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为何4次落选中国院士

屠呦呦今生无缘院士,4次申报院士,却4次落选,你怎么看?就在前不久,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了“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旨在选出对人类当前生活影响最大的杰出人物。


在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出现了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与她一起入围的还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屠呦呦研究团队因为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在她89岁高龄时,屠呦呦荣获“共和国勋章”。

BBC的一部纪录片也高度评价屠呦呦,“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无疑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可就是这样一位卓越优秀科学家竟然是“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先生在取得诺奖之前曾4次申报院士,但最终4次落选。

据悉,屠呦呦先生已无心再去申请,随着年事已高,她可能终身无缘院士的头衔,外人看来确实有点遗憾!

不过,为什么落选?甚至有人感叹道:难道发表论文多的院士们就真的比这些科学家牛吗?

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1、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

2、屠呦呦没有国外名校留学背景;

3、屠呦呦SCI论文数量稀少(网上有说是4篇)。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确实在我国并非个案,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难道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结果,或许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欢迎大家在下方讨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