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个学校,校长不上课,中层象征性的上课,只有一线教师苦苦支撑,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奋斗的70后


我也是中层,我在一所乡镇中学担任教务主任。说一下我们学校情况,由于是乡镇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我和一般的教师一样的课时,14节课,2天的晚自习,4节早自习,平时上课时间上课,下课了要巡考,做计划,上报材料,应付检查,开各种会,组织各种考试,这么说吧,我每天7点不到就进学校,要到晚上10点才能下班,遇到考试更是忙得天昏地暗。

我们学校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老教师只上课,不承担任何额外的工作,中层苦苦支撑,吃力不讨好。

假期中层还要值班,随时待命,所以你说的中层象征性代课基本不可能,在中层满课时的情况下都有人不满意,更不用说不上课。


Nancy831109


我担任过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务副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校报主编、语文教师等职,体验过学校“高层”、“中层”和“低层”的工作,我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吧。

首先,谈谈“高层”的感受。

所谓“高层”,是我的独创,是相对于“中层领导”而言的,指的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即“校级领导”。我仅当过一年校长,但副校长当了九年,校长是在一所乡镇中学当的,副校长则在县城和乡镇都担任过。我当校长期间没兼过课,在乡镇中心校任副校长时也没兼过课(因为当时整个乡镇只有两个副校长,一个分管中心校本部,而我要分管整个乡镇完小,经常要到各完小和教学点检查工作),但我在中学任副校长时,我兼任语文教师(每周六节正课,两节早读,两节晚自习),从初一教到初三,然后又轮到初一。我上的是快班,要为学生的中考负责,而且作为学校领导,自然要给老师做表率,上课可是认认真真的,而不是“象征性”的上几节课就行了。至于校长上课,在八九十年代常有,现在几乎没什么校长上课了,因为现在的校长面临“三多一大”——会议多、检查多、培训多、责任大,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上课,更别说备课、批改作业了,随时都有可能被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从课堂拖走,这对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好的。能当校长的人,那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很大的人,我可不是当校长的料。所以当年县里调整学校布局要撤并我乡中学到县城时,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当校长了,我当时想,哪怕到县直学校当一名班主任也比当校长轻松得多。到县城中学后,我被任命为副校长,分管教学,但我觉得轻松多了,因为心理压力小了。

其次,谈谈“中层”的感受。

学校中层领导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小,部门事务多。中层领导一般不用直接跟教育局领导对接工作,他只要按照校级领导的要求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其工作的内容和对象,更多的是教研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因而事情比较多而杂。虽然这样,但作为一名中层领导,他若熟悉本部门工作,处理这些事务是不成问题的,我当年任教务副主任时还兼任初一语文和班主任呢!

最后,谈谈“低层”的感受。

在所有的“主任”当中,“班主任”可能是最“低层”的“官”了,很多中学老师都不太愿当班主任,自然是因为班级事务多和管理责任大所致。然而,在我整个教学生涯中,我觉得最有意义和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当一名班主任。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与学生朝夕相处,其间不乏斗智斗勇,但很容易就跟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学生毕业后,最难忘的人一定不是校长,而是班主任,甚至多年以后也被学生常常记起,我觉得这是挺幸福的。而作为一般的老师,比如中学语文老师,若不当班主任,一般就要上两个班级的语文,作业难改不说,一学期下来,每个班的同学都有好些认不全,还谈什么师生感情呢?我一直认为,没当过班主任,就像没生过娃没当过娘一样,其人生是残缺不全的,起码是有遗憾的。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高层”要有担当,“中层”要有责任,“低层”要有追求。如果一名老师(甚至连班主任都不是),认为校长、主任工作都非常轻松,而自己却在一线“苦苦支撑”,那么说明他还缺少一种历练,起码缺乏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认知。


钟庸教育


看来提问的楼主和我遇到的情况是差不多的。

我原先单位就是这样的情况,认认真真教书的老师永远在一线教书。其他人就想办法从一线脱离,开始做行政工作,然后进入中层。

现在学校的中层正职副职加上办事员占了学校一半人数,光副校长就四个,全校教职工一共也不过四十人左右。

现在这个单位,大概有六十人,正副校长一共三个,中层也就六个人。

一所学校是什么样的氛围,与领导者有很大的关系。问题里的这种现象不是没有,也不是所有学校都是这样,有的是因为各司其职,有的是因为各有所图。

一个朋友原先是中层,后来她坚决不干了,具体原因我们没有问。不过,凡存在都是合理的,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就是这样。


小治姐姐


这样的话,真不知道是什么人说的!!楼主是教师,不应该这样说吧!我是副校长,今年50,副校长十多年一直教一个班数学,大循环,上级检查验收一个不少,教学质量和普通教师比不能差,天天忙如狗。我们周围的学校,除了一把手校长,基本上没有副校长不教课的,业务不强,在学校就没有发言权。并且现在的干部晋升制度也相对完善,当然也不排除有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这是世界性的难题),想做领导没有过硬的本领,在教师民主测评这一关就过不了。其实做教育的领导也就是《围城》里说的,城外的人想进城,城里的人想出去。现在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责任无限大,安全、教育质量、检查评比验收,焦头烂额,前一段时间中央专门发文给教师减负就说明问题。呵呵,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上,想伸手多吃多占,困难啊!!!昨天我们学校的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了,除一把手是局面考核外,副校长是拿不过一线优秀教师的。行政岗位的所谓领导天天忙行政事务,检查验收,比教师一周少3-5-节课(我们学校),荒废了个人的业务提升,考核就不占优势了。人生不易,各行各业都不易,现在社会对教师、医生、警察等行业的舆情不佳,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工作者更要踏实工作,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互相攻击,以偏概全,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成绩。


仁者许


校长这么忙,上课?我就说我们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吧,原来上课的一个,由于经常要开会,有时候还要出差,只能让别的老师代课,你想想,代课一是学生不认真对待,二是老师也摸不清学生的情况,你觉得这样上课对学生好吗?我是普通一个老师,我也没有酸领导不上课~~毕竟职责不一样


刘刘刘9409


一个学校,校长不上课,中层象征性的上课,只有一线教师苦苦支撑,对此你怎么看?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初高中的时候,校长不但代课,而且代主课,有的甚至带毕业班的课。学校其他的中层领导、财务人员也都代课,上课是主业,其他业务工作是兼职。记得我上初三时给我们代化学的周老师就兼职做会计工作。

等到我毕业成了一名教师之后,渐渐的初高中和中心小学的校长根本不带课了,会计成了专职财务人员,也不代课,总务主任不代课,其他的中层领导也都象征性地代点副课打发日子。

这样,学校领导们都有了双层身份,干工作的时候他们是行政人员,可以不代课或者象征性地代一点课。评职称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行政人员,而是教师身份了。

这样的现象存在了若干年,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曾经有个规模不大的学校教职工不到30个人,但是领导却有8个,此外还有教导干事、政教干事。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凡是身份是教师的、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代课,这一规定让学校领导们再一次转换了角色,重新回到了教学一线。


三尺讲台一路行吟


我们这个年级,副科老师一个人带4班,一周16节课,不算晚自习,有个是班主任,工作量挺大的,学校商量让我主任也带1-2个班,被我主任断然拒绝了,说自己年纪大了,带不了。。然后我主任天天都要我们发张精神,为教育事业奉献!我有个同事异地恋,只有周末有一天时间见对象,我主任就说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不要总想着恋爱结婚。然后一个劲儿的炫耀他闺女有了对象婆家,条件挺好的。他闺女也是老师。。。[捂脸][捂脸][捂脸]


孙包包68226876


一个学校,校长不上课,中层领导象征性上课,一线教师苦苦支撑,这样的学校办不好。

1.校长拈轻怕重。俗话说:“穷看穷,富看富,老百姓看干部”。一般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领导干部都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各项工作才能做好。一个学校也是这样,领导干部要带头代课,老师也才能有样学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是有个别学校,校长不代课,其他领导也向校长学习,也不想代课,或者象征性地代几节所谓的副课,不是考试科目,还不想给孩子赏,得躲就躲,得猾就猾,弄得班主任和孩子们都有意见。有的人还对孩子说,你让家长到学校投诉我,就说我不会代课。其目的就是不愿意代一节课。

2.老师一线支撑。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老师。校长、主任都想享乐,都不愿意代课,可是在有什么利益的时候,一个个都冲在前面,绩效工资一定要比老师高很多。只有老师在教学第一线苦苦挣扎,因为领导都不愿意代课,学校也只好把领导的课,让老师分担,这样老师的工作量就加重了。老师心里肯定也不服气,凭什么领导都不代课,绩效工资还要比老师多。老师带着情绪上班、工作,工作积极性肯定不高,教学成绩也可想而知。

3.教学质量堪忧。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学校的好坏优劣,主要取决于干部,特别是校长。如果校长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哪个老师能不紧跟校长拼命干?校长、主任都不愿意代课,你怎么去指导教学?说来说去只能是几句空话而已。学校没有人管理教学,就凭老师自己干,那老师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胡天了日,谁还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你说,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好吗?

只有校长主任以身作则,带头教学,才能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好。反之,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很差。


张志学689360


一个学校,按规定只能是正校长和总务主任可以不任课。其他副校长和中层都应该上课。

如果副校长都不上课,那这个学校的管理机制是有问题的。中层再不上课,那这些教学管理的一手资料在哪里取得呢?绩效工资怎么评价呢?太不应该了。

我们学校是正校长和总务主任沒安课。其他副校级、中层干部,任教哪个学科就安哪个学科的课。而且是与一线教师一样的考核,每次月考分析也是一样的比较。在绩效考核中,分教学和管理两部分考核。教学部分与课时挂钩。教学质量不好,也影响管理和在老师中的威信。



芸妈教育说


虽然我也是一线教师,但是感觉这种说法暗藏强盗逻辑。以前,我对看到这种说法我的心中会替一线老师愤愤不平,觉得校长中层不上课,还经常站着说话不腰疼对大家的工作指指点点。一线老师跑断腿,而他们只需动动嘴。

现在我的态度看法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学校是一个机构,是一个单位,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才能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校长和中层,他们的身份说到底就是老师,但是他们的职位是管理者,这就决定了他们是特殊身份的老师。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公司,校领导班子就是公司的管理层。那么,我们见过董明珠开发新项目或者奔忙在生产线吗?还是我们见过马云坐在电脑前做电商的客服?他们不深入一线,可能是工作需要,但是一旦深入一线,教学成绩可能会分分钟吊打普通一线老师。

对于这种问题,提出者的心态有待讨论。就拿我所在的学校举例子,领导班子,除了大校长没有任课,其他中层领导大部分都承担着关键学科的教学工作。比如,工会书记和二校长每人负责四个升学班的英语教学,行政办主任负责一个升学班语文教学且担任班主任,党支部书记负责升学班小科教学,教科室主任负责一个升学班的数学兼班主任,教导处主任负责一个升学班的语文。他们几乎是学校固定的毕业班授课团队。无论前期是哪些老师在教,到了五年级,所有学生重新编班,由他们接手,且每年毕业班的全区统考,他们手下的学生成绩绝对一骑绝尘。他们不仅能平衡好行政工作,也能完成好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当然,他们平日手头工作很多,他们的工作成绩离不开团队搭档的支持,但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必然有特别出色的方面。一个学校,如果大家能够格局大一点,学校必然能轻松取得各种傲然成绩,证书奖杯称号拿到手软。学校名气大了,一线老师自然会受到很多实惠,比如各种教师大赛名额的倾斜。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种失衡攀比的心态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