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聞所未聞——醴陵窯釉下五彩瓷器珍賞

醴陵窯,與每一個著名窯場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真正大放異彩、深入人心的醴陵窯陶瓷,產生於晚清民國時期的釉下五彩瓷器。

1905年,清政府官員,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和清大學士醴陵人文俊鐸擬就萬言書呈請清政府在醴陵創辦瓷業公司和瓷業學堂,改良醴陵瓷業。次年(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拔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醴陵瓷器開始由土瓷向精瓷轉變。 光緒末年,釉下五彩工藝成功地用於瓷畫的繪製,色彩繽紛,晶瑩潤澤,清雅明快,風貌別具一格,引起中外人士關注。1909年至1915年先後四次參加國內外賽會,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意大利都郎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金牌獎的“扁豆雙禽瓶”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據傳,熊希齡曾親自攜醴陵細瓷入京貢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金牌賞之。至此,朝野中外都承認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成功,舉國若狂,風靡一時。但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毀於兵火,後雖稍恢復,但由於國亂或國民貧窮,精細釉下彩瓷質優價高難被人接受,已屬慘淡經營。1930年前後,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產。

醴陵釉下五彩是對傳統釉下彩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其色澤極為豐富,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種顏色又有不同的品類,豔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據不同題材,既可古樸典雅,又可鮮麗濃豔,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特有的色澤,使瓷器具有清麗明豔的獨有風格。

醴陵釉下五彩瓷初創時畫師都是具有相當功力的中國畫家,線條圓勁老辣,構圖簡潔洗練,其基本畫法是雙勾分水或稱雙勾填彩,紋飾造型簡練,結構嚴謹。民國初期的作品,紋飾以寫實的花卉禽鳥為主,繪製時多作平面處理,顯得舒展而純淨,具有邏輯美的次序感和強烈的裝飾性,在豔麗明快的釉彩配合下,表現出現代裝飾畫風格。也有些取法西洋畫法,作品色彩濃豔,光感強烈,與油畫相似。

新中國成立後,為弘揚中國傳統經典釉下五彩陶瓷文化,1956年,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國務院批准成立醴陵瓷業總公司,撥款800萬元建成醴陵窯。恢復並擴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產。1958年又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廠家。

數十年來,群力瓷廠承擔了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機關燒製瓷器的任務,醴陵窯釉下五彩也多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

隨著盛世收藏的熱潮高漲,醴陵窯精品瓷器因其絢麗多姿、精品珍罕而備受追捧,在國內拍賣場上屢創新高。本博將近年來國內大拍上出現的醴陵窯精品介紹給大家欣賞。

1、民國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帽筒(一對) 北京保利

2、清宣統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北京保利

3、清宣統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北京保利

4、清宣統 醴陵窯釉下彩竹林七賢圖瓶 天津文物

5、清宣統 醴陵窯釉下五彩花卉紋瓶 中拍國際

6、清宣統 醴陵瓷花卉紋瓶 北京華辰

7、 醴陵官窯釉下彩耄耋圖大尊 北京保利

8、醴陵官窯釉下彩雉雞櫻花瓶 北京保利

9、 醴陵釉中彩花鳥瓷板 (一對) 北京保利

10、七十年代 醴陵釉下花鳥瓶 天津玉蘭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