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弟子规》到底是文化精华还是糟粕?

小易烊千玺



不能不说,《弟子规》中的内容,糟粕成分大于精华。虽然《弟子规》一上来就高调宣称:“弟子规,圣人训”云云,但其实此书和孔子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这书诞生于清朝雍正年间,是一个终身不及第的秀才叫李毓秀的所写。

所以说,远不如让孩子们来读明代萧良有撰写的《龙文鞭影》。萧良有是明朝的神童,十几岁就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得了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事实上他应该是状元,是因为考官巴结权势正炽的张居正,把状元让给了张居正的儿子。假如现在有两个人开办 教育辅导班的话,你是愿意送到高考状元清华大学毕业生那里接受学习经验,还是愿意送到一个三本毕业生那样去接受辅导?

再看内容,李毓秀为人迂腐腾腾,满纸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当然旧时的道德,比如尊敬师长之类的也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但是《弟子规》中的教法远远脱离了时代,什么“亲有疾,药先尝”,古时往往是汤药,尝一点知道冷热,而且剂量微小,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我们现在的医药可尝不得,父母有高血压,孩子也吃降压片?父母有心脏病,孩子也吃救心丸,非得出事故不可。其余像什么“守丧三年”,经常悲戚,断绝肉食之类,这在古代就少有人做到,现代社会中更是不可能的。还有什么“非圣书,屏勿视”之类,是清代进入封建社会腐朽时期的文化专制行为,是愚昧人民的反文明举动,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这个年代落后于世界,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弟子规》通篇都是这样的说教,虽然也有一定的品德教育功能,但是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和当今的社会价值观。所以,与其读这个,远不如读《龙文鞭影》,《龙文鞭影》一书文采斐然,而且每一句都包含一个历史典故,有些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对少年儿童增长知识,丰富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帮助是很大的。

其余,就算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远远胜过《弟子规》,古代时最常见的蒙学书籍,就是上面说的“三百千千”,在古人都不怎么推崇《弟子规》的情况下,我们现代人何必将思想迂腐,糟粕远远大于精华的《弟子规》奉为圭臬,捧上天呢?

古代的东西也不见得完全是好的,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如今国学盛行的风气下,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一些文化糟粕包装出来,毒害世人。


江湖夜雨


《弟子规》有多火,不用多谈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些。但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这本书,故此处先介绍一下。

弟子规诞生于清朝顺治年间,作者李毓秀一辈子都是秀才,身份和范进中举前一样。这身份有多低,大家看看其他著名蒙学书的作者就知道了。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是进士出身,是著名的经史学者,长于考据,其笔记《困学纪文》至今都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活着的时候就是高官显贵,而且广有文名。而且《千字文》是梁武帝为教育皇子皇孙让周兴嗣做的识字文。

《声律启蒙》的作者车万育也是进士出身,其性刚直闻名天下。

科举时代一个人的国学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个是他能不能中举得个出身,一个是他有没有文名。这两点李毓秀都没有,他就是一辈子都中不了举的秀才,国学水平之低劣可想而知。用《弟子规》批判国学,说国学都是垃圾的人须知此书不能代表国学,作者本人就不了解国学。

古代《弟子规》也没成为古代蒙学书,反而成为古代地主教育农民的书。如同治年间,河北吴桥县父母官劳乃宣就让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学习《弟子规》。至于我们熟知的清代名人《弟子规》没有一个是小时候看这书启蒙的。

样一本毫无内涵的书能这么火都是台湾人和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占据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个傀儡政府,期间以网上人称大善人,实则大汉奸“王凤仪”为代表的万国道德会就推广这玩意。

二十一世纪初台湾省的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等宗教团体都印刷大量经书,其中最多的就是《弟子规》。更不用说后来台湾的净空和尚在庐山创建“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宣称读《弟子规》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什么婆媳吵架,离婚只要读就能解决。

今天《弟子规》已经被批烂了,有一点大家没注意,就是这书从古至今都不是给小孩看的啊!都是给成年人看。

也就是今天的一些“国学大师”拿这玩意给小孩启蒙。此处就算是假设《弟子规》说的都是对的,但传统蒙学排斥《弟子规》这种命令式教育。以本是给皇子看的《千字文》为例,这本来是想给皇子认字的,书却有天文地理、气候物产、名胜古迹、历史文学,俨然一个古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种蒙学思想源于《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者不应该求孩子学习,而是要让孩子求老师教他。

《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字经》都是这类书,都是通过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来让孩子学习,是孩子主动想学;《弟子规》则不断命令,是求人去学,是被动学习。可以说《弟子规》不仅不能代表传统文化,此书的教育思想正是传统文化反对的。

大家如果想让孩子了解国学,此处还是推荐《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字经》,如孩子有兴趣学习,在有基础后可看《古文观止》《文心雕龙》等书。宣传《弟子规》的人说看这个可以培养圣人,此处不敢说这种大话,只能说孩子学了这些能知道怎么写作、审美,还能知道点善恶了!


梁兴扬


《弟子规》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是古人儿童启蒙读物。其目的在于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弟子规》全文共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情,包括: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部分。

《弟子规》亿《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者。

《弟子规》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为一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以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古代文化经典启蒙读物。



《弟子规》是清朝人李毓秀(1647-1729)所作。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是山西省新绛县人,是康熙、雍正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

《弟子规》包含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品德,特别是在儿童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儿童启蒙读物。

现在我们学习《弟子规》,很有必要。有许多人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显得正当其时。

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在许多地方兴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社会基础。



而《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问世以来,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启蒙学课本,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学文说话


糟粕肯定是有的,可是被说成是毒物,我真的不能苟同,忍不住回答!

首先,我们都知道,这世界没有多少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多少东西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适用的?所以,再精华的东西都会有糟粕!这一切,就看你怎么对待了。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写的。原本叫《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改编,才变了现在的名字。一共360句,1080字。以《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为创意,分成“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然后再叙述为人子弟在这些纲目下应该怎么做。

下面举几个例子,精华或糟粕都有:

我觉得还可以用的:

1.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3.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

人们最诟病的是关于“孝道”的部分,因为过去孝的观念太重了,最重要的是很多尽孝的方式今天没法做。

1.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

2.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3.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老向拙见: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难免会带着一些不合时宜甚至看起来是害人的糟粕的东西。其中,不合时宜的比较多,真正害人的少。虽然有很多已经不怎么适用于当今时代了,不过我觉得真的可以抢救一下。难道经典的就不能改动?应该注入新的血液,让它发扬光大!不然,迟早进垃圾堆里。


好了,谢谢阅读!如果您觉得老向的回答还有点道理的话,还请多多关照啊!


老向沐浴国风哦


《弟子规》不是精华,也谈不上糟粕。刨去其中陈旧腐朽的部分,这简直是一本也适用于大人的《情商修炼手册》。

比如: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和善待人,精进自己。这是亘古不变的为人处事道理,想在职场上变得优秀、更受欢迎,这就是基本姿势。

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聪明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父母如果自身就有“轻财物”的意识,并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孩子,世间就不会上演那么多鸡飞蛋打的家庭狗血剧。拿到家庭以外也同样成立,职场上,很多事情只要肯退一步,舍掉一部分利益,就能遇见更广阔的天空。

而关于说话的分寸,什么叫“高情商”,就是懂得观察形势,管得了自己的情绪,知道怎么做才是于己于人都有利。

衣贵洁,不贵华。食适可,勿过则。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宽转弯,勿触棱。

干净整洁,行端坐正,不疾不徐,分寸有度。你试试观察一下你周围同事,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他一定是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人。这就是我们总强调也希望拥有的气质与教养。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逼着人们不断狂奔,由此而生的焦虑容易让人陷入慌乱与草率。而事实是,人只有在充分舒展的情况下,才能把事情做好,事也只能一件一件的做。不论面临何种境况,心情平和、认真对待,才能带来真效率。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不要妄言;对于没有明确的事,不要散步谣言。有多少时候,我们是在自以为是、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大加妄论?有多少嫌隙与伤害皆因话多,又有多少跟头是栽在管不住自己的嘴。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

不揭人短处,不道人隐私,多赞美他人。处处懂得体谅他人,换位思考,这就是周到与体贴,这就是善良。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不要自暴自弃,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就一定能够变得更优秀。这是在传达希望,这就是“正能量”。

不管你承不承认,希望就是使人变得越来越好的东西,希望就是力量。

以上所举,有多少父母敢说自己做得够好呢,所以又怎好去鄙视和反对?

回到教育,如果你的孩子能做到这些,走在同龄人中,他就是最出众的那一个。

温柔待人,胸怀阔达,见贤思齐,努力上进——这还不够好吗?

批判其“封建遗毒”,关于孝道那段最为人诟病,但即使是这些“遗毒”部分,也值得思考:

当代教育鼓励孩子的天性发展,家长都乐意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成长空间,

但多少父母因此太过宠溺孩子,而忘了教给孩子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尊重”。

一个缺乏敬畏心,连父母都不懂得尊重与疼惜的人,又如何能够自尊与尊人。

国学启蒙,首选还是三百千、声律启蒙、古诗词等经典。

《弟子规》却也不是垃圾。

有人说这是清代秀才写给下层人民看的,其实刨去其陈旧腐朽的部分,它具有普世性,传达的都是常识,一些朴实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对于大部分非统治阶层的普通人,能够把常识执行到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多的是偏激与戾气,少的是对于常识的认知与践行。


育儿生活故事家


《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诲而编写的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行举止要谨慎,讲求诚信。

与人相处时要平等互爱,要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学习有益的知识。在任何时侯都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勤奋工作,诚实办事。所以《弟子规》告诉做人道理,处事的方法,不但现在实用,也是以后做人的左右铭。





李尔勋1


《弟子规》只是一本“蒙学”读本,是用来启蒙幼儿的,应当说里面有些内容,对今天还是适用的。但并不是全部内容,比如现在不也有“新二十四孝”一说吗。

我对前些年有人把《弟子规》当成国学的菁华也是反对的,我一直以为《弟子规》只是“蒙学”的启蒙读物。如果你从“小学”里去探寻国学的奥旨我是没有异议的。

因为“小学”从文字学、音韵学还有训诂学对中国文化的探索还是很深入的,对汉字的探索,几千年来研究“小学”的学者,一直在孜孜以求!我对“小学”初步的认识还是小时候看《镜花缘》得来的。

而从“蒙学”的经典《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看,对古时幼儿的启蒙还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但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还是不能照单全收的,应用孔子提倡的“损益”精神去对待。而“蒙学”的经典对汗牛充栋的中华文化经典来说,也就只能算九牛一毛,本来“蒙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看到有朋友在回答中提到了《龙文鞭影》,我也觉得让孩子看看《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还是不错的。

但对成人来说,了解一下“蒙学”还是可以的。可是要了解中华文化还应从“四书五经”和《道德经》去入手。


挂在明堂射古今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劝人上进,有礼貌,有规矩,有尊重,有道德的一部好书。

现在很多人做事没有规矩,做人没有道德,也不尊老爱幼。争强好胜,飞扬跋扈,少不如意,就恶意相加,轻则打人,重则杀人,为一点小事互不相让,这些都是不学传统文化造成的。

过去家有家规,出门礼让,进门禀告,上坐尊长,下坐奚小,口不出狂言,见难帮助,你让我不争,家庭安定,社会地位就高。

现在有人对传统文化大不敬,而且扬言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哪里不好?现在的人有什么资格批评传统文化?恰恰相反,传统文化就是不让某些人越轨,越轨就是犯法,这里有两种法,一是传统的文化法,没有犯罪,只是做人做事没有法度。二是越轨文化之法,又犯法,这个法是国家之法。触犯法规必遭殃。

现实看由于离开传统文化的约束,必定没有文化修养,做事不讲规矩,做人不尊道德,将一事无成。那些一心与传统文化作对的人,家庭绝不是一个好家庭,培养不出象《弟子规》那样的知孝道,明礼法,懂规矩的孩子,这就是产生害群之马的根源。

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自己,活的有人格,活的有尊严,做人有道德,必然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

有人看不清传统文化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有人故意模糊两者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反文化)罪恶。有人一面说发扬光大传统,一面又背离舍弃,打着两面派的手法,又反对传统文化。这些人受了打倒孔家店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文化,恨不能‘全盘西化’,这是非常危险的。他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着最好传统教育,怎么就不明白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现在社会发展离开道德的约束,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都不会成功。尊重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笑着看西方


开篇圣人训本身就有问题,谁是圣人啊,能不能质疑啊,容不容得思考啊,没有,直接灌输,你照着做,不照做就是不知廉耻,什么狗屁圣人。利用圣人光环忽悠人这是搞崇拜。这是反对独立思考。学生应该是去理解,而不是去迷信。


用户4460439082614


弟子规是封建时代一本启蒙性质的读物,所谓“圣人训”并非是孔孟所训,而是后人生发出来的。这里头讲究愚孝、愚忠,实际上是要求人民群众按照统治者的要求安守本分,遵守封建等级规范。在家尽孝唯父母之命是从,这也符合农业社会安定国家的需求。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比如上面这四句,纯属扯淡。编书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上位者不管好不好,下位者都必须遵从。父母、师长、领导的命令大过天,我想大家应该没有忘记最近的一个歹毒继母砍死睡梦中继女的事情吧。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旧社会,人人平等不是一句口号!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这两段如果我进行批判可能会让很多现在身为父母的人觉得反感吧?当初大概是孔子提倡这种守孝三年的礼仪,他的弟子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孔子也辩论不出结果。

守孝三年,在现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如果要这样搞,那么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升学、就业、乃至要颁布一个守丧假,为期三年,工资照发。现在养个孩子是非常难的,如果三年不工作,孩子吃啥喝啥?现在不像农业社会,只要家里有屯粮,地里有佃户,地主们可以守丧守一辈子!

但是,话说回来,弟子规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比如说尊师重道,待人接物要遵循礼节,年轻人要自律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崇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弟子规说不上糟粕或者精华,它是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物,如果你现在是个成熟的社会人,有明晰的分辨能力,可以自己看或者给孩子讲授弟子规,让孩子学习其中的精华,避去其中的糟粕;但是,不可以让价值观未定、思想不成熟的孩子从小就全盘接受弟子规,即使要学习,也需要素养比较好的国学教师,而不是现在社会上那种招摇撞骗的狗屁传统文化维护者等等,不然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