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家庭理财顾问


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家,《老子》的思想精髓就是用"道"的核心思想"以圣人之治"行“无为之治"而实现"天下大治"。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只有不要太刻意推崇有能力的人,才能引导使老百姓不互相竞争;只有不要太珍爱难得的财物,才能引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只有不显耀足以引起贪欲的事物,才能引导使民心不被迷乱。这就是圣人的治理结果。使其心处于虚无归零状态,使其腹处于填饱状态,使其刚强斗志处于柔弱状态,使其筋骨体魄处于强壮状态。经常要使老百姓没有投机取巧的心计和没有贪欲的奢望。致使那些有心计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老子在这一章的思想,往往被曲解和误解,于是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愚民政策,说老子的无为之治其实就是典型的消极之治,我们在理解这一章本义时一定要结合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老子思想。第一章指出了道的本源即规律,是宇宙观之道,要符合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无和有都是道的范畴,无是虚无状态,有是实有状态;第二章指出了人文之道的进一步内涵,圣人之治即无为之治,无为之治即虚无状态和归零心态行为的治理;承接上两章的思想,在这第三章中进一步阐释了圣人无为之治的内涵。

       由于当时文字数量有限,老子不可能像现代用丰富的文字把意思讲透,有些字义具有借义甚至于引申方可说明白,因此就不能直接用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老子的思想,用字面意思去理解如下: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才就不会不太平了。如此一来,曲解或误解也就不难理解了,说老子的无为之治是消极之治甚至于说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愚民政策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纷争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正是因为社会问题突出导致问题严重,其实老子是委婉的提出了这些问题,不能太刻意"尚贤",不能太刻意重视稀世珍宝,不能太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否则就会互相攀比争斗,就会盗贼四起,就会民心不稳。老子是有智慧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尚贤"的重要性,不可能不知道买卖贵重货物交易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不知道一般人性物欲的重要性,若认为他不知道,也只能说他是没有智慧、没有社会阅历的弱智的老儿,而事实恰恰相反,他是有智慧的圣人。因此,认为老子"不知道"的学者只能说是曲解或误解老子,或者说自身学识不匹配老子的思想,或者说自己标新立异弄出个异端说别人不是而抬高自己,或者是其自身愚昧不可教化。

       《老子》第三章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圣人无为之治的方法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在这里是针对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无为之治而举的例子,"尚贤"、“贵重货"、"见欲"都是当时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用无为的思想提出,希望统治者像圣人一样治理天下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无为而治的特点具有顺其自然、不刻意、委婉的、柔美的、曲线的、温和的、和谐的、顺畅的,唯有理解了这些特点则再去反思这部分的内容定会豁然开悟。真正理解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以下各句也就迎刃而解,"尚贤"本来就是要推崇的,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国家若没有贤才能人是不可能发展的,因此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无可否认的。那么老子为什么在这里说“不尚贤"呢?尚有推崇、崇拜之意,也就有刻意推崇与崇拜的意思,在老子生活年代任用贤才,富国强兵,取列国为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代的特征。对人才的重视、使用是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时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们以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老子用深邃的目光在冷静观察社会的大格局,列囯的"尚贤"带来统治者的贪婪、暴政,列国的"尚贤"带来了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列国的"尚贤"带来了人心泯灭、道德沦丧,因为这些所谓的"贤"恰恰是"不贤",尽是些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只会为了所谓自己的丰功大业在君王面前献计献策而不顾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不顾天道自然而破坏毁之,不顾人伦之道而丧尽天良。举个与老子同时代的贤人: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吴王阖闾在夺取政权之后,也有向外扩张、与他国争霸的野心。伍子胥利用吴王的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阖闾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寻机向外扩张的道路。孙武事吴之后,伍子胥与孙武一起,整顿吴国的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使吴国逐步强盛。为了削弱楚国的力量,吴王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把吴军一分为三,轮番袭扰楚国。经过几年的袭扰,楚国国力渐衰。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也看不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以教化,若没有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定没有孔子的市场。再看看老子后世所谓的"贤人",苏秦、张仪等等之流便知。在此特别申明对历史人物没有任何的鄙视和不敬、不重,只是为了阐释观点需要而言之。

      如此就明白老子为什么要"不尚贤"了,从深层次理解,老子恰恰要“尚大贤",何谓"大贤"者,大德大智者为"大贤",至于那些有谋有略、口若悬河、有心智之人只能算是一般的贤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若能“尚大贤"则"使民不争",百姓人人都会有心中的楷模和榜样,就会有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这也是圣人行不言之教的最好办法,就不会相互猜忌、相互争斗、相互杀戮。所以,树立“大贤"的典型很重要,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因为"大贤"有大德、有大智、有大能量、有大影响力、有大凝聚力、有大号召力、有大感召力,注意在这里都是正能量的理解,因此在这里又可提升为"教育"的理念了。可见老子的“不尚贤"却是"尚大贤","大贤"者几近乎圣人,何谓圣人在第二章已详解。当今社会所谓的“贤"人也不少,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为了争得“院士"引得不少腐败与造假,为了在学术权威上体面光彩却也有不少造假,为了升官发财各种神通伎俩层出不穷,要有所改变现实的问题确实要学老子的“不尚贤”而“尚大贤"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并不乏"大贤"者,上古的尧舜禹,中古的周文王、老子、孔子、孟子,近古的朱熹、王阳明、王夫之,近代的曾国藩,现代的毛泽东。如今盛行的追星族,去追所谓没有“头"的头儿,盲日推崇,盲目跟风,一窝而起,一窝蜂而上,丧失了精神支柱,丧失了人伦底线,游离的灵魂无依无靠,着实可悲。

       第二部分内容则讲圣人用无为之治的方法后会取得的效果,"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千万不能理解这又是无为之治的方式方法,若这样去理解,又误解老子他老人家了,太上老君都会不放过你的无知。这里涉及到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心虚,使其腹实,使其志弱,使其骨强",那么就可以看出一幅天下祥和的图景,百姓谦恭待人,温饱充实,心平气和,体魄强健。第三部分的内容再次重复第一部分要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意义。"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治理天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不是什么大道理,任何统治阶级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能说是愚蠢至极,其江山永固是不可能的,老子告诫统治者要像圣人一样治理天下,采取无为之治的方法,因此老子在这里的思想不是消极的,更不是愚民,不要太直接理解成“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那也太低估了老子的智商,"经常要使老百姓没有投机取巧的心计和没有贪欲的奢望,致使那些有心计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这样理解不就通了吗,这不就是无为而治吗?这不正是符合无为之治的特点吗?人与人之间沒有投机取巧、尔虞我诈,没有贪婪奢望,没有造反之人,这不正是和谐社会吗?"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就是无为之治的意义在于实现天下大治。

      老子的祥和社会在这一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效仿圣人的无为之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治理囯家要有方法,要用无为的方法,不能太刻意、不能太强求、更不能为所欲为,在对待用人上、稀世珍宝上、满足需求上也要顺其自然。用这种无为之治的方法能使得天下百姓虚怀若谷,谦恭有德,人人心境平和,人人互敬互爱;用这种无为之治的方法能使得天下百姓丰衣足实,无饥腹之忧,温饱有余;用这种无为之治的方法能使得天下百姓戒骄戒躁,弱其刚强,避其锋芒,心志柔美;用这种无为治的方法能使得天下百姓个个重视自身健康,体格强壮,无赢弱病残;真正做到常常使天下子民不巧言佞色、不投机取巧、不勾心斗角、不尔虞我诈、不贪婪奢侈、不唯利是图,这才是真正的"无知无欲",注意知通智,智是一种心智和思想,凡是负能量的心智和思想都是"不智",即"不知",负能量的心智和思想是什么呢?即是以上所述的巧言佞色、投机取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等等。"无欲"不是指没有欲望和没有需求,人的最基本的本性就是需求,老子不会弱智到这个基本道理都不知道呀!因此欲望与需求有正性欲望需求和负性欲望需求,在这里指负能量的欲望和需求,贪婪奢取、唯利是图就是负能量的欲望和需求,从这里可看出老子隐藏深邃的辩证思维,只是当时文字数量的局限性,今人要用哲学辩证思维去领悟老子思想。这种"无知无欲"不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真正需要的吗?用无为之治的方式方法达到"常使民无知无欲",达到"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内心有负能量心智的人不敢随意妄为。老子思想多伟大啊!当今社会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这些不都是老子倡导"无为之治",实现"无为而治",实现天下大治,实现祥和社会的复制吗?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理想社会的构架终于在当世有了一个基本雏形。






泓瀚先生易道智慧学



老子道家思想精髓总体来讲,是在讲解"宇宙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


《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开门见山的给我们直接总结了宇宙万物的起源、衍生、发展规律。其中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此如果没有现代版注释我们很难看懂这里的奥秘,你不禁会发出感慨:“这都是什么鬼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贯穿整个老子道德经的始终,是老子论述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位于道德经开篇第一章,而以后的章节几乎都是围绕这个进行深层次的论述的,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看似深奥莫测的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先看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简单来说:这句话中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某种不可以描述的宇宙万物之间的本源的本源,一切都有这种“道”演化出来。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说道、表述的意思。再往后“非”是“不是”得意思,常指“正常”,道指的还是那个宇宙万物的那个道。连起来说的意思就是道这种东西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同理我们看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个名指的是名词,即指代“道的名字”,第二个名是动词,指代“命名”。后面的“非常”同上段分别指“不是”、“正常”的意思,最后一个名代指“道的名字”。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如果道这种东西要是可以命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


老子开篇这句话,直接袒露了一种辩证矛盾的状态。在老子认为:我们世界的一切都有一个本质,这种本质分为实体的本质和虚无的本质,实体的本质我们能看到,就像孩子的母亲,就是孩子的本源,而虚无的本质我们看不到。而无论实体的本质还是虚无的本质都产生于一个更高的本源——道。而道却是用人类的理性无法穷尽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没有人能够用语言描述它。


所以只有保证自己的虚无、无为、明镜,才能够把握宇宙间的本质,相反,则只能把握实体的本质,此两者,都同出于“道”,而道又衍生出无数。


因此老子的精髓是在讲道。道又是什么,是宇宙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


谢谢


良思道


我是趣说正史,我将给你专业的解答。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对立辨正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有与无的相对,两者又存在着转化关系,有是生于无的。《道德经》里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所以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有无、损益、正奇、与夺、曲全、枉直、利害、盈虚、刚柔、强弱、祸福、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都是相对相生可以转化的。

二、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脱胎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被放大并运用到政治实践之中,认为治理国家应该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楚庄王三年不上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初到武帝时期,张鲁治汉中,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遥控朝野,都是道家这种治国理念的体现。

老子思想孕育了道家和道教,孔子思想孕育了儒家,都同样重要,而且道家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或许更大一些,这些都与道家始祖老子有关。





趣说正史


老子思想为出世思想,讲究顺天而为,不要去多做改变,例如,不要去发明战车的多样性,战争机器发明的越多,死伤的人数越多,不要去干预他人之事,你使一些人更强,就会使一些不进步的人显的越弱,恃强凌弱的事件也会越多....道德经分两经,道经,德经,虽然叫道德经,但读的顺序却是德经为前,道经为后,指出当时有些书籍经常说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却没说为什么人应该要这样做,但道德经指出,人,应该顺天而行,观察了世间万物的规律后,指出人应该遵循万物之律行事,但人类农业文明的出现,其实就是逆天而行了,自己能种出粮食了,不用在从大自然中去采摘果实,去深林中捕猎来补充能量活下去,跟畜牧类不同,没有危险性,能很好的繁殖下去,造成人类的崛起,后面,人类逐渐发明更多的工具,每件工具的诞生,都是逆大自然规律发明的,且人类不仅会发明,而且经时间的推移,集千万人的智慧,不多的改进强化工具的应用,例如,枪支火力的加强,从强化个人到强化一个国家的战力,出现了强欺弱,踩弱强己的道路...如跑车,马力的加速,一秒可以跑多少米,间接导致车祸带去人命的人数每年在往上升...如核武器的研发,一颗核弹可灭百万人,越来越可怕,但强国已强,弱国不追也会被欺到没脾气,只能恶性循环,不断的追求发展,剑出生本为护己,却不曾想,成为了可灭他人的利器..... 老子早就指出,无为而治,便是最好的治理,但他却没有全面的判断出,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不然我们的无为总会被他人的有为所欺,毫无还手之力.....


大成书院—子川


关于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我个人读《道德经》学到了安心本职之道。

一本只有5000字的书籍,却道尽了天上人间、从虚到无的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最为社会中渺小的一员,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其中哪些如何立足社会、安心本职的“道”。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毒奶粉、毒大米、毒水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地位等的诱惑,我们要如何处理,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我看到了最睿智的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少私寡欲,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守静笃 立身社会

静笃是立身社会、安心工作之本,老子说道“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强调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二、少私寡欲 安心本职

身在职场,大家不免会遇到各种诱惑,此时,学习老子的这种少私寡欲,安心本职的精神,对我们在自身廉洁修养上颇有裨益。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少私寡欲,安心本职,又怎会“贵大患若身”呢。

在我看来,身为社会的一员,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道”。

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致虚守静的状态。

如不能进入致虚守静的心境,则会处在浮躁、各类欲望交织的大网里。故致虚守静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守静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学习《道德经》,从内心领悟致虚守静、净化心灵的精神,才能尽心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知不足书斋


1可以变成2,2可以变成3,3可以变成无数。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这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这表明了,老子对于世界万物都认为是不断变化的,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定数可言。


现在要想研究老子的思想都是从道德经开始。但是最开始老子并不是想要写这个道德经的,是因为他准备要退休了,要离开这个混乱的时代,但是有一个人在路上拦住了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函谷关的关令伊喜,他对于老子是非常崇拜的,想要多听一下他的思想教诲,并且想要老子写一本书,自己可以好好研究。

但是老子根本不喜欢写什么书,这个根本没什么用。但是出于无奈,要是老子不写什么书的话,这个人就不会让老子走。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出去走一走,老子最终还是写下了道德经,总共5000字。写完之后骑着一头牛就走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就这样老子消失了。

在道德经中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道可道非,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不仅是在道德经中,在道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谁要是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字的真正意思。那么他就是真正的圣人,就可以立刻飞身成仙。


但是道是玄之又玄,没有人能够真正讲的不清楚,大多数人都是从很多经典中推测,得到的不过只是字面意思而已,但是真正的还没有人能够懂得。讲一句实在的话,“道”就是真正能够读懂天地,找到天地发展的规律,然后顺其自然,天理不可违。

虽然天地在不断的变化,但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对于一个人来讲,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就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的能够看透一切,就如萤火与日月争光。所以老子很多观点就是劝人放弃,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根本不是人力可以为之的。

后来这些思想逐渐的变成无为而治,在汉朝的时候被统治阶级运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实这个也没有达到老子所要要求的,他真正的无为而治是什么都不用管。


老子理想的世界就是可能和原始社会差不多,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就算和邻居在一起生活一个地方,也老死不相往来,更何况是朝廷国家这些机构呢。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逐渐的繁衍,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

越想要读懂老子所说的观点,其实就是阅难。你要抱着一种顺其自然态度,随便看一下就可以了,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精髓。有些事越用力越糊涂,就比如想要把水洗干净却越洗越脏。


汪公说


今日回答问题:老子,姓李,名耳。生活在东周春秋时代,道家创始人!主要思想就是一个人,一个字:道。因为西周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少数民族入关,为了红颜一笑,就是毁了自己的帝国大厦!历史就进入了东周时代,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了春秋时代,就是礼乐制度崩坏,君不君,臣不臣,国不国,周天子的权力在帝国之中,也就徒有其名而已……春秋时期前后有五霸,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老子李耳,道家思想就集中在一个字上,那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而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为即是有所为,有所为即是不为,道是道,亦非道,道中道,道是空,空是道!

       老子思想为出世思想,讲究顺天而为,不要去多做改变,例如,不要去发明战车的多样性,战争机器发明的越多,死伤的人数越多,不要去干预他人之事,你使一些人更强,就会使一些不进步的人显的越弱,恃强凌弱的事件也会越多....道德经分两经,道经,德经,虽然叫道德经,但读的顺序却是德经为前,道经为后,指出当时有些书籍经常说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却没说为什么人应该要这样做,但道德经指出,人,应该顺天而行,观察了世间万物的规律后,指出人应该遵循万物之律行事,但人类农业文明的出现,其实就是逆天而行了,自己能种出粮食了,不用在从大自然中去采摘果实,去深林中捕猎来补充能量活下去,跟畜牧类不同,没有危险性,能很好的繁殖下去,造成人类的崛起,后面,人类逐渐发明更多的工具,每件工具的诞生,都是逆大自然规律发明的,且人类不仅会发明,而且经时间的推移,集千万人的智慧,不多的改进强化工具的应用,例如,枪支火力的加强,从强化个人到强化一个国家的战力,出现了强欺弱,踩弱强己的道路...如跑车,马力的加速,一秒可以跑多少米,间接导致车祸带去人命的人数每年在往上升...如核武器的研发,一颗核弹可灭百万人,越来越可怕,但强国已强,弱国不追也会被欺到没脾气,只能恶性循环,不断的追求发展,剑出生本为护己,却不曾想,成为了可灭他人的利器..... 老子早就指出,无为而治,便是最好的治理,但他却没有全面的判断出,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不然我们的无为总会被他人的有为所欺,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说精髓的话,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本期回答:孙子涛











子涛说事人民聚焦


感觉邀请!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著作《老子》,或叫《道德经》,据最新出土消息,《道德经》原叫《德道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德经〉,下卷〈道经〉,与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内容除少数地方有差别外,大体一致。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兰影竹风


老子,不谦虚的说,其思想高度和成就,丝毫不亚于孔子,只是拜李斯所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让儒家一家独大。

说到老子的的到家思想,其精髓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第二,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凡事有度。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


王乐夫侃史


道教提出的 “道” 就是一种 理念。 其形式 类似 费希特和黑格尔时期 德国唯心论 时代 强调的 意识 。不同的是 道教并不赋予 “道” 主观能动性。 而是强调 在完整体系中 遵循其个体发展 从体系出 规整出 的 规律。这属于道。 在实际效果上 道教强调 要守本分不做分外之事(无为) (也就是 遵循其个体发展) 从而使得 和 完整体系 达到和谐 最终达到 “无不为”的境界。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道教 符合那个时期的 整体精神面貌。。提倡用 温和 纯朴的态度 对人。这也是 有价值的地方!