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商南縣用產業鋪就康莊大道

曾經一個無主導產業、無特色產業、無帶動產業的“三無”村,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2017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7920元,脫貧27戶85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以內,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奏響了脫貧摘帽的勝利之歌。這是商南縣青山鎮馬蹄店村在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喜人成績,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村裡積極盤活資產,引進企業發展產業,帶動村民脫貧的奮鬥歷程。

老漢脫貧又脫單

去年之前,61歲的李付兵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他會過上門口有錢掙、地裡有產業、年底有分紅的好日子。就連村裡人也都不敢相信:曾經那個破罐子破摔、有一身好力氣卻懶得動彈的單身漢李付兵會搖身一變成了積極上進、努力勤勞的脫貧戶。

“我去年在村集體的茶園入股了6000元,以後每年都會有分紅,平時我還在茶園燒鍋爐,一年能掙兩三千元錢。今年春節時還用掙的錢給家裡添置了新傢俱。”李付兵指著屋裡嶄新的洗衣機、大衣櫃高興地合不攏嘴,還有一件讓他最高興的事:脫貧後,在村民的說合下,他還娶了一個老伴,從此不再是孤單一人,生活上有了貼心人,心裡也有了奔頭。“現在生活有了盼頭,自己搞點產業,往後把日子過紅火。”今年,李付兵從村上貸了1萬元的互助資金款,種了300窩天麻,預計年收入約1萬元。

李付兵能有如此大的變化,除了包扶幹部和村幹部扶他的“志”,從思想上轉變他“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思想外,更離不開村裡發展多項產業對貧困戶的帶動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給他的生活點燃希望。如今的李付兵衣著乾淨整齊,渾身上下煥發著年輕小夥般的朝氣,臉上時刻都笑吟吟的。“剛被定為貧困戶的時候,我還有點惱,覺得日子將就的還行啊,為啥就成了貧困戶,臉上沒光啊!”李付兵說,他覺得頭上頂著貧困戶的帽子丟人得很,於是在駐村幹部三番五次的鼓勵和幫扶下,去年他主動進入茶園務工,決心用實際行動改變貧窮面貌。“現在國家的政策好啊,我又是打工又是入股,掙錢的方法多了,也不再是貧困戶了,我感覺自己有了奮鬥的動力。”李付兵充滿幹勁地說道。

李付兵所在的馬蹄店村距商南縣青山鎮政府有6公里的路程,下轄11個村民小組,全村68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5戶154人。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850元,是全市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包扶單位商南縣紀委監察局和村幹部齊心協力,創新思路,在不斷的摸底、考察、商討中,尋找到了擊潰貧困的突破口,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主抓手。短短兩年時間,馬蹄店村的產業從無到有,再到目前的成氣候、有規模、見效益,有效地為村民增收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會讓李付兵這樣的貧困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昔日荒山變茶園

初夏時節,沿著馬蹄店村委會門前寬闊整潔的產業路向西而行,沿途樹木蔥蘢、草色青翠,遠處的山坡上村民散養的豬、羊在悠閒地覓食,儼然一幅和諧優美、安靜恬淡的田園風光圖。產業路的盡頭便是茶葉基地,抬眼望去,滿山的茶樹猶如一條條綠絲帶,鋪滿了整個山坡,茶樹一株挨著一株,疏密結合、錯落有致,濃淡相宜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

步入茶園廠房時,濃烈的茶香味撲鼻而來,管護人陳烈銀正在查看茶葉的晾曬情況。陳烈銀是馬蹄店村八組村民,從茶園正式重建後就來這裡務工,他見證了這座茶山從當初的雜草叢生、茶樹長勢萎靡的破敗景象,到現在的茶樹生機盎然、茶葉質優的變化,面對眼前的一片綠海,陳烈銀喜不自禁。

村支書黃志有介紹,馬蹄店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二村民小組距村部較遠,以前只有一條50公分寬的土路,交通條件的先天不足讓村民只能“靠天吃飯”,基本上沒發展過什麼產業,村民生活十分貧寒。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村組聯營承包了500畝坡地,建立了一個茶葉基地,經營了幾年,由於技術和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效益一直不好,最終將茶園撂荒了。

2016年,商南縣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舉旗出征、組拳發力,積極推進產業增收力度,提出各幫扶部門至少要幫包扶村發展1至2項主導產業,為脫貧攻堅提供最強勁的支撐。縣紀委監察局和村幹部在扶貧政策的號召和支持下,轉換思路,將脫貧的主抓手盯在了發展產業上,於是廢棄多年的茶山成了馬蹄店村產業增收打出的“第一張牌”。

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結合實際、仔細研究分析,積極尋找合作對象,他們將目光聚焦在商南縣鴻德農林業有限公司,這是一個擁有先進種茶、製茶技術和成熟銷售渠道的公司,工作隊積極引進該公司。但起初的對接並不是很順利,公司來人考察過茶山後,面露難色,多年無人問津的茶樹已經被雜草覆蓋,其中還長了很多雜木,和普通的山林沒什麼區別。村裡為了留住客商,僱人將茶園重新翻整,讓茶樹重見天日,這才將整修後的500畝茶園承包給該公司經營,與之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和入園務工協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促進村民增收。該公司接手茶園後,投資300萬元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鋼架結構廠房,購買製茶設備。為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村上多方籌集資金對通向茶園的3公里產業路進行硬化,方便群眾上山採茶和茶葉運輸。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茶園生產茶葉4噸左右,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春季採茶期,工人最多時有10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收入約200元。”陳烈銀介紹,加上冬季30多天的土地墾複期,工人在茶園務工時間有70多天,每人每年平均能增收大約5000元。

能人當起“排頭兵”

產業發展不僅需要黨員幹部在思想上引領,更需要在實際行動上做排頭兵、領路人。

5月9日正午,陽光灑在馬蹄店村的大地上,也讓姚鋒心裡亮堂。因為今年地裡的艾草長勢喜人,可以預見會是一個豐收年。見到姚鋒時,他剛從鎮上的產業技能培訓班趕回來,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沒來得及喝口水,他就帶著我們參觀艾草基地和廠房。出了村部院子,沿著通村公路向北望去,村民房前一片一片綠油油的艾草與房後的青山連成一片,讓整個村子煥發出勃勃生機。進入廠區,廠房裡一捆捆裝好的幹艾草已經打包,等待發走。

姚鋒一邊安排工人收拾廠房,一邊介紹他發展艾草產業的緣由。由於他腦子活、肯吃苦,是村裡最早一批出門創業人,他開過貨車、包過工程、賣過建材,漸漸地有了積蓄。近兩年,他發現家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變新了,變美了,也變現代化了。水泥路修到門口、花開在庭院、路燈豎在路旁,這一切讓他在家鄉發展產業的心思湧動起來。之前他在縣城經營著一家加盟店,主要經營瑤浴,瑤浴屬於藥浴的一種,其中需要大量的艾草,為了解決原料的來源,他便在家鄉搞起艾草種植。

2017年,在村上的動員鼓勵下和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姚鋒成立了妙忠堂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500畝土地種植艾草,採取“支部+企業+貧困戶”模式,以在基地務工和資金入股的形式,增加貧困戶收入。去年,姚鋒共計採收艾草300多噸,吸納12戶貧困戶入股,帶動就業10餘人,貧困戶人均年增收近4000元。

今年74歲的黃龍清,因兩個孫子上大學被識別為貧困戶,老兩口平時以在艾草基地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除草期我基本都在艾草地裡幹活,一天能掙80元,活兒不重,還能給孫子掙個學費!”黃龍清扳著指頭算了算,一年僅兩人務工能增收5000元,加上一畝七分地的流轉費800多元,勉強夠四口人的生活。姚鋒看著老人認真地計算收入,對老人說:“您老放心,我今年打算擴大艾草產業規模,準備建廠房、上設備進行艾草深加工,隨後務工機會會更多,不愁沒錢掙。”

幹部引領助脫貧

河對岸,一排排乾淨有序的兔籠遠遠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走上前去,只見一個身形高大的男子正躬著身觀察兔子吃食情況,他穿著白色的襯衫、西褲、皮鞋,眼前的形象很難讓人相信他是養兔專業戶。他叫李宏青,也擔任村裡的文書。在鎮上鼓勵“黨員能人辦企業帶就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號召下,他作為村幹部,在2015年投資30萬元成立了陽坪兔業養殖專業合作社,率先搞起了肉兔養殖,每年出欄肉兔約3萬隻,年收入20多萬元,貧困戶以資金入股或者認領代養參與8%的保底分紅。“明天就有客商來拉兔子,這一次出籠200多隻。”現在,李宏青不僅賣成品兔,還輻射帶動周邊幾個村的貧困戶養兔,他負責提供兔種。

二組的聶志虎和80多歲的母親相依為命,因殘疾致貧的他從沒有因為自己身體狀況而放棄脫貧的願望,他積極參與村上的脫貧產業,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增加收入。去年,村上為其實施了危房改造,修通了入戶路,他脫貧的信心更足了,在陽坪兔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入股8000元,年底分得紅利640元,他還自己養殖蜜蜂11箱,每箱蜂可享受補貼25元,再加上養蜂收入的四五千元,年底時他順利脫貧,走在了增收致富的前列。

“三變”改革富村民

2018年春節前,當李付兵領到入股村集體經濟的480元分紅款時,他依然覺得不可思議,居住了幾十年的荒茶山還能產生效益,而且一次入股,以後每年都能得到分紅。看著手裡紅彤彤的百元鈔票,李付兵徹底放下了疑慮。而在這之前,和李付兵持一樣懷疑態度的村民不在少數。

為了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馬蹄店村以“三變”改革為途徑,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快貧困人口脫貧步伐。2017年春天,駐村工作隊和村上幹部再三調查摸底,決定將村上位於石灰窯溝荒廢的茶山利用起來,發展茶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茶山是十幾年前由村民小組掌握管理權和經營權的聯營產業,現在想要將經營權收回,重新對茶山進行改造,很多村民都不同意,認為已經荒了的茶山根本不可能再產茶了,群眾的不支持是工作隊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村支書黃志友回憶起去年給群眾做思想工作的經歷,連連嘆息。他說,那時候太難了,要想群眾支持,就得挨家挨戶給群眾宣傳扶貧政策,政策講明白、講透徹群眾才會同意,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入戶做思想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充滿希望的春天結束前,馬蹄店村有了300畝集體茶園。

茶山流轉回村集體後,村上立即組織人力,對茶山進行復墾、除草、修剪,成立了以村支書為法人的清香高山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可以通過資金入股,以8%的比例領取分紅。不料去年受自然災害影響,茶園共採茶300多斤,收入3萬多元。駐村幹部李榮林介紹,去年受災後,今年又在茶園套種了3400棵核桃,以減輕受自然災害的風險,隨後等核桃掛果後,收入會大幅提升。

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驗,村上發現由村民自己經營集體茶園,存在科管不到位等問題,於是再次出擊,尋找最佳的經營方式。今年年初,他們把目光瞅向懂茶葉種植技術的七組村民安曉東,把茶園和清香高山專業合作社一併承包給他,讓他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經營,每年交給村上5萬元承包費,貧困戶入股的分紅也由安曉東來發放。同時,村上拿出50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分別以10萬元、15萬元、25萬元入股鴻德林茶葉有限公司、妙忠堂艾草專業合作社和清香高山專業合作社,以5%的比例領取分紅。“2017年,村集體經濟積累17500元,村上計劃集體經濟收入一部分用來做產業扶持和產業投資,另一部分用來充實村上的愛心超市和公益事業。”村支書黃志友道。

如今,走在馬蹄店村,遠處的山坡、近處的平地、房前的院落都孕育著發展興旺的各色產業,茶葉、艾草、肉兔、香菇、白芨等,正在為馬蹄店村的經濟發展鋪就康莊大道;“三變”實施後的改革紅利,讓馬蹄店村正式駛入脫貧攻堅快車道,馬蹄店村的土地活了,村民的錢袋子鼓了,村民臉上的笑容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