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柑橘种植溃疡病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柑橘溃疡病是影响世界柑橘生产的重大检疫性病害,可为害几十种芸香科植物。病菌侵染柑橘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引起溃疡病斑,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落果,树势明显衰退,大大降低果实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柑橘叶片溃疡病

初期在叶背出现淡黄色针头搭的油浸状斑点,后逐渐扩大,颜色转为米黄色至暗黄色,并穿透叶片的正反两面同时隆起,一般背隆起比正面更为明显,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最后病斑木栓化、灰褐色、近圆形,周围有黄色晕圈。夏季嫩稍最为严重,其症状与叶片类似,但病斑比叶片上的更为突起周边没有黄色晕环。

柑橘果树溃疡病

果实病斑也与叶片类似,但病斑较大,表面木栓化更高,病斑中央火山口开裂更为显著。未成熟的青果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果实成熟后消失。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部越冬,次年侵染新生春梢叶片和幼果,成为再侵染来源,辗转侵染夏、秋梢。夏梢、幼果受害最重,秋梢次之,春稍较轻。病菌借风雨、昆虫、工具和枝条摇动接触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带病的苗木、接穗和果实传播,带菌土壤亦能传病。细菌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一般4-6天。生长适宜温度为20-34度,28°最适合。台风和暴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甜橙类感病最严重,其次是酸橙、柚,宽皮柑橘类感病较轻,金桔抗病。


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

1、见病治病:现阶段多数种植业者无清园习惯,采果后不用药,给真细菌潜伏与繁殖提供了机会,造成来年病原基数大、发作率高、危害重。形成了见病不惜代价(用工多、用药量大)治病,树势受伤、产值受损(产量、品质降低)的恶性循环局面。

2、关键时期不敢用药:春季是杀菌防病的关键时期,用药少了不管用,用药多了容易造成药害。

3、常规药剂抗药性强:连续使用有限的可选择的药剂往往产生较强的抗药性,使效果降低、成本提升。


防治分析:

1、综合防治:成年树老园区具有一树多病、连片普发的特征,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柑橘多种病害适合于周年综合防治,在省工的基础上降低综合用药成本。

2、早防重治:柑橘细菌菌源一旦入园难于根除,柑橘真菌病源能够远距离传播,柑橘生理性病害(枝干流胶及日灼)一旦形成在树势较弱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难以根除。所以要加强日常管理从极早杀菌和复壮树体入手,解决侵染菌源的数量和侵染条件(伤口、气孔)问题。在发病条件来临(具备)前、在症状初显时,采用得力的方案尽最大可能杀灭病菌解除病患。


3、标本兼治:病源能否致害与作物生长势有绝对关系,作物病害程度与菌源侵染及作物免疫力相关联,柑橘综合病害防治要从杀菌防病治病和营养复壮提高作物免疫力两个角度入手。树脂病、日灼等特别需要标本兼治。

4、立体防治: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以采用立体化防治的方案。

生长期(时间上)立体化防治,花芽期与展叶期是易于被侵染的关键时期,此时适当高浓度使用对整个生长期的病害防治具有重大作用。秋季采果后是病菌繁育并潜藏的关键期,对解决来年病原基数及病害危害程度具有重大作用;


株体不同部位(空间上)立体化防治,树体的根、皮、叶、果都能够吸收药液的有效成份,传导过程当中能够杀灭潜藏(韧皮部和越冬)病菌;

用法上立体防治,通过复壮提高免疫力和杀菌两个作用来防治病害,而灌根、清园是实现两个作用的立体化途径。

5、实行无菌栽培,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増施磷钾肥。

6、注意病虫害管理,特别是潜叶蛾、凤蝶等,减少伤口。


7、控制夏梢,抹除早秋梢。

冲施金科德硅肥结合金科德叶面硅肥调理土壤酸碱度,促进氮磷钾的平衡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可使叶片角度缩小25.4度,冠层光合作用提高10%以上,果树枝条粗壮,根系发达,预防根系的腐烂和早衰,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开花多,加大花粉量,延长授粉期,减少落果、缩果、畸形果、裂果的形成,果实个头均匀、重量相等,果个提高1-2个等级、果型端正,果色好、硬度高、耐储运,果实甜度提高2~3点,提高经济效益,果树吸收硅素后,能在叶片和果实表面形成较多的硅化细胞和坚硬的表皮层,对红白蜘蛛、棉蚜等害虫具有抵抗能力,高浓度的硅酸对腐烂病、白粉病、褐斑病和斑点落叶病等多种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预防卷叶、花叶、黄叶、斑点、落花、落叶等生理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