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孟子“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观点正确吗?

江湖上的采花大道


这是孟子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彰显出了我们中华文化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色,它抓住了国家长治久安的要害,这已经不能仅仅用正确来形容它,应该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这是一个极具社会进步价值的观念。

“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儒家“推己及人”核心观念的社会体现

“推己及人”在儒家一系列的观念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儒家的诸多经典中,处处都体现着对这一观念的发挥,比如: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运·大同篇》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礼记·大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这类观点在儒家经典中还有很多,她缘起于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提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只有无私才能“为公”,自己冷了,马上想到别人也会冷,自己饿了,马上想到别人也会饿,等等等等,把对自己的关爱推广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推己及人,将这种美德发挥到极致,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为公”。

私心是什么?就是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划分善恶美丑,然后只顾着自己趋利避害,完全不顾别人的死活,试想要人人都这样,那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还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不仅是儒家,可以说各家学派,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看一个人的修养高低,关键就看他在“公”与“私”之间是怎么制衡的,“私”占据的成分越少,就证明他的修养越高。

比如道家的老子,就主张要“少私寡欲”,对自身的私心贪欲,要进行合理的限制,做人做到最顶级是什么呢?就是“无己”,这差不多就是绝对的无私了,虽然很难做到,但古人对这种境界的推崇是非常高的,比如墨子就说过要“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这样的话,庄子也提出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观点。

将“推恩足以保四海”运用到实践中就是“社会大同”的理想状态

虽然绝对的无私很难做到,但有这么多古圣先贤的话语为我们崩根弦,能时时的警醒世人,情况还是要好很多,毕竟每个人的私欲,都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无所顾忌的打开,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推恩足以保四海”看起来要求很高,但高有高的好处,圣贤提出的标准虽然高,难以做到圆满,但即使是高开低走,其效果也要远远优于放任自流,唐太宗曾说过: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帝范·崇文第十二》

意思是说,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实际效果也会自然得到提高。这就象是我们练习跑步,如果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一万米的话,那么通过练习,我们很容易就能达到五千米,但如果定的标准只有三千米的话,可能跑一千米就累了,如果只定一千米的标准,我们也许连五百米都跑不到。

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直在挑战世人的道德极限,不断的在挖掘我们的潜力,这就相当于是为自己定了一个持续增高的目标,通过文化的推广和普及,相互督促的群体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这种氛围下,我们自然会得到感应,将一系列的道德理念熏陶进我们的身心。

这种效果平时可能看不出来,但一旦到了紧急关头,就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就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虽然疫情来势汹涌,但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全国上下的万众一心,在疫情的核心地区,数座“小汤山式”医院正在加紧进行,全国民众齐心协力,或加班加点,或捐钱捐物,或自行隔离,这种高度的和谐,如果没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是很难达到的。

这就是在高标准高要求下关键时刻所并发出来的能量,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传承,早就深深渗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如果我们能再主动一些,将“推恩足以保四海”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传统美德更好的继承下来,那么它的尽头,就是“社会大同”的理想状态。

总结

总之,悠久的文化必然会产生符合人性及世情的道德标准,她不仅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在不停的净化着我们的灵魂,圣贤告诉了我们无私即可为公的原则,我们每个人也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想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度,但这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们每一个来共同创建和维护。圣贤的话语,是点亮我们前行的明灯,十分值得我们拥有和珍惜。


澡雪堂主谈国学


很高兴回复你的提问。

孟子:“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的观点正确与否,我想还是要看我们解析的时候,我们的解析环境是怎样的。

这段话出自先秦的《齐桓晋文之事》,本意是建议君王行仁政,不要行暴政;原文释义是: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孟子的施政主张,本身是在孔子的主张之上,多了一些务实的细节的内容,类似于缝缝补补。因为更务实,实行起来的可行性其实是增加的。这段话放在当时的情境中,观点当然是正确的。古代君王,能征好战的不乏其数,这些好战分子,在位期间更多的是想着开疆拓土,今天灭了张三,明天揍李四,后天张三李四联合起来,再回过头一通暴揍。你来我往,其实燃烧的不光是卡路里,还有民脂民膏。在物质不丰富的古代,老百姓的死活全在一粥一饭之间。连着几年不打仗,大家就有口饱饭吃;连年的战火纷飞,大家除了没饭吃,可能也没命活,毕竟,战胜者动辄屠城的事例,不胜枚举。即便不屠城,那些战死的,哀鸿遍野,白骨皑皑,难道不是老百姓吗?

所以说从语境上看,孟子的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观点是正确的,没问题。

很多朋友会说,仅仅是推恩足以保四海就够了吗?

当然不够。因为恩德散的再漫山遍野,也不可能开出的全是灿烂之花。和平依靠的向来不仅仅是恩德仁政,仁政的背后,不可缺少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白话就是:你要先吃饱饭,然后还要有力气轮得出大摆拳。而吃饱饭,就是需要遵循孟子的施仁政了,也就是:推恩足以保四海。

其实对于古代的君王而言,仁政还是暴政,很多时候是不受控的。到底是施仁政,还是行暴政,除了君王本身的思想,很重要的还有君王身边的大臣的影响。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如果君王身边呆的都是小人,近宵小奸佞,远忠臣好人,那暴政就很可能得以蔓延;如果亲近的大臣,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那给到君王的建议及影响自然也都是从善治理的方面。所以从影响力这方面看,其实我们还是会认为,孟子这样的主张,观点是正确的,至少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希望遇到的是施仁政的君王,而不是做那无辜的皑皑白骨。

上面就是我对你这个问题的回复。认知浅薄,欢迎讨论。


韶颜


推恩足以保四海”你觉得观点正确吗

是对的,不过这里的恩不仅仅是恩惠,而还包括善德,即布施持戒。看不懂的话,看日本就知道了。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命道,但是行布施得繁荣,行持戒得清净厚重(当然清静了,有承载力有灵感了,也能接运道而繁荣,这是后话)。如果将推恩仅仅理解为给恩惠,你看看是不是能够永远繁荣。并不是,那怎样才能永远繁荣呢?

就是不断弘扬布施持戒文化,不是而一直与福报接缘,一直有可以追逐的立身恩养。布施够大,才能在持戒也不太精严的时候不断有翻盘资本,不断有救济。

然后是弘扬持戒文化。这个是可以躲避灾难的。如日本一千年不吃肉,禁肉令。不吃肉则厚生厚本。看看日本,近代之前一直谈不上精良,却台风灭蒙古,大炮射程刚好打得到英国军舰打平英国,日俄战争敌方司令官踩地雷灭俄国,二战唯一一次失败,败给最仁慈,会扶持战败者的美国。二战之后中国内战,抗美援朝,哪一次失败日本都会沉沦。但是他就是没有。对比怎么革命都是一团稀的近代中国,你是不是觉得日本命太好了,对了,因果法则是恒定的。布施得福,持戒得净,你有多净,命就有多大,一切都是符合天理的。






让生活简单


悟空问答,我来回答,不请自来,勿怪,勿怪。

“推恩足以保四海”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简单来说就是孟子让梁惠王,把对家人一样的恩情,也分给老百姓,让他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实行仁政。

孟子的思想在继承了孔子的礼义智基础上,提出了至少更符合实际的仁的主张,这是非常有进步的。治理国家当然不是仅仅施行仁政那么简单,但是至少对国家的安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推恩足以保四海”这句话,要在逻辑的严密性上来说是不对的,但是这句话的意义是对的,对国,对我们的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盛京杨员外


正确,十分的正确。任何人,任何政权,都应该对百姓,对人民施行恩惠,把百姓、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深得民众的拥护,江山社嵇才能稳固。


老学生夏志礼


光推恩不行!要恩威并施!就像美国总统说的大棒在手温言在口!


年少爱追梦5


推恩足以保天下,不施恩无以保妻儿,是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广施恩德可以保天下,不施仁德,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提醒人们为人要善良,不要做恶事,做了恶事,不但害了自己还会殃及家人。


yiyi不倒翁


非常荒谬!首先说,人类用以“保四海”所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或先进的国防。“恩”能代替这些吗?空洞的“恩”“仁”能当饭吃,能作为强有力的武器与外敌作战并战胜吗?


魏永臣550


对内推恩,对外尚武,方安四海


倾听雨落


这个要看指哪个方面哪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