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谁来戳破三四线地产泡沫?50城卖地超2万亿“高烧恐惧症”

中国房地产市场就像是跷跷板——刚刚给一二线城市房价降温,但三四线城市又开始火热。

7月27日,据新京报报道,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仅统计招拍挂市场的权益拿地金额,50家房企拿地合计金额高达10940亿元。同时,50个热点城市卖地超过2万亿元。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全国多城市土地成交依然处于高位。大量房企进入三四线城市拿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热点城市的土地销售额创历史同期纪录。

三四线城市地产行业火爆已经非新鲜话题。早在2017年第一季度,各大券商就开始预测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会涨。

事实上,在整个2017年,随着部分一二线城市开始调整,三四线城市成为中国楼市当之无愧的主角。这一年,常期挂在涨幅榜首页的,是以山东威海、安徽省蚌埠等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

细心的人会发现,2017年后中国三四线的房价很奇怪——房价先涨起来,然后才有了交易量。也就是说,房子在交易量低迷的情况下,房价竟然暴涨了。这完全不符合“供需关系”的市场经济规律。其实换个层面也很好解释,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的完全交易市场。三四线房价疯涨的起因是庄家故意把价格抬高,制造上涨预期吸引散户入场,然后击鼓传花,一棒接一棒的传下去。

这里不能不提的一个名词是“棚改”,即“棚改货币化安置”。以往,政府拆掉棚户区,会给你换一套安置房,这叫“实物安置”;而现在,都流行给你一笔补偿款,你自个儿拿去买房吧。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在一二线城市中大约只有20%,但在三四线城市已高达80%。至于今年房价飙升的典型三线城市芜湖,“货币化安置”的比例是100%。

大拆大建制造了需求,手里又有了钱,怎会不助推房价?正是看到这背后的逻辑,以碧桂园、恒大为代表的开发商大肆向三四线城市进军。在短短两三年内,这些地产商成功完成从2000亿元销售规模向5000亿元巨量的跨越。

公开资料梳理,三四线城市大刀阔斧进行棚改,2015年到2017年改造1800万套,2018-2020年再改造1500万套。短短六年时间,3300万套棚户被改造,涉及面超过1亿人。其蓝图之宏大,不难想象。2018年,随着第一轮1800万套棚改任务的完成,第二轮1500万棚改再次登场。

房价上涨必然带动地价上涨,地方政府进而通过卖地获得高额收益。这一收益转而再进行偿还国开行贷款,国开行再偿还央行贷款,由此形成资金流的闭环。

显然,这一闭环的关键在于房价不能跌。如果房价下跌,土地收入赶不上偿还贷款,资金链就会断裂。所以,各个层级,都不乏刺激房价的利益动机。

好了,核心点来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会不会跌?

答案显而易见——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而且三四线房价的拐点或许已经很近。

道理也很简单。在本轮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中起到最主要因素的是棚改,但6月25日,国开行明确表示收紧棚改;总行收回合同审批权限,地方分行无权审批;过去的货币化安置,转化为实物安置。

棚改消息的爆出,不仅让房价抖三抖,地产企业的股票也是在之前调整的基础上顺势又跌了一把,机构真是神补刀。6月26日,股市地产股全线重挫,其中,重仓三四线城市的碧桂园曾大跌超7%,股价更是创下3个月以来新低。

货币化棚改置换为实物棚改,这既充分考虑到来地方政府债务压城下的财政压力,符合去库存的总体方向,又悄然间改变了棚改甚至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逻辑——上涨的最大动力源正在消失。

更大的问题是,三四线房地产市场的刚需实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众所周知,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若。纵观目前我国房价较高的热点城市,无一例外都有这些优点: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丰富且有保障、工作数量多而且工资高。因为这些特点,国内的一二线城市每年都能从三四线城市吸纳不少人口。

房子其实也和普通的商品一样,它的价格变化是遵循供需关系的,足够的人口红利才能源源不断地制造需求端,从而稳定甚至提升房屋的价格。从这个层面看,三四城市的房子未来需求量其实并不大,所以房价上涨的动力其实并不足。

去年那一波回乡买房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都已经完成了刚需,二次购买的欲望和实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三四线城市的新房滞销也就是时间问题。

换言之,如果幻想在三四线城市地产市场上再大捞一把的人,就很有可能成为“站岗者”,而拐点或许就在不远的地方。

(为方便读者交流和提供新闻线索,财经杂坛将成立读者微信群,不定期大咖群内分享观点,不定期红包砸来。有意者请头条私信。【财经杂坛】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