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股市,樓市,經濟、外資……說說今年投資的那些事

上週一的會員專屬信息裡,我們提到了上上週五美股的大跌拖累了A股上半周的震盪,很多朋友來問:是不是這波行情結束了?要不要見好就收?

沒想到週五一根大陽線又顛覆了三觀。

更讓人玩味的是,週一大家驚呼北向資金淨流出104億創下史上第二高記錄時,週五,“狡猾”的外資又回來了100多億……

從熊市戰戰兢兢而來,大家一邊投資,一邊心裡都打著鼓:

這波行情,到底能持續多久?

我們從市場情緒、基本面、資金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市場情緒

市場目前一個主流觀點是科創板是市場的重頭戲,所以科創板出來前,市場會持續向好為科創板託市。而科創板出來後會吸走主板的資金。

穀雨近期對這個觀點有一些新的想法和修正。一是因為大部分人都預料到的事情一般都不會發生,二是目前科創板出來的受理企業名單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亮眼。

調整一定會有的,可能會在慢牛的途中就完成了,不一定會有那麼明顯的時間節點。

其實今年首季的行情,我認為更多的是去年超跌的一個修復。目前優秀的基金都回到了2018年初的位置或者又創了新高,2018年全年的調整不論是從深度上還是從時間跨度上都是非常充分的。這樣充分的調整,應該匹配更大的行情。

從情緒指標上來講,我依然記得一月份我在尚德的公開課講現在可以投股市了大家的詫異,以及後來的客戶答謝會上與悲觀到底的客戶的爭論。所謂否極泰來,那種氣氛,就是在提示我們熊市的終結,牛市的起始。

所以我更願意用一個更長的週期來考慮這波行情。如果一定要給這個行情加一個期限的話,我想是3-5年。當然如果漲得太快,也有可能會像2017年這波一樣中途夭折。

我們參考一下歷史行情的參考,這張圖穀雨發在今年2月25日的朋友圈。

科創板引領的科技創新行情,跟1999年那次很相似,歷史會重演,但不會完全複製。有一點我們很確定的是,本屆政府比以往任何一屆都重視資本市場,而監管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會讓A股成為越來越具備投資價值的優質市場。

基本面

但是大家還是很憂慮基本面。

各種經濟數據都表明現在企業的狀況並沒有好轉,空頭就會出來說:沒有業績支撐的虛假繁榮就是泡沫。持有這個觀點的人我總覺得他不懂投資。我們投資的不是當下,而是預期,是需要預見性的,等到企業盈利好轉,行情早就起來了。

印象很深的就是2017年那次,上半年我們也是延續了2016年的感受,悲觀得不行,下半年突然就發現各項經濟指標都轉向了。如果下半年才入場,就錯失了一大半的行情。這個我在《市場漲了這麼多,還能不能買基金》一文裡詳細有寫。

經濟什麼時候見底?我認為一季度密集出臺了這麼多減稅降費的利好措施,財政刺激不會立竿見影的,一定有執行消化的過程才會反映到企業的盈利數據裡。這個時間點可能會在三季度。

這波行情爆發之前,還有一個指證,就是一月份企業年報爆出了一片雷。利空出盡就是利好。這真是樸素的真理。

資金面

資金面來看,最近聽了國盛證券熊園博士的一個觀點我也很受啟發。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GDP增長目標是6-6.5%,6是底線,如果某季度出來經濟增長放緩到6%附近,政府一定會出臺新的政策。

還有什麼新的政策呢?

降準降息啊。美聯儲今年放話不加息了,人民幣貨幣政策的壓力小了很多。降準概率比較大,降息有待商榷。不管怎麼說,去槓桿的方向不變,但是力度已經大大降低,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央行的口氣就沒那麼強硬了。幾次降準之後,市場的資金面相當充裕,以至於今年以來的貨幣基金收益一直徘徊在2-3%之間。

更何況還有外資呢。

週五證監會剛剛批覆了摩根大通和野村東方兩家外資券商。

大家總覺得外資是來割韭菜的,這怎麼說呢,人家外資當然不是解放軍啊!市場開放和外資進入是實實在在的,對A股還是會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我想主要有三個:

1. A股會更趨向價值投資,因為外資是不會去買垃圾股的。股市的分化也會越來越嚴重

2. 隨著定價權的轉移,A股整體估值線會下調。最近看到的一個數據,說MSCI要擴股的份額再考慮QFII+各種通的額度總和,目前A股的外資金額已經佔到了總市值的3%。而國內的公募基金也僅佔到5%。這兩個數字對比一下,我們會思考,今後A股的定價權,到底在誰手上?

3. 結合以上兩點,會看到A股會越來越像一個成熟市場。在成熟市場上想獲取超額回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珍惜現在成長中的A股吧。

無論從市場情緒、基本面、資金面哪個方面來看,現在的行情都是值得樂觀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大的震盪考驗大家。我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放鬆心情耐心等待,已經上車的坐好扶穩不要被震下來,還在觀望的在市場喘息調整的時候大膽上車。

最後簡單說一下大家非常關心的房子的問題。

前面說到今年有降息的可能性。如果真的降息,可能樓市會迎來新的機會。回顧歷次樓市的低點,跟利率的低點都是高度重合的。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信息並非廣告、要約邀請或投資建議,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作者所在公司觀點。本信息所涵蓋之內容僅供對投資風險具有充分承受能力的機構投資者或高端個人投資者審閱。由於資源有限,作者並不保證本信息內容的完整、準確和及時性。所有信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