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仁宗这代有人认为应该是火字旁,为何汉王叫高煦?

啦啦啦啦啦QWERTY


这道问题很好,它包含了两个知识点,第一点是关于朱元璋子孙的取名规则,第二点则是关于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可以很明确的说,汉王朱高煦的名字并没有违背朱元璋定下的取名法则。

朱高煦的"煦"字暗藏着"火"

先来看一下朱元璋给子孙制定的取名法则是什么样的。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取名法则,自朱元璋的孙子辈起,姓名都是三个字的,其中第一个字是姓氏,也就是朱,第二个字是字辈的字,而第三个字则必须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则。

朱元璋不仅制定的这样的取名法则,而且还提前给每一位儿子的后代制定了20个字辈。他给燕王朱棣家的子孙制定的前五个字辈是:高、瞻、祁、见、祐。

按照上述的取名法则,燕王朱棣儿子辈的姓名的第二个字应该是"高"字,朱高煦姓名的第二个字是"高"字,这点是符合取名法则的。

朱棣这一辈人的名字都是带木字旁的,按照五行木生火的原则,朱棣儿子辈的姓名中要有带火的字才可以。朱棣其他儿子的名字中都有带火的字,而次子朱高煦的名字咋一看并没有带火的字,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涉及到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朱高煦的"煦"字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复合而成的。就"煦"字而言,它的声旁是上半部分的"昫"字,形旁是下面的"灬",这个四点底就是"火"。所以朱高煦的名字中是有带火的,没有违背朱元璋制定的取名法则。


历史守望者


朱元璋一手创建了大明王朝,也奠定了一个繁华的盛世。
不过也许是早年要饭的经历过于惨烈,尤其是汉朝以后,诸如刘备这样的皇室子孙都卖草鞋的情况,为了让自己后世子孙都能吃上饭,所以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章程。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度。
第二、世袭制度。
第三、藩王制度。
凡是皇帝所生儿子,嫡长子为太子储君,其他的都是亲王。
亲王的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儿子都是郡王。
郡王的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儿子都是镇国将军。
以此往下类推,一直到奉国中尉.从六品。
从奉国中尉开始就不往下降了,以后无论是第几代孙,都享有奉国中尉的爵禄。
另外给所有的儿子,朱元璋也都规定了严格的世袭,每个亲王从儿子辈儿开始算起,中间的字都制定了严格的辈分,基本上一直延续到明末,这些辈分的字都没用完。
另外子孙的第三个字,都是从“金、木、水、火、土”偏旁部首。
这也就扯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火字旁没错,次子朱高燧,火字旁也没错。
只有二儿子朱高煦,只有四点底,被认为是不合规矩,甚至也有的说法是,从朱棣给儿子起名字来看,就知道他是要造反的。
实际上朱高煦的“煦”字,根据字典释义来看,是温暖的意思,什么才会温暖呢?当然是火才能让人温暖。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事实上“灬 ”四点底,一直表示的是火的意思。是火字的变形偏旁。
凡是有关四点底的字,实际上都和火沾边,比如点、烈、焦等等字。
另外在这里有一个引申的含义,四点底在多数的时候,表示的是火的意思。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的表示,有时候“灬 ”四点底,还表示动物的脚,比如熊、燕等等。
中国的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历经多种的变化,有些字中的来意更是千变万化,比如“燃”还有“杰”字。
不过要说回朱高煦,实际上这个字根据实际意义解释来看,完全不违背朱元璋的意思。

漫步史书


这个问题其实又可分为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朱元璋的取名规则,另一个是关于汉字的演化。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朱元璋的取名规则

朱元璋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所以在给后代取名号时往往有意无意地打上了这个梦想的烙印。他一方面仿效宋太祖赵匡胤给子孙后代定字辈,规定姓名格式为:姓+字辈+名,还规定取名用字必须用“五行偏旁者”,即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字,而且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即以五行循环相生为顺序,这个顺序是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的。

同时,朱元璋还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辈行"法则起名字.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

其中,太子朱标一系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一系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按照上述取名规则,朱棣的儿子辈姓名的第二个字应该是“高”,第三个字应该是带火的字,朱棣的其他儿子名字中都有带火的字,唯独次子朱高熙的名字里没有带火的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涉及到汉字的演化,四点底是由火字旁演化来的。

四点底的字在《说文解字》里是属“火”部,小篆字形也是从“火”。随着字形演变字体简化,就成了四点底。直到清朝的《康熙字典》,查四点底的字也还是查“火”部。

为了方便不了解文字发展变化的普通人查阅,当代的字典才另列四点底为部首。“煮”“熏”“焦”“煎”“熬”“熟”,这些四点底的字含义都和火相关,“煮”本义烧煮;“熏”本义火烟向上冒;“焦”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煎”本义煎熬;“熬”本义煎干、炒干;“熟”本义煮熟。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对“熙”做此解释——“(熙)燥也。文劉琨贈盧諶詩注引此。下有謂㬥燥也四字。蓋庾儼黙注語。釋詁又曰。熙、興也。周語叔向釋昊天有成命之詩曰。緝、明。熙、廣也。毛傳本之。箋據釋詁熙、光也。云廣當爲光。按文王傳曰。緝熙、光明也。敬之傳曰。光、廣也。是古光廣義通。燥者、熙之本義。又訓興、訓光者、引申之義也。从火。巸聲。巸見部。許其切。一部。”

由此看来,“熙”从火旁,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取名规则。

朱高煦的结局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叛,朱高煦兵败被俘。群臣均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朱高煦名字中带火,最终被炙死,这是一种巧合,亦或宿命使然?


宋之魅影


四点也是火,这是汉字偏旁的变形。

《集韵》《类篇》$䰞遥切,音标。烈火也。《正字通》灬卽火字变体。凡四点在下者俱属火部,犹水之从氵也。

所以高煦并不违反规定。

当然,并非所有点四点底都表示与火有关。比如,熊、燕、魚等动物名称,四点底便表示肢体。


真正鳄鱼不哭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明朝历史有相当的研究,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朱高煦名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明朝皇子们的名字辈分讲起。这是即使到现在仍然存在的传统,在一些村子里,每一辈人都会有表示辈分的字来安插在名字中,明朝的皇族也不例外。在明朝皇室,每一代皇子名字之中都有“金木水火土”这样的五行规律存在,而且是以“木火土金水”这样相生的顺序轮转,比如朱元璋的儿子们叫做朱标、朱棣,名字中的第二个字都是木字旁,那么他们儿子的名字中都必须带有火字旁,比如朱高炽、朱高燧。那么身为二弟的朱高煦名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呢?

  因为朱高煦名字中的“煦”字,其底下的偏旁“灬”在古代是与“火”同音的,当然,在现代“灬”在不做偏旁的时候也念做“火”,因此朱高煦的名字是合乎明朝皇子姓名规律的。除了朱元璋的儿子以外,他的孙辈之后包括孙辈名字都是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出于五行的缘故,那么第二个字是出于什么呢?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曾定过“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样的辈分轮转,而他的孙子辈便是“高”字辈。

朱高熙最终死于他的侄子朱瞻基之手,虽然是自取灭亡,但是作为一个很有性格很有魅力的人,他还是有一大票粉丝,那么你喜欢朱高熙还是他的侄子朱瞻基呢?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仔仔123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大明王朝宗室的命名制度。大明王朝的命名制度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创立,字辈加以五德为偏旁的字。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朱祐樘 朱厚熜 朱载坖 朱翊钧 朱常洛 朱由检 当你看到以上名字时,是不是可以观察到规律,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全都是以五德为偏旁,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依次排列。加上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字辈,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这就构成了明代皇室和宗室的姓名。

但是也有人会产生质疑,既然仁宗昭皇帝朱高炽这一辈是火德,为什么汉王朱高煦的名字中没有以火字为偏旁的字呢?其实,这个情况不是个例,除过太宗文皇帝朱棣的嫡二子汉王朱高煦外,明武宗朱厚照和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熙也是这种情况,是不是这些人的命名违背了太祖朱元璋亲自制订的规则了呢?其实并不是,像煦照熙等字,下边的灬就代表的是火,如果大家实在不能理解,想一下热煮烹煎蒸就能豁然开朗了。


代贞


明成祖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次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其三个儿子之名皆从“火”字旁,而“灬”亦属火字旁,只不过是“火”字的变形罢了。


风光艺境


按五行取名,乃朱元璋所创,是按五行相生原理所取,即金、水、木、火、土,朱棣下一代,名字都带火,如朱高炽,朱高燧,朱高煦也是这样,四点底即火。

这里讲一个故事,杭州西湖有一景点为花港观鱼,传说名字为乾隆皇帝所题,但是鱼字繁体字下边四点,而乾隆只写了三点,因为三点代表水,四点代表火,此处看出了汉字妙处及乾隆的智慧,乾隆希望鱼永远在水里而不是被火烤,显示皇恩浩荡,恩泽万物的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