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现在百家讲坛不火了?

小蚁水上漂


央视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当年确实火了好一阵子。也因此引领了一股读书热,尤其是最早的易中天和于丹,着实掀起了一股重读经典的浪潮。但是这几年明显冷淡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一言概之,大致应该有以下几个因素吧:

1、电视媒体的寿命所决定的。《百家讲坛》从开播一直以来都是相同的形式,内容也是文学历史为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下,它必然只能流行一阵子而已。就算单从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央视,还有各个地方台,近些年来文化类的栏目也是雨后春笋一样的涌出,所以,新陈代谢是必然的。

2、内容决定的。从当年来说,《百家讲坛》的内容定位是文化历史类,而且授课老师的定位都是大学专家教授。也因此捧红了一批人,比如易中天和于丹。这类内容一开始之所以能引来一大批的观众,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讲授都是通俗易懂,加上形式新颖,所以还是很有市场的。但是之所以不能持久,除了形式没有更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他们的讲授,虽然通俗,但是毕竟没有太多深度。尤其是后期的节目,很多所谓的专家教授只是以此进行炒作,博得名声而已。

3、节目拖沓冗长,不能吸引年轻的观众。现在的电视观众原本就已经老龄话了,年轻人接受新的知识或者信息,早已不是电视,而是电脑和手机。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着实是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比如几个全国性报纸的停刊就是例子,电视栏目亦是如此。再加上《百家讲坛》的形式老化,内容拖沓。年轻有知识的观众几乎不太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拓展知识面,而年老的观众毕竟知识有限,对这类文化类的节目兴趣不大。所以,必然出现如今这样冷淡的局面。

总体来说,《百家讲坛》这个电视栏目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从2001年开播至今十几年时间,算是电视栏目中很长寿的了。任何事情都有高峰期和低靡期,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属正常现象。


云语红楼


现在几乎不看《百家讲坛》了,而且已不记得从何时开始不看的。

自2001年7月开播的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堪称红极一时的“造星机器”,作为一座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的荧屏桥梁,打造出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鹏飞、阎崇年、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一时间,这些学者明星所拥有的粉丝甚至可与歌星、影星比肩。

然而,15年过去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百家讲坛》不仅已丧失了“造星”功能,收视率也逐年下降,恐怕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有一阵,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其地位岌岌可危,甚至一度传出了将停播的传闻。

当年受到万众瞩目的《百家讲坛》为何出现收视冷落,对此观众议论纷纷。

有人归纳出《百家讲坛》存在着节目偏娱乐、解读显浅陋、题材不够新、讲解太枯燥、话语权霸道等五大问题,说她过快地完成由“纯学术”到“泛娱乐”的转型。过度的包装、过度的炒作,歪说戏说多了、悬疑与噱头多了,让讲坛充满了媚俗气息,越来越像娱乐类脱口秀节目,难免遭遇到瓶颈。

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百家讲坛》品位过高,帝王将相的故事说多了,选题变得越来越窄。同时,像易中天、于丹那般善于演讲的学者就那么可遇而不可求的几个人,因此新人难以推出,形式又多年不变,再加上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竞相模仿,时间久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是情理中事。

《百家讲坛》的收视冷落,令人想起了央视另外两档讲坛类节目《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的兴起,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百家讲坛》是专家、学者“一桌、一人、一口”的自我演讲与单向灌输,15年来从未改变,既没有观众的互动环节,也没有彼此争论的空间。就是这么一座单向通行的桥梁,阻碍了观众互动交流,在“互联网+”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显然有点落伍。

而登上《开讲啦》、《青年中国说》讲坛的嘉宾都是现身说法,而台下众多听众可与嘉宾积极互动、讨论甚至争执,犹如网上的点赞、点评、争论,充满了互联网的平等、互动、宽泛、多元、参与、挑战等特点,如此的自由碰撞,无疑比单向说教更具吸引力。何况,后者更贴近当今时代,话题也更接地气。由此可见,讲坛节目潮起潮落,其实反映了节目创新与守旧的巨大落差。

《百家讲坛》的遇冷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百家讲坛》能走出过于精英化、学术化的束缚,将自己定位的更加通俗化,更加接地气,还是可浴火重生的。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一档电视栏目单靠简单的复制,必定会走向灭亡。所以《百家讲坛》要想有新的发展,就必须创新,一定要推出新人、新选题、新思路,那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的主讲人,开拓更多的讲坛话题,挖掘更多的讲座内容。

同时,不少观众也强烈要求继续保留这一档学术性文化节目,不能因讲坛节目收视率低了就末位淘汰掉,让其成为一段历史。他们强调,电视荧屏上不能全是泛娱乐化的东西,纯文化节目的可以被挤压,但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不二文旅


最开始的易中天,纪连海还是有实料的,尤其是他们二人的治学态度,讲究史必有出处。史必有依据,不清楚的知识点宁愿不讲,态度严谨,令人敬服。

后来的钱文忠教授,更是国内大牛,季羡林的学生,国内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古梵文学者,其讲述通俗易懂又不失高深莫测,干货十足,诚意满满。

等阎崇年来了就开始夹带私货了,什么扬州十日民族融合啊,剃发易服历史进步啊,脱离史料,胡编乱造,是百家讲坛下坡路的开始。

后面的袁腾飞就更信马由缰了,观点前后矛盾,立场分外可疑,屁股歪出了天际。

最后最出名的于丹,堪称鸡汤学鼻祖,开创了一种说了很多叼的不行的话就是没屁用这种文章形式,是今天很多鸡汤公众号的祖师奶奶。 从这些人物上,你就能看出百家讲坛怎样一步步从讲学权威,一步步变成了地毯大杂烩。


扣毛


第一,江郎才尽,没有更多的话题了。百家讲坛开讲至今,可以说从文学讲到历史,从军事讲到政治,从生物讲到经济,从远古讲到未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九流三教,前后几千年的时代中和人有关的,无关的,该讲的都讲了,不该讲的也基本上都讲了,也没什么更多的好题材可讲了。

第二,部分学者炒作学术,为了标新立异而立异,只为了出名而已。多数学者的观点应该讲都还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但是也有很多的所谓学者为了抬高身价,故意语出惊人,弄出一些不一样的观点,觉得说出一些别人没说过的,或者不敢说的就是有学问。学术自由应该提倡,带有自己的主观态度去理解文化也没有原则问题,但是个别所谓的学者利用百家讲坛出名之后,没有下限的整出一套又一套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观点,哗众取宠,颠倒黑白。不仅影响了学者自身的形象,也抹黑了讲坛的光辉形象。

第三,审美疲劳,吸引力下降。讲坛刚刚开讲时,新颖的模式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同时配上各种杂志书刊的印刷,社会知名度极高,百家讲坛上的观点成为很多文化人引经据典的来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看久了一种模式,慢慢的也就觉得没意思了,搞来搞去就那么一套,而且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天一集一集的看个什么剧,也没什么耐心。加上主要的热门都讲完了,剩下的也没什么意思了。

最后,民众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长期巩固,民众的文化素质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拥有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像过去,听到什么都觉得有道理,百家讲坛上说什么都觉得是真理,百家讲坛上讲了什么和自己想的不同的,就会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会在通过百家讲坛来端正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了。用有的网友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就是容易被洗脑,随意被灌输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了。


徽南城意


《百家讲坛》最火的那两年我刚上高中,算是一个忠实粉丝。对于那时的我而言,《百家讲坛》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史的大门,扩展了知识面,尤其是于丹和易中天,一个让我学会了说话的技巧,一个让我走近了美学、李泽厚、钱穆、吕思勉、邓晓芒、樊树志。后来到了北京上大学,还参加过一年《百家讲坛》的录制,亲眼见过了易中天、钱文忠、袁腾飞、蒙曼、王立群、阎崇年、康震、鲍鹏山、马未都、郦波,也在2009年春节特别节目里以观众发言的形式露过一分钟的脸。从大二开始,对于《百家讲坛》就不再怎么关注了,对于几位主讲人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评价。

《百家讲坛》的崛起与没落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最初的《百家》请的都是周汝昌、叶嘉莹、杨振宁这样的大家,在大学礼堂里开讲,讲的都是各个学科的严肃学术,收视率自然不会太好。后来《百家》做出了调整,定位“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用专门的录影棚打造一人、一桌、一课堂的录制方式,专攻古代文史内容,授课内容强调故事性和普及型,在起伏悬念的情节中插入少量评论。这是一种类评书的模式,最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接受能力。参与录制的那一年,我看到影棚里最多的观众就是老年人,带着保温杯一坐坐一天,全当听书,听腻了直接在座位上打个盹儿,有时一直睡到那句“请看下集”时才醒过来。

大约是在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和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开始,《百家》火了,随后的孔庆东、于丹、纪连海、王立群、钱文忠、袁腾飞、蒙曼、马未都都成了红极一时的文化明星,各大媒体重点关注。孔庆东曾有一句夸赞《百家》的话:“《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不仅概括了这一节目彼时的精彩,也点明了节目的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

正因此,《百家》讲坛的走红也引来了不少批评和质疑。私以为,那些敌视大众传媒形式、拒绝文化走向大众的学院派声音实在没多少意义,指出各种学术硬伤的严肃批评倒确有重要价值。

如日中天的《百家》讲坛显然对这些声音没太当回事,也没能力当回事,毕竟节目组无力给学术水平把关。更要命的是,从那以后讲课模式和选题就再没有做出太大调整。从讲课模式来说,类评书形式对主讲人的依赖性很高,语气语调、节奏表情、故事编排,甚至气质和风格都有极大限定。所以自从最火的那几位渐渐退出之后,就再也没有哪位主讲人脱颖而出了。从选题来说,翻来覆去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国明清、史记论语,又都浮于浅层化通俗解读,听得多了自然会腻。当综艺崛起、网络夺位时,《百家》自然就风光难再了。

观众都是喜新厌旧的,大众总是喜欢新鲜刺激的,一档老节目的没落属于正常规律,连快男快女、《中国好声音》这种综艺节目都会过时,更不用说一个文化节目了。所以就此说观众水平提高了、文化鉴赏力提高了,我是不以为然的,不信看看如今流行的那些知识付费,难道不就是另一种《百家讲坛》吗?甚至还不如《百家讲坛》,毕竟百家主讲人都是学校里正经的老师。


徐鹏远


花无百日红。

这世上哪有长虹不断、筵席不散的道理啊?

当然,除了盛极必衰这种难以克服的规律外,百家讲坛的衰落还与节目口碑的下滑有关。

百家讲坛捧出了许多学术红人,但这些红人的争议太多,最终带累了节目的口碑。

最好的例子就是于丹了。于丹曾因为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和《庄子》受到观众的追捧,并且声名大噪。

但是,她也因此而遭到批评。许多专业人士都因为于丹的讲解太过天马行空、太过心灵鸡汤而嫌弃她的专业素养。

2012年,于丹到北大某昆曲专场大放厥词时,甚至被北大的同学们呛声轰下了台。

百家讲坛面对的是文史爱好者,主打的招牌是:专业学者来科普。

观众什么都不懂,就是希望能够让老师讲解来学习知识。现在这个老师被她的同行如此质疑,那还有何威信可言?普通人也会质疑这些人是不是仗着观众不懂,就索性胡说八道。

久而久之,观众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来百家讲坛的人都是二流、三流学者。

一个节目的口碑就这样坍塌了,观众自然也就不爱看了。


HuiNanHistory


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历史与今天是没有明显界限的。讲史其实是在分析人物,古人和今人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

百家讲坛已经存续了十余年了,真的已经江郎才尽了,从一开始的三国史记论语,再到后面的王侯将相,再到唐宋八大家这样的知名人物。能讲又能吸引观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历史虽然是讲不完的。但可惜让人感兴趣的历史却已经寥寥无几了。哪怕同为三国,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的人也远不如前面的部分。


百家讲坛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火爆异常,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国民历史知识普及的节目,再加上百家讲坛前期讲的都是吸引大家的题材,很有权威性。百家讲坛刮起了这一阵知识宣讲的风气,各地纷纷效仿。并与时俱进。如开讲啦等节目就开创了一种新的宣讲模式。而百家讲坛这十几年来,一如既往的类似于单口一般。看的久了,也就累了。

百家讲坛的讲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钱文忠等老师都讲的十分出彩,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结合现世的知识,令人茅塞顿开。他们将自己半生的研究成果搬上讲台,为观众普及知识,令人敬佩。众多讲师之中,争议最大的绝对是于丹老师,倒不是说于丹老师讲的不好,而是讲的太“好”了,单论演讲应该是百家讲坛最强的一位,但是问题就在于她对论语的解读是鸡汤化的。且不深入,论语变成了论鸡汤。


百家讲坛也一度想要转型,但是却适得其反,近些年还在看百家讲坛的观众应该也能感觉到,百家讲坛的学术性已经不比当年了。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向娱乐化转变。但却又抛不下学术权威的理念。变成现在这样一个两不像的局面。私以为,百家讲坛并不需要迎合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将学术做到极致才是重要的。


简族


很多人在成功成名之前,做人诚惶诚恐,做事兢兢业业。然而,一朝功成名就之后,便做人膨胀、做事浮躁。《百家讲坛》既然是人做的,自然也带有人性的弱点。

《百家讲坛》的口号是“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初衷是好的,但是发展到后来,所谓的“创新”、“个性”便成为不顾史实、抛弃前人的“为创新而创新"、“为个性而个性”,这一点在蒙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蒙曼的《女皇武则天》我没听,据说里面错误百出。我只听过她的《大隋风云(下)》,说实话,才听了两讲,就听不下去了。她竟然把隋炀帝拔高到“千古一帝”的高度,实在让人无语。

在蒙曼看来,隋炀帝“营长城安华夏万众;开运河利中国百代;破突厥而宾服四夷;通丝路以威震殊俗”,创下了千秋功业。只怪当时的隋朝人民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这么伟大的皇帝,这么超前的眼光,这么宏伟的抱负,你们应当心甘情愿、感恩戴德地帮助他实现才是啊,怎么反而推翻他呢?

建议蒙曼教授抽空读一读网络小说《江山美色》。隋炀帝创造的那些所谓的千古功业,都不过是他好大喜功的见证罢了。再说了,这些功业是隋炀帝自己创造的吗?错!是隋朝人民创造的!上位者只要下几道御令,剩下的工作便全交给了下面的官吏百姓。隋炀帝这样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的结果就是:“修运河造成千万民夫的死伤;征高丽骚动天下;游江都挥霍无度;轻民生视同草芥。”对此,蒙曼居然选择性失明,都轻轻带过了。

作为一名统治者,如果不能为人民创造当下的幸福,他就是不合格的。而后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通常都是站在当代人的视角,而忽视或淡化了人物的时代背景。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幸乎?悲乎?

这样的《百家讲坛》,不走向没落才怪呢!


非白非黑


《百家讲坛》当年之所以火,是因为国学热,学者明星,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但时间久了,新鮮感过去,节目又沒有创新,就出现了疲劳期,遭遇了瓶劲。像易中天,于丹那样善于演讲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就那么几个,可谓凤毛麟角。再说,有的学者即便很能讲,但学术界对这种通俗化的表达评价不高,甚至引来争议,不利于学术地位的提升。如果《百家讲坛》还是过于精英化,学术化,若将自己定位成更通俗化,更接地气,还可浴火重生。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很大。这点,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发行量近一亿册并影响了几代人,从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荧屏热播等现象中得到佐证。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论明


我是百家讲坛的忠实听众,对于那些名家的演讲如易中天,王立群,蒙曼,康震等我是反复聆听,易中天的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我听了三遍。但是,我对目前的百家讲坛栏目已不感兴趣,原因有以下几点:1.重大热门的历史题材已基本讲完。2.百家讲坛的几个明星教授已退出讲坛,目前还没有出现易中天式的人物。3.审美疲劳。4.栏目还停留在原来是模式,没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