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易经》: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给人生“留余地”

本文由【易论】原创,品读《易经》智慧,学习古人文化。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这样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叫做:得理不饶人

当一个人站在有理的一方时,总觉得自己太有道理,就揪住别人的过失不放,穷追猛打,非逼的对方手举白旗,走的时候还不忘再给对方一脚。

这虽然解去了自己心中的怨气,但是别人心中的怨气却集聚起来了,别人一旦找到机会,自己就成了别人报复的目标。

而反之,得饶人处且饶人,才能避免冤冤相报,生活中最具智慧的状态就是有一颗包容的心,当别人出现小的过错时,点到为止,给别人的惩罚达到警醒对方的目的,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过度的揪着不放。

《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噬嗑:亨,利用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噬嗑卦,亨通,有利于打官司。

刑罚是迫不得已而使用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因此刑法必须合适公正,一旦过分严厉的使用,就会造成难以收拾的残局,这就是《易经》这一句话给我们带来的提示。

即便你是有理的一方,是主持公平正道的一方,但是也要点到为止,不要总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斤斤计较。

《中庸》之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里就是儒家中所说的“忠恕之道”,就是尽了自己的心就是忠,推己及人就是恕,做任何事情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了,而且要懂得推己及人,恰到好处才能合乎正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你看到别人有过错的时候,也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想一下,做到将心比心,处事公平,多给别人一些机会才是合乎大道的智慧,也是给自己机会。

三国时有一个人叫王烈,他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没有做官,但是非常有威望,老百姓做了坏事都害怕被王烈知道。

有一次,一个人偷了一头牛被人抓住了,这个小偷就说:“我偷了你的牛,今后绝对不会再干这种事了,现在随便你怎么办都行,但是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王烈。”

后来还是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知道之后,就托人送给偷牛人一匹布。

有人就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他很怕你知道这件事情,而你反而送布给他是什么道理?”

王烈说:“做贼不愿意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一匹布给他,是鼓励他改过从善。”

果然,在一年后的一天,一位老人挑着很重的担子艰难的赶路,忽然遇到一个人主动帮老人把担子挑了数十里,放到老人家门口就走了。

后来这位老人又丢了一把宝剑,被一个人捡到,这个人为了等失主,就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等老人寻找宝剑的时候,发现那个捡到宝剑的人就是替他挑担子的人。

这个老人得知了他的姓名之后,又把这件事情告诉王烈,王烈多处打听,找到那个人,才知道他就是当初的偷牛人,所以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

当我们去原谅对方的时候,其实就是给对方留有一些悔过和改善的机会。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面对别人的错误不能一味责备,更不能当众揭他伤疤,这样就会伤害对方的自尊,也容易留下怨恨。

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留一条生路,也是给你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把对方逼到绝境,你的人生结局也未必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