航班校長培養的現實問題,主要對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層次地位與名校長的使命擔當、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群體(成員)結構特徵和培養路徑、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名校長培養(培訓)模式和名校長工作室管理模式以及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的培訓理念、進展方略等問題,開展了廣泛研究。

(一)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層次地位與名校長的使命擔當的研究

劉利民認為,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成為新中國中小學校長培訓中最高層次的培訓班。他指出,名校長真正理解自己肩負的使命與擔當,就要真正明確名校長之“名”的四層深刻含義:名校長“要志存高遠,具有遠大理想;要豐富學養,具有教育思想;要勇於探索,具有創新實踐;要情繫家園,具有大愛之心。”,同時指出:“引領區域乃至全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是名校長的使命與擔當,是名校長之‘名’聞遐邇,‘名’播天下的最大價值。”

代蕊華認為,名校長領航班是最高層次的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項目,是最高端、最具引領性、示範性的項目。他指出,領航班為教育家成長領航,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領航班’具有示範性、引領性”,從國家層面,領航工程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培訓項目,主要包括骨幹校長培訓班、優秀校長高級研修班和卓越校長領航班,卓越校長領航班是在前兩個項目的基礎上,造就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家型校長,是目前最高端的培訓項目;二是“培訓促教育家成長”,培訓在教育家成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提供反思自我和他人經驗的機會、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和大力促進能力的提升;三是“培訓更具個體化、主體性”,與其它培訓相比,突顯三個特點,即“個性化、主體性、引領性”。他還指出,名校長擔負著“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偉大使命,名校長走向邊遠貧困地區,致力於鄉村教育振興的辦學探索中,必將大有作為。

楊志成認為,名校長領航班的使命是引領中國基礎教育走向未來。他對啟動名校長領航班的時代背景、領航校長的特殊品質和歷史責任以及培養路徑進行分析。他指出,啟動名校長領航班的時代背景具有“教育思想的再啟蒙,教育哲學的再回歸、教育實踐的再創新”三個基本特徵,領航校長是“第四代校長中傑出代表”,是一批有著三種特殊品質的校長——“領航校長是有思想、有情懷、有擔當、有追求的一代校長,領航校長擁有成功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實踐經驗,領航校長面臨一定的理論挑戰和學術瓶頸”,領航校長擔負著“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基礎教育發展方向、不斷引領和支持更多中小學校優質發展、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中國教育家”三大歷史責任。他以北京教育學院培養基地的培養方案為例,提出要通過“明確培訓定位、加強理論指導、拓展實踐視野、優化研究方式、擴增培訓效能”等五條路徑來培養領航校長。

於維濤認為,名校長的使命在於建構照亮時代的教育精神。他對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卓越校長築城工程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名校長的使命進行了分析。他指出,不同的社會角色要求擔當不同的社會使命。名校長教育精神特有的深度與廣度,在於每位名校長代表著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實踐類型,塑造和建構著照亮時代的教育精神。名校長的教育精神,以思想引領、實踐創新與社會責任三種基本方式存在:一是名校長時代教育精神的表達, 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理性的推理、演繹、抽象、概括而得出的概念化過程;二是名校長紮根教育實踐所創造的教育精神, 主要是該時代的教育思想、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等;三是名校長佔據、引領該時代佔主流的教育精神和社會心理。名校長教育精神的行動表徵, 主要是以哲學的自覺反思、認知遷移和思想融合來實現的。名校長的使命是建構照亮時代的教育精神,思想引領教育至善、實踐創新教育終真、社會擔當教育極美。

(二)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群體(成員)結構特徵和培養路徑的研究

於維濤認為,名校長是我國中小學校長隊伍的優秀代表,是最高職業榮譽稱號,是處於金字塔尖,有思想、有創新,能引領、能輻射的拔尖創新人才。他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舉辦背景和領航班64名校長的結構特徵進行了分析,對促進名校長領航班群體發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舉辦名校長領航班“是國際化實踐及發展趨勢,是國家訴求”,名校長培養“是教育發展的新常態、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首期名校長領航班群體具有五項鮮明的結構特徵:“整體素質較高、結構趨向科學合理、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建構了自我導向發展模式、富有理想獻身精神”。他提出要從“釐清名校長領航班成員身份的定位,探索分階段、分群體、分區域遴選名校長領航班成員機制,開展跨界、協同、開放、個性培養,研究挖掘名校長領航班群體的教育思想,實施‘選、育、管、用’一體化協同機制,營造名校長領航班群體良好的發展生態”等六大關鍵方面發力,促進名校長領航班群體發展。

杜潔雲以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64名成員為研究對象,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成員的基本特徵、人格特質、專業特徵和成長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她指出,第一,從首期名校長領航班成員基本特徵來看,“男性偏多,年齡呈中高齡化”,“構成多元,大多來自城鎮”,“平均教齡高,整體學歷高”;第二,從首期名校長領航班成員總體人格特質來看,“樂觀自信,情緒穩定,適應性強”,“大多數屬於多血質氣質類型”。在人格特質差異方面,“女性成員人格穩定性較高”,“正高職稱成員情緒最穩定”,“年齡較長成員情緒更穩定”;第三,從首期名校長領航班成員專業特徵來看,“領航班成員的職業認同感與職業滿意度普遍較高”,“領航班成員注重思想引領,關注師生身心健康”,“領航班成員實踐經驗豐富,業績成果顯著,教育影響力較大”;第四,從首期名校長領航班成員成長特點來看,領航班成員“個人特質與外部培訓是成長關鍵因素”,“具有成熟性、過渡性和分層性的特點”,“外傾—穩定型具備更好的發展潛力與能力”。她還指出:“雖然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成員可以被稱為卓越校長,但是仍有部分成員與教育家型校長相比仍存有差距,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存在教育認識的樸素性、教育實踐的侷限性、教育影響的地方性等方面的不足。”她提出卓越校長成長需要“社會支持系統”和“個人支持系統”,建議通過“營造教育生態環境,選拔有潛力的校長”,“完善校長培訓項目,引領校長理性思考”,“激勵校長自我塑造,實現校長自覺成長”等路徑來促進卓越校長成長。

王定華認為,實施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對於各培養基地來說,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準確把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常態,認真研究引導名師名校長培養的規律,引導有潛能、有思想的名師名校長走上大師之路,培養造就一批基礎教育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高難度工作。名師名校長培養,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要開展個性培養,二要開展情景培養,三要開展跨界培養,四要開展課題研究,五要開展精準幫扶,六要開展協同支持。

(三)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名校長培養(培訓)模式和名校長工作室管理模式的研究

劉彭芝系統闡述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培養基地的名校長培養模式。她提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培養基地將“務實創新”與“育人為本”有效融合,實現校長學員及其學校的發展,帶動促進其所在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一是堅持“調研先行,問題入手”,對八所校長學員的學校進行深入調研,以校長學員的發展需求為導向,突出個性化培養特色;二是堅持“平行視角,實踐導航”,構建校長學員、理論與實踐導師、首席專家一體化學習共同體,教學相長,相得益彰;三是堅持“優勢互補,團隊創新”,注重培養目標架構的創新、培訓課程的創新、培訓平臺的創新、學員之間的協同創新。

李更生分析了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培訓基地之一的浙江省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培養基地的培養模式,認為應在教育部“領航工程”和“助力工程”學員之間開展“攜手共建促進城鄉理解的學校發展共同體”活動。他指出,構建該共同體的宗旨,就是貫徹落實“校長國培計劃”提出的“發揮領航者對教育發展薄弱地區的示範領航作用”,助力邊遠地區農村學校發展的目標,整合城鄉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遵循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幫扶實現助力,以結對踐行領航。

回俊松、季春梅、嚴華銀等認為,名校長培養基地、地方政府、名校長所在學校在名校長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的過程中承擔共同的責任與使命。他們提出,江蘇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在借鑑“U-G-S”教師教育模式的基礎上,以“教育部名校長領航工程”為載體,實施了“名校長培養基地—地方政府—名校長學校”名校長培訓模式,即“A-G-S”(Administrator training center -Government-School)名校長培訓模式。“A-G-S”名校長培訓模式遵循“目標一致、責任分擔、成果共享、合作發展”的原則,在名校長培養、帶動區域內校長成長和基礎教育研究等方面共同創新,逐步形成了名校長專業發展合作共同體。“A-G-S”名校長培訓模式的理論構建包括“基本理念:迴歸名校長的生活”,“理論基礎:轉化學習理論”,“價值追求:共同發展”,實踐探索包括“引導‘C’‘S’轉變角色,拓展‘A’的培訓空間”,“合作構建培訓課程”,“合作開展區域內校長培訓”,“合作推進教育課題研究”,“共享優質校長培訓資源”。他們提出,此項探索破解了名校長培訓實效性不強、名校長髮揮示範引領作用不足的問題,為我國新時期的校長培訓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童宏保認為,頂層設計的系統性和主題統領的價值性,是華南師範大學培養基地名校長工作室管理模式的亮點。一是“頂層設計,主題統領”。頂層設計分為“改革試驗與實踐創新”、“理性自覺與思想凝練”、“成果沉澱與影響傳播”三大系列“主題學習”、“模式建構”、“行動創新”、“反思學習”、“學校診斷”、“思想研討”、“網絡宣傳”、“學術出版”、“學術宣講”九大模塊;二是“六群互動,任務驅動”。六群包括學員群、同伴群、輻射群、微團群、研學群、導師群;三是“目標管理,團隊領航”。目標包括辦名校、出名思想(名著)、出名氣。

鮑傳友認為,在培訓模式上要突破過去“分散化”、“表層化”和“隨機性”的課程安排,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力求培訓課程的系統性。他指出,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根據新時代校長使命和校長需求,結合國內外對校長領導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於“大背景、寬基礎、厚專業、強實踐”的課程理念,系統構建了“LACIR”校長素質模型,即赤誠的教育之愛(Love)、理性思維能力(Academic)、創新實踐能力(Creative)、寬闊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自覺責任擔當(Responsibility)。隨後,圍繞這些目標,開發適應不同層次類型校長需求的培訓課程模塊,體現“信念、能力、實踐”的三維課程結構,從而使培訓的指向性更加明確,也極大地提高了校長學習的強度和深度。

龔孝華認為,培養名校長領航班的校長,需要從校長和學校實踐出發。他指出,第一,校長作為教育家是實踐教育家,而非理論教育家,校長教育家形成的標誌是教育家辦學,是立德樹人,是培養人才,而非一大堆論文和專著,校長教育家研究學校是天經地義的事。第二,教育家型校長的教育思想是在辦學實踐中形成的。辦學實踐是校長教育思想產生的源泉。只有不斷實踐,校長的教育思想才能形成、發展、完善;離開辦學實踐,校長的教育思想就會枯竭。第三,教育家型校長的成果應該是基於實踐的系統思考,是對自己辦學實踐的深度思考,是面對複雜辦學情境的理性思考,而不是脫離現場的抽象論證,更不能是劍走偏鋒的偏執結論。

於維濤、郭壘認為,教育高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教育在世界的專業話語權和地位,也體現教育的前瞻性與先進性。自2014年5月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啟動以來,按照培養造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型校長定位,針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學員背景狀況,以師範院校和高水平非師範大學為載體,創造性地設計並實施了“一體、四層、四段”名校長培養新模式。“一體化”是根植於成人學習、行動學習、群體動力學習和整體關聯學習理論等基礎之上,從研修設計和模式創新兩個層面,多個角度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徵、具有中國特色的名校長培養體系。主要在於以“選、育、管、用”整體規劃為根本動力,以“研修班、研究班、領航班”連續培養為發展鏈條,以“學、用、研、修”訓用結合為基本要求,以“診斷、問題、對話、行動”個性指導為主攻方向,以高等學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創新為育人合力。通過分析名校長素質結構,理順培養目標,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形成信仰堅守、思想引領、實踐創新、使命擔當四個層面培養能級。“四段”名校長培養遞進模式是指深度學習、個性指導、工作室幫扶、示範提升四個培養階段,簡稱“四段”名校長培養遞進模式,它注重綜合教育,跨領域協作,強調發掘潛能,實現全面發展。同時指出,名校長髮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已經遠遠超越了我們的認識和設計能力,“一體、四層、四段”模式仍在探索實踐,將一直處於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的過程中。

(四)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的理念進展方略的研究

王定華認為,在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開展能力建設的同時,實施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大力倡導教育家辦學。他對名校長領航工程的理念、進展和方略進行了探討。他指出,名校長領航工程中“名”的理念是“信念堅定、思想引領、實踐創新、社會擔當”四個方面。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在四個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教育部進行了頂層設計、各基地開展了精心培養、名校長付出了辛勤努力、各方面給予了積極肯定”。他提出要把握“個性培養、情景培養、跨界培養、課題研究、精準幫扶、協同支持”六大方略,科學實施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將名校長領航工程引向深處。

此外,郭壘、徐麗麗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相關政策進行了研究,指出:“領航班助力專家型校長的辦學業績和教育思想能夠發揮影響力,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齊林泉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進行了跟蹤報道,形成了名校長領航班階段性成果——《領航者在行動》。他認為,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是伴隨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新銳校長,必將擔負起未來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任”。

國內學者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所採用的研究視角較為全面,所採取的研究方法較為新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這不僅有力地推動了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而且為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事業創新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

三、共識凝聚新力量,力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研究取得新成果

國內學者以敢於創新、勇於攀登的使命擔當意識,結合自身的研究專長和業務經驗,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進行了辛勤研究,在共享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達成了三點共識:

(一)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在我國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中位居最高層次,具有鮮明的示範性和引領性。

學者們一致認同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在我國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項目中位居最高層次。一方面,我國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項目中的中小學骨幹校長高級研修班、中小學優秀校長高級研究班、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是三個逐層遞進的培訓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昇華,層層遞進,步步高昇,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中小學校長國家級培訓項目。另一方面,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是位於最高層次的,因此對它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進行了個性化設計:其培養目標就是“造就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家型校長”,其培養模式就是“按照‘整體規劃、個性指導、訓用結合、連續培養、協同創新’的思路,為參訓校長建立集中培養基地、配備理論和實踐雙導師、搭建思想和實踐示範推廣平臺,通過基地引領研修、導師個性化指導、參訓校長示範提升等方式,對參訓校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這就使得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模式超越了傳統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發揮著示範和引領作用。

(二)名校長的“名”和特殊品質需要與其使命擔當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名副其實”。

學者們一方面對名校長“名”的內涵進行了多視角闡釋,對名校長的使命擔當進行了縱橫比較,另一方面對名校長的結構特徵進行了多方位分析,對名校長的特殊品質進行深入挖掘,倡導將名校長的“名”與特殊品質有機融合在一起。首先,“名”要求名校長敢於主動站在時代發展前沿,自覺勇挑責任重擔,為所在區域乃至全國教育發展做出貢獻,在領航班的培養環境下,名校長只要能夠勤奮學習、辛勤付出、勤勉不怠,就能夠實現個人新成長,專業新發展,把學校治理好,助師生素養提高,為社會育人才。其次,名校長的特殊品質是名校長個人成長過程中累積形成的,這種特殊品質與其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有密切聯繫,與其辦學治校實踐和經驗有密切聯繫,與其自我學習反思改進自覺性有密切聯繫,同時還與組織的重視與培養,同行的交流與借鑑,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期待等因素有密切聯繫。因此,名校長將“名”與特殊品質深度融合,在其深入教育實踐和提煉教育思想過程中,自覺主動承擔起新時代所賦予的光榮使命和重要責任,必能進一步助推其“名”與特殊品質的交互貫通,擴大名校長的榜樣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

(三)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培養基地是培養名校長成為教育家型校長和教育領軍人才的重要載體,各相關方要形成合力。

學者們認為培養基地在培養名校長成為教育家型校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基地應按照《關於印發的通知》(校國培辦〔2014〕24號)、《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工作室建設的指導意見》(校國培辦〔2016〕14號)等要求來科學規範開展培養工作。培養基地更應明晰培養思路,積極發揮特有優勢,構建學習共同體,創新培養模式,打造培養基地的特色品牌,進而力促名校長領航班校長成為教育家型校長和教育領軍人才。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8家培養基地中只有1家是中小學校,其它7家都是國內知名的中小學校長培訓院校(機構),可謂是各有特色,更可以各展所長,生成8家培養基地爭芳鬥豔、百花齊放的格局。第一,8家培養基地的培訓文化精彩紛呈,這為名校長感受到多元培訓文化提供了條件,文化浸潤名校長身心,更能激發其參訓熱情和學習動力;第二,8家培養基地的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具有高深的教育思想和豐富的治校經驗,都是國內知名的教育家、教育專家和中小學校長,他們既可以對名校長進行科學專業的學術指導,又可以為名校長傳授鮮活生動的業務才幹;第三,8家培養基地與教育部、名校長所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等各相關方,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為名校長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和教育領軍人才營造和諧奮進的生態圈,讓名校長能夠靜心讀教育經典,講壇論道展風采,走進鄉村覓真知,精準幫扶促發展,踏出國門拓視野,示範引領向未來。

共識凝聚新力量,共識生成新合力,有助於促進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更上一層樓,有助於促進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研究走向深處。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於組織實施“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的通知》(教師司函〔2017〕58號),指出“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國培計劃’在促進教師校長髮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營造教育家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著力建設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決定實施‘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簡稱‘雙名工程’)”。實施“雙名工程”,幫助參訓教師進一步凝練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教學創新能力,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鮮明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師;幫助參訓校長進一步凝練教育思想、提升實踐創新能力,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校長。同時,引導支持參訓教師校長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開展教育扶貧,加強對口支援、協作幫扶等社會服務,輻射帶動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質量提升。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印發的通知》(教師〔2018〕2號)中提出:“實施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能夠在基礎教育領域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領軍人才。”2018年4月27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於舉辦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培訓班的通知》(教師司函〔2018〕27號)提出“舉辦‘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培訓班”。2018年5月7日,“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培訓班開班儀式舉辦,標誌著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培養和首期中小學名師領航班教師培養正式拉開帷幕。

國內各界學者應繼續關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培訓班教師校長培養動態,進一步加強“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相關問題研究,努力取得更多新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助推我國教育家型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校長和教育領軍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利民.名校長的使命與擔當[J].中小學管理,2016(09):1.

[2]代蕊華.為教育家成長領航[N].中國教師報,2015-05-06(013).

[3]代蕊華.名校長鬚投身於鄉村教育振興大業[N].中國教育報,2016-02-17(003).

[4]楊志成.領航使命:引領中國基礎教育走向未來[J].中小學管理,2016(09):4-7.

[5]於維濤.名校長的使命在於建構照亮時代的教育精神[J].中國教師,2017(16):7-10.

[6]於維濤.首期名校長領航班群體的結構分析和發展對策[J].教師教育研究,2016,28(05):57-61.

[7]杜潔雲.卓越校長的人格特質與專業特徵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17.

[8]王定華.培養新一代教育領軍人才[N].中國教育報,2018-05-16(005).

[9]劉彭芝.人大附中培養基地:務實創新,育人為本[N].中國教育報,2015-07-16(007)

[10]李更生.尋求城鄉學校共同發展的默契[N].中國教育報,2016-06-01(005).

[11]回俊松,季春梅,嚴華銀.“培養基地—地方政府—名校長學校”名校長培訓模式構建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3):33-36.

[12]童宏保.模式創新驅動“領航”引擎[N].中國教育報,2017-04-26(007).

[13]鮑傳友.新時代校長國培模式的創新[N].中國教育報,2018-05-02(005).

[14]龔孝華.領航,從校長和學校實踐出發[N].中國教育報,2018-06-27(007).

[15]於維濤,郭壘.不拘一“格”塑造新時代名校長[N].中國教育報,2018-09-12(008).

[16]王定華.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的理念進展方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08):1-4.

[17]郭壘,徐麗麗.中小學校長培訓專業化:政策研究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18,30(02):107-111.

[18]齊林泉,李萍.領航者在行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5.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